任振华之步步升迁(能给领导当司机的都牛人!你认识的司机有什么让人惊叹的事迹吗)_曾国藩_提拔_副科

本文目录

  • 能给领导当司机的都牛人!你认识的司机有什么让人惊叹的事迹吗
  • 行政副科提拔到事业单位担任正职(正科),划算吗
  • 不考虑升迁问题本人37岁,男,进普通市局一年15万总收入,进县城税务局21万,选哪个呢
  •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 刚考上县级公务员,多少时间能升到正科级五年可以吗
  • 为什么有人说曾国藩资质平庸,却能立足于朝廷多年而不倒呢
  • 提拔年轻干部,中年干部没有晋升空间,如何使用好他们
  • 打败太平天国后,清政府是如何安置曾国藩的湘军及其嫡系将领的
  • 新兵成长为上校军官有多难

能给领导当司机的都牛人!你认识的司机有什么让人惊叹的事迹吗

听人说的。领导和司机两人晚上赴约吃饭,席间觥筹交错,宾主尽欢,有人提议司机喝杯,司机说开车不能喝,这时领导发话可以喝一点,出事我兜着。司机没办法,喝了几杯!席散回家时,碰到交警查酒驾,司机没当回事,在这小地方,交警队那几个人都认识。停车后,司机傻眼了,查酒驾的交警不认识,是异地调警查酒驾!司机把后车窗揺下,把领导露出来,看领导怎么说!领导在那闭目养神,没动静!司机没办法,下车后,扭头就跑,仗着地形熟悉,一会儿就跑没影了!交警追丢后回来对领导说把司机叫回来,领导不慌不忙打电话,一会儿来了另一个司机,驾照、酒测都没问题,交警问你跑啥,这个司机说黑灯瞎火的以为碰上抢劫的了!这时最后就过去了!第二天领导把司机叫到办公室说,昨晚要不是你小子反映快,就要下不来台了!

行政副科提拔到事业单位担任正职(正科),划算吗

行政副科提拔为事业正科担任正职,划不划算、要不要去,私以为,取决于单位层级。

1、如果是在县区一级,肯定以及绝对建议去。行政副科虽然有公务员身份的优势,毕竟是副科,最多是单位副职,而事业正科是实打实的一把手,一个县区也就是那么三四十个正科级的县直单位,有机会从副科提拔正科、副职晋升正职相当于实现了两大跨越,以后有很大概率可以进一步使用到其他县直机关和乡镇主要领导岗位,为未来的晋升打下良好的基础。迈上这个台阶意味着什么,在县区工作过的人都清楚。县区行政副科晋升事业单位正职,几乎很少有人会拒绝,用事实数据证明了在县区由副转正的重要意义。

2、如果是地市以上机关单位,慎重考虑转岗。道理很简单,地市以上机关行政机关晋升空间要比事业单位大得多,有了副科以后,再到正科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省级以上机关,处级以下相当于福利,几乎到点就提,根本没必要通过置换身份的方式曲线晋升,给自己未来的成长之路制造障碍。而且,公务员还有职级并行,哪怕提不了实职,还有职级道路可走,腾挪闪转的空间要大得多。而事业单位目前只有县以下单位开始试行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地市级以上的事业单位管理岗何时迎来等级晋升制度,目前没有时间表,无形中堵塞了事业编的晋升渠道。事业单位本身上升通道就窄,还不能等级并行,在地市级以上机关委实没必要为了提一格转身份。除非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提拔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二是有领导助力加持,转岗只是为了加速提拔、减少停顿的时间,是领导在为自己铺路。有这两个条件还有很大的机会通过调任等方式回到公务员队伍,本着级别优先的原则,还可以考虑转岗。

至于从行政副科到事业正科是否划算,算经济账肯定是吃亏的。行政副科到事业正科,职务和级别工资每月可以增加三四百元,表面看起来是占了便宜。然而转岗后,公务员身份的丢失意味着今后不再有车补,年终绩效等收入也会比原来少,一加一减算下来实际上到手收入事业正科还不如行政副科,中西部地区保守估计少小一万,东部发达地区年终绩效区分层级大的,不排除有差一两万的可能。

