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何要选择在泰山封禅?古代帝王为什么到泰山封禅有哪些帝王到过泰山封禅_封禅_泰山_真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封禅 选择 封禅 泰山 真宗

本文目录

  • 秦始皇为何要选择在泰山封禅
  • 古代帝王为什么到泰山封禅有哪些帝王到过泰山封禅
  • 为什么有些古代帝王要封禅泰山
  • 泰山封禅始于哪个皇帝为什么那么多帝王进行泰山封禅大典
  • 司马相如的封禅书
  • 宋真宗有资格封禅吗
  • 中国历史上谁是首次在泰山封禅的人为何要到泰山封禅为何有人在嵩山封禅
  • 泰山总共有几位皇帝进行封禅为什么要进行封禅
  • 泰山封禅有什么意义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
  •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秦始皇为何要选择在泰山封禅

泰山是华夏东方制高,龙头,雄山,稳山,神山,国泰民安,稳如泰山。泰山文化,在当时就传播的文明兴盛崇拜,神气旺,文化盛。形成了秦始皇对泰山你崇拜信态。??

古代帝王为什么到泰山封禅有哪些帝王到过泰山封禅

儒生将泰山视为宗教圣地,封禅又源于儒家文化,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根据古代风水理论,泰山与昆仑山并列为我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山。日出东方,泰山有着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所以都选择在泰山封禅。古代人认为,能有权利到泰山封禅的帝王,被认为是真正受到上天承认的真龙天子,所以历代有为的君主,都以能上泰山封禅为荣。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拜地。是建立于帝王的统治“受命于天”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帝王也在自己的统治获得一定成绩后,去泰山封禅,也意味着对天地之神报告太平并且致以谢意,感谢他们让国家风调雨顺、民生安乐的功劳。历史上一共只有6位皇帝前往泰山封禅。

在泰山举行过封禅仪式的帝王有秦皇汉武、光武帝刘秀、高宗李治携武则天、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

1、秦始皇封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根据史书记载,此次封禅好像不大顺利,秦始皇登到半山腰遇到暴雨。

2、汉武帝封禅。公元前110年,已经是汉武帝继位三十年后,这个时期的汉武帝已经完成了北击匈奴,开辟西域,这么大的政绩需要向上天汇报下,所以前往泰山封禅。

3、东汉光武帝封禅 。光武帝刘秀在封禅中,特别强调刘氏皇权的合法性,和刘邦的非刘氏不得封王的约定。

4、唐太宗封禅未遂。魏征说,国家还很贫穷,前往封禅的费用太高,而且经过隋末的动乱,东部人烟稀少,容易让外族人了解到大唐的虚实,不利于边境稳定。

5、唐高宗、武则天的封禅。唐高宗带着武则天一起去的,唐高宗的封禅排场是很大的,车队绵延数百里,随行的还有各国的使者。尽显大唐国力强盛。
6、唐玄宗 封禅。开元13年 726年,唐玄宗带领文武百官,以及各国的使节前往泰山封禅。

7、宋真宗封禅。宋真宗的文治武功并不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造假,通过天降祥瑞,实现了封禅的条件。

历史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帝王为使自己在百姓心中树立一座“明君”的丰碑,便异常渴望在泰山举行封禅祭天大典,一方面是为了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塑造自己的光辉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以瞻仰一下前代贤名君王的英雄气概,从而达到激励自己的目的。

为什么有些古代帝王要封禅泰山

提到泰山,不得不提泰安这个城市。

古语道:上有西安,下有泰安。

中国有好几个“鬼城”,而泰安则号称“鬼都”。

最早第一位选择泰山的是秦始皇,他在统一六国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于秦二十八年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显示他的成功;

第二位是汉武帝刘彻,他在大展宏图之后,又获宝鼎,政局空前稳固,于汉元封元年登泰山封禅,祭告成功。

也就是说秦皇汉武给后世皇帝们做了个标榜。

关于秦始皇选择封禅的原因,因为秦国的祖先不同于其他诸侯国,直到孝公时代,秦国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会盟,孝公认为“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遂下决心变法图强。

