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故事(汉中之战,曹操是怎么被刘备吊打的)_刘备_汉中_东吴

本文目录

  • 汉中之战,曹操是怎么被刘备吊打的
  • 俄乌冲突为什么普京不一鼓作气
  • 关羽被杀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 文言文怎样断句
  • 长平之战乐毅为什么举荐赵括取代廉颇
  • 1月16日亚洲杯,韩国VS中国,你认为哪队会取胜

汉中之战,曹操是怎么被刘备吊打的

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五大战役之一,战争的双方是刘备和曹操,发生在217年至219年5月,双方都投入了很大兵力,战争的结果是曹操撤退,刘备占领了整个汉中地,又乘胜夺取了魏兴、上庸、新城等东三郡。在以往刘备与曹操的对战中,多以曹操取胜,刘备败逃,而在汉中之战中,曹操为什么会败给刘备呢?

前期之战,曹军挫动锐气。曹操占领汉中后,因后方叛乱,曹操撤军,留夏侯渊、郭淮、徐晃、张郃等镇守汉中,并让张郃进犯巴西。刘备派张飞在瓦口关大败张郃,张郃退走。刘备听了法正、黄权等人的分析后,认识到了汉中对蜀汉的重要性,就起大军攻打汉中。从217年到218年,两军先后在下辩、固山、马鸣阁道交战,互有胜负。218年7月刘备率军停驻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相拒。曹操开始治兵许都,准备增援汉中,九月率军抵达长安。219年初,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扎营定军山,夏侯渊率军来抢夺定军山。刘备用法正等人计谋,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军队外围鹿角。夏侯渊就派张郃守东围鹿角,自己守南围鹿角。刘备就派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军。夏侯渊看张郃被攻,就派出一半兵力前去救援张郃。刘备就派黄忠凭高率军突击南围鹿角。夏侯渊正带四百士兵修复南围鹿角,猝不及防,被黄忠一刀斩杀。黄忠趁机进军十五里外的夏侯渊军营,曹军失了主帅,迅速溃败,益州刺史赵颙等也被杀。夏侯渊是曹军主帅,主帅败亡,让曹军惶恐不安,虽然暂推张郃代理主帅,也只能固守阳平关以待曹操援军了。刘备占据有利地势固守不战,以疲曹操。趁夏侯渊被斩,曹军坚守不战之机,刘备乘势在山上扎营,占据险要。219年3月,曹操率大军进驻阳平关,刘备固守不战,与曹操形成对峙。刘备曾自信地说:“曹操虽亲自来到,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必得汉中了。”因刘备固守不战,曹军虽众,却无能为力,而且粮草远涉,运输困难,士兵不服水土,多有逃亡。弄得曹操进退两难。据《九州春秋》记载: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后方不稳,令曹操不安。曹操远征,在许都的汉献帝周围,依然有欲阴谋颠覆之臣,在蠢蠢欲动;刘备取益州,战汉中,也让许都周围反叛势力纷纷起事,如宛城的侯音发动吏民反叛,遥与关羽应和,不久被曹仁镇压,还有宛城附近的盗匪,也相继异动;东南的孙权,与刘备湘水划界后,陈兵边境,也大有攻打曹魏之举。正是这些,令曹操心中不安,一旦后方大乱不控,曹操数十年经营,也就大势去了。因此早在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关中联军,进占张鲁汉中之地后,曹军威势正盛。这时刘备刚刚攻取益州,立足未稳,蜀中百姓听到曹操攻占汉中,一日数十惊。司马懿趁机劝曹操进攻蜀地,占领益州。曹操就以“既得陇复望蜀”来推委司马懿的贪心不足,实际上是曹操后方又出现了叛乱,再加军队多日长途远征,疲惫不堪,因此曹操就放弃了攻蜀的大好时机。现在刘备据险而守,战不能战,进不能进,日费军资,军心不稳,多有逃亡,且后方变乱时起,曹操怎能不萌生退意?也有人说是因为关羽在荆州北伐,发动了襄樊之战,曹操惧怕许都不保,才要退兵。其实这点原因应有些牵强,因为曹操是219年5月份撤出汉中,刘备随即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七月份,关羽才发动了襄樊之战。因此关羽北伐对曹操撤出汉中应没什么影响。汉水之败,让曹操更坚定了撤军的思想。开始曹操确实想一鼔作气,收复汉中,扫灭刘备的。因此从218年7月治军许都,九月率大军进至长安,219年3月到汉中阳平关与刘备对峙。大军一动,粮草先行。曹操为了收复汉中,平定刘备,进行了几个月的准备,还将离阳平关不远的北山下,作为粮草集聚地,源源不断地向这里运进了几千万囊军粮。黄忠斩了夏侯渊,士气正旺,得知曹军囤粮北山,就率一部分军兵来到在汉水扎营的赵云军寨,与赵云商议,觉得北山可偷袭。二人确定,赵云守寨,黄忠率其所部和赵云的一部前去偷袭北山,并约定时间,如果过了约定时间,黄忠不还,赵云再去营救。你想曹操擅长截取别人的粮草,自己的粮草自然加强防备。黄忠去截,就陷入曹军重围。赵云一看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未归,就让副将张翼率兵守寨,自己仅带几十个骑兵前去寻找黄忠,正碰上曹操大军掩至,赵云奋勇冲入敌围,与黄忠一起冲杀曹军阵列,凭骑兵优势,打散曹军,突出重围,且战且走。曹军又整合后继续追击,部将张著受伤,遭到包围。赵云又一次杀入重围,救上张著,再次突出重围,回到汉水寨内。曹操大军也随后追至寨前。守寨的张翼就要闭门据守。赵云觉得此时寨内兵力太少,死守未必能守住,就下令大开营门,让自己的部队偃旗息鼓,壕内埋伏强弓硬弩,以待曹军。曹操率大军来到,看到如此架式,怀疑赵云设有伏兵,怕中埋伏,就不进而退。这时赵云寨内战鼓震天,壕中强弓劲弩齐发,曹军惊骇急走,自相践踏,被射死或坠入汉水中而死者,不计其数。这场战斗十分凶险,能取得胜利,连刘备也大为惊骇,他看了赵云作战的地方后,不仅感叹:“子龙一身是胆也!”军中将士更是称赞赵云为“虎威将军”。汉水之战虽是汉中之战的一场局部战斗,却让曹军死伤惨重,士气受到沉重打击,使不少士兵逃的逃,降的降。如王平就率领自己的部曲投降了。这让曹操感到更没必要再与刘备相持下去,于是于219年5月,就无奈地撤出了汉中。后世不少史学家都肯定了汉水之战的作用,认为正是赵云的汉水之战,才导致了曹操的直接退兵。

