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多尔衮(多尔衮与皇太极是什么关系)_太极_努尔哈赤_多尔衮

本文目录

  • 多尔衮与皇太极是什么关系
  • 清太宗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历史上谁地位高有何说法
  • 皇太极逼死了阿巴亥,为什么却不除掉,反而重用多尔衮呢
  • 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 如何评价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
  • 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三人的军事能力应该怎样评价谁更强
  • 皇太极和多尔衮哪个更适合当皇帝
  • 皇太极胡必烈多尔衮成吉思汗的关系

多尔衮与皇太极是什么关系

  多尔衮与皇太极有多层关系:

  1、兄弟关系(同父异母)

  多尔衮与皇太极的父亲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多尔衮的母亲是乌拉纳喇氏,皇太极的母亲是叶赫那拉氏。

  2、君臣关系

  皇太极登基称帝后,皇太极为君、多尔衮为臣两人为君臣关系。

  3、都是同一个女人的丈夫

  皇太极的其中一个老婆,就是后来著名的孝庄太后,在皇太极死后嫁给了多尔衮。这在少数民族尤其是满族和蒙古族中常见,皇太极的老婆中还有一个是孝庄太后的姑姑。满族人不讲究这个。

  4、政敌关系

  皇太极登基称帝之前,与多尔衮争当皇帝,两人的支持势力相当。最后是皇太极棋胜一着,当上了皇帝。

  另外,皇太极之死据传为多尔衮所为(这个正史上没有记载,但记载于各类野史及文献上,为后世所认可)。

  5、情敌关系

  孝庄太后在嫁皇太极之前与多尔衮是青梅竹马。

  6、都是顺治皇帝的老爸

  皇太极是顺治帝的亲爹,多尔衮是顺治皇帝的叔叔,也是后爸。

清太宗皇太极和多尔衮在历史上谁地位高有何说法

自然是皇太极的地位高,他主要在政治方面有突出成就,如主张满汉一家,共同治理国家等。多尔滚主要军事上有一套,为打下江山出了不少力,但对治理国家方面次于皇太极。故地位次之。

皇太极逼死了阿巴亥,为什么却不除掉,反而重用多尔衮呢

后金的天命11年,在努尔哈赤的灵堂上,他的第四任大福晋阿巴亥被逼自缢殉葬,当时只不过三十七岁而已,这件事在后金过渡到清朝的期间,产生了巨大影响。

逼阿巴亥殉陵的,就是皇太极,可奇怪当时,皇太极并没对阿巴亥所生的孩子下手。

皇太极在位期间,阿巴亥所生的多尔衮、阿济格与多铎都受到器重,尤其多尔衮,按理来说皇太极是多尔衮的仇敌,但兄弟俩关系似乎并不坏,多尔衮甚至于是皇太极的股肱之臣。

阿巴亥是女真乌拉部贝勒满泰的女儿,也是布占泰的侄女,初期,乌拉部与叶赫部、乌哈达部还有辉发部,都属于海西女真,与努尔哈赤所在的建州并不一样。

努尔哈赤一统建州以后,攻伐叶赫部成功,满泰则在后来与建州的征战中战死,阿巴亥七岁的时候被叔叔布占泰收养,十二岁时被送给努尔哈赤作为和亲的礼物。

虽然年纪很小,可阿巴亥竟然获得了努尔哈赤的偏爱,在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去世后,阿巴亥继任了大福晋的位置,在侍奉努尔哈赤期间,阿巴亥生下了三个儿子,也就是阿济格、多尔衮与多铎,这三个人都是清初赫赫有名的战神一样的人物。

然而,努尔哈赤驾崩之后,其子皇太极竟然公开逼迫阿巴亥殉葬,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很大的充满疑云的问题,因为对于此事,向来都有不同的说法。

有种说法是,努尔哈赤年老体衰,阿巴亥为了给自己寻找新的靠山,与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之间眉来眼去,这件事导致努尔哈赤大怒,留下遗诏,要求阿巴亥殉葬。

只不过这样的说法,还是充满了问题,因为满洲本身就有收继婚的传统,努尔哈赤极其宠爱阿巴亥,担心自己没了之后,阿巴亥母子受欺负,让代善照顾其实也很正常,而且关于努尔哈赤留下遗诏的说法,在清代的史料中,也并没有正式的记载。

