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退避三舍是怎么回事儿
- 楚国那么单纯吗为什么会觉得晋国退避三舍没有埋伏
- 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
-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多少里
-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有多远
- 遇事就怂的生肖有哪些
-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 历史上有哪些“前进一大步,后退一小步”的事件
-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国大军为何退避三舍
-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与楚庄王争霸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退避三舍是怎么回事儿
春秋时,晋献公之子重耳为避祸,在外流亡19年。重耳来到楚国时,楚成王待他以上宾之礼。一天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说:“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交战的话,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退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是为文公,在他治理下,晋国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
8.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以为对力害怕,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的骄傲轻敌,打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楚国那么单纯吗为什么会觉得晋国退避三舍没有埋伏
本来就没有埋伏,晋军是主动撤退的,而且一退就是足足九十里。(古代计量,一“舍”为三十里地)
按照晋文公的说法,他这次撤退,为的是给楚成王面子,毕竟当年人家在自己落魄的时候收留过自己,自己也曾答应过以这种方式报恩。而且,他未打先退,就好像武林高手对决时让对方三招一样,既显得自己有气度,又赚足了道义的上风。
但是晋军统帅先轸的说法不同,他也希望撤退,不过他倒不是为了道义,而是由于军事方面的考量:楚国人劳师远征,疲惫不堪,让他们再多跑90里,岂不更妙?其次,按照周礼,晋退让三舍,楚若还要以臣(楚帅成得臣)追君(晋文公),乃大为失礼,此必将激怒华夏联军的军心。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
所以说,“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是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正如有句经典台词里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以后大踏步地前进嘛!
因此,战争最终在晋国人选择的战场上展开了,双方兵力相当,都是十万左右,不过楚军劳师远征,主动权被牢牢的掌握在了晋军的手里,结果晋胜楚败,晋国百年霸业由此奠基。
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
毛主席和平解放北平,那才是真正的上兵伐谋。其它有些评论是在不着调地吹牛逼。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一舍是多少里
“退避三舍”,意思是指为了缓和冲突,主动避让和回避。那么,“一舍”到底是指多少里地呢?今天有书君就跟大家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
我们先来了解“退避三舍”这个典故的来历。
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关。晋文公就是当初的公子重耳,他的父亲是晋献公。
当年,也不知道老糊涂的晋献公听信了谁的什么谗言,非要把太子置于死地。
他先是残忍地杀死了太子申生。后来,他又怀疑太子异母的哥哥重耳也有重大嫌疑。
重耳听到了消息,就赶紧逃出晋国,去“外国”寻找活路。他东躲西藏,在外度过了19年的流亡生涯。期间,他曾经逃到了楚国。楚王很热情地收留了他。
有一次,楚王设宴款待重耳。酒酣耳热之际,楚王对重耳说:“你是晋国的公子,哪里也不是你的久居之地,总有一天你要回到你的国家的。
如果将来能够回到晋国,有朝一日还能手握大权,你会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说:“大王这是在说笑话吗?楚国美女如云,绫罗绸缎不计其数,而且还盛产象牙、裘皮等珍贵的东西。晋国有的楚国都有,晋国没有的,你们楚国也有。
天下还有你没见过的稀罕物吗?我又能拿出什么来报答你呢?”
楚王说:“公子,话可不能这么说啊!虽然我不缺什么东西,可是,我有是我自己的。历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危难的时刻,我收留并善待你,你总得有所表示啊!这也是你应具备的做人之道啊!”
重耳听完楚王的话,羞愧难当。他低下头,想了想说:“那好吧,借您吉言,希望我能够跟父皇冰释前嫌,重新回到晋国,还能执掌大权。
那时候,万一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你我两军对垒,我会‘退避三舍’,向后退让90里地,以示对您的尊敬与回报。
如果还是不能得到您的原谅,那我们只能再开战了!”