秦始皇得天下后,一方面企图毁灭所有的鄙视自己的痕迹,发泄多年来沉积在胸中的被诸侯鄙视的窝囊之气。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经常巡游四方,是为检阅自己的成就也是向天下昭示威严,而泰山这个地方正好是地处齐鲁大地的中心,于平原上突起的这座高山被历史选中了。

齐国是谁的封地?自然是姜子牙,周朝统治的奠基者。鲁国呢?正统周王室宗族的封地,,相比楚国这种当时的蛮夷之地,齐鲁大地意义非凡。

秦始皇登山的路线并不是现在的中部路线和西部路线,而是山脉东部的一条小道,即现在的东御道,而且他是被抬着上去的。

再聊聊“鬼都”的事儿,一般道家认为,泰山是天——人——鬼分界的地带,泰山之上即南天门之上为天界,泰山之下为地狱,后世不断演变而成的也是最难攀登的十八盘则与十八层地狱相呼应。

试想一下,人间的帝王号称天子,而能够与天接触相互感应最好的地方就应该是最接近天界的地方——泰山之巅。

一般认为,泰山神是黄飞虎,也是阎罗王,而此地正是由姜子牙所封。

在此不排除帝王内心其实也知道自己早晚一天是要死的,而死后是否能够在阴间也能证实自己的身份呢,要为自己正名,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搞一次盛大的仪式。索性就在前文提到的“鬼都”搞一次吧,这样实际一举三得,正好“天界”、“人界”、“鬼界”都一块昭示了一下。

其实乾隆皇帝也多次登泰山,每次都下榻在岱庙,至今岱庙中还有乾隆皇帝的卧房和他的很多诗篇(只不过没有一篇是被文学界称颂的)本是一个外族皇帝,可也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至深,可见一斑。

泰山封禅始于哪个皇帝为什么那么多帝王进行泰山封禅大典

泰山封禅,最早载於《尚书:舜典》!

封禅泰山,乃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最隆重典礼。

帝王登泰山筑坛祭天为:封!

在泰山南的梁父山上辟基祭地为:禅!

《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

译文:2月,舜帝东巡天下,来到岱宗泰山。

柴:读音Zi……名词:聚集禽兽当贡品。

秩:本义指聚集谷物当供品!

望:祭祀山川,此即梁父山!

于:甲骨文字形左边像一种吹奏乐器,右边表示乐声。

舜帝封禅典礼,聚集飞禽走兽,聚集五谷食物,奉以祭祀供品。

舜帝命令乐队奏乐!祭祀大典隆重举行!

:封禅泰山,如此铭刻历史丰碑!舜帝敢为天下先!

司马相如的封禅书

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

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五三《六经》载籍之传!

于是大司马进曰:“陛下仁育群生,义征不憓(huì)。”

于是天子沛然改容,广符瑞之富。乃作颂曰:

自我天覆。

非唯雨之,又润泽之;非唯濡之!

般般之兽。

濯濯之麟。三代之前,未之尝有。

宛宛黄龙。于传载之,云受命所乘。

厥之有章,不必谆谆。依类讬寓,谕以封峦。

披艺观之

宋真宗有资格封禅吗

话千古说历史!大家好我是宋安之,今天来给大家说说被误解上千年的宋真宗赵恒。

论资格,宋真宗别说不如秦皇汉武,就是之前封禅的唐高宗,他都拍马不及。

但人家宋真宗可是深谋远虑,有着自己的长远的打算的!

封禅泰山是什么活动呢?

是一项大活动,更是劳民伤财的活动,高兴的是天子,痛苦的是百姓。

所以在宋真宗深谋远虑的考虑下,决定自己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

虽然我大宋没有大一统这江山,虽然我宋真宗不是开国皇帝,虽然我宋真宗没有开疆拓土,虽然我宋真宗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意味着放弃了燕云十六州,虽然我远远不够格,但这恰恰是我的优势啊!