无论如何,阿巴亥毕竟不是皇太极的生母,而且极其得宠,皇太极即便是为了自己,也定然容不下这么位母后的存在,逼其殉葬也实属正常。

不过奇怪的是,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皇太极除掉了阿巴亥以后,居然还留下了她生的三个儿子,根本就没有动三个弟弟一丝一毫。

皇太极在位期间,对于阿巴亥可谓极其贬低,不仅不承认她的皇后尊荣,而且各种贬斥,关于阿巴亥当年的记载也是一再删减,但与此截然相反的是,阿巴亥所生的儿子尤其是多尔衮受到了皇太极的眷顾与重用,多尔衮常年跟在皇太极身边,兄弟俩感情很亲厚。

其实,当年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就将八旗当中的三支交给了多尔衮三兄弟,这兄弟几个虽然年轻,但实力可不小,在八旗当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阿巴亥毕竟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她的存在很容易对皇太极的皇位造成威胁,如果她扶持自己的儿子,皇太极是很难抵挡的,因此要除掉阿巴亥,理由非常合理,其他贝勒也能同意。

然而与阿巴亥不同,多尔衮兄弟毕竟与逼迫阿巴亥的贝勒们是兄弟,更何况多尔衮兄弟手中握有极其强大的力量,一旦皇太极对他们三人下手,势必掌握更强势的力量,这对于八旗内部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其他人断然不能允许皇太极这么做。

在很多作品中,多尔衮都被看做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更甚者他有很大希望继承汗位,但按照目前的记载来看,现实跟此是完全不一样的。

多尔衮虽然地位很高,但努尔哈赤与阿巴亥更宠爱的儿子,是阿济格还有多铎,尤其多铎,努尔哈赤的亲兵多归于他,加上那时候的多尔衮年纪很小,根本没有战功。

于三十多岁的皇太极来说,十四岁的弟弟多尔衮其实并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如果仅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话,所以没必要那么狠,而阿巴亥临终要求皇太极不能伤害她的儿子们,皇太极是当着所有人的面答应了的,

皇太极继位的时候,已人到中年,当时已三十五岁的年纪,而多尔衮还只是个十四岁的少年郎而已,未经战阵,手握重兵却也不懂得如何利用。

关于生母阿巴亥当年为何被逼自缢,相关的记载很不明,而多尔衮能够知道的,也几乎都是些传闻,他再怎么有所怀疑,也无法断定就是皇太极害了自己的母亲。

皇太极四处征战的时候,都将多尔衮带在身边,对这个弟弟也算是很好了,这兄弟俩之间的感情也非常复杂微妙,皇太极对多尔衮既忌惮又欣赏,而多尔衮则更多的是敬佩与保持一定的距离,倒是一直相安无事,皇太极驾崩,多尔衮也没造他的反,还扶持了他的儿子福临。

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皇太极和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两位领导人。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巩固了清朝创业皇帝努尔哈赤的初创成果,扫清了清朝最大的敌人袁崇焕,实现了清朝对关外完全的霸权。多尔衮是清朝入关时期的实际领导人(名义上是顺治皇帝),他实现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战略目标,为清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功劳的话,我认为多尔衮的功劳要大一些,毕竟在他领导清朝期间,清朝领土的扩张远大于皇太极时期。但按照问题所说,比的是这两个人谁的能力更强,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皇太极的能力要强于多尔衮。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谈一下他们在领导清朝期间所遭遇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两人谁的能力强了。

皇太极

皇太极其实原名黄台吉,台吉在蒙古语中是贵族的意思,后来清朝为了神话黄台吉,便将其名字演变成了皇太极。皇太极可以说从小就非常聪慧,每次努尔哈赤出去打仗的时候他都能把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他也因此逐步受到了努尔哈赤的器重。

长大以后在努尔哈赤的历次战争中,如萨尔浒大战、沈阳、辽阳战役中皇太极都有上佳表现,皇太极也由此成为了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之一(另外三个是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

集体贝勒议政体系,统一后金大权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之战中被大炮所伤,不久之后便病逝于沈阳,临死之前将大权交予了四大贝勒,指定在他死后由四大贝勒共同议政。

