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生母到底是谁她最终的结局如何?历史上是否真有“狸猫换太子”_真宗_皇后_仁宗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顺容 如何 真宗 皇后 仁宗

本文目录

  • 宋仁宗的生母到底是谁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 历史上是否真有“狸猫换太子”
  • 中国古代的嫔妃等级制度是怎样的

宋仁宗的生母到底是谁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宋仁宗赵祯大概是皇帝中拥有母亲最多的一个,他的生母是宋真宗赵恒的宸妃李氏【章懿皇后】,他还拥有三位嫡母,分别是真宗元后章怀潘皇后、真宗继后章穆郭皇后、真宗第三后章献刘皇后,养母真宗杨淑妃【章惠皇后】,还有奶妈吴越国夫人许氏【真是个幸福娃哦哈哈】。(不小心又写长了慎入)

当然,对仁宗来说,前两位嫡母没见过面太遥远了,他最亲近的妈就是大娘娘刘太后,小娘娘杨淑妃,还有奶妈许氏,耶?读者老爷们大概会问,他亲妈呢?

野史传说《狸猫换太子》

在刘太后驾崩之前,仁宗一直认为他亲妈就是刘太后,而他真正的亲妈李宸妃,对他来讲就是个陌生人。关于宋仁宗几个妈的故事,国人多半都是耳熟能详的,为何啊?因为《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啊!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但大致意思都是一致的,就是说刘妃、李妃同时怀孕,真宗许诺谁先生儿子就立太子,但其实呢刘妃是假装怀孕,就在李妃生产的时候,心怀恶意的刘妃让亲信太监郭槐弄了一个剥了皮的死狸猫,把李妃的儿子换出来给刘妃,刘妃假装是自己生的,然后爆出李妃生育死狸猫的事,因此,刘妃儿子【其实是李妃儿子】被立太子,刘妃为皇后,李妃被赶出宫去,直到真宗死后仁宗继位,刘妃垂帘听政,李妃依靠包拯夺回儿子。

刘妃夺李妃之子这是野史故事,那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呢?

真实历史中的李宸妃·真宗的后宫

宋仁宗生母李宸妃【987-1032】,是杭州人,祖父李延嗣,曾经做过吴越国的金华县主薄【九品官】,父亲李仁德就是一个白丁,家境贫寒,因此,李氏入宫做了宫女。

李氏具体的入宫时间已经不可考,但绝不是出家为尼被刘太后收为侍女,这个说法毫无出处。

真宗后宫中最得宠的就是刘美人,刘美人就是狸猫换太子中的刘妃原型,四川人,是和丈夫龚美一起流落街头的民间艺人,被当时还是襄王的真宗一见钟情,纳入襄王府,几经周折,在真宗继位后被封为美人,她的前夫龚美也摇身一变成了干哥哥刘美。

刘氏虽然是个二婚女,但是她性机敏,善学习,特别是在张耆家隐藏的时候除了和真宗幽会之外就是苦读经史,可以说她后来能够参与朝政垂帘听政所用到的知识均是那时候积累的。

【宋真宗】

这样一个知性美女更是让真宗珍爱,景德四年【1007】四月,真宗继后章穆郭皇后薨,真宗就一心二心想把刘美人扶上皇后宝座,怎奈刘美人出身太低,且没有生育,真宗只能立为修仪【九嫔之一,正二品】,实居后宫第一把椅子。

宫女李氏就是刘修仪的侍女,李宫女也是一个机敏的姑娘,想想刘修仪的水平,也知道在她身边服侍的宫女水平素质低不到哪去。

刘修仪可不是善嫉的人,她并没有因为皇帝的宠爱而独霸皇帝,相反,真宗的后宫在刘修仪的带领下非常和谐,有杜婕妤,曹彬之女曹美人,杨婕妤,后来入宫的沈伦孙女沈才人、戴贵人等等,不管真宗怎么雨露均沾,后宫就是没有儿啼声。

