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_桃花_林寺_白居易

本文目录

  •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
  •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意思

大林寺桃花古诗的意思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名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 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是唐代一位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琵琶行》与《长恨歌》是他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生词扫描: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尽:凋谢,没有了。

恨:遗憾、惋惜。

觅:寻找。

不知:岂料,想不到。

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意境再现:

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没想到,自己曾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谁知都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含英咀华: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公元817年,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游庐山香炉峰顶的大林寺而作。作者白居易和几个朋友登庐山游玩,并到大林寺借宿,意外地发现这座藏在深山中、人迹罕至的寺庙景致十分优美:寺庙掩映在松树竹林之间,潺潺的山泉绕寺而流。更令白居易惊喜的是,由于寺庙地理位置高,且与外界隔绝,导致气候条件与外界有微妙的不同,尽管已是初夏时分,但这个地方的山桃花却刚刚盛开,碧草也才刚刚长出来。仿佛是穿越了时空,重新回到初春时节。惊喜之余,写了这首清新、自然的小诗。

诗人从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到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写起。然后由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他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这种感慨,从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诗歌前两句描写初夏,百花已经凋零,但却在深山这座寺庙里见到刚刚盛开的桃花。

在用词上,作者非常讲究,诗一、二句中的”芳菲尽”与“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字面上是记事写景,而实际上是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由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转为惊喜之情。而且,首句的“人间”并非仅仅是“山寺”的对仗工整,它的着意斟选,意在表达一种特殊感受:这一奇遇、这一胜景,让人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神话中的仙境。

第三句紧跟着说“长恨春归无觅处”,间接表明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春光已逝的惋惜。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做铺垫,第四句“不知转入此中来”虽未直接抒情,但作者的惊喜之意已全然溢于言表,令读者深为共鸣。

本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并采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天真可爱。短短的四句诗里,从内容到语言都并不深奥,简单易懂,但却包藏着十分自然、深刻的感情,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意思

诗篇大意:人世间的四月春花已经落尽,山上大林寺的桃花却刚刚盛开。常常遗憾春天一去无处寻找,没想到它转移到这里来了。

《大林寺桃花》作者: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

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自然地融入了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