汉中之战,刘备方可以说倾尽全国之力,达到了动员蜀中“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投入战力虽未记载,最少也不下五万,参战的战将有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刘备的精英。曹操方也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据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陈琳发布的《檄吴将校部曲文》说,夏侯渊镇守汉中有精兵五万,还有一些游牧民族的军队。《诸葛亮集》载:“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于阳平。”这里虽可能有夸大之辞,也足见其投兵之重。在战争中,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曹军名将也加入了战斗。汉中之战,持续了两年之久,曹操因多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撤出汉中,最终刘备凭借地利的微弱优势赢得了汉中。曹操之所以输给刘备,也并没什么阴谋可言,只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多倾向于刘备一方罢了。

俄乌冲突为什么普京不一鼓作气

说得轻巧、举棵灯草。美好想法谁都有,实现起来却存万般艰难。

一个有着60万平方公里国土,四千多万人口,几十万军队的欧洲大国,不仅有广袤河川平原路障,还有钢筋水泥城市、坚固地堡巷战。凭俄罗斯一己之常规军力,怎么可能一鼓作气、一举拿下乌克兰。联想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二十几国集团,无差别狂轰滥炸南联盟军事民用设施,光扔各类精确制导导弹就达二万多枚,还耗时78天呢,至于老美攻打阿富汗就不用说了,用二十年时间,活生生将一支学生兵塔利班组织打造成推翻己扶傀儡政权的虎狼铁拳雄狮,最后迫不得己上演了一场史无前列的仓皇大溃逃狼狈画面。

如果采取焦土政策,凭俄罗斯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战术核武、贫铀脏弹,率先给乌克兰水电交通网络、军民用设施来顿饱和无差别攻击,不排除在极短时间内有拿下乌政权的可能,但那样做,就让俄彻底站到了反人类战争的对立面,在政治外交道德层面丧失殆尽,真正成了遭万人唾骂的孤家寡人。

个人判断,普京开始是想以最小代价,在丝毫不伤害、不惊动乌民众的前提下迫使乌当局就范,在保持中立的协议书上签字的。趁夜用空中突击旅抢占基辅机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控制乌当局一干政要、军中要员及舆论宣传中心,就可大功告成,谁知一招失利、满盘皆输,迫不得已改变战法,在乌东稳打稳扎,步步推进,中途又吃了不少亏,汲取了不少教训,才有了现在比较顺手的战绩和收成。

世人现在看到,乌克兰背后虽有老美主导的北约、西方集团四十国的大力拱火、经济援助、军事武器、弹药供给、舆论喧嚣支持,但乌军却在自己地盘上节节失守败退,战争后续潜力难济,正面临举步维艰、弹尽粮绝、土溃瓦解的十万火急险情。俄罗斯以熊胆铁心,只单孤影,持久作战四个月且越打越猛,战局走向也越来越明朗清晰,俄卢布经济更是坚挺无比,美元霸权摇摇欲坠,普京的睿智高明、深谋远虑,亮瞎了不少敌人眼睛,这才是最重要的。

