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曾经封禅的皇帝_封禅_皇帝_在位

请各位朋友在浏览观看之前,点点关注,点点赞。

昨天,已经给各位朋友说过“封禅”的意思,一般是皇帝为了展示自己的威严和丰功伟绩而昭告天下百姓,皇天后土。但是,古代帝王封禅过的皇帝屈指可数。

今天小编就来给各位朋友盘点一下那些曾经封禅过的皇帝都有谁呢?

封建千年,中国史上产生许多千古一帝,他们流芳百世。历史上真正完成封禅大典的皇帝有七位: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周圣德神皇(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

其中女皇武则天是唯一一个封于嵩山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个由亡国之君的封禅(武周只传一代)。其他六个男皇帝都是封禅泰山。

辽金元和后来的清都是少数民族政权不行封禅只进行祭祀,南宋泰山不在国内没有条件,明代龙兴南方也不重视封禅,甚至还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所以北宋后再无封禅。

秦始皇

首创泰山封禅的皇帝就是中国史上第一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来到秦国服务,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特色的商鞅变法”,造成秦帝国各种迷信盛行。其中黄老道家、阴阳家,他们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刘彻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为其整体正面形象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展开全文

在汉武帝时期刘彻通西域开启了丝绸之路的先河,北破匈奴一洗大汉60年来的屈辱,吞百越一生为大汉开疆拓土。

汉光武帝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新莽末年,刘秀在家乡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刘秀再续大汉的寿命,在政治史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在军事上昆阳之战以少胜多消灭王莽,破铜马、赤眉、绿林;在用人上用云台二十八将平天下;恢复太学。

被毛主席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人。

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 ,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

贞观二年,李治出生于东宫丽正殿。贞观五年封晋王,后太子李承乾与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趁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 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扩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维持了三十二年。

武则天

武则天,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县,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

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后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武则天在当政期间政通人和用狄仁杰、姚崇和宋璟;改革科举,创立武举;在军事上,武则天时期基本维持了唐朝的疆域和地位,由于武则天称帝前后杀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宿将名帅,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巩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在经济上提出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等主张。

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李隆基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唐隆元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虽然说唐玄宗在位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为唐王朝的覆灭埋下了种子;但是,他在位前期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建立雇佣兵制度,开疆拓土,恢复丝绸之路;建立节度使制度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任用有才干,能负责,敢进谏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天宝十三年,是唐代的极盛之世,史载:“户口之盛,极于此”;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也称为雇佣兵制度)。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选贤任能,励精图治,以至形成了唐朝以来国家兴盛的又一个高潮,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宋真宗

宋真宗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

从军事角度来说,这场战争以平手结束或者说北宋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双方还签订了澶渊之盟 ,但是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都没有收回,每年还要靠着向辽输金纳绢,实在时很屈辱。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中国历史上共有四百多位皇帝,而封禅过的皇帝仅有七位,可见,封禅并非一般皇帝可以所为,但是小编还认为汉高祖刘邦、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都有资格去封禅;而上述封禅过的皇帝,除了宋真宗以外他们都开疆拓土,文治武功都出现了盛世,人民百姓都曾生活的比较安康;自从宋真宗封禅过以后,好似拉低了档次,后世的皇帝再也没有举行封禅仪式。

免责声明:以上资料与图片皆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和不妥请联系删除下架或者更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