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抢了柴荣大好江山,为何不对柴氏子女斩草除根?巴沙尔真的会将8万叛军斩草除根吗_朱元璋_斩草除根_景泰

本文目录

  • 赵匡胤抢了柴荣大好江山,为何不对柴氏子女斩草除根
  • 巴沙尔真的会将8万叛军斩草除根吗
  • 明朝为什么不把蒙古人和女真人斩草除根
  • 朱元璋为何放任元顺帝逃走,不选择斩草除根呢
  •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 怎样能把地里成片的丝麻草有效的斩草除根
  •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 东方不败软禁了任我行之后,为什么不敢杀任盈盈斩草除根
  •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曹操胜利,为什么斩草除根连袁绍儿子都不放过
  •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赵匡胤抢了柴荣大好江山,为何不对柴氏子女斩草除根

赵匡胤完全没有必要对柴氏斩草除根,因为后周的宗室对宋朝完全不造成任何威胁。

首先,后周的开国之君是周太祖郭威,他的两个亲生儿子郭侗和郭信都被后汉的刘承佑所杀,所以他才传位给了自己的养子柴荣。而柴荣七个儿子中的前三个也都被刘承佑所杀,所以他只能传位给自己最年长的儿子柴宗训,柴宗训即位的时候只有八岁而已,他的三个弟弟就更小了。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发动“陈桥兵变”另立新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后周没有强势的诸侯王拱卫皇室啊。

唯一与柴宗训亲近的,也就是李重进和张永德了,他们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一个是郭威的女婿,和柴荣没有多大的关系,反而曾经是柴荣的皇位竞争者。所以柴荣即位后一方面不得不继续倚重他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备他们。柴荣临终前就把张永德调离京城,又提拔了赵匡胤来防备李重进,这才给了赵匡胤机会。

所以,赵匡胤称帝之时,柴氏基本上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完全没有与赵匡胤抗衡的能力。既然如此,赵匡胤为什么不做个好人?

巴沙尔真的会将8万叛军斩草除根吗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根据俄罗斯媒体3月14日的消息,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为了叙利亚的统一,为了尽快结束叙利亚的内战,为了叙利亚人民不再受战火之苦,巴沙尔下令对4万名武装分子进行特赦,让他们平安回家!

从这样的情况来了,巴沙尔对待反政府的武装分子还是非常仁慈,根据叙利亚的数据统计,巴沙尔特赦的武装分子已经高达6万人左右,规模很大。很明显,叙利亚即将迎来统一,和巴沙尔的这些政治手腕是分不开的!

然而在4月8日的时候,一部分被特赦的降军趁着反政府武装对叙利亚西北的13个大镇展开袭击,他们又发生了倒戈,在叙利亚政府军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并抢占叙利亚政府军的弹药库,搞得叙利亚局势异常紧张,在俄罗斯的空天军紧急出动之后,才把这些倒戈的降军给压下来,帮助巴沙尔控制了局势!

巴沙尔对他们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他们还这样对待巴沙尔,这一群不知道感恩的东西,巴沙尔没有必要再对他们仁慈,应该将他们赶尽杀绝,斩草除根!而这些降军再一次倒戈,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政府宣布撤军计划之后,并不会全部撤离叙利亚。另一方面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说成是以色列领土,让叙利亚叛军和降军再次看到了美国还没有放弃他们。其三是因为叙利亚统一的最后一战伊德利卜迟迟没有打响,让降军怀疑叙利亚政府军和俄罗斯、伊朗联军的能力!

有了这一次教训,巴沙尔也知道光是特赦是行不通的,对待8万的叛军,巴沙尔不会将他们全部解决掉,但是杀鸡儆猴是免不了的,只要让这些叛军感到畏惧,处死所有投降之后再次倒戈的武装分子,才能彻底打消他们再次倒戈背叛的念头!

