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房丫头”是怎么回事?古人常说三妻四妾_ 三妻是哪“三妻”四妾又是哪“四妾”_丫头_地位_陪嫁

本文目录

  • “通房丫头”是怎么回事
  • 古人常说三妻四妾, 三妻是哪“三妻”四妾又是哪“四妾”

“通房丫头”是怎么回事

如果生了孩子,同房丫头的地位会不会改变,这还得看男主人的意思。

古代的阶级十分森严,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不仅是荣国府这样的豪门贵族,哪怕是一个普通家庭,也一样有着严格的等级规矩。

一般来说,家庭中的女性地位高低顺序是正妻——妾——丫头。然后这个丫头又有不同等级,分为普通丫头、通房丫头、陪嫁丫头等。

正妻自不用说,古代人嫡庶观念十分根深蒂固,正妻就是结发之妻,那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提亲下聘礼,明媒正娶的。哪怕是个穷困家庭,只要到了娶妻的时候,也要大大方方的,这相当于是宣布两人结合的合法性。

并且正妻在家里的地位非常高,不仅在婆家地位高,回娘家之后地位也会上升,那叫姑奶奶,不再是从前那个小女孩子了。姑奶奶归宁,是可以插手娘家事务的。

而且古代讲男主外、女主内,就是说家庭内部的一切生活琐事、成员关系、日常开销,理论上都由正妻掌管。换句话说,把一个家看做一个小国,那一家的正妻,就相当于皇后,皇上在外办事,后宫的大小事宜,自然要皇后来大理。

所谓贤内助,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结发之妻去世,男方要续弦,同样要明媒正娶,续弦的妻子也是正妻,享受法律保护。

妾的地位就非常低了,我们常说三妻四妾,实际上是不对的,法律规定,不管你身份多尊贵一个男的,妻子只能有一个,就像国家只能有一个皇后一样。

生下那些女人,就叫妾。纳妾非常简单,你看上哪个姑娘后带回家就行,如果河东狮吼,那你在外面租个房子让她住也行,这就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只管爽。

妾在家里,每天是要跪着跟正妻请安的,不管你再受宠,表面上也必须尊重正妻,否则就是乱了纲常,后果非常严重。

甚至有些妾室,在家庭中的实际地位反倒不如地位高一点的丫鬟,妾室生的孩子叫庶出,原则上是没有继承家产权力的。

丫头

普通人家当然是没有享受丫头伺候的权利了,自己一家人几张嘴能吃饱都不错了。但对于大户人家来说,丫头就多多益善了,而且分工明确,负责买菜的、负责做饭的、负责扫地的、负责洗衣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丫头做不到的。

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然就有不一样的等级。

普通丫头

普通丫头是所有丫头中地位最低的,他们每天就是干活,按月领薪水,最大的愿望就是别犯错,否则被家中奶奶或姨太太拿来打一顿,非常难受。

陪嫁丫头

陪嫁丫头地位非常高,这是一家女主人的心腹。一般陪嫁丫头是从小伺候女主人长大的,两个人知根知底,表面上是主仆关系,实际上更多的是朋友,女主人有点什么心事,不好向其他人说,就可以跟陪嫁丫头倾诉。

你看清宫剧里面,每个妃子都会有个陪嫁丫头,《如懿传》中的惢心丫头,就是如懿非常疼爱的小丫头。

通房丫头

通房丫头的地位不好说,这主要得看有多受宠,还得看女主人的意思。

通房丫头,顾名思义,她们的房间和主人的房间是连通的,方便使用,可以想象一下现今住房中,主卧和次卫的关系。

在古代的大户人家,男女夫妻都需要有贴身丫鬟服侍,陪嫁丫鬟是不负责脏活累活的,而且一些隐私的东西也不方便,这时候就需要通房丫头出面了。

通房丫头一般比较早熟,因为男女主人在床上羞羞的时候,通房丫头一般在旁边候命,递张卫生纸、拿张毛巾之类的,她们从小就对男女之事耳濡目染,男主人屁股上有几颗痣她们都门儿清。如果正赶上男主人有需求,只要呼唤一声,通房丫头马上跳上床,享受君恩。如果赶上女主人身体不适或者孕期,那就是通房丫头上位的最好时机。

但是你别以为通房丫头的地位就有多高,即使是尚未成功,那毕竟也是从丫头上来的,出身低微还想掀起什么大风浪来?宫廷剧中,被皇帝临幸的宫女上位的也不少,但不都是处处受挤兑么。

所以通房丫头真是非常悲哀的,说白了吧,就是男主人的性玩具。但相比起普通丫头来说,生活条件方面又比较好。

你看《红楼梦》里面的袭人,一开始也是个普通丫头,只不过是地位比较高一点的,后来跟宝玉搞上了,虽然宝玉疼她,但其他人对她都是冷嘲热讽,甚至连黛玉这种爱吃醋的姑娘,也并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因为通房丫头即使升级成姨太太,也不算个人。即便如此,当娘家人要为她赎身的时候,她也是不愿意的。

为什么?因为即使在贾府做个地位地下的丫头,也比回娘家当个普通姑娘日子好过啊。


古人常说三妻四妾, 三妻是哪“三妻”四妾又是哪“四妾”

三妻四妾往往被认为是妻妾成群,象征着男权主义下的婚姻制度。其实古代的三妻四妾含有特定指向,历朝历代的婚配制度中,妻妾的定义与人数限制都有明文规定,并非男子随心所欲的。且在封建社会中,寻花问柳常有,娶妻纳妾则是很慎重的事情。那么古人常说的三妻四妾都有哪些特定指向呢?