拥有这些不够格行为,只要我一封禅泰山,拉低封禅泰山的档次,这样一来,后世皇帝肯定羞与我为伍,谁还会再搞封禅泰山这种劳民伤财的活动呢?

而历史也证明了,自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之后历代皇帝再也没有封禅泰山了,足以可见宋真宗皇帝的深谋远虑,只需要简单的一招,就将这个劳民伤财的活动永久性停止,真是让人佩服啊!

被误解的宋真宗,大家现在理解了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中国历史上谁是首次在泰山封禅的人为何要到泰山封禅为何有人在嵩山封禅

中国历史上,谁第一次在泰山封禅?为何要去?怎么又有人到嵩山封禅呢?

说到封禅,一定要看司马迁的《封禅书》。 《史记》一百三篇,五十二万多字,司马迁干嘛非要写一个《封禅书》呢,而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第一部分,本纪,是五帝、三代、秦朝和几个帝王的事迹。楚霸王项羽,司马迁极其崇敬,他认为是应该放在与高祖刘邦齐肩位置的——他内心里,对这个当过“亭长”的小公务员多少不太以为然。所以,吕太后也进了本纪。第二部分,表,是三代以来的帝王世系和诸侯重臣年表,也即大事记。第三部分就是书,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排在第六,这一部分,是对周以来国家重大基本制度的记述。 也即是说,封禅,是当时流传下来的历代国家基本制度。

除了《封禅书》,还可以看看《汉书.郊祀志》、《续汉书.礼仪志》,以及更晚一点的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这几本书里,有的说,七十二个上古帝王曾经泰山封禅。都是谁呢?又语焉不详。反倒是司马迁最靠谱,他在《封禅书》里,借管仲之口,讲了一个十二人名单——

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三人,属于“三皇”那个时期的;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加上炎帝;禹、汤、周成王,属于“三代”。

按照这个名单,传说中的无怀氏,就是最早泰山封禅的人了。无怀氏,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东岳泰山)

司马迁所依据的,是《管子·封禅》,但这本书早已佚失了,只剩下一些文献里的引用。晋陶潜 《五柳先生传》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唐前期大臣 尹知章 注曰:无怀氏 “古之王者,在 伏羲 前。” 宋罗泌 《路史·禅通纪三·无怀氏》:“ 无怀氏 ,帝太昊 之先。其抚世也,以道存生,以德安刑……当世之人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其他别无更多信息,当作传说就好了。

但是,可知史书明确记载的,秦始皇、汉武 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六个人确定是登过泰山,封过禅的。 (西岳华山)

干嘛要封禅呢?司马迁的《封禅书》开宗明义,说:“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意思是必须都这么干。

所谓“封禅”,可以拆开来解释——“封”,是在高山山顶积土为坛,祭天;“禅”,则为大山之下,小山之顶,寻一处场所,平整设墠(shàn),祭地。墠,原指整理荒地野土;禅字由墠字演变而来,专指整理土地进行祭祀的仪式。

司马迁说的明白,封禅不是普通民众的事,你爬一百次泰山也不能叫封禅,只有帝王才行。帝王这么干的原因——

第一,是表示天人合一。《周易》所谓天地人三才,帝王无疑是天和地之间的那个人——脚踏高山,离天最近;俯瞰大地,率天行事。

第二,是宣示主权。李零教授有个很搞笑但很恰当的比喻——老虎在这块儿岩石上蹭蹭,在那棵树下撒泡尿,干嘛,它是在宣示主权,说:这块地盘是我的。帝王封禅,其实不外乎也是这个道理,否则没事撑的爬那么高的山,即便花花轿子有人抬,仍然是蛮危险的,无非借此宣示——朕,奉天承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三,是集巡查、办公于一体。借着封禅,帝王必定接见属地和周边主官,听取汇报,检查工作;遇到问题,现场办公,立马解决问题。 (南岳衡山)