明朝为什么不把蒙古人和女真人斩草除根

这个观点站不住脚,就像元顺帝时期有人提议把汉族人口最多的六大姓杀掉一样,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明朝初期明军几次深入蒙古草原打击北元势力,即使占领蒙古地区移民都是困难。蒙古人和女真人势力不弱,明朝做不到斩草除根;再者斩草除根是野蛮作法,中原王朝是礼仪之邦轻易不会釆用这种作法。

蒙古族好釆用斩草除根做法,灭西夏时杀死很多西夏人,成吉思汗在耶律楚材和丘处机劝说下都改变了野蛮屠杀作法。清朝和准噶尔部多次作战,乾隆皇帝对准噶尔部进行杀戮,这属于特例。

朱元璋为何放任元顺帝逃走,不选择斩草除根呢

元顺帝北逃一事,很多言论指向朱元璋“天命归我”的魄力,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这些论调未免有些自欺欺人。朱元璋放虎归山完全是因为明军不具备追击穷寇的能力,或者说朱元璋受到的威胁太多,形势不允许他继续追击元顺帝。

事实上朱元璋进行了两次北伐,第一次是将元顺帝赶出元大都,第二次是将元顺帝赶出元上都开平,两次北伐都让元顺帝成功北逃。我们在讨论朱元璋放虎归山时,焦点聚集在第一次北伐上。1367年10月,朱元璋开始以南京为起点进行北伐,战前发布的《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这个口号根本就没有扩张意愿,宗旨就是要拿回汉人固有的土地。在战略方针上也是根本就没有考虑跨过长城: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明史》

朱元璋的战略思想很大胆,明军步兵也是非常争气的,四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山东闪击战的全面胜利,战果是俘虏元军3.2万余、收缴马匹1.6万余、粮食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有了这一次的收获,明军势如破竹,五个月后一路攻向元大都,元顺帝弃城逃跑,这标志着元朝灭亡,此后的元朝残余就在史学界被称为北元。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徐达、常遇春的表现有些“怪异”,即明军抵达通州时停留了七天,此地距离元大都只不过两天路程,待明军抵达元大都时,元顺帝已经成功逃跑,由此可见元顺帝是被故意放跑的。徐达本人万万不可能贻误战机,此事据《明史》记载,徐达在汴梁时就请示过朱元璋,问到顺帝北逃该当如何,朱元璋的指示便是驱赶至塞外即可。所以徐达攻克元大都后并未乘胜追击,也是奉了朱元璋的最高指示。

那么朱元璋为何做出这种指示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元顺帝毕竟是元朝皇帝,当时山西、辽东两线都在元朝手里,而且山西的10万元军战斗力极强。明军虽在西线有所遏制,元顺帝虽然“香”,但他也是东西两头勤王之师的绝对风向标,鱼死网破对于明军来说并不划算。

其实在北伐前,常遇春就提出过直捣黄龙,擒杀元顺帝的战略勾思。朱元璋反对的理由就是考虑了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政治倾向、军事实力。朱元璋认为直捣元大都会让明军陷入攻坚战的被动,首先是这座坚城不好打;其次是东西两翼的元军随时可能形成对元大都的钳型支援;再次就是明军战线过长,补给上不允许打持久的攻坚战。由朱元璋的这个考虑可以看出,元顺帝能弃城逃跑算是最佳结果了,即减少了明军攻坚的损耗,又打破了北方的战略格局,随着明军对华北地区的征服,辽东与山陕失去了联系,这为明军后来的各个击破提供了条件。

“北元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明史》

那么明军攻克大都后,朱元璋为何又不让追击呢?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形势不允许。元顺帝北逃时,北元的实力还不可小觑,元顺帝逃往上都开平后的形势对明军而言无法追击。开平后方是元朝时期的岭北行省,即蒙古大草原;开平左侧是木华黎后裔纳哈出控制的辽阳行省;开平右侧是军阀李思齐、张思道占据的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出潼关即可截断明军)。

若放大至全局,明军的北伐路线偏向正北,而中华大地上的西南地区保留着元梁王集团,这是忽必烈第五子的后裔,是元顺帝的坚决支持者。山西地区又是元末名将王保保的十万精兵,他据守太行山两侧,对明军华北后方的威胁很大。1369年,北元还主动出击明朝控制的北平,这说明北元在北方的战略姿态是高于明军的,当时也速也是调动了辽东的4万精骑,这也完全说明北元可以从东西两侧形成对明军的出击线路。

这就是明军为什么不追击元顺帝的理由,当时的明军若非火器先进,北平城固,恐怕守住胜利果实都难,又谈何继续向北推进?明军后来的北进是建立在战略姿态达成后,其中第一步就是迫降了张思道、李思齐,控制陕西诸州府。但这里有个插曲,明军入陕时,北元再次攻打北平,朱元璋连忙从前线调回常遇春和李文忠所部。由于西线已被控制,这才有了常遇春的“防守反击”,赢得北平保卫战后,随即出塞攻击开平,逼迫元顺帝第二次逃亡。

