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制度到底是8个旗还是“24个旗”有何依据?满清的八旗制度,是否源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两者有何差异_努尔哈赤_制度_女真

本文目录

  • 清代八旗制度到底是8个旗还是“24个旗”有何依据
  • 满清的八旗制度,是否源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两者有何差异
  • 清朝下辖了10多万军队,组成了满洲八旗制度,为什么没有正黑旗
  • 清朝八旗是怎样制度能制约皇权
  •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
  • 八旗制度是怎么样建立的
  •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 八旗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有什么作用
  •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清代八旗制度到底是8个旗还是“24个旗”有何依据

入关之前为满洲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旗原则上是25个牛录,每个牛录300人,共7500人,后来也有改变。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发生了改变,又加入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这样总共是24旗。

满清的八旗制度,是否源于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两者有何差异

我国历史上女真人建立了两个王朝,一个是在两宋时期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另一个是明末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政权,也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根据史书记载,建立金朝的女真人推行猛安谋克制,而建立后金的女真人崛起则靠的是著名的八旗制度。这两个制度有何关系,存在什么差异呢?

背景: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

这两个女真人崛起的法宝其实都是游牧民族狩猎的军事组织演化而来。从内容上看极其相似,都是兵民结合的军事化社会生活组织。

  • 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两宋时期崛起的女真人的一种军民合一的制度。在两宋时期,生活在东北的女真人逐步崛起,他们以部落为单位相互兼并,逐步形成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大部落联盟,而完颜部推行从原始狩猎军事组织演化而来的猛安谋克制度来整合所有女真部落的力量。所谓谋克,大意是百夫长,所谓猛安,大意是千夫长,顾名思义就是在原始部落狩猎时代,能够带领人数多少的军事首领的称呼。到金朝建立前一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明确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则是明代中后期生活在辽东的女真人创立的军事组织。建州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崛起之初,整合内部编成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在实力急剧扩张之后,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四旗,由此形成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也是女真内部的兵民合一军事组织,平时八旗内都是民,战时旗内壮丁皆可为兵。

八旗制度是猛安谋克制度的继承

满清和金朝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他们本身就属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建立满清的女真人大都是金朝建立后留在辽东的女真人和金朝灭亡后逃亡回辽东的女真人的后裔。因此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本身就是他们的旧有传统。

在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中,因为人数增多需要统一指挥,因此自然就会选择和推举一个领导者来统一组织狩猎行动。在两宋时期,这个首领称之为谋克,即在百人左右的狩猎组织中担任首领,也即百夫长的意思。而在明末,这个首领的称呼则是牛录,因此八旗制度中这个百夫长类似的职务就被定为牛录额真。而因为部落兼并和战争的需要,以百人为组织的作战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就可能会组织多支百人队伍一同作战,由此就产生了指挥多个百人队伍的军事首领,在金时称之为猛安,在后金时则是固山(由于作战时以旗帜为引导和区分,所以就用了满语中旗的意思固山来称呼,八旗即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的过程中,先是以百人到千人的组织架构构建了自己的部队,并以黑旗为帜。后来因为统一了建州三卫,人口和军队数量增多,于是就增设了一直部队用红旗为帜。统一后的建州女真开始逐步扩张,于是努尔哈赤就参照猛安谋克制度组建了正四旗,到基本统一所有女真部落之后,努尔哈赤手中的军队已经扩张到七八万人左右,于是增设镶四旗。由此可知八旗制度就是猛安谋克制度的一种继承。

八旗制度是猛安谋克制度的发展

八旗制度相较于猛安谋克制度,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演进,特别是女真人已经不同于建立金朝时处于脱离原始社会后期不久的社会阶段,他们已经与汉文化交流融合了几百年,建立满清的建州女真也是长期与汉人打交道并多年受汉人管束。因此八旗制度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发展。