四年后,重耳果然回到了晋国,并当上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由于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所以他十分体谅百姓的疾苦。
他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晋国很快强盛起来。
其实当初楚国也十分强大,经常出兵征讨别国。公元前632年,楚国联合几个小国,攻打宋国。而宋国与晋国一向交好,于是宋国向晋国求助。
晋文公马上点兵,亲自出征。在攻下几个小国以后,然后挥师向楚。这样,晋文公一语成谶,楚国和晋国果然成了敌对双方。
晋文公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在两军对阵的关键时刻,命令军队退后90里,驻扎在城濮,也就是现在山东鄄城的西南。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当追到城濮的时候,楚国的领兵大将子玉,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辞十分傲慢,根本没有把晋军放在眼里。
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
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于是晋军集中兵力,把楚军打了个落花流水。
子玉自知无颜见楚王,含恨自杀。晋文公下令,吩咐将士们把楚军赶跑就行了,不要再追杀。晋军还捡拾了楚军逃跑丢掉的很多粮草,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也正是这次关键的战役,也奠定了晋文公霸业的根基。
后来,晋文公知恩图报的故事传为美谈。
晋文公也以诚信、仁爱的人格魅力,以及骁勇善战,嬴得了世人的敬仰。晋文公一鼓作气,吞并了其它几个小国,成了中原的霸主。
从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我们可以看出:“退避三舍”是指退让九十里。而“一舍”当然是指30里。
从“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典故的来历,我们也能从中悟出好多做人的道理。
一是人生本来就是起起浮浮,在我们觉得“山穷水尽”的时候,或许不久会有“柳暗花明”,比如当年逃亡的公子重耳最后成了晋王;
受人之恩,定要知道回报,比如楚王说的那番令人深思的话;
做人,一定要信守诺言,才会成大器,晋文公也因此奠定了他霸业的基础;人生不可大意,或许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比如楚军后来对晋军军情的错误估计,使得战争失败。
其实现在生活当中“退避三舍”这个词常常用来表示“忽略”“漠视”。
比如有些人平时说话比较尖酸刻薄,或者是那种“杠精”之类,我们可以本着“不与傻瓜论短长”的心态,“惹不起,躲得起”,不与这种人做无谓的争论,对其“退避三舍”。
还比如日益增多的“水滴筹”“轻松筹”。有不少人,其实自身经济条件并不差,却不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财产为家人治疗,反而用“卖惨”来赚取人们的同情,骗取钱财。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只能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
总之,现在“退避三舍”这个成语常常用来表达对一些不合时宜的人和事,采取忽略、漠视的态度。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有多远
在古代,“舍”字是行军路程距离的一个计量单位,30里为“一舍”,那么,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就是90里路,比现在的全程马拉松距离稍长些。
(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和很多成语一样,也有勾心斗角惊心动魄的故事,从某方面讲还是拜一个美丽的女子所赐。
2600多年前,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凭借自己能歌善舞的技能,俘虏了君王的花心,迷得君王冷落后宫三千佳丽,只为笑看一人。备受君王独宠的女子也算争气,又为君王诞下龙子,这君王对她更是喜笑颜开万般宠溺。
人往往就是这样,持宠骄横得意忘形,这是人的劣性,一旦条件允许,就会窜出来横冲直撞,破坏世间和谐安宁。这美人就是如此,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王位,经常向君王吹耳边风,在她不惜余力地努力下,终于把君王吹得晕头转向,迷失心智,不仅逼死太子,还吓跑了几个儿子。这君王是成语“退避三舍”中的主角晋国皇子重耳的老父亲晋献公,这美人就是晋献公的小老婆宠妃骊姬。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尽管年事已高,但是依然爱江山,而且更爱美人,为了钟爱的美人,狠毒甚于老虎。
由于美人骊姬的主要功劳,开启了少年重耳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别样人生,从一个鲜衣怒马少年变成了一个背井离乡落魄逃难之人。但是,重耳可不是一般人,不会轻易被打倒,在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中,初心未改。
(晋文公)
他以自己高尚的德行和魅力吸粉无数,有很多贤人志士文武兼备的人是他的铁粉,即使他被迫逃离母国在外颠沛流离,也不脱粉。不仅如此,他还备受其它国家领导人的青睐,楚国国君楚成王就很欣赏他,当居无定所的重耳来投奔他时,他热情给予帮助,以上宾礼待重耳,畅谈饮酒是常态。
一次,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他们再次把酒言欢,酒酣之际,楚成王突然问道,“如果有一天,你回晋到国并且当上国君,该如何感谢今日的‘以礼相待’呢?”重耳笑答:如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交好。假如以后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再与您交战。
后来,在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两国交兵,两军交战时,晋文公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驻扎在城濮,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晋文公信守诺言)