普遍认知的妻妾众多

三妻四妾往往泛指妻妾成群,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在我国古代婚配制度里,遵循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为正室,妾为配室,生如此死亦如此,子嗣的嫡庶之分往往就是由妻妾名分决定的。比如袁术看不上袁绍,骂他是袁家偏房小妾的庶子,这就明显体现了妻妾之间的差距。再比如皇帝去世后,册立为后者可以在皇陵地宫的正殿下葬,若无皇帝遗嘱、或是后继者的追封,妃嫔就只能葬于配殿。

古代婚姻中,门当户对的思想非常深刻,男子娶妻,代表着两个家庭的融合,妻子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这也是帝王之家的夫妻分工,皇帝主朝政,皇后主后宫。所以妻子只能有一个,这种分工与家庭地位,决定了“宠妾灭妻”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很多影视剧中,动则小妾顶替了正妻,这是非常不尊重史实的。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礼记·昏义篇》

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么妾也是有名分的,妾的来源应当追溯至“春秋大礼”。儒家思想形成的礼仪制度中,规定了天子的后宫建制标准。逐级递减至诸侯、大夫、士庶,称呼也随之改变,清人徐珂将妻子之外的配偶统称为妾。

但从妾之来源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随着妻子一起陪嫁到男方的,古称“媵”;另一种是男子自纳的,称之妾。媵的意思是送,即妻子家送女的人,这里并非都是丫鬟,还有男奴、仆人等,所以媵妾之别逐渐不作区分,陪嫁的丫鬟、通房若被男主给予名分,也称为妾。慢慢的,妾就成了除正妻以外的所有男子配偶,古代礼仪中所说的小妻、下妻、次妻等,都可以用妾来指代。所以三妻四妾就成了男子配偶众多的象征。

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

不同朝代对纳妾的规定是不同的,但对妻子的唯一性都是遵守的。纳妾的数量上,西晋时期规定,王公一级可置妾八人;郡一级公侯可置妾六人;一品、二品官员可置妾四人;三品、四品官员可置妾三人;五品、六品官员可置妾两人;七品、八品官员只能纳一妾。而唐《六典》规定亲王妾十二、郡王及一品官妾十、二品官妾八、三品官妾六、四品官妾四、五品官妾三。普通百姓想纳妾,需要满足四十岁时妻子还未生育的条件,此种可申请纳妾一人。

到了清朝时,妻妾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所以有了发妻、平妻、偏妾的说法。发妻就是结发妻子,只有一位,满人叫嫡福晋;平妻就是等同于妻子的地位,起初是官商在外经商时候的外室,与发妻不见面,却拥有和发妻相同的法律地位,外室内迁后,则成为比正妻名分低、比妾名分高的存在,如满人的侧福晋;四偏妾就是四个小妾,这只不过是个概数,清朝的法律并不再限制妾的数量,有钱随意纳,许多富豪是以妾的数量来彰显富贵的。但关于四妾也有两种说法:

其一,一位发妻、两位平妻陪嫁的丫头,加上男主的通房丫头,一共四人,称为名义上的四妾;

其二,良妾、贵妾、贱妾、平妾谓之四妾;

良妾:指出身为良家,有纳妾文书的女子,这一类是有名分的,不经司法程序是不可随便卖掉的,如红楼梦中的周姨娘。这种妾室多由正妻操办进入男主家庭,目的是取悦丈夫,避免丈夫独宠一两个年轻的妾室。

贵妾:一般是正妻的随嫁侄娣、生子的妾、入府时间长的妾。这类妾室享受尊崇和待遇高于一般的妾,若是官家,握有诰命,生活的不比正妻差。

贱妾:指红楼、青楼赎身的女子,或者奴婢等地位低下的女子。《红楼梦》里的贾琏有两个妾室,其中的尤二姐就是良妾,秋桐丫头就是贱妾。称呼只代表出身,并非受宠程度,所以秋桐常欺负尤二姐,也是因受宠更深。

平妾:指最普通的妾室,没有特殊地位,但也归为妾的名分,或是别人送的,或只是纳入家中彰显财富,受宠程度中规中矩。

兼祧三房

兼祧是从大家庭角度考虑的,是指一个家族中的几个同宗家庭,出现了没有男丁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生儿子延续香火。那么其他家庭有儿子的,就来帮忙延续香火,继承家业。有儿子的这个家庭也需要这个儿子继承和延续,所以这个“天选之子”就分别继嗣两房甚至三房。

“如可继之人,亦系独子,而情属同父母亲,两相情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清会典》

兼祧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延续香火,所以不管是一子顶两门,还是一子顶三门,都会对应的娶几门妻子,这里说的是正妻,顶哪一门,就由哪一门操办。这与古代的一夫一妻制相互抵触,所以在清朝以前都是家庭私自的行为,到了清朝,律法首开独子兼祧之先例,但也只是默许了两房妻子。所以三妻四妾中的三妻,用在兼祧三房上,还属于灰色地带。

著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是在这样的制度下娶了两房妻子,大房妻子即将离世之际,梅兰芳又娶了孟小冬为妻。虽明媒正娶,但因二房妻子福兰芝阻拦,梅兰芳始终不敢公开孟小冬的身份,这也是孟小冬提出离婚的主要原因。

综上,三妻四妾最现实的表达,就是指男子妻妾成群,或者形容男子朝三暮四。要说三妻四妾的实际指向意义并不大,要知道在古代,男女比例失调比今天更严重,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纳妾的权力的,而妻子至始至终都是独一无二的法律地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