  • 集权性更强:猛安谋克制度在千人级别的建制上的设置比较模糊,到进占中原之后,金朝的内部有了数量众多的猛安和谋克,这些谋克之上的管理就没有明确了。虽然肯定有相应的人去管辖,但是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设置。而八旗则在千人之上组织明确为八旗旗主,而且旗主之下设置了五位都统协助旗主管辖。这就让八旗制度下的众多旗民都有明确的制度进行管理,这就有效加强了对旗下兵民的集权和管理效率。

  • 职能更纯粹:猛安谋克制度到后期开始向地方治理制度转化,因为大量女真人随着金朝的扩张南下进入中原,因此猛安谋克制度又开始向管理地方的组织转化,他们不属于地方州县,自成组织,由猛安谋克制度来管理。按金朝制度谋克大体上相当于县级组织、谋克则相当于州郡一级。但是八旗制度则没有向地方治理体系转变,而是一直保持军事组织的特色,虽然也有管理旗民的职责,但是满清为维护广袤疆域的统治,在地方实行汉人行省制度管理,八旗作为常备军在全国腹地重要城市进行驻防,以达到以少数满人统治多数汉人的目的。

清朝下辖了10多万军队,组成了满洲八旗制度,为什么没有正黑旗

首先,我们讲一下清朝的起源。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而后金政权是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明朝统治的晚期,东北地区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发动起义,与庞大的明朝展开了长期的战争。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建州女真与明朝的实力相差非常悬殊,似乎明朝辽东镇的驻军已经足以镇压努尔哈赤的起义。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努尔哈赤越打越壮,经历了萨尔浒、沈阳等几次战役之后,努尔哈赤建立了著名的后金政权。明朝方面屡战屡败,不得不开始进行战略防御,再加上自身内部出现了阉党和东林党的内讧,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实力。

随着自身势力的扩大,努尔哈赤开始了政权正规化的过程。 起初,后金政权的管理非常松散,为了加强自身内部的管理,努尔哈赤利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方式,建立了红、白、黄、青、黑5旗。在金庸先生的作品《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也是采用了五旗制度。在明朝和朝鲜王国的历史中,都出现了后金军队使用黑色旗帜的记录。但是几年之后,双方军队都发现后金军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公元1601年,后金政权进行了一次军事改制。原来的5旗制度被改成了4旗制度,其中,黄旗、白旗和红旗没有发生变化,青旗和黑旗被合并成为新的蓝旗。

原本在战争中,后金军队经常发动夜晚投降。在漆黑的晚上,青旗和黑色实在很难分辨,不利于指挥和调动。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清朝把青旗和黑旗合并为了蓝旗。后来,随着自身地盘的进一步扩大,原来的4旗已经无法满足管理上的需要。因此,后金政权又把4旗改成了8旗,分辨是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正白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和镶红旗,历史上著名的八旗制度最终成型。在后金政权崛起的过程中,招抚了很多明朝的降军,也就是汉人部队。起初,为了与自己的满洲八旗军有所区别,后金政权下辖的汉人部队采用了黑色旗帜。

到了皇太极执政时期,此时的后金政权已经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蒙古各部成为了后金政权的盟友,后金政权开始主动进攻明朝。在这一阶段,后金政权下辖的汉人军队已经大幅度增长,单一的黑旗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皇太极仿照满洲八旗,建立了汉军八旗制度,原来的黑旗制度被撤销。由于自己军队中,有大量的蒙古骑兵加入,后来又建立了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成为了清朝入关之前的基础力量。皇太极把国号改成了大清,寓意自己与明朝平起平坐。

所以说,清朝曾经存在正黑旗。但是随着作战的需要和管理方面的不同,黑旗制度最终被撤销。在清朝的统治稳固之后,如果成为旗人成为了一门艺术。当时,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在很多方面的待遇都不一样。例如乾隆时期的权臣和珅,一直自称为“奴才和珅”,而纪晓岚只能说“臣纪昀。”但是,那些拥有突出贡献的汉族官员可以被抬旗。例如年羹尧,最终被编入了汉军镶黄旗。改变出身成为了皇帝拉拢官员的一种渠道。对于清朝官员们来说,抬旗成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事情。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清朝八旗是怎样制度能制约皇权

一般来说,很多人会认为八旗子弟不是清朝皇帝的奴才吗,八旗的制度怎么会制约皇权呢?