其实,开封禅先河的,说是大禹比较说得过去。他是有文献记载的四处巡查的大官——即便不是帝王也是大头领。

大禹先是被舜任命顶替他爸爸鲧治水。自己扛着工具,由伯益和后稷辅佐,忙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累的小腿上的汗毛都脱落。前后十三年,“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制服洪水。舜也因此让位于禹。此后,大禹仍然四处寻查,登泰山,涂山会盟各路诸侯,一直到崩于会稽。

大禹划定的九州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根据这九州,有了五岳四镇之说。

五岳,最早见于《周礼.春官》的《大宗伯》、《大司乐》和《礼记.王制》。所谓“岳”,古时写作“嶽”,意为“山之尊者”,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等名山。《说文解字》里,“嶽”单指五岳,其他山不能称岳。

四镇,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司乐》。所谓“镇”,就是镇守九州的“压舱石”,镇尺、镇石都是这个意思。“四镇”,郑玄说是“山之重大者”,是二等名山。

原来五岳和四镇统称“九镇”,大约因为五岳山又高面积又大,而且位置重要,就自周代之初被分离出来单独叫五岳了,剩下的四个还叫“镇”。 (北岳恒山)

除了五岳四镇之外,古代还有一个重要说法,是“四渎”、“四海”。

所谓“四渎”,《尔雅.释水》曰:“发源注海者也”。“四海”,《尔雅.释水》说:“海者,晦也”——昏蒙一片,望不到边。所以在楚帛书里,“四海”写作“四晦”。四渎和四海,是重要的水系和注入之渊。

五岳四镇,加上四渎四海,构成了整个国土,古时称为“天下”,即所谓莫非王土的“普天之下”。“世界”,是佛教的说法,世指时间,界为空间。后来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被日本人用来和英语的“world”相对应。在中国古代,就叫“天下”。这是帝王的说法。“江山”、“河山”则为文人的用语,比如苏轼《赤壁赋.后赋》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江山不可复识矣。”不是帝王的人,随便说天下如何如何,那就快被杀头了。当然,唐时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里面说:“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人之天下”。这是说,天下不是你武家的,而是李家的。

五岳四镇四渎四海,形成于周初。这是因为,周朝,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王国,远远大于前面的夏和商。由此,也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什么是大一统呢?就是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政权、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仪、统一的文化,包括统一的语言和文字。 这之后的帝王的封禅,就是宣示这样的主权、这样的“大一统”思想。 (中岳嵩山)

正因为五岳四镇四渎四海代表天下,所以,其也是一个集合概念——统称。也正因为是统称,里面包含的岳、镇、渎,不同朝代有所变化。四海没有变过。

唐代以后,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于是变成五岳五镇。

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镇是——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谁在嵩山封过禅呢?武则天。她公元690年称帝,改唐为周。695年,登嵩山封禅。然后以“万岁登封”作为自己的年号。现在的河南登封,就是拜武则天所赐留下的地名。

为何登嵩山?大概因为她那年已经年逾七十了,嵩山离新都洛阳比较近,真要跑到泰山去封禅,舟车劳顿,未必能够承受。另外,她改唐为周,重臣将领中反对势力不小,远离京城去封禅,很可能会导致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古代,交通实在不很方便。按照皇家礼仪,三年一郊祀,五年一封禅,这既劳民伤财,又是很折腾黄帝的事情。所以,汉武帝临终,告诫继位之人,以后考虑一下是不是还要这么干了。于是,后来汉代不少皇帝就没再搞封禅。换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皇帝面对的局面好,国立昌盛,自己身体也行,他们就会到处寻查,不仅仅在泰山封禅,其他岳镇也有。

总体来说,封禅这种仪式,是秦皇汉武给历代帝王留下的遗产。王莽当政期间虽然不长,但他也留下了政治遗产,就是在国都修建祭坛,祭天祭地,不少古都的天坛和地坛,都是从他那儿继承来的。