所以如果单从经济账来比,不建议行政副科转事业正科。然而体制内有时候不能单看工资待遇,还要综合考虑发展前景、职责职权等,一步快步步快,有机会提拔不管怎么样都是好事,有机会还是要把握。

不考虑升迁问题本人37岁,男,进普通市局一年15万总收入,进县城税务局21万,选哪个呢

一个15万,一个21万,6万的收入差对于拿死工资的上班族来说是不小的数目。单从收入数字来看,很多人可能会建议选县税务局,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强烈建议选市局,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得失蒙蔽双眼。

以常态分析,市级经济实力一般要优于县级,因而财政状况相对更好,公务员的收入也更高。但是部分垂直单位是例外,比如税务局,人财务归属省税务局管理,执行省级财政标准,其在职在编人员的工资收入不见得比其他市局单位低。特别是像题主说的县税务局21万,其他市局15万,拉开了6万的差距,证明题主所在地区的省级财政实力远远强于所在地市,因而公务员的工资收入相对更高。这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这意味着一定要选县税务局吗?

未必。从表象看,县税务局收入比其他市局高6万,不考虑提拔晋升等问题,冲着收入去,的确可以考虑选县税务局。然而这样选择也有明显的弊端。

第一是晋升空间。县税务局再好,不过是正科级单位。在这种规格的单位,提拔一个副科都是难事,更遑论正科。而市局不一样,正科保底,有很大概率退休前可以解决处级待遇。而公务员的待遇与职务和职级挂钩,职务级别上去了,工资待遇水涨船高。眼下去县税务局看起来工资高出不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因为个人职务级别的晋升慢慢缩小,最终抹平甚至反超,长远来看,去市局不见得比选县税务局差。

第二是工作环境。一般来说,县级机关的工作强度和压力要高于市直部门。此为一。更重要的是,市里的生活配套等软硬件条件远胜于县里,由此导致的生活差距无形中也会拉平经济待遇造成的差距。比如教育问题,市级层面的教育资源一般要好于县里,县里的公务员为了让子女到市里读书,会绞尽脑汁到市里买房置业,或者花钱找学校,常年往返市县接送孩子,由此带来的各种成本支出加起来未必比六万工资增收少。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留在市里,眼前虽说一年吃亏了几万块钱,长远来看给个人和家庭生活带来的高优附加值,足以抵消经济待遇的不足。更何况,在市局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平台决定高度。诚然,37岁不年轻了,但也没老到躺平的年龄。在这个年纪,保持一颗向上的心,把工作做好,把人做到位,一样可以干出成绩,获得提拔晋升的机会,委实没有必要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大好的机会。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西汉盛产酷吏,就中期而论,最有名的酷吏非严延年莫属。严延年是东海郡人,起初担任郡吏,后被选拔为御史属官,不久又转任侍御史。权臣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迎立宣帝刘病已后,严延年上书弹劾他“擅自废立皇帝,没有臣下的礼规,不仁道。”虽然宣帝没有受理严延年的奏章,但内心底却对他的勇气很是赞赏。

等到宣帝亲政后,便开始重用他,接连任命他为平陵县令、丞相掾、好畤县令等职务。神爵年间(前61-前58年),西羌反叛汉朝,严延年奉命以长史的身份,跟随强弩将军许延寿前往平叛,由于屡立战功,回朝后得以升任涿郡太守。

涿郡民风剽悍,大姓西高氏、东高氏尤其凶悍不法,一连数任太守都拿他们没办法。可严延年却不信邪,刚上任便追查他们的罪行,随即将两家最为凶悍的数十名成员定罪、处斩,端的是狠厉、迅速。经此一事,郡中民众震动恐惧,再没人敢于公然作恶(“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见《汉书·卷九十》)。