其实清朝的八旗的确很长一段时间制约过皇权。

因为他的创始人努尔哈赤本来就是留下的八家分治的政治格式。

努尔哈赤在八旗初建以后,八旗是这般分配的,八旗是各有旗主,各有臣民,是并立分治的体制。

努尔哈赤是一直坚持这个定八家之分的体制,并且还嘱咐后人,要八家分权,深戒一家集权。

后金当时遇上大事,都是需要八旗旗主为首及其大臣一起商议决定的。而且他死时也并没有立明确的继承人,而是留下了极其浓重的八家分治特色,那便是四贝勒当国制度。

后来皇太极脱颖而出,成为新任大汗,才开始了集权之路,比如说统领了镶黄、正黄、正蓝三旗,是为最早的上三旗。还有改国号改大清,正式称帝,仿明制建立六部。

当然即使皇太极如此集权,一时半会也消除不了八旗制度对于皇权的约束,所以干脆承认八旗制度的作用,建立议政王大臣会议,遇有军国大事都要一起商议决定,当然再扩大这个范围,加入不少爵位低的贝子之类的,以稀释八旗权力。

像顺治帝被立为皇帝,就是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确立的。

那么为什么今人对于八旗制这方面作用不了解呢?

因为清太宗皇太极这般集权,是在推翻父亲努尔哈赤立下的八家分治制度,所以后世皇帝多是遮遮掩掩。

像康熙年间修的《太祖圣训》多是修饰之文,并没有明确说过努尔哈赤立下的这个制度。后来乾隆年间修的《高皇帝实录》以《太祖圣训》为参考,亦是如此。

正因为清朝本身官方的遮遮掩掩,所以今人对于八旗制对于皇权约束的认识不太明显。

不得不说,皇太极还真是一个能人啊,可以说是被忽略的一个雄才大略之人。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他们是怎么来的

清代满族的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

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旗帜除四整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

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于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根据风水学的角度来说,八旗军是一支风水军队,其入关前后30年为八旗大兵团作战时期,其列阵方位和攻击委派的基本原则是,两黄旗在北,喻中土克北水,两白旗在东,喻西金克东木,两红旗在西,喻南火克西金,两蓝旗在南(水本为黑,但黑旗夜晚不明辩,所以用蓝),喻北水克南火,而每色又分正镶,喻阴阳二道,入关后组建的绿营,喻青出于蓝,东木克中土,至此清军的建制模式阴阳五行具皆齐备。

八旗制度是怎么样建立的

1.八旗制度的形成及优越性

人类构建更复杂的组织形式都是为了提升组织密度,从而更充分的利用资源。

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渔猎民族擅长骑射,吃羊肉喝牛奶长大,蛋白质摄入高,身材壮硕,单兵作战能力远高于南方的汉人,但游牧民族以部落为单位相互攻伐,一盘散沙。

一旦各部落团结起来,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铁蹄就能践踏南方的汉人政权,谁能统一各部族,谁就能成为北方雄主。

满族起源于东北女真部落,气候严寒,生存条件差。但擅长骑射、耐苦寒,是天生的战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面临着怎么统治的问题,他改进了传统的“牛录制”,带着他的八旗制度来了。

八旗制度从氏族制度中发展而来,早期女真各部外出打猎实行“牛录制”,十人一单位按氏族出行,各出一箭,以一人为头目,头目称为“牛录额真”。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开始了和明朝的拉扯,1601年,为了强化自己的势力,他把十人一单位的牛录制度,改成三百人一牛录,牛录成为最基本的军事和行政单位。

每五“牛录”为一“甲喇”,每五“甲喇“为一”固山“,也称旗,开始时有黄、红、白、蓝四旗,后来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此时八旗加起来六万多人。