泰山总共有几位皇帝进行封禅为什么要进行封禅

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六位皇帝进行了泰山封禅。宋真宗赵恒文治武功远远不能跟其他五位皇帝相比,他跑起去封禅后,后世皇帝就再没有去封禅了,以免落得跟宋真宗赵恒一个水平。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封禅就是皇帝祭祀天地,向天神地鬼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以求得神鬼们的保佑。

古代祭祀天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祭祀天地,向天地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以获得天地鬼神的保佑。正常情况下,天子在国都祭祀天地,然后祭祀宗庙,只有文治武功赫赫的天子才能到泰山祭祀天地。

诸侯不能祭祀天地,当年齐桓公想去泰山祭祀天地,管仲强烈反对,最终齐桓公没有去泰山封禅。没有作为的皇帝不能去泰山封禅,秦皇汉武泰山封禅后,就代表了功绩要跟秦皇汉武一样,才有资格去泰山封禅。

泰山封禅有什么意义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封禅泰山

这得从天地初开说起。

亿万年前,天地初开,万物并存。天地人和谐相处。万物各有其秉性,而各互不打扰。在天地法则之下,万物平等,无高下贵贱之分。

天庭上,天人修身养性,感悟天道;人间,人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地府,死境,管理人间的身后事。

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这万物之中,天人寿命悠长,但数量稀少,孤独的思索着天道。人类寿命短暂,但数量庞大,可以成群结队相伴而行。

有一天,一个部落的首领,突然想到,我只能统治部落几十年,可是这种唯我独尊的感觉我想一直享受,怎么办?慢慢的就想到要是拥有天人的寿命该多好。又有一天,有个仙人,孤寂的久了,觉得要是有些部下该多好,可以享受万人供奉的滋味。就这样,终有一天,人类的欲望和天人的欲望相遇了:

人类:我想要长久的寿命

天仙:可以,拿什么交换呢

人类:你说吧

天仙:你说你有什么吧

人类:我可以带领我的部落尊你为父

天仙:那行,你也拿不出别的了,成交

就这样,天地人的平衡被打破了。人间原来是一片独立的净土,因一些人要长寿,而变得动乱四起,不愿意屈从天人的人被处决,大的国家吞并小的国家。而最后的胜利者就被天人定为天子,尊天为父。

就这样,高下贵贱之分开始产生。

由于天地法则不允许天地人三界互相串门,所以,天子只能找大地上最高的地方和天人交流,以取得长生之法。最终选择了泰山作为人间和天庭联络枢纽。一代又一代的胜利者都这么做,这个习惯就慢慢的流传了下来。

结束语

当然,这是故事。

真实的情况肯定是和政治相关,或者是为了彰显帝王身份,表示自己能与天沟通,以示和其他人的区别,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或者就是纯粹想看看是不是在哪遥远的星空真的有神仙。

亦或寄托某种不为人知的思想。

当然还有向上天表功的作用。

历代封禅的帝王不少呢,第一个就是秦始皇。这位被后世定为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可能真的觉得人间不适合他,天上才应该是他的归宿。所以才开始登泰山而封禅。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汉唐宋三个朝代。基本上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或者创造盛世的皇帝都去过,比如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等。

这是我的答案

为何宋真宗泰山封禅以后,就再也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了

还记得杜十娘沉江的故事吧,杜十娘心中的“爱情”,就是后世帝王眼里的“封禅”,它被宋真宗玷污了。谁要是再去泰山封禅,总有被沾上脏东西的感觉,恶心!

据史料记载,从三皇五帝时期,就有封禅泰山的传统。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巅筑坛,祭祀天神;所谓“禅”,就是在泰山脚下除山祭祀地神;当然,石刻记功向神灵“汇报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封禅泰山不是谁都有资格的,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完成国家大一统;二要帝王政绩斐然国泰民安;三要有祥瑞出现。因为自古封禅的神圣性,很多伟大的帝王都与封禅擦肩而过,比如唐太宗。

从帝制社会开始,历史上一共只有六位皇帝封禅泰山,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其后,即便如明成祖、康熙,甚至最好涂脂抹粉的乾隆皇帝,都没有去封禅泰山。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封禅泰山”这个万年品牌,被宋真宗弄脏了。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他一生中最“伟岸”的一件事,就是御驾亲征,逼迫金国人与大宋签下和平条约,史称“澶渊之盟”。

宋金和平后,北宋迎来高速发展,赵恒志满意得,逢人就吹牛逼:想当初,朕御驾亲征,救国家于危难......没想到某一天,他被一个叫王钦若马屁精泼了一盆冷水:澶渊之盟难道不是城下之盟吗?还有比这更耻辱的吗?