三年后,严延年调任河南郡太守,并将“涿郡经验”搬到这里,在打击豪强、扶助贫弱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严延年在任期间对待豪强非常严厉,只要听闻他们有欺压百姓的举动,不管消息是否属实,都一概将他们打入死牢。每年冬季,严延年传令所属各县,将判决死刑的囚徒(很大一部分是豪强)押到郡府,然后全部处以斩首。

由于死刑犯数量极多,以至于人头滚滚、血流数里,场面极为恐怖。对于严延年杀人如麻的作风,河南郡及周边的百姓都极为恐惧,称呼他为“屠伯”(“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引文同上)。不过在很多朝中大臣看来,严延年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使得郡中令行禁止、政治清明,堪称治世能臣。由此,颂扬严延年的声音很多,而他也因此自鸣得意。

就在严延年志骄意满、春风得意之际,却遭到母亲的“当头棒喝”。原来,严延年出任河南太守后,便将老母从老家接到洛阳,准备让她在大都市颐养天年。结果等到严母千里迢迢赶到洛阳后,正碰上严延年处决犯人的一幕,见他杀戮极重,心中忧惧不已,便停留在都亭(政府招待所),说什么也不肯进入太守府。

严延年好不容易把老娘接到洛阳,但后者却死活不肯踏进家门,让他十分的尴尬。所以严延年暂时搁置政事,亲自到都亭拜见母亲,恳求她跟着自己回家。但严母看到儿子到来后,便紧闭房门,坚决不肯见他。严延年既伤心又恐惧,便摘掉官帽,在门外不断地叩头,哀求母亲开门,并问她为何不肯见自己。

过了很久,严母才打开房门,一边哭泣,一边数落儿子道:“皇帝任命你为河南太守,是希望你能施行恩惠于百姓,让他们能够安居。没想到你到任后,非但没有推行仁爱教化,反而以滥杀为能,想以此来树立威信,这难道是皇帝任用你的本意吗?”严延年听后,连连叩头认错,并亲自替母亲驾车,把她接回到府中。

等过完年后,严母不顾严延年的苦留,毅然踏上返乡之路。临行前,严母语重心长地跟他讲:“次卿啊,天道神明、惩恶褒善,如果一个人杀戮太重,必定会遭受天谴。为娘之所以要回家,是知道你早晚必败,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娘走了,等到了老家,便给你准备墓地。”说完,严母悲泣不止,与严延年洒泪而别。

严母回到东海郡后,又跟其他儿子和族人们谈起此事,告诫他们不要攀附严延年,以防止惹祸上身。果不其然,就在严母返乡后一年后多时间,严延年便遭府丞义的弹劾举报,最终因为“心怀不满、诽谤朝政、不仁道”等罪名,被汉宣帝下令斩首示众。经此一事,东海郡的官员、百姓都称赞严母有先见之明。

(严)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母毕正腊,谓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东海莫不贤知其母。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

刚考上县级公务员,多少时间能升到正科级五年可以吗

刚考上县级公务员,多少时间能升到正科级?五年可以吗?

县级公务员晋升顺序为科员——副股——正股——副科——正科。股级也就是股所级,这一级别在公务员正式序列里面是没有的,之所以设股级就是为了开展工作的需要。副股、正股其实也就是科员,但是在待遇、权力方面都比科员高。因此从科员到副股再到正股,到底需要几年,一般都是地方上说了算。我所在的地方,科员到副股需要工作满三年以上才有资格提拔,副股到正股需要工作满二年以上才有资格提拔,正股满两年以上才有资格提拔为副科,副科满两年以上才有资格被提拔为正科。因此,题主说刚考上县级公务员,五年能到正科级吗?我的答案是肯定不能,至少要9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被提拔为正科级。

事实上,我说的九年被提拔为正科,仅仅都是理论上的概念,现实生活中,想要被提拔为县城里面的正科,可以说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80%的人顶多到正股,能成为副科、正科、副处、正处的人约占20%。而这20%里面的80%都是副科,因此你想想就行了,能成为正科到底有多难!