六万多小火苗在八旗制度的聚拢下,成了熊熊烈火。

八旗制度是一种行政组织,具有行政、军事和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平时耕种打猎,战时出征。此时的八旗是一种联合共治。借着制度上的灵活性,满族可以倾国而来、倾国而去,把资源和效能发挥到极致,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旗主一般由努尔哈赤的子侄担任,八旗旗主听他指挥。

旗主在旗内享有至高的权利,旗内军民效忠旗主,旗主效忠努尔哈赤。凡遇军政大事,必须召集八旗旗主商议。出征时八家平摊军备,战利品和奴隶由八家平分。

2.八旗制度的消亡

八旗制度有个不可忽视的缺点,为领导者所不容,旗主的权利太大。

皇太极削弱了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担任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旗主,后来这三旗被称为上三旗。

皇太极不断削弱旗主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

清朝入关后,雍正大肆屠杀亲贵,派出自己的亲信直接管理旗务,强迫旗丁脱离与旗主的关系,直接隶属于皇帝。

入关后,八旗兵的主要任务改成了驻防各军事要地,作战的任务交给了绿营兵。八旗兵长期脱离战争,活力尽失。康熙时三藩之乱,八旗兵几乎不能上战场作战。到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去杭州阅兵,八旗兵丁射箭脱靶,有人还不会骑马。虽然战斗力一泻千里,但欺压百姓、抢占民天、提笼架鸟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入关前,流传着这么一句传言:满洲兵满万人,则天下无敌。入关后却堕落成勾栏瓦肆的常客、斗鸡走狗的纨绔。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我这里只说一说八旗旗帜、铠甲怎么辨别二个方面,再看清朝影视剧就一目了然了。

旗帜

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参考猛安谋克制,初建黄、白、红、蓝四旗。公元1615年因归附的人越来越多,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八旗。

四个正旗龙首向右,腹内有四朵祥云,旗边为四角;四镶旗龙首向左,腹内有三朵祥云,旗边为三角,这个各位可以在影视剧中验证。

铠甲

四个正旗铠甲色调单一,四个镶旗铠甲有点缀,好像打了补丁。以图为例,大家分辨一下,再看电视、电影就不迷糊了。

我就说这么多,码字不易,大家多关注、多交流。(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八旗制度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有什么作用

是初源于满清的狞猎组织,清代根本制度,努哈赤整顿编制,黄白红篮4色旗,后因军队增多又加上镶黄白红篮4色旗,共八旗。是满清人靠自己的八旗军,打败明朝军队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保护满清王朝。它的作用就是丁壮皆兵,平时皆民,换句话讲,就是能工能战,劳武结合,以工为主的战斗力特别強的军队。努尔哈赤是一位优秀军事将领,一身成就很大,统一了女贞族,建立了后金,是女贞族的可汗,出色的军事家,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里应外合、速战速决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清代八旗制度是如何划分的旗主的权利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八旗的旗主太威风,权势到底有多大,为何官员升官后最怕见旗主?


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雍正推行改革,八王爷胤禩联合关外八名旗主进京,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为由,差点把雍正逼下台。《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正红旗权臣和珅官至极品,碰到了正红旗旗主金大烟袋,金大烟袋对和珅说“我就是有一天在街上讨饭,和珅见到我也的跪下磕头”,和珅听了,表情尴尬,只能磕头说是。

八旗旗主的权力如此大,你觉得这是导演在夸张吗?绝对不是,现实比这个还要残酷。

范文程是范仲淹十七世孙,是最早投靠清朝的那一批人,可谓是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很多规章制度都是出自他手,被视为文臣之首,侍奉了四代帝王,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功臣,他的美丽老婆被豫亲王多铎看中,强行从范家抢走带回府中享用几天,多铎是他的旗主,作为包衣奴才的范文程毫无办法,龚自珍曾描述过包衣和旗主的关系“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也就是说,包衣的一切都是旗主的,旗主相中你老婆是给你面子,最终,范文程将这件事迂回告诉了皇太极,皇太极把多铎训斥一顿,让多铎送回范文程老婆、赔款、道歉了事儿。(《清实录》记载:“豫郡王多铎谋夺大学士范文程妻,事发,下诸王、贝勒、大臣鞠讯,得状。多铎罚银一千两,并夺十五牛录。肃亲王豪格坐知不发,罚银三千两。“)