(王保保剧照)

第二步则是徐达对王保保的且战且进,王保保最后是抱着一根木头渡过黄河逃窜,至此明军彻底控制了甘肃、山西一带,西线烦恼得以解除。1370年元顺帝病逝,其子北元昭宗任命王保保为宰相,企图继承父志,收复大都,但朱元璋老谋深算,弄了个亲王镇边,于北方边塞大置卫所,巩固国防。这就为明朝解除了后顾之忧,到了1372年,朱元璋这才令徐达、李文忠、冯胜各领5万精兵,分三路远征漠北。

但这一次徐达、李文忠都未占到便宜,后来明军撤退时,汤和的断后部队还差点被全歼,只有冯胜的西路军未遇到北元主力,还算有所收获。这次远征后,朱元璋不再对漠北进行长途征伐,而是对北元控制薄弱的青海、辽东进行打击,这也是希望达成对漠北两翼包抄的战略格局。

1375年,王保保去世,三年后昭宗去世,北元的振兴计划随着二人的离世而破产。1382年,明朝灭西南梁王,1387年,明朝攻辽东,逼迫纳哈出投降,这使明朝彻底解除西南威胁,又使蒙古草原侧翼遭受威胁。这才有了蓝玉捕鱼儿海的战争奇迹,可以说是明朝在一系列操作后所达成的战略格局成就了蓝玉。蓝玉远征不仅收货了北元三代大汗积累的财富,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还在逃跑的途中,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儿伏杀,这算是帮助阿里不哥完成了对忽必烈的“复仇”。

(蓝玉剧照)

蓝玉的这次远征带来了蒙古草原的蝴蝶效应,此后的15年间,北元汗位六次易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当年,北元汗位因政变由拖雷系移至窝阔台系,国号也更改为鞑靼,历史上也将此事认定为北元灭亡的标志。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朱元璋当年放弃追击元顺帝,完全是因为形势不允许,明朝远征的胜利是建立在战略格局达成以后,这是明朝用了20多年战争积累打下的基础。所以当时的放虎归山是不得已而为之,若一开始明朝就控制了东西两翼,元顺帝跑多远,朱元璋就敢追多远!

明太祖朱元璋为何不斩草除根,杀了陈友谅之子,反而送他去高丽吃泡菜

1364年,年仅13岁的陈友谅之子陈理开城投降,瑟瑟发抖地跪迎朱元璋,没想到朱元璋看到陈理后,竟直接把他拉了起来,像长辈一样拍了拍陈理的后背说:

“你年龄还这么小,我不会治你的罪!”

当时,陈理是陈汉的末代皇帝,他没想到作为“亡国之君”竟然能获得如此礼遇,更让他没想到的是,8年之后因为口出狂言,被朱元璋送到了高丽去吃泡菜。

陈理出生于1351年,是陈友谅的二儿子,他的大哥叫陈善,也是之前陈汉政权的太子,陈理能登基为帝纯属偶然。

那是1363年8月,陈友谅跟朱元璋在鄱阳湖,打了一场著名的“鄱阳湖之战”,结果陈友谅身中箭矢而死,陈友谅死后,陈汉军队乱作一团,太子陈善随即也被朱元璋活捉了。

当时,陈友谅的太尉张定边,趁着夜色,悄悄地带着陈友谅的遗体和陈友谅的二儿子陈理,逃回了武昌。

由于陈友谅已死,太子陈善也被朱元璋活捉了,所以张定边等人就拥护刚刚12岁的陈理为陈汉的皇帝,此时的陈理只是个孩子,只能稀里糊涂的登基了。

可朱元璋这边却不打算放过陈理,于是朱元璋乘胜追击,率领大军围攻武昌,可由于城墙太过坚固,加上张定边等人奋死抵抗,导致久攻不下,朱元璋只能无奈撤军。

朱元璋回去重整兵马后,在第二年春天又一次亲率大军攻打武昌,这一次朱元璋准备得非常充分,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不过,这一次朱元璋却打得非常顺利,因为朱元璋的手下常遇春,把陈汉政权的丞相张必先给活捉了,当时张必先正率军从岳州赶过来支援,结果没想到半路遭遇了常遇春的埋伏。