我拿我所在的县举例吧,我这的县是180万人,县城里面的正科一般来说都是以下这些人:

县委口大约34人:县委办副主任5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5人、纪委10人、政法委副书记2人、县直机关党委书记1人、老干部局局长1人、党校副校长3人、统战部副部长3人、宣传部副部长4人。

人大口大约10人:秘书长、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主任、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城建环资工作委员会主任、农村经济工作委员会主任、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社会建设工作委员会主任。

政府口大约80人:法院副院长3、检察院副院长3、政府办主任和副主任等5人、武装部副部长3、发改局局长和其它3人、教育局2人、工信局3人、民政局局长、司法局局长、财政局局长3人、人社局局长3人、自然资源局局长3人、农业农村局局长2人、住建局局长3人、城管局局长3人、交通局局长3人、海洋局局长2人、商务局局长2人、文旅局局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应急局局长、审计局局长2人、行政审批局局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3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3人、统计局局长、医保局局长、信访局局长、金融局局长、公安局副局长10人、生态环境保护局3人、卫健局局长3人、

政协口大约10人,跟人大口差不多。

群团口10人左右:总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妇联主席、工商联主席、科协主席、残联主席或者书记、文联主席、红十字会会长、贸促会会长、慈善总会会长。

县直单位口大约15人:档案馆馆长、招才中心主任、党史研究中心(史志办)主任、招商促进中心主任、机关事务局局长、外办主任、广播电视台台长、建筑工务中心主任、检验检测中心主任、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体育发展中心主任、住房发展保障中心主任等等。

驻县单位口大约18人:海关副关长等4人、税务局局长和副局长等3人、安全局局长和副局长3人、气象局局长、水文局局长、消防大队长和政委2人、边防大队长和政委2人、海事2人。

县基层乡镇里面的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等,按照15个乡镇算的话,就是45个人左右。

以上所有人数相加大约是222个人。题主看到了吧,偌大的县,只有200人左右才能被提拔为正科,这难度,想想就咂舌。

年轻人有想法有规划有目标是好的,但是在县里面,能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就已经是人上人了,至于正科,也就想想罢了。当然了,假如你有人脉资源、有强大的背景,那么就当我没说。

友友们,你们怎么看,感谢阅读并关注我,谢谢。

为什么有人说曾国藩资质平庸,却能立足于朝廷多年而不倒呢

我们先说说曾国藩的“高考成绩”。

湖南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说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小时候在家,一个人读书,一篇只有几百字的短小文章,他不知道花了多大的精力,朗读了多少遍,都还是无法背诵下来。一位梁上君子本来想来他家偷窃,当然需要等全家人睡熟之后再动手。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上床睡觉。小偷最后忍无可忍,跳出来把书摔到他脸上,说道:“你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我都比你背的熟练。”

然后很多人用这个找不到出处的历史故事来说明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天资是如何如何的愚钝,再看看人家的成就,来说明努力是可以成就梦想的。

的确,曾国藩那一家子人的天资都真的不咋地。比如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考了多大十七次秀才,一直考,从青少年考到中老年,一直到了四十三岁,才勉勉强强考中秀才,至于举人和进士,那就不用想了。

曾国藩的几个兄弟,虽然也都有过十年寒窗,却都止步于秀才,连考个举人的功名都没有。

后来梁启超就这样评论曾国藩:“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一生都止步于举人,却惊才艳艳的一代军事奇才左宗棠也屡屡不留情面地怼曾国藩“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反正对曾国藩各种嘲讽(左宗棠嘴巴的确很毒)。

曾国藩的入幕学生李鸿章也说过自己的老师“儒缓”。

曾国藩也常常说自己“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曾国藩还在自己的笔记本中这样自嘲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浓吟数时不能了。”