在大中祥符二年【1009】之前,真宗一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其中次子赵祐是郭皇后所生,初封信国公,咸平六年【1003】,九岁夭折,追封周王,谥号悼献,仁宗继位后追封嫡兄为悼献太子。

还有长子温王褆、三子昌王袛、四子信王祉、五子钦王祈都是未名就夭折,这些名字和爵位都是宋徽宗在位时的赐名追封。

开宝元年【968】出生的真宗已经四十一岁了,还膝下空虚,可想而知,真宗的心情,后宫妃嫔们的心情,还有朝廷大臣的心情,都是多么的急迫,都是一个目标,祈祷皇帝早日生儿子出来。

能言善辩的李宸妃

前面说了,李宫女是一个很机敏的女子,在后宫无子满朝期盼的环境下,这姑娘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勇敢的赌了一把。

某次,由李宫女服侍真宗洗手,真宗夸李宫女的肤色好,就和李宫女闲聊几句,李宫女给皇帝说她梦到一个赤脚仙人从云端下来告诉她要做她的儿子,一个宫女,对一个41岁膝下无子连个闺女都没有的做梦都盼儿子的中年男主人说这样的话,不是赤果果的勾引又是什么?真宗闻之大喜说朕应该帮你实现美梦,当天就迫不及待的召幸李宫女,李宫女还真的有孕了。

李宫女通过自己的能言善辩说动皇帝召幸自己的,有人认为是刘修仪为了固宠也为了借腹生子设计的这出戏,某以为此言非也,当时真宗已经年过不惑,就算为了儿子,大臣也不会怼他沉溺美色的,如果刘修仪为了固宠,没必要这么迂回。

李宫女虽然怀孕了,却并没有得到封号,因为真宗并不喜爱她,召幸她只是为了求子,在之后,不知道有没有刘修仪的暗示,或者只是真宗对刘修仪的爱意促使,总之,后宫达成了协议,在大中祥符三年【1010】四月,六皇子赵受益出生的时候,真宗对外宣布的是刘修仪生子,而六皇子真正的生母李宫女只是给了一个没有品级的崇阳县君封号,对了,李宫女的白丁父亲李仁德授官左班殿直【正九品】,并在这个职务上终老。

虽然李氏没有得到太大的益处,但是她自己的身份好歹有了变化,虽然没有品级,总归是皇帝后宫的一员,后来李氏又生育真宗的长女惠国公主【公主早殇未封,系宋徽宗追封】。

刘修仪和李县君的各自结局

大中祥符五年【1012】五月,拥有儿子的刘修仪晋封德妃【正一品,四妃中的第三位】,同年十二月,刘德妃册立为皇后。刘皇后协助真宗批阅奏章,就由杨婕妤【正三品】抚养六皇子受益。

【宋仁宗】

大中祥符六年【1013】正月,真宗在九嫔之列另设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六级,位在昭仪之上,并升杨婕妤为婉仪,曹美人升婕妤,沈才人升美人。同年五月,无品级位在县君之上的戴贵人晋升修仪,可见曾经是大臣眼中皇后人选的沈才人真不得宠啊!

大中祥符七年【1014】六月,六皇子养母杨婉仪晋封淑妃【正一品,四妃中的第二位】。

大中祥符九年【1016】二月,大概是因为生皇女的缘故,崇阳县君李氏晋封才人【正五品】。

【章献刘皇后】

天禧二年【1018】八月,8岁的六皇子受益册立皇太子,九月,真宗封后宫,曹婕妤晋封充媛,沈美人晋封婕妤,李才人晋封婉仪,还有两位新进的新安郡君方氏晋封美人,金城郡君王氏晋封美人。

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驾崩,12岁的太子受益继位,是为宋仁宗,刘皇后升级刘太后,垂帘听政,执政长达12年。