虽然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距今有2600多年时间了,但是并没有随着岁月的变迁被淹没,至今还被经常用到,只是意义已大相径庭。其实,这个成语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对楚成王救己与危难之中的感恩承诺,最初体现的是一种信守承诺的美德。
成语,大多是从古代承袭下来的,通常蕴含着一个故事或者典故,表示一定的意义。成语看似简单,却内涵乾坤, 因此,读成语,也能学到不少知识。从这条成语中,不仅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还应学习做人。朋友间相处,需要的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多的是雪中送炭;做人既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应提升自己的素养,向这条成语中的晋文公学习,学习他百折不挠的坚持,学习他言而有信的良好品行。
遇事就怂的生肖有哪些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的人胆子很大,想要做什么就大胆去做,不会犹豫不决,也不会去征求别人的意见,会跟随自己的心去做,对于他们来说,做事一定要大胆一点,太过犹豫,是很容易错失一些机会的。而有的人胆子很小,遇到事情就想要选择逃避,不敢面对,不管面对难题还是一些恶人,他们瞬间就会秒怂,表现得很懦弱。
在十二生肖当中,遇事就怂的生肖有哪些?首先第一个就是生肖牛,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很坚强勇敢,内心也很强大的人,其实他也有着脆弱的一面。当在奋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他并不会放弃,会继续向前,但是遇到强势的人,一秒就变得很怂,会选择沉默,不敢反击,因为害怕会惹来一些麻烦,所以还是不要逃避为好。
属兔的朋友很喜欢结交朋友,与任何人都聊得很嗨,并不是一个话题终结者,而是一个很会与人聊天的人。别看属兔人那么厉害,他也有着很怂的一面,就是遇到麻烦的时候,他会变得很怂,不敢去挑战和冒险,害怕会造成不好的结果,所以他会选择逃避,这样就能够避免很多风险。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此典比喻为避免冲突而对人让步。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曾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收留了他,并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晋公子重耳答应如果将来回国执政,遇到晋楚交战,一定会先退避三舍之地,作为报答。后来重耳当上晋国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果然先后退了三舍。
历史上有哪些“前进一大步,后退一小步”的事件
邓公的改革开放,其伟大的功业不言而喻。这就是典型的“前进一大步,后退一小步”事件。经济发展这一大部不用说了,直接奠定了现代中国富强的基石。无非就是东部先富,然后西部再富起来,其实这也算不上谁落后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面对来势汹汹的楚国大军为何退避三舍
晋文公“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因为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听到消息就逃亡了。
重耳流亡了十几年的光景,来到楚国。楚成王很看好重耳,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以国家礼节对待重耳。
一次,楚成王摆下酒宴款待重耳。两人把酒言欢,楚成王忽然间就问重耳:“你若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思索片刻道:“美女侍从,珍珠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也是楚国的特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的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成王道:“公子过谦了,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了笑回答:“要是能如你所说,我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一直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每舍是三十里),到那时,还不能得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开战”。
大约四年左右,重耳果然回国做了国王,史称“晋文公”,在他的努力下,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633年,楚国果然与晋国发生了战争。两国军队阵前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下令晋国军队退后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却认为晋军是胆怯退兵了,就马上追击,结果,晋军利用楚军的轻敌,大败楚军于城濮,就是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
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体现了他知恩图报,讲诚信人格魅力,不愧为这一代霸主。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与楚庄王争霸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春秋时代晋文公与楚庄王的大战叫城濮之战。 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濮县)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急求援助。先轸认为帮助宋国是树立晋国威望的良机,说服晋文公援宋。楚国和曹、卫两国订立盟约。前632年,齐国和晋国结盟。 晋军攻下曹国,生擒曹共公。慑於晋国声威,曹、卫两国相继背叛楚国。楚成王为避免与晋国交战,命子玉将楚军撤出宋国。但子玉反而率军北上试图与晋军决战。 晋军占据楚军大营,三日后凯旋。不久,子玉自杀於连谷,晋文公闻讯大喜。五月,晋文公与鲁、齐、宋、蔡、郑、卫、莒、陈诸国君及周襄王会於践土,继齐桓公后称霸中原。 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震,而楚国多年不敢进攻中原。晋国此战的胜利奠定了其霸业的基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