然而曾国藩的天资“愚钝”是相对于李鸿章和梁启超这些人来说的。

曾国藩的天资可以说在当时远超常人。

咱们来看看曾国藩的“高考成绩”。

  • 曾国藩14岁起参加县试,仅仅23岁就考上秀才。
  • 24岁考中举人。
  • 27岁高中进士。
  • 同年,考上翰林院庶吉士。

在历史上,考举人的难度比考秀才高的多,在当时,每次乡试,湖南全省不过能考中四五十人。应试与录取之比,大约为80:1,也就是说80个秀才里面才能考中一个举人。

所以曾国藩第一次去考举人,曾家人一直没抱太大希望的,哪知道,曾国藩居然一考即中,在这一科取中了湖南省第三十六名举人。

这一下曾国藩在家乡出名了。

然而更离谱的在后面。

科举考试的难度是逐步替增的。

考秀才很难,考举人比考举人难得多得多,考进士的难度比考举人难得多得多得多。

清朝全国的读书人有几百万,进士一般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只录取三四百人,比现在的清北录取率低很多。

也就是说,全国平均下来,每年只有一百多号人能成为进士,可以说是真正的千军万马独走独木桥。

根据著名学者何炳棣教授的深入研究,在清朝,全部进士一般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0.00005%。在小数点后面跟着四个零,也就是说,百万分之五的概率,比我们经常说的“万里挑一”这个概率还要小的多,是百万里挑五,真正的天之骄子。

所以能考上进士的人,那都不能算是学霸了,而是真正的学神,真正的考神。

然而曾国藩从考上秀才到考上进士,甚至考上翰林院庶吉士仅仅用了四年多时间。

曾国藩考上进士,还考上翰林院庶吉士的消息传来,整个湖南都为之沸腾了。

27岁的翰林,这在全县甚至全省都是不得了的大事。

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明清时期,进士平均年龄是38岁,曾国藩整整提前11年跨过这条平均线。

如此年轻的翰林公,将来混得再差也能外放当个什么知府,什么道员,如果混得好,当个总督,当个大学士,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在湖南,湘乡曾氏家族从此就由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民家庭摇身一变,变成整个社会阶层金字塔接近顶的士绅官宦家庭。就如同《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所描写的那样,曾氏家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前来巴结,攀附的人络绎不绝,许许多多人厚着脸皮前来又送钱,又送物,甚至送人。

举人出身的地方长官湘乡县令也立马坐着八抬大轿,前来曾家拜访曾国藩长辈,和曾国藩的弟弟们称兄道弟,把手言欢,还把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称之为“老太爷”,把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称之为“老老太爷”。

所以,如果曾国藩都算愚钝,那我们这种凡人算啥?社会渣滓?小强?

曾国藩曾经说过这一句话:“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何以曾国藩突出这个“傲”字?

盖曾国藩的天资远超众人,所谓的天资愚钝只是自谦而已。

曾国藩有他的傲气,一种独属于天才的傲气,所以一直告诫自己自己天资还算可以,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天资比自己高的人很多,自己还是要戒惰戒傲,才能更上一层楼。

曾国藩是真正的天才,经过磨砺之后,更是世事洞明的官员,你说他为什么能立足朝廷多年不倒?

提拔年轻干部,中年干部没有晋升空间,如何使用好他们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特别好。

首先,我想给题主说个词––“矫枉过正”。现在体制内单位都在大力推行提拔年轻干部,而这一次提拔年轻干部的热潮已经达到了刚才说的那个词的程度了。这样的后果很可怕。会有以下结果:

一是年轻干部提拔过快,会造成年轻干部本人恃宠而骄,自我膨胀,走上邪路的概率增大。

二是中年干部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导致单位工作、发展出现梗阻,因为他们是现在单位业务能力、心里素质最为优质的人。

三是首尾不能相顾,中年干部勤勤恳恳干了一二十年,正想着按照以前的规矩制度该提一提级呢,现在政策变了,他们就会落下,而年轻人提上去后,空出的位置(多是基础的岗位)无人可用,最后单位首尾不能相顾,中年职工队伍也会不稳定,年轻干部也会不稳定,这样单位怎么能发展。