得知张必先被抓,援军已经无法赶来后,武昌城内顿时乱作一团,这时候常遇春又把张必先押到武昌城下朝城内喊话劝降,张必先垂头丧气的对城内实际主事人张定边说:

“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不过,这个张必先明显有骨气得多,虽然深知胜算很小,但依旧咬牙坚持,全力指挥城内军队抵抗,可朱元璋并不想强攻,于是他就派出了陈友谅的旧臣罗复仁进城劝降。

朱元璋让罗复仁给陈理捎话,说如果陈理开城投降的话,不但不会杀了他,还会保证他的荣华富贵:

“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见到陈理后,两人就抱在一起痛哭,罗复仁对陈理说,现如今如果奋死抵抗,只能鱼死网破,可如果投降的话,还有一线生机。

当时刚刚13岁的陈理,早就被朱元璋吓破了胆,尽管张必先坚决反对投降,陈理依旧让士兵打开城门,迎朱元璋入城,自己则跪在城门附近,听候朱元璋的发落。

随后,也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把瑟瑟发抖的陈理搀扶起来后,当面保证不会伤害陈理。

紧接着,朱元璋就把陈理带回南京,封其为归德侯,而且朱元璋不但加封了陈理,还把陈友谅的父亲、兄弟们都封赏了个遍。

那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明朝官方史料记载,说朱元璋见陈理年幼,心生怜悯之心,这才放过了陈理,但我认为情况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当时,朱元璋虽然灭掉了陈友谅的陈汉,可并没有一统天下,比如当时的张士诚就手握重兵,如果朱元璋杀了陈理,那像张士诚这样没有被灭掉的势力,一定会拼死与朱元璋抗衡到底。

所以,朱元璋为了收买人心,让各方势力归降他时没有后顾之忧,才善待了陈理等人,再加上陈理才13岁,对朱元璋没有任何威胁,杀掉一个小孩子对朱元璋也没有意义,这才放过了陈理。

而且,总体来看,朱元璋虽然与陈友谅之间征战不断,但两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私仇,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争那个位置。

同时,朱元璋也很敬佩陈友谅,陈友谅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身上有一股子狠劲,一直奋力与元兵交战,从不妥协。

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因为陈友谅一直高调抗元,这才给了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创造了时机,否则计策再好,元军天天打他,他也受不了。

不过,当陈理来到南京后,随着他一天天的长大,就有了自己的主意,特别是由于心情不好,他天天喝酒,在醉酒之后就会口无遮拦的说一些反对朱元璋的话。

刚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把这些话当回事,只当是小孩子发牢骚,可当陈理成年后依旧如此,这可就把朱元璋给惹怒了,朱元璋也开始担心起陈理将来造反。

可陈理一直是朱元璋树立的典型,用以彰显他的仁德之心,如果仅因为陈理口无遮拦,就把陈理给杀了,似乎说不过去,于是,朱元璋就想到了一个既能收拾陈理,又能堵住悠悠众口的点子。

1372年,朱元璋把陈理叫到身边,先是一顿训斥,随后就宣布把陈理和归义侯明升共计27人迁到高丽去,这个明升之前是大夏国的末代皇帝,跟陈理的境遇差不多。

朱元璋之所以把陈理送到高丽去,实际上是有深远目的的,当时的高丽对于朱元璋来讲就是苦寒之地,正好可以让陈理在那吃苦。

而且,陈理在高丽没有任何群众基础,甚至语言都不通,根本掀不起任何风浪,再说了就算陈理想干点什么,高丽王也不可能同意。

于是,1372年5月,陈理和明升等人就来到了高丽,陈理在高丽的生活非常清苦,虽然陈理被高丽称为陈王,但高丽也知道陈理等人都是朱元璋对头的孩子,自然不会多重视。

虽然,我们不知道陈理在高丽过得到底如何,不过因为1392年李成桂把高丽恭让王给废了后自立为王,建立了朝鲜王朝,所以我们从《李朝太宗实录》中可以看到一些陈理的情况:

1401年,李朝太宗李芳远赐给陈理一点田地;1403年,赐给陈理一名婢女以及米豆;1404年,赐给陈理米四石,酒十瓶;1408年,陈理病死,赠米豆五十石、纸百卷,赐棺椁。

其实,从这点赏赐中,我们就能看出来陈理过得有多惨,而且陈理死后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不知道这个陈明善是不是娶不起媳妇,反正到陈明善死时,根本没有留下后人。

而陈理的哥哥,就是当年的太子陈善,史料中我们只知道陈善被朱元璋活捉了,后来到底怎么样我们并不知道,大概率被囚禁至死,或者被杀害了,反正肯定没有封侯,否则史料中会有记载。

综上所述,朱元璋之所以不杀陈理,反而把他送到高丽去吃泡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并留下一个好名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此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怎样能把地里成片的丝麻草有效的斩草除根

怎样把地里成片的丝麻草斩草除根?