身为皇帝生母的李婉仪在儿子继位后得到晋一级的待遇,成为李顺容,并被打发去为真宗守陵,直到天圣十年【1032】二月去世。

李宸妃的死后待遇

得知李顺容生病的刘太后遂晋封李氏为宸妃,就在册封的当天,李氏就死了,对李宸妃的死,刘太后最初并没有在意,当时仁宗已经22岁了,刘太后也担心仁宗知道真相,因此准备把李宸妃之死含糊过去,以普通后宫的礼节下葬。

由于宰相吕夷简的介入,使刘太后改变了主意,吕夷简就说了一句话:“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意思就是说:太后陛下你要不考虑刘氏家族的以后,就当我没说,你要是想你们刘家以后能继续荣华富贵,这个宫人的丧礼就应该从厚处理。

聪明的刘太后顿悟了,是呀,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强,太后也64岁,还能活几年呢?还能拦住别人不告诉皇帝多长时间呢?因此对吕夷简说了实情并让他去处理。

吕夷简治丧采用一品礼,把李宸妃殡洪福院,又交代内都知罗崇勋给李宸妃穿衣服用皇后服收敛,并用水银实棺。

三月初四,刘太后追赠李宸妃三代,曾祖进士李应已光禄少卿,曾祖母沈氏吴兴县太君,祖婺州金华县主簿延嗣光禄少卿,祖母汪氏新安县太君,父左班殿直仁德崇州防御使,母董氏高平〔郡〕太(君)君。

一年后,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太后驾崩,太宗少子燕王赵元俨【八贤王的原型其实有点不堪哦】还想落井下石,给刘太后上眼药,对仁宗说:陛下,你亲妈是李宸妃,不是太后,李宸妃可是死于非命啊!

知道真相的宋仁宗伤心不已,多日不视朝,并下诏自责,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后改章懿。

仁宗又亲自去洪福院祭祀亲妈,打开棺木才发现,李宸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仁宗不由感叹“人言其可信哉!“终仁宗世,刘家长保富贵。

章懿皇后的家族

八大王赵元俨也是枉做小人,并没有挑拨成功,刘太后对李宸妃并没有打压迫害过,当初李氏之父被真宗授职左班殿直【正九品】,殿直是武阶官,因为李氏并不得宠爱,所以,李仁德只有本官而没有差遣,只能守着五千文月俸过的紧巴巴的。

【图片资料系小伙伴六六提供】

宋初一两银子兑换一贯,古代一般都是一贯等于一千个铜钱【一千文】,宋代钱币制度混乱,各地流通的钱都不一样,一贯有八百文、八百五十文、四百八十文各地不定,按宋代食货志记载,宋代法定一贯等于七百七十个铜钱【七百七十文】,李仁德的月薪就是五千文合6.5贯,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人民币,李仁德的月薪就是3022.5元人民币。【如果按一贯等于一千文就更少了,那就是五贯2325元人民币。】

【图片资料系小伙伴六六提供】

京都居大不易,李仁德依靠那一点月薪养活一家人有点费劲,随着李仁德的死,家里没有了收入,他的儿子李用和竟然以凿纸钱为生。

仁宗继位后,刘太后命刘美、张怀德访李氏的亲属,找到她的兄弟李用和,补三班奉职【从九品】,三班奉职也是武阶官,位在右班殿直【正九品】之下。刘太后驾崩前还给李用和升了一次官,从三班奉职升为供备库副使【从七品】。

仁宗知道真相后,就直接提拔亲舅舅李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从二品】、检校侍中,还觉得无法表达自己对亲妈的思念之情,仁宗又把自己的爱女福康公主嫁给自己的表弟,李用和之子李玮,终于促成一对怨偶,差点把他闺女逼成神经病。

噢,对了,李宸妃还得以陪葬真宗永定陵的资格。

就是这样。

感谢小伙伴六六、如燕提供的资料,鞠躬!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历史上是否真有“狸猫换太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狸猫换太子是没有的,但这个事件本身是存在的。