四是给专空子人机会,想想现在年轻干部(35岁以下)的人是哪些年龄阶段的孩子?这个年龄阶段如果在高的职位上一般都有用人的话语权,所以可想而知,提拔的年轻干部都是什么人了。

五是有违用人原则,加强年轻干部的锻炼后备这是正确的,什么事就怕下面搞一刀切,说重视年轻干部的使用就都立刻开始提拔35岁以下的,用人原则写的很清楚,只是没人认真读。

六是最倒霉的还是那些踏踏实实本本分分,有本领有能力,没关系,不在年轻的人,他们眼中的光彩已暗淡无光。

最后,不是反对提拔年轻干部,反对以年龄作为提拔的必须条件,这样中年人伤心,年轻人伤身,单位伤感情,未来伤前途。

打败太平天国后,清政府是如何安置曾国藩的湘军及其嫡系将领的

按着清军的编制,汉军军队的总数是不能超过八万人的。超过八万人就得分开另设军事主官,这是防止军事将领拥兵自重然后坐大与朝廷对抗。湘军属于汉军队伍,因此也不能破坏规矩,在湘军的巅峰时刻,军队总数也不能超过八万人。清朝政府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把淮军调拨给曾国藩指挥,因此曾国藩虽然是湘军头领,实际上节制的却是湘淮两军,也就是现代的纵队司令。

在曾国藩击败太平天国移兵江苏的时候,清庭中央便给他下达了指令,调淮军入湘。然后再调八旗入驻淮北。这实际上就已经做好了准备了,一旦曾国藩有不利于清朝的举动,那么就命令淮军控制湖南大本营,如果淮军不听话就用八旗军抓了淮军家属逼迫淮军。这是合在一起的棋步,清政府毕竟是不傻的。

其次,掐断军饷供应。在曾国藩打仗的时候清朝是用了六个省的税收来养这么一支军队,而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粮饷就被砍掉了,清政府只给拨了两万人的军饷粮草,这时候曾国藩就知道意思了,清政府防着自己么,所以他自己会意,裁军到两万人。

新兵成长为上校军官有多难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因为我恰恰就是从新兵一步步成长为上校军官的!

按照我军军衔条例,上校是副师职军官的最低衔,是正团职军官的基准衔和最高衔,上校军官对应的职务为正团职或者副师职,像副师长、师副政委,旅长、政委,副旅长、副政委、旅参谋长、旅政治部主任,团长、政委,军级以上机关处的处长等,上校军衔按兵种又分陆军上校、海军上校、空军上校和武警上校。技术级则为技术八级和技术七级(有高级职称者副师待遇,无则正团待遇)。可以说上校是部队的中层军官,是军官中的重要力量。这里拋开技术级,仅就行政上校进行分析(以前技术上校相对好调,只要单位级别够高,自己能够坚持不转业,调个技术上校不是难事。例如以前团级的卫生队或医院其行政级别不过连级,而其队长或院长技术级别也可调为上校正团)

从新兵一步步成长为上校,在如今和平年代,难度还是相当大的。以前形容事难办常说,过五关斩六将,这里套用一下,用一句不大恰当的比喻是:不必斩六将,却需过五关

第一关:完成战士到军官身份的转变。可以说是百中无一,难度系数五颗星。

有苗才能长。要想成为上校军官首先得成为军官。成为军官现在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高中直接考入军校并顺利毕业;二是从战士考入军校并顺利毕业;三是战士期间表现突出直接提干。既然是新兵,第一条不存在。只能是后两条。第二条战士考军校,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么简单,也要层层选拔,级级筛选。思想品德、身体素质、组织纪律、文化成绩、军事技能甚至群众基础,一项也不能弱,弱了极可能连进入考场的机会都没有!第三条表现突出提干。这里有几个条件,一个是要在师以下作战部队的班长,第二个要是党员,还要满足下条件之一:获得1次二等功以上或者两次三等功以上;大军区级以上单位表彰的先进个人;军级以上单位树立的先进典型或者通报表彰的军事训练尖子;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四等奖以上奖励的主要贡献者。如果说班长、党员还容易些,可后面四个条件一个比一个难!举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例子见义勇为英雄徐洪刚。1993年,身为中士班长的徐洪刚在从家乡返回部队途中,乘坐大客车的徐洪刚为保护乘客生命安全,与4名持刀歹徒进行了殊死搏斗,身中14刀,肠子流出体外达50厘米,成为全国重大典型,获得了“见义勇为青年英雄”荣誉称号,提了干,如今已是某军分区副政委,大校副师职。