努尔哈赤死后,虽然是四大贝勒共同议政,但也总要有个人出来当头,这个时候皇太极平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优势就发挥了出来。由于皇太极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在家族当中得到了诸多的拥护,尤其是代善的几个儿子都极力拥护皇太极继承汗位,有了代善这一家的拥护,皇太极便顺利地成为了后金的第二任大汗。

▲朝堂上百官要向四大贝勒行礼,这一出也够滑稽的了

当然这个大汗一开始当的并不顺利,由于四大贝勒共同议政的政治格局,所以每次议政的时候也就出现了四个人共同坐在大汗的丹墀之上接受百官行礼的场面,皇太极并不能统一当时后金汗国的号令。久而久之,三大贝勒的势力就越来越雄厚,对汗位就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对此皇太极实行了两个手段,第一个手段是架空贝勒会议,增加执政贝勒人数,降低其他三大贝勒的威望,他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但实力不强的兄弟子侄。岳托、多尔衮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展露了锋芒。

第二个手段是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皇太极第一个治理的是阿敏,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二儿子,与皇太极是堂兄弟关系,阿敏手上的镶蓝旗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旗。后金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后金入侵关内,夺下了河北的永平、迁安等四座城市,之后皇太极命阿敏率5000人镇守这四座城市。到了第二年明廷派孙承宗夺回这四城,阿敏看情况感觉打不过,便撤出了这四座城市,走之前便把四城的居民全部屠杀了一遍。其实这是皇太极给阿敏埋的雷,他知道阿敏去守这四座城市肯定会捅出篓子,不想篓子捅大了,不但四座城市没守住,还把居民全部屠杀了,就算守不住也要把人带回来,能给后金汗国增加不少奴隶,这一次屠杀还把后金的名声给搞坏了。于是就召集了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阿敏也是墙倒众人推,一下子就被公布了16条罪状,包括心怀异志、在朝鲜图谋自立、屠杀明朝降民等,将阿敏削爵革职,贬为庶人。

▲阿敏是第一个遭到皇太极处理的贝勒

处理掉了阿敏,接下来就是莽古尔泰了,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哥(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八儿子),领正蓝旗。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军与明军对阵大凌河,由于明军强势,莽古尔泰所率正蓝旗逐渐不支,就希望皇太极调镶蓝旗支援,而皇太极则认为莽古尔泰的部队经常不听号令,贻误战机。这话一出莽古尔泰就发火了,认为自己在前线打的艰苦,找你皇太极要点援兵你还说我的士兵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就吵起来了,吵得激烈的时候莽古尔泰也是犯了莽,直接要拔刀劈了皇太极,在大汗面前拔刀基本是等于要行刺大汗了,于是事后皇太极便以此为由将莽古尔泰从和硕贝勒降为了多罗贝勒,降了一级,如此一来莽古尔泰就没有跟皇太极叫板的实力了。

▲皇太极应该是故意激怒莽古尔泰,使其担负了企图刺杀大汗的罪名

至此四大贝勒就只剩下大贝勒代善了,不过代善也非常识趣,主动提出要让皇太极独揽大权,皇太极也假装推辞了一番,最后欣然接受,至此皇太极将权力全部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中。

PS:因为代善的主动退让,皇太极对他也特别地感恩,之后清朝开国的八大铁帽子王当中,代善居首,封礼亲王。

史上最大的军事大冒险,除掉了后金的最大敌人

在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后金最大的敌人无疑是明朝大将袁崇焕。袁崇焕先是在宁远大战的时候击败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继而在宁锦大战中击败了皇太极本人。到了袁崇焕第二次被明廷启用的时候,他便把关宁锦防线经营成了一条铜墙铁壁般的坚固防线。当时的关宁锦防线经过袁崇焕的整顿,共有四镇十五万三千兵马,战马八万一千余匹,在兵力上与皇太极不想上下。同时从锦州、松山、宁远、杏山一直到山海关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防御结构,互为犄角,融为一体。皇太极要想从这里过就必须在每一个要害处全部逐点攻略,这一路上全是坚城利炮,再加上一个袁崇焕,这对于皇太极来说就成了一条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进军之路,恐怕还没有打到山海关,皇太极的部队就已经伤亡殆尽了。

于是皇太极便走了不同寻常之路。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八旗军主力出沈阳,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县),到达科尔沁草原,与东北蒙古军会合,之后西行到达青城与喀喇沁蒙古军会合,之后一路南下从喜峰口进入到了北京地区。

其实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军事之旅!