这是宋朝宋真宗时期的事情。

刘皇后本名刘娥,出生卑微,寄给一个银匠为妻。

刘皇后当时擅长要拨浪鼓唱歌宣传,为丈夫拉生意。

还是太子宋真宗一次微服逛街,看到了刘皇后,非常喜欢。

由于刘皇后美艳性感,又刻意巴结宋真宗,后者很快对他倾心。

刘皇后很快同丈夫离婚,改嫁给宋真宗。

宋真宗父母(宋太宗与元德皇后)对此极为恼怒,认为刘娥出身不好,又嫁过人,反对他们在一起。

两人虽有夫妻之实,也别宋真宗父母默认,却不允许她进宫。

不过宋太宗一年多后,就病死了,宋真宗成为皇帝,刘皇后才得以进宫成为皇后。

可惜,此时刘皇后年龄已经偏大,无法生育。

而花心的宋真宗,看中了刘皇后贴身宫女李氏。李氏年轻美貌,性格温柔,深受宋真宗的宠爱。

同时,李氏的肚子很争气,很快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刘皇后对此极为不满,强行将宋仁宗夺取到自己身边,认作儿子,交给杨淑妃照顾。

软弱的李氏敢怒不敢言,被迫和还是婴儿的儿子分离,痛苦万分。

宋真宗死后,李氏被强迫为皇帝守墓,很快就死于惊恐和忧愁。一说,李氏是被刘皇后下毒害死的,防止宋仁宗认她为母亲,导致刘皇后失去权力。

当时,刘皇后以宋仁宗生母自居,操纵国家大权多年。

这边,所有人都对宋仁宗隐瞒亲母的事情,仁宗一直认为刘皇后就是自己的母亲。

直到刘皇后死去,一直对仁宗爱护有加的养母杨淑妃,才告诉他真相。

宋仁宗听说亲母被刘皇后害死,自己认贼作母多年,恼怒之极。

然而刘皇后已经死了,宋仁宗就想诛灭刘氏家族。

后来丞相吕夷简认为皇上刚刚继位,不能胡乱灭族,宋仁宗才放弃这个想法,随后将生母厚葬。

仁宗虽极度仇恨刘太后,对养他长大的杨淑妃却非常尊重,尊为太后,非常孝顺。

这段故事,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原型。

这个故事是,刘皇后当时也怀孕,然而比李氏要迟。刘皇后怕李氏的儿子先出生,成为太子,就派太监偷偷将新生儿子换成剥掉皮的狸猫,让宫女将真的太子丢入河中淹死。

但宫女不忍心淹死可爱的婴儿,就交给无子的八贤王赵德芳抚养,后者并不知道孩子的身份。

这边,宋真宗来看长子,结果看到狸猫。他认为李氏生下了妖怪,震怒之下将狸猫烧死,将李氏打入冷宫。

几天后,刘皇后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太子。不过,这个孩子几岁就夭折了,宋真宗就没有了孩子。

无巧不成书的是,随后宋真宗过继了八弟的儿子为太子,交给刘皇后抚养。

一次七岁的太子游玩经过冷宫,遇到了生母李氏。由于母子天性,太子觉得李氏非常亲切,回去后忍不住告诉刘皇后。

刘皇后大惊之下,唯恐李氏拆穿她谋害皇子的秘密,暗中放火将她烧死。然而李氏命大,在宫女保护下逃走,但宫女被烧死。刘皇后看到焦尸,认为李氏已经死了。

李氏逃到八贤王府中,受到后者保护。八贤王很快弄清楚事情真相,但唯恐刘皇后心狠手辣,也不敢揭穿。

多年后,宋仁宗长大成人,成为皇帝。而包拯知道此事,冒险告诉仁宗。

仁宗不相信一直当做母亲的刘皇后竟然是如此毒辣的女人,将包拯痛斥一顿赶走。

不过,仁宗回想起童年时期的很多细节,发现确实有不对劲的地方。

最终,仁宗认回生母李氏,将刘皇后打入冷宫。

中国古代的嫔妃等级制度是怎样的

历代的妃嫔名号先后出现过千余种。根据名号的不同,妃嫔被区分成若干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礼仪等方面的待遇,在后宫的居处地也有区别。