丝麻草又称茅草,株高0.5---1.5米,根的深度基本和株高差不离,春生秋枯,正因根深才很难灭除,人工或机械除理最多深度也就在30至50公分之间,留下的根还会生长,化除虽是省工省时,但又怕田间残留农药,怎么办?那就土法上马!每亩用机材油2---3两,加洗衣粉2至3汤匙再加水50斤水融解、分三次喷洒,二十天后按以上配方再喷一次,如此三次定能杀灭丝麻草(茅草)!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战争之中短暂联合的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由于分赃不均,矛盾迅速激化,这两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势力,爆发了纷争的终极形态——战争。这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全面胜利而宣告告终。在吴佩孚的率领之下,直军不但彻底击败了张作霖入关的两路大军,同时也获取了张作霖在关内的所有地盘。与此同时,直系军阀也完全控制了位于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

不过,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遭遇惨败,但是,张作霖依然安然退回关内,仍然统治着他的老巢——东北三省。为什么吴佩孚在大败张作霖之后不趁机斩草除根,反而让张作霖退回关外,继续给直系找麻烦呢?

吴佩孚

首先,北洋军阀虽然混战不断,但彼此之间极少有过斩草除根的例子。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其实十分有意思,颇有些类似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混战,虽然下层打生打死,导致民不聊生,但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却共同遵守着互不伤害的“君子协定”。

混战之中,即使一方战败,胜利的一方也很少对于对手下死手。即使输成光杆司令,也只需要通电下野,便可以安稳的带着财产过起富家翁的生活。因此,对于曹锟、吴佩孚而言,这个潜规则自然也是适用的,虽然击败了张作霖,他们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打算。

奉系首领张作霖

其次,即使吴佩孚真的有孙传芳杀掉施从滨狠辣,他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机会。第一次直奉战争,主要战场位于天津、直隶一带。也就是说,战场其实是位于直系军阀的地盘儿。

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张作霖遭遇惨败,奉系军队也损失惨重,但是,张作霖的主力并没有全军覆没。主力仍在的张作霖,在退回关外老巢之后,占据地利和人和的奉军,完全具备抵御直系大军进攻的能力。

而此时,虽然取得了第1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但是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大军并非完好无损,因此,此时的直军并不具备攻入关外,彻底消灭张作霖的能力。退一万步讲,即使吴佩孚勉强做到这一点,其代价也不是直系能够承受的。

吴佩孚

最后,则是由于列强的干涉。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败之后,根据直系的要求,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张作霖的所有职务,并要求其听候查办的命令。但是,张作霖显然没有将北京政府当一回事儿。

在日寇的支持之下,张作霖于5月12日宣布东北三省独立,并出任了自封的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在东三省整军备战。与此同时,在中国实力最强的英国也开始出面干涉,最终,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签订了停战协定。

奉军

而这个停战协定,还是在停泊在秦皇岛海面上的英国军舰克尔笛号上签订的。从停战协定的签订地点也可以看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之强,对于当时中国的干涉之深。对于当时的直系而言,他们显然并不具备抵抗着众多列强的压力,进攻张作霖的可能。

因此,第1次直奉大战取得胜利之后,吴佩孚及其直系大军,既不可能,也不具备继续进攻张作霖,并彻底将其覆灭,斩草除根的可能。自然,取得优势的直系还继续面临着张作霖奉系大军的威胁,直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

东方不败软禁了任我行之后,为什么不敢杀任盈盈斩草除根

并非不敢,而是不愿!东方不败对任我行的态度本就复杂,对任盈盈则视若亲女,对她百般宠爱!

东方不败前期是一个感恩的枭雄,修炼了《葵花宝典》却变成了一个痴情的“女子”!