关羽被杀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进位汉中王。随后,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在刘备的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东吴突然败盟,袭占了荆州,擒杀关羽。这使得刘备和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遭到了挫折。

东吴虽然占领了荆州,可也害怕刘备的报复。于是,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识破了孙权的伎俩,反而隆重的安葬了关羽。这使得刘备更恨孙权。从这一点看,刘备的实力尚存,曹操和孙权都很忌讳,怕刘备的打击落在自己身上。同时也怕对方渔翁得利。

但是,刘备并没有第一时间对外用兵。他决定对东吴用兵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先称帝于称帝。在第二年才出兵伐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先去为关羽报仇,而是先去称帝呢?

这是因为,刘备称帝是不得已的。在关羽死后,曹操和孙权互相推诿责任,都希望刘备把打击落在对方头上。这个时候,刘备就要有个谋划的时间。他要在内外都需要有所准备。

当时,东吴刚袭占荆州,刘备再和他和好是不可能的。可是,对于曹操,刘备一直视其为国贼。也不可能立刻就转变外交方针,这就需要一个时间。

谁知道曹操第二年就死了。曹操的继承人是三国有名的弱智曹丕。刘备本来想趁着曹操之死,派人吊唁,来缓和两家的矛盾,为下一步外交做工作。可是,曹丕下令,如果刘备的使者入境,立刻就地处死。这就彻底堵死了刘备的外交渠道。

接下来曹丕篡汉,将国号改为了魏。而东吴孙权称臣于魏,成了曹丕的臣子。而刘备一直以光复汉室为旗号,当然不可能屈居曹魏之下。而且当时传说,汉献帝已经被曹魏所害,这样就只能自己先继承汉统再说。因此,刘备先称帝也是不得已的,是形势所迫。

一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方略。在当时,汉室已亡,刘备作为汉室的宗亲,如果不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那么就等于默认了汉朝的灭亡。那么,他这个政治集团就丧失了政治核心,无法再生存下去。

二是,刘备称帝后,继承汉室的正统,这样在政治上就占有主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增强斗志的作用。用过去的一句话就是,“明其为贼,方可破也。”只有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才能压制曹魏和东吴。

三是,明确的打出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这才能号召天下忠于汉室的人们,团结到自己身边,一起战斗。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样,称帝就成了刘备的当务之急,出兵为关羽报仇的事情就只能屈居其后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称帝前后,刘备也一直在做着出兵的准备。

在《隆中对》里,刘备这一路人马是出击秦川的。在他占领汉中后,就征发大批劳力去修筑从成都到汉中的道路桥梁驿站,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

可是,关羽之死使得刘备不能不改变兵力的部署。但是在伐吴还是伐魏上,蜀汉群臣的意见并不统一。这使得刘备的兵力部署改变一直迟迟不能实现。

在当时,面对曹魏篡汉和东吴败盟两件事,蜀汉刘备都必须做出反应。这是刘备称帝后必须要面临的战略问题。如果不做出反应的话,刘备集团要面对分崩离析的可能。

在伐魏和伐吴的问题上,赵云明确表示要伐魏,黄权是反对伐吴,而诸葛亮态度暧昧。这让刘备无法立刻定夺。他只有先进行外交努力,在进行实际选择。

在道义上,东吴向曹魏称臣,就是附逆的乱臣贼子,伐吴就是伐魏。国仇家恨都一起得报。既为关羽报仇,也斩断曹魏的一条臂膀,一举两得。

在和曹魏接触后,刘备明白了曹丕和孙权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伐魏,蜀汉会遭到曹魏和东吴的两面夹击。而伐吴的话,可能会出现曹魏一起夹击东吴的情况(后来曹丕没有接受部下伐吴的建议)。

而且曹操已死,论军事才干来说,刘备已经是当时的佼佼者。经过这样一番考虑,伐吴的胜利把握要比较大。因此,刘备选择了伐吴。

既然要伐吴,那么刘备就要做伐吴的准备。他必须要把准备伐魏的兵力调集过来,转变兵力方向。包括在阆中的张飞的伐魏的战役预备队也调了过来。这中间还发生了张飞被刺杀的事件。

最终,在关羽死后两年,刘备开始了为他的复仇之举。在从关羽之死到刘备出兵的这一段时间里,刘备被时事所迫称帝是不得已。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出兵报仇的念头,并且一直在为此做着外交、战备上的工作,为之而努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文言文怎样断句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

古代的文章是自右往左竖着写的,并且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古人小时便学“句读之法”。