第二关,从初级军官到中级军官的转变,也就是从尉官到校官的转变。难度系数三颗星。

成为军官后,一般会被授予少尉或中尉军衔,第一职务是基层连队的排长,有时到了超编单位甚至可能当副排长。记得我当年毕业,分配至一驻城市部队,干部超偏严重,个别连队一个排甚至两三名排长!正常情况下,在基层连队干上个七八年,如果没有大的培养前途,会在30岁左右,正连更多在副营的岗位上被安排转业,此时的军衔大多是上尉或者少校。要想越过这一关,至少不能转业,得先进步到正营职。

第三关,从基层到机关的转变。难度系数三颗星。

部队团职以上一般都是复合型人才,大多都既有基层带兵的经历,也是机关协调的履历。从基层来说,按每个营3个连,每个连3个排算,排长调副连3比2,副连调正连1比1,正连调副营6比1(不设营副教导员的情况下。其实不出意外,从正排一般都能调到副营,因为还有团机关,而团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可副连、正连甚至副营。而一些调的快的往往是从基层连队到机关,再从机关回基层当连长、指导员,再到机关当股长,再到营里当营长、教导员,这样既有基层带兵经验,也不乏全局眼光和协调能力!

第四关,从正营职到副团职的转变。难度系数四颗星。

从营职到副团职的转变,是大多数军官的一道大坎,特别是旅团级单位。一般团一级4到5个营,正营职干部包括副参谋长、政治处副主任、后勤处长、技术处长、各营长教导员共十几号人,竞争几个位置呢?往往是4个!副团长、副政委、参谋长、主任!僧多粥少,狼多肉少,屁股多位置少,淘汰率就很高了!旅级单位比团级更难,一般近十个营,机关科长也是正营,也就是竞争者更多,达30人左右,可副团职位置仅仅有副参谋长、政治部副主任、后勤部长、技术部长4个位置,想从其中脱颖而出,难度可想而知!

第五关,从副团职到正团职的转变。难度系数五颗星

中校的军衔命令由大军区司令员政委签发,而上校的军衔命令由军队的一号签发!从基层来说,团级单位正团职只有两名主官,团长和政委,而竞争其住的有副团长、副政委、参谋长、主任,还有上级机关的科长、副处长。旅级单位是4名,副旅长、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而竞争者有后勤部长、技术处长、副参谋长、副主任,上级机关的科长;而军级机关正团职是各处处长,竞争者有机关的副处长、下属机关科长,下属部队的参谋长主任,还有上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一般来说,在团级单位,最终调到副营难度不大,在旅级单位调到正营难度不大,在师级单位调到副团难度不大。而要调正团,在部队难度却是极大的!因为有任职年限、有转业要求、有精简需要、有专业考虑等等,可以说要调到上校绝对是经过大浪淘沙,层层筛选、次次淘汰,优中选优才可。

当然,有两句话我认为都有道理,一句叫:事非经过不知难;另一句叫:一件事等你完成后你会发现其实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难。这两句虽然看似矛盾,其实却是对立统一,各有道理。我在部队三十年,自己从新兵一步步成长为了上校,但我的首长、同学、战友也有不少从新兵不但一步步成长为了上校,还有不少调了大校,甚至将军的。

梦想、有目标并坚持努力,看似难事也容易;无梦想无目标,望峰息心畏难止步,再容易的事也白废!

原创不易,感谢点击阅读点赞关注,欢迎转发分享回复交流!

图片有部分来自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