为什么说这条路线非常危险呢?

第一,进军路线太长,补给容易中断。从今天的卫星导航我们可以测算出,当时进军路线的直线距离总共就有约890公里,从十月初到十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大军才抵达喜峰口,前后行军用去了大约二十多天,这一路上一旦补给中断,那么皇太极带出来的八旗军主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二,皇太极这种行军过程中遭受的压力太大。当时随皇太极一同出征的有代善和莽古尔泰,在行军的一天夜里,代善和莽古尔泰就因为行军路程太远,补给容易中断,一旦到了大明境内遭到各路兵马围攻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同时如果明朝出兵兵力空虚的沈阳,那么老巢也会被端掉,因此要求皇太极改变行军路线,及早撤回。皇太极则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此三人大吵了一通,直至深夜最终不欢而散。后来皇太极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最终说服了代善和莽古尔泰继续行军,可以说如果这次军事行动一旦出现不利,皇太极本身的汗位也会岌岌可危!

第三,老巢兵力空虚。如上所说,四大贝勒出动了三个,只留了阿敏带着少量兵马留守沈阳,这个时候如果袁崇焕胆子再大一点,率军进攻沈阳,那么阿敏是肯定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的,到时候皇太极带着八旗主力远在北京地区,老巢又被端掉,后金主力就真的会面临有去无回的境地了。

第四,一旦遭到明军围攻则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这点也是代善和莽古尔泰极力反对皇太极的原因,后金大军进入到北京也确实可能遭遇这样的情形,一旦遭到明军各路大军的围攻,皇太极带领的部队是没有补充的,死多少就少多少,如果后路被明军断掉,就会陷入重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己巳之变,皇太极的目的是除掉袁崇焕

己巳之变,看起来是皇太极突然绕过了关宁防线直接进攻北京,但实际上是皇太极一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大冒险,他在赌,赌的就是袁崇焕不敢直接进攻沈阳老巢,而是回来救北京。结果皇太极赌对了!

于是就有了己巳之变这一出,当皇太极的主力部队出现在北京附近的时候,崇祯大惊失色,急忙召集全国兵马进京勤王。袁崇焕听闻此事也是连夜带领关宁精锐部队驰援北京,于十一月初十在皇太极之前赶到了蓟州,他本打算在蓟州一带构筑防线阻拦皇太极,而皇太极却绕过了袁崇焕的防线一路攻到了北京。

其实当时袁崇焕带到北京附近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再加上布防各处,他身边的兵力就更为单薄,面对皇太极的八万大军如果进行野战的话则必败无疑,便一路尾随皇太极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城下布阵与皇太极的八旗军进行了正面较量。

可以说袁崇焕的种种举动令整个明朝震惊,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袁崇焕的真实意图,便有了袁崇焕引满洲鞑子兵到北京抢劫的流言。

其实对于袁崇焕来说,背靠坚城利炮才能进行野战是他惯用的战术,以少量的兵力面对绝对优势的八旗军主力是基本没有胜算的。而对于北京城内的人们来说,尤其是不少达官贵人,他们很多产业都在北京周边,被八旗军一通烧杀损失惨重,自然对袁崇焕是恨得咬牙切齿了。

对于崇祯来说,袁崇焕一是与皇太极有议和的举动(实际上是拖延时间);二是花费巨资打造的关宁防线没有起到阻隔后金军的作用;三是袁崇焕对皇太极的部队追而不击,引着后金军来到了北京城下;四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等等迹象表明袁崇焕是勾结了皇太极了。

其实这就是皇太极想要的效果。就己巳之变的结果来说,皇太极并没有夺取一城一池,也没有取得歼敌的重大战果,只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北京周边抢劫了一遍,似乎是没有什么战略意义,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达到了什么目的呢?其实他这一次的目的只有一个——置袁崇焕于死地。

在北京周边抢劫的同时,皇太极也玩了一出反间计,这个故事我们通常也都知道,就是故意放跑了两个偷听到袁崇焕要跟皇太极合谋秘密的太监,让他们到崇祯面前告了袁崇焕的状,当然袁崇焕最终被杀并不完全是反间计的效果,中间还夹杂了许多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一次皇太极也确实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除去了后金汗国战略上的对手袁崇焕。