句中语意已尽处为“句”;句中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则为“读”。故称“句读”。

?穆老师举个例子:

穆老师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倘若断句错误,则会闹出笑话来,如下:

穆老师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穆老师在讲解之前,先给大家看一道试题,如下:

同学们,我们断句时,不妨从词语角度和句子角度入手,或许会事半功倍。如下图:

断句步骤如下:

最后,穆老师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如下图: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长平之战乐毅为什么举荐赵括取代廉颇

这纯属瞎说嘛。

根本没有乐毅举荐赵括这件事。

这里我来说说乐毅在伐齐之后,干了些什么。

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上台,关于乐毅的流言又死灰复燃。这些流言大体是说:乐毅伐齐,就剩两座城池一直没攻下来。乐毅实际上是想拖延战争,等齐国民心归顺后,自己就当齐王。现在齐国人不怕乐毅,只怕燕国调派其他将领过来,如果那样的话,齐国最后两城必破无疑。

这些谣言,并没有新意,仍然是诽谤乐毅心怀不轨,谋求称王。诬以谋反,可以击破九成以上君王的心理底线。生于忧患的燕昭王不信谄言,但他的儿子燕惠王就被这种流言吓倒了。一个平庸的君主,面对一个卓越的部下,心中总难免产生自卑感。不仅如此,在燕惠王还是太子时,与乐毅就有矛盾,这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撤掉乐毅总司令之职。他派一位名叫骑劫的将领顶替乐毅,并召乐毅回燕。

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对自己非常提防。他担心一旦回到燕国,会遭到燕惠王的毒手,思来想去,最后他决定前往投奔赵国,回到自己的故国。此时的乐毅已是名满天下的将领,赵惠文王对他的回归非常欢迎,封他为“望诸君”,并把观津作为其采邑。

乐毅一离开,燕师就不行了,被田单乘机反击。田单成为齐国的”解放者“,他不可思议地开始伟大的进军,一鼓作气把燕师赶出齐国,解放整个齐国。

现在燕惠王终于知道自己犯下大错了。可他非但没有责备自己,反倒责怪乐毅了。他写了一封信送到赵国,交到乐毅手中,大意是说乐毅对不住先王的知遇之恩。燕惠王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反咬一口,拿乐毅出气,可见心胸是多么狭窄。

针对燕惠王的责难,乐毅写了一封回信。这是一封非常有名的信,只是信太长,我在这里不做全文引用,只择其要点。

在信中,乐毅先回顾自己投奔燕国并受到燕昭王重用的经过,以及伐齐之役的前前后后。他盛赞燕昭王“有高世主之心”,就是说,有超越当今君主的思想,并评价说“自五霸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燕国以弱国击破强国,这确乎是其他君主所未能做到的。

紧接着,乐毅为自己去燕归赵做辩护,说:“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如果他忍受别人的侮辱、诽谤,当初燕昭王杀进谗者不也是错误的吗?自己不能接受这种谗言的攻击。更进一步说,自己要是蒙受这种不明不白的罪,让那些奸佞小人得逞,这就助长了歪风邪气,从道义上说,也不允许牺牲自己来让小人得志。

虽然是为自己辩护,乐毅仍表现出名士之风范,正如他所说的:“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他并没有过多地指责燕惠王,只是指出“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不察疏远之行”,把批评的矛头指向燕惠王身边的佞臣。事实上,他还尽力避免燕、赵之间爆发冲突。

在田单复国后,赵惠文王曾经想图谋燕国,他对乐毅说:“燕军在齐国遭到重创,燕王听信谗言,以致于国人都不愿归附他,能不能趁此机会图谋燕国呢?”乐毅一听,跪倒在赵王面前,流泪说道:“臣以前尽心竭力辅佐燕王,就如同现在尽心辅佐大王一样。假设臣现在身处他国,哪怕是对赵国最卑贱的刑徒奴隶,我也不忍心图谋,更何况是燕昭王的后嗣呢?”赵惠文王感于乐毅的忠心,便放弃了攻打燕国。

乐毅什么时候去世的,史书没有详说。但是在长平之战以及后来的邯郸之战中,都没有看到乐毅的影子,应该是已经去世了。否则,乐毅作为一代名将,赵国怎么可能在国家危亡关头,还置之不用呢?

1月16日亚洲杯,韩国VS中国,你认为哪队会取胜

单从整体实力来说,韩国足球综合实力绝对是在国足之上的。但作为足球本身来说,决定最后输赢的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长期以来,因为国足技不如人,棒子从来都没有把国足放在眼里。正所谓哀兵必胜,只要国足将士三军用命,打出自己的东西来,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我想,平或赢棒子也不是不可能的结果。当然只要打出血性,打出自己的东西来,即便是输掉比赛,国人照样会支持你们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