东方不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枭雄,家境贫寒,多受童百熊的照顾,后来任我行对他十分赏识,多次破格提拔他,任命他为副教主,给他《葵花宝典》,指定他继承下一代教主之位!东方不败才智绝伦,野心勃勃,自然不甘愿等到任我行死后,才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他发动了叛变,袭击了任我行,成为了日月神教的教主!但东方不败懂的感恩,任我行,童百熊对他的好,他一直铭记于心,这才没有杀害任我行,只是将他囚禁起来,成为了一个“心软”的篡位者!

东方不败的改变是从当上教主,修炼了《葵花宝典》之后,自此他的人生目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东方不败不再想着“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了,只是一心一意的爱着杨莲亭,对他百依百顺,将昔日的恩情义气都排在了杨莲亭之后。东方不败成为了一个痴情的“女子”!

东方不败叹了口气,说道:“我初当教主,那可意气风发了,说甚么文成武德,中兴圣教,当真是不要脸的胡吹法螺。直到后来修习《葵花宝典》,才慢慢悟到了人生妙谛。其后勤修内功,数年之后,终于明白了天人化生、万物滋长的要道。”《笑傲江湖 第三十一章》

东方不败对任盈盈前期可能是利用和掩人耳目,后期是羡慕,但都不可否认,东方不败对任盈盈真心实意的关怀!

东方不败篡位后,任盈盈在日月神教的地位丝毫没有变化,得到的宠爱甚至比任我行给的还多。东方不败作为枭雄,或许需要借助任盈盈巩固自己的地位,但他既然有不杀任我行,统一江湖的野心,又能够容忍知悉他阴谋的向问天继续担任左使,又怎么在乎区区的一个任盈盈?浮萍认为,东方不败对任盈盈的关心更多的是将她当做了自己的女儿,因此,对她才百般放纵!

后来东方不败渴望成为一个“女人”,自然对任盈盈的女儿身十分羡慕,或许任盈盈能够活的潇洒自在,东方不败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自己不是“女子”的遗憾。可这种遗憾为何要在任盈盈身上弥补,不正是东方不败视若亲女,才会有此期盼吗?

我是随波逐流却又独具风格的浮萍,为您解读金庸小说背后的故事!不对请直言,期待你的关注!

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曹操胜利,为什么斩草除根连袁绍儿子都不放过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内心忧郁不已。他和曹操一起长大,曹操论家世,论相貌,论才干都不如意自己。可惜他不懂得用人之道,嫉贤妒能,好些像沮授这样有才华的人到他这里受不到重视,官渡之战过后没多久袁绍就积郁而死。

他死后,袁家分为两派,两个势力争得不可开交,最后他们作死,自己人整死了自己人,曹操乐的坐收渔人之利。

袁绍死后曹操并不急着铲草除根,要杀光袁绍的儿子,他要去攻打冀州。而路上有三只有勇无谋的拦路虎,他们分别是袁绍的大儿子袁谭,二儿子袁熙和小儿子袁尚。

他们没有想着为袁绍报仇而团结一致,反而为了继承权争得不可开交,自己人打自己人,最后把袁绍就给他们的人马消耗殆尽。

曹操每次打他们胜利后,都故意让他们溜了,然后让袁家自我消耗,这几个纨绔子弟没有参透曹操的意图。

曹操自己没有杀任何一个袁绍的儿子,毕竟他们是从小玩到大,小时候过家家,成年了领着部队干仗玩。无仇无怨,无非就是为了争天下夺地盘玩玩,也没有非要置于死地嘛,袁绍死后,曹操还落了泪,小时候一起抢过亲,荒唐过,长大带部队过家家的好朋友说走就走了,好不令他伤感。他曹操也是人怎么能没有一点感情?曹操夺了袁家的地盘后袁家三兄弟投靠了公孙康。

公孙康收下了投降的袁家三兄弟后,为了讨好曹操,把他们的人头砍下来,献给了曹操。历史上模糊的说袁家还有一个人叫袁买延续袁家的烟火。

袁家从袁绍和袁术两兄弟起就不合,内部消耗,到他们儿子手里依样不变,可见是家风有问题,如果袁术和袁绍联手,天下唾手可得,可惜他们偏偏要争个你死我活。如果袁绍的几个儿子能共同抗曹,胜负不可知。可惜袁家一团散沙,四世三公的家底就这么没落了,被败光了。他们是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败家子啊。

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后,并非输的只剩一口气苟延残喘,他们还有人马还有卷土重来的希望,只怪袁家不争气,又怎么能说曹操要赶尽杀绝,斩草除根呢。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不在哥哥​朱祁​镇回来时将他斩草除根