王钦若不是铮臣,他的目的也不是给宋真宗找别扭,而是想彻底否定寇准在抗金上的功劳。但这句话的副作用,就是刺伤了宋真宗的自尊。

王钦若有找补的办法:澶渊之盟是寇准的耻辱,陛下您的丰功伟绩是毋庸置疑的,咱们应该封禅泰山,让天地神灵都知道您是一位伟大的君王。

对啊,赵恒豁然开朗,封禅泰山已经成了金字招牌,用它来给自己佐证,等于拉秦始皇汉武帝给自己站台,高啊!

可是,可但是,宋真宗脸红了!大一统?金国人都打到黄河边上了。丰功伟业?太祖太宗都没敢封禅唉。祥瑞?在哪儿呢?

王钦若脸皮厚,燕云十六州又不是你丢的,现在难道不是国泰民安吗?祥瑞嘛,会有的!宋真宗像偷嘴的猫,安耐不住躁动:王旦不会反对吗?

王旦是有名的“崛头”,他可不好对付,这么不要脸的事,不被他骂投井了就是幸运。王钦若挤咕挤咕眼睛:这事包在我身上!

某一天,宋真宗招待群臣。酒过三巡,他亲自抱了一斛酒,递给王旦:爱卿劳苦功高,朕赐你一斛御酒,回家再品尝!

王旦千恩万谢,掂掂分量,总觉得不对劲,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一开,哪是什么御酒,满满一壶的稀世珠宝。王旦瘫坐,皇帝肯定不干好事了,这是想堵我的嘴啊,可这事没法说破呐,太匪夷所思了,皇帝行贿大臣,说出来你让皇帝还活不活了?

王旦打破门牙肚里咽,也因为这件事,让他一世英名受到玷污。

王旦被封口,寇准已经被贬,朝中就没人敢说话了,宋真宗一伙敲锣打鼓,他们精心策划的闹剧,拉开帷幕。

一天早朝,有人来报,左承天门的鸱尾上,突然出现一个黄帛。宋真宗一脸疑惑,那就取来看看嘛。不大一会儿,黄帛被取来,众人一看:哇塞!原来是一封天书!

文字比较古奥,大致意思是说,大宋受天命,要传世七百年,八十一代。除了正文,还有三张“小纸条”,全都是上天表扬赵恒的话。

赵恒像被踩了尾巴一样跳起:原来真的是神仙显灵啊,一个月前的夜晚,我刚要准备睡觉,突然屋子里一片光明,一位“星冠绛袍”的老神仙从天而降。他对我说,一个月后会有《大中祥符》三篇降世,天机不可泄露。我将信将疑,整整斋戒了一个月,果真有天书降临!

王旦在一旁强忍着没呕吐出来!老臣血压高,回家歇着了。

接下来,历史上有名的“闹鬼事件”愈演愈烈。宋真宗下旨,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改承天门为承天祥符,京师臣民聚饮三天。

再笨的大臣也看出了门道,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各种祥瑞发了疯似的的涌现。

想躲清静的王旦,被揪出来当代表,率领群臣和民众代表24300多人,连续向宋真宗上表:皇上啊,您就是功比三皇五帝的圣主,请您顺应天意,去封禅泰山。

宋真宗一脸“委屈”,那好吧,都是你们逼的!