各朝代的后妃制度总体上变化不大,只是在皇后以下分等的层级数、妾的称号上略有不同。

夏殷以前,后妃制度比较简略,大率将天子的配偶统称为妃。如黄帝有四妃,帝喾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称为次妃。

自夏朝始,身份有别的后妃嫡庶制度也随之建立。商朝,有时有并后(同时有两个王后)的情况。

《礼记.昏义》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后妃制度。

从西周至战国,出现后、妃、夫人、嫔、世妇、女御、姬、七子、八子、女史等后宫名号。

中国后妃的体制发始于周,形成于秦,自汉、唐、宋、元、明、清以降、历代多有增损,但大体仍不离周制。

秦朝宫制在秦惠文王时定宫制:王后、夫人、美人(爵视二千石,比少上造)、良人、八子(爵视千石,比中更)、七子、长使、少使。

秦始皇始建皇帝、皇后称号,规定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西汉初立,因秦之称号。之后 皇后以下定制十四等: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这十四等之外,还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视斗食。

王莽时,托古改制:和嫔、美御、和人三人,位视公(即三夫人);嫔人九,视卿(应是九嫔);美人二十七,视大夫(相当二十七世妇);御人八十一,视元士(即八十一御妻)。凡百二十人(不含后),与古制同。

东汉初期,光武帝推行俭朴、并省,对嫔妃员数和等级并省。六宫称号除皇后外,只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四等。

曹操为魏王时,于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省除顺成,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西晋时,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九嫔以下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南北朝时皆承晋制,但名称略有变更。

隋朝初时,后宫位号非常简单:皇后一人;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御女,三十八员,掌女工丝枲,视正七品;参循汉、晋旧制,设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职,以掌后宫典仪。文帝改为:贵人,三位;嫔,增至九人;世妇,增至二十七人;御女,增至八十一人。隋炀帝时,参阅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实后宫:皇后一人;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宝林二十四员,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另有承衣刀人,皆随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朝时,开国时参考前朝设立:皇后一人;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唐高宗时改制为:皇后一人,赞德二人,宣仪四人,承闺五人,承旨五人,卫仙六人,供奉八人,侍栉二十人。唐玄宗年间改为:皇后一人;惠妃、丽妃、华妃、贵妃,各一人,正一品;六仪(波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为正二品;美人,四人;才人,七人;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宋朝时,沿唐制,设四妃、九嫔等。真宗、仁宗时定宫制为:皇后一人,四妃(贵妃、惠妃、丽妃、华妃)、九嫔(太仪、贵仪、妃仪、淑仪、婉仪、顺仪、顺容、淑容、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

金朝时,后宫制:皇后一人;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二十七世妇(婕妤,九员、正三品;美人,九员、正四品;才人,九员、正五品),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员、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员、正七品;采女,二十七员、正八品)。

元朝时,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皇后、妃、嫔三等,人数不定。依蒙古民族的特殊性把皇后称为“可敦”。虽然位号很少,但后宫保留了“斡耳垛”宫帐制,以此区分后妃的地位。每个宫帐设有皇后一人,下有若干嫔妃。

明朝时,后宫位号较为散乱随意,大体上并无严密的等级分别,有着很大的弹性。以皇后为最高,次为贵妃。皇妃位号除贵妃外,亦以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等为众妃位号。嘉靖时仿古礼册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众皇妃之下。明朝一代,还出现过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宁嫔等位号,以及婕妤、昭仪、贵人、才人、美人、选侍、淑女、答应等位号杂置期间。

清初,宫闱之中没有位号,仅是循用俗称“福晋”,即元代“可敦”的转音。康熙年间,后宫典制才趋于完善,依照满族习俗,制定了后宫制度。《清史稿后妃传》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妃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分为八等级。实际上每个皇帝的妃嫔人数差异很大,例如康熙帝拥有后宫嫔妃等79人,而光绪帝只有一后二妃共三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