这就是景泰帝朱祁钰当7年皇帝最大的遗憾,没有杀掉明英宗朱祁镇,但是朱祁钰又没有更合适的理由杀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明朝廷立刻推立朱祁钰为帝,史称景泰帝。景泰帝在忠臣于谦的辅佐下,不但打败了进攻的瓦剌大军,保卫了北京城,更是在国家治理上颇有建树,按照正常剧本,景泰帝就好好的做他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就好好的在北方草原上喝风,大家其乐融融,互不打扰。

景泰元年八月,明英宗被瓦剌给放回来了。

这就尴尬了,明朝皇位本是哥哥朱祁镇的,现在是弟弟朱祁钰上台了,这哥哥回来了,难不成把皇位还给他?

搁谁都不愿意,皇权的魅力实在太大!虽然以前哥俩关系实在太好,那是因为没有涉及到权力利益。

明英宗朱祁镇回来了,对他来说无所谓了,一个俘虏皇帝被放回来,首先面子都过不去,那就更别想其他的。

最难受的是景泰帝朱祁钰,哥哥出征之前令自己监国辅助太子,没想亲征失败,自己成了俘虏,这回来了,怎么处理,这是个问题。

把皇位还给他,自己舍不得;杀了他吧,于心不忍。左右都为难,还是先关起,于是安排明英宗朱祁镇住在皇宫偏南的一所破落宫殿里,于是朱祁镇又多了一个名字:南宫。

其实,景泰帝朱祁钰是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的。

在封建皇权社会里,最让人觊觎的就是皇位,所有的帝王最根本的行事准则就是如何维护自己的皇权地位不受威胁,无论对方是谁,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历史上多了去为皇权手足相残,父子相逼的事情,明英宗朱祁镇虽然被软禁南宫,但他毕竟曾经是正统皇帝,他对景泰帝朱祁钰的皇位威胁虽然是隐性的,但威胁是最大的,因为他占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他具有正统的合法性。

造反,有时候不需要理由,但需要一面旗帜!朱祁镇就是一面最好的旗帜!后来的事实证明,也正因为如此,夺门之变才如此的轻松,朱祁镇才顺利复位。

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景泰帝朱祁钰为什么不杀了明英宗朱祁镇呢,这是题主的问题。

首先,朱祁钰对哥哥朱祁镇有恻隐之心。

他们的父亲是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的儿子们就他哥俩活到了成年,从小关系就非常好的,哥哥朱祁镇九岁登基,到了成年后,一直对弟弟朱祁钰非常的照顾,朱祁钰的郕王就是哥哥朱祁镇给封的,朱祁钰已经成年应该离京就藩,朱祁镇舍不得让弟弟离开,一直留他在京城,直到土木堡之变前,还让弟弟来监国。

其次,朱祁镇回来后,完全没有对皇位有丝毫的觊觎之心。

明英宗朱祁镇从瓦剌回来后,自知自己失德,宠信宦官,扰乱朝纲,现在弟弟朱祁钰登基为帝了,他从内心完全放弃了自己再做皇帝的打算,一心只想着和钱皇后安度晚年。这样的态度让朱祁钰放弃了斩草除根的想法,既然亲哥哥完全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想法,自己又何必忍心杀了自己最亲的人呢。

最后,朝中势力和舆论不允许。

景泰帝朱祁钰能够继明英宗位当皇帝,一是因为时局需要,瓦剌大军打将过来了,需要一个成熟皇帝稳定局面,二是因为朝中大臣于谦的支持。但是最关键的是有孙太后的支持,孙太后的支持是决定性的。

如果景泰帝朱祁钰杀了已经毫无威胁的明英宗朱祁镇,那么他会落下弑杀先帝,手足相残的名声,而此时朱祁镇的儿子,原太子朱见深还在京城,说不定于谦和孙太后会用霍光的手段——废帝。

景泰帝朱祁钰是不能冒那个险的,不可能拿自己的皇位来开玩笑,他希望哥俩现在的关系一直就这么延续下去,一个做皇帝,一个居南宫,谁也不打扰谁。

他们哥俩的想法都是一致的,但万事莫测,景泰帝病重,朝中徐有贞、石亨等人为了政治投机裹挟了明英宗朱祁镇,说动了孙太后,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顺利复位。景泰帝身后受到了朱祁镇很不公正的待遇,这是弟弟朱祁钰身前没有想到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