满朝文武忙了三个月筹备工作,总导演王钦若当先行官,刚到泰安,又给天下带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祥瑞又出现了——泰山醴泉出,锡山苍龙现!同时又在泰山得到一封天书。

奥斯卡金奖得主赵恒,再次被踩尾巴:哇塞,这么巧,上个月我就梦到神仙告诉我,泰山有天书。

封禅过程就不详述了,不过,这件事不算完,宋真宗像着了魔似的,接下来又搞了一系列的闹鬼事件,包括大肆建造各类宫观,三头两日的祭祀活动,还去汾阳搞了一次“西封”大礼。

后人如何看待宋真宗的封禅泰山行为呢?《宋史真宗纪》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一国君臣如病狂!”明朝大学者李贽更是破口大骂:“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

宋真宗封禅泰山,带来几个恶果:

  • 其一,公然造假,败坏社会风气

说实话,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前,所有的“祥瑞”都不靠谱。那时候的祥瑞,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过度解读,二是局部伪造。

所谓过度解读,即“祥瑞”是真的,或者疑似真的,被牵强附会定义为祥瑞。比如,由于基因突变,可能真的会出现“嘉禾”(多头穗禾苗),或者“白雉”(白色野鸡),或者“麒麟”(怪兽)等等。

所谓局部造假,就是部分官员,为了个人前途,瞒着众人耳目造假欺骗皇帝。皇帝信了,即便不信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历史上这么大规模公开造假,达到不要脸的程度,只发生过两次,一次是王莽代汉前夕,一次就是宋真宗封禅。

王莽时期的造假,人家王莽至少没有亲自参与,他只是装瞎。宋真宗可是赤膊上阵,扮演男一号。别说王旦,我估计连王钦若这类人,都对赵恒充满鄙视。

所以,满朝君臣被骂作“魑魅魍魉”、丧心病狂,一点都不为过。

  • 其二,糜费国帑,加重人民负担

宋真宗的拜鬼运动,花费了多少,我们举几个例子,摆几组数据。

有人考证,东封泰山,耗费八百余万贯(一贯折合白银一两);西封汾阴,耗资二百万贯。从购买力折算,两次封禅,宋真宗花费了相当于100亿人民币!

封禅泰山后,宋真宗修建了多少宫观,已经很难考证(有人考证说2600多所),花了多少钱也没有具体数字。不过有一个数字可以参考,营造玉清昭应宫,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黄金一万两、银五千两。是不是惊出一身冷汗?

宋真宗即位时,正是北宋发展势头最好的时期,从太祖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积攒赎买燕云十六州的储备金),到太宗朝的积累,库藏数字非常惊人。可是到宋真宗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 其三,破坏秩序,遗留政治弊端

北宋从宋真宗开始,各种社会矛盾重生,呈现出未老先衰的迹象。宋仁宗即位后,为何要进行庆历新政?就是要革除宋真宗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三冗”,冗官、冗费、冗兵。其中的冗官和冗费,都与这次封禅事件有关。

北宋有个奇怪的现象,官员们经常挂职某某宫观的“提举”、“提点”、“管勾”、“勾当”、“主管”、“司使”等,这是一种什么官职呢?

闲职,吃白饭的地方。这类官员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专职吃白饭”,比如皇帝恩赐,或者被剥夺实职后养起来的官员。另一类是“兼职赚外快”,除了正常职位之外,兼领一份职务,什么事也不用做,就是多拿一份薪水,这份薪水往往是正常职务的几倍。

这个恶例就始自于宋真宗的封禅活动,他为了提高神教的影响力,让朝廷高官,出任“宫观官”,全然不顾国家神器的庄严。这个恶例,最终加剧了毒害北宋的“冗官”和“冗费”。

因此,宋真宗的封禅泰山,成了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事件,它让古人心目中最神圣的政治活动,变成了污秽的代名词。

古人眼中,封禅泰山就像爱情一样神圣,宋真宗扮演了李甲,在神圣的丰碑上泼尿,后世的皇帝再去封禅泰山,岂不是跟他一路货?

还有一个事实,宋真宗是真的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谁再去封禅泰山,岂不也有神经病的嫌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