这就是八旗制度的特殊之处,旗人的规矩也是最多的

我们知道,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先有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到了1615年,八旗制度正式确立。

说白了,八旗最初就是八支队伍,每个旗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系统,八旗最初由努尔哈赤一人控制,后来年纪大了,就把八旗的指挥权交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第一任旗主就是四大贝勒,后来皇太极夺取继承权,把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划归皇帝直属,控制在自己手里,称为上三旗,其他五旗为下五旗,由诸王爷贝勒担任旗主。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旗主在清朝的舞台上举足轻重,皇权和旗主权力不可避免发生冲突,清初的几位皇帝一直都在想办法削弱旗主的权力,逐渐的,官职和爵位都要靠科举和军功来获得,这样一来,旗主家的儿子也就没什么优势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各位旗主的权力基本上被削减的就剩一个空架子,乾隆时期,旗主的身份也就是个象征性的荣誉称号,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清朝后期,有的旗主经营不善,家道败落,生活潦倒,这能干粗活,而本旗的旗奴则高官厚禄、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的旗奴遇到自己的旗主,依旧得下马请安,如果旗主是个泼皮,命令旗奴代自己干活,旗奴也不敢违抗,只能不断请安,送钱送物,以求不要丢人现眼。

这就是八旗的规矩,旗奴是世代沿袭的,如果是因公犯罪,只废黜本人的旗籍,子孙依然在旗谱上,如果因私犯罪,就会连子孙一起从旗籍上除掉,旗奴不管日后如何显贵,依然是旗主名义下的奴仆,对旗主必须恭恭敬敬,不得有半分的悖逆,所以,旗人之中的富贵者,见到自己的旗主都是躲得远远的,避免尴尬。

道光年间,三朝元老、军机大臣松筠颇受皇帝器重,很多大事都要找他商议,突然有几天,松筠连续多日不到军机处当班,道光帝屡次派人去召见,都说无法上朝,原来正蓝旗旗主家里办丧事,作为正蓝旗旗奴的松筠被旗主召去,年近七十的松筠身穿一身孝服,手拿敲鼓在旗主家门口迎接来往客人,堂堂朝廷重臣被旗主拉去当门童使唤,朝廷脸面荡然无存,道光帝勃然大怒,但是却不能处罚正蓝旗旗主,因为这就是旗人的规矩,没办法,道光帝只好提高松筠的身份,抬入“上三旗”,这样,松筠就再也不用被正蓝旗旗主使唤了。

《清代野记》中记载,道光年间,扬州知府的妻子和两淮转运使的妻子十分要好,某天,她打算邀请转运使的妻子来家中做客,知道她是旗人,而自己不懂旗人的规矩,就查遍扬州官员女眷户籍,发现中军守备的妻子是旗人,便请她作陪,守备妻子满口答应。

请客当日,守备妻子一到便坐到主位上,而转运使的妻子看到守备妻子,立即双膝跪下请安,守备妻子说“今天主人赏你饭,不必拘礼,坐下吧!”转运使妻子再次跪下拜谢,像个奴仆一样侍立一旁,为守备妻子斟酒送菜,守备妻子又说“不要拂了主人盛情,坐一块吃吧,不用伺候了!”,转运使妻子这才坐下,却一直不敢动筷子吃东西,倒是守备夫人大模大样大吃大喝,知府夫人莫名其妙,后来知府说了,她才知道,守备妻子是旗主,转运使妻子是旗奴,旗奴不敢在旗主面前放肆,至此,转运使妻子对知府的妻子一直不满意。

整个清代,这样的怪事层出不穷,八旗的规矩最是繁琐,最终,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