在除掉了袁崇焕后,皇太极在关外就基本没了对手,之后他对北京周边有过四次骚扰性的进攻,但这四次都没有出动八旗主力,因为他知道己巳之变的冒险只能玩一次,以后要再这样玩搞不好那次被明朝看出破绽,真的进攻他的老巢他也就真的会完蛋了。

除了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还在松山战役中击败了洪承畴领衔的关外最后一支明军主力,此后明军在关外就再也没有与后金抗衡的实力,全部退到了山海关,后金也得以占据了关外的全部地区,关宁锦防线最终被皇太极瓦解。

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妃子阿巴亥。由于阿巴亥疑似给努尔哈赤戴过绿帽子(曾经意图勾引代善和皇太极),因此努尔哈赤便在临死前要阿巴亥为他殉葬,以免在他死后给他戴绿帽。

▲阿巴亥被众人用弓弦勒死

于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人便逼死了阿巴亥,当然他们这样做也是想清除掉阿巴亥的势力,自己能多分到一些努尔哈赤的政治资产。

瓜分皇太极的政治遗产,掌控清朝大局

在阿巴亥死后,多尔衮便逐渐成长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武将,皇太极也看中了他的能力,多次让他带兵攻打明朝,他也不负众望,在与明朝作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清朝一员勇猛善战的大将。

当然皇太极之所以愿意提拔多尔衮,也是想通过提拔小一辈的贝勒来分散其他大贝勒的权力,最终达到瓦解四大贝勒议政的效果。到了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已经掌握了八旗中两白旗的兵马,再加上他的两位同出一母的兄弟阿济格、多铎,可以说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一系成为了争夺皇位最有实力的派系。

▲皇太极时期八旗掌管分布图

当时来说,由于皇太极去世,两黄旗暂时无人掌管,但是两黄旗中部分人是支持多尔衮的。而多尔衮最大的竞争对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只掌控了正蓝旗,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一系。同时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等人态度不明,极有可能会见风使舵,看谁的势力大就依附于谁。

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多尔衮与孝庄之间达成了某种秘密协定,最终多尔衮表示支持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也就是顺治帝继承了皇位,自己则取得了大清朝摄政王的地位,实际上掌控了清朝的大权。

多尔衮最大的功绩,入主中原

公元1644年是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当年年初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当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清朝的智囊范文程感觉到中原会有大事发生,便建议多尔衮率清军主力南下看能不能在明朝灭亡的这场乱局中浑水摸鱼。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带领八旗军主力南下往山海关而去。就在他行军的路上,就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原来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抄了吴三桂的家,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在这种情况下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得不占据了山海关对抗李自成。但是吴三桂也知道就自己的这点实力肯定扛不住李自成,无奈之下便向多尔衮求援了。

▲山海关大战中,多尔衮让满清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之后的事情我们一般也知道,多尔衮要求吴三桂投降清朝,吴三桂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后来在山海关大战中,当吴三桂实在顶不住李自成的进攻的时候,万般无奈下只得投降了清朝,满清主力便在李自成大军与吴三桂的部队交战到精疲力尽的时候大举出击,与吴三桂的部队一起击败了李自成,之后满清大军进入北京,实现了入主中原的战略,这是多尔衮对清朝最大的功绩。

▲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最为关键的人物

多尔衮不如皇太极的地方

就军事能力而言,多尔衮与皇太极不相上下,都取得过决定性重大战役的胜利。但要是上升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多尔衮则不如皇太极。

在1644年的山海关大战击败了李自成后,多尔衮一开始将八旗主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进攻西安的李自成,一部分南下进攻南明,可这个战略安排是欠缺了考虑的,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在后来的战争进程中,进攻西安的一路清军就遭到了李自成强有力的抵抗,一时间进展缓慢,甚至有被李自成击败的风险,好在多尔衮及时看清了情况,将进攻南明的一路清军调到了西北战场,集中八旗全部主力才最终击败了李自成。在这个事情上,可以说多尔衮是出现了失误,但是皇太极却从未在统筹全局的问题上出现过失误。

其次在为人处世上,多尔衮不如皇太极。比如在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就有一大批人拥护皇太极,甚至与皇太极不属于一脉的代善系也全力支持皇太极。而在皇太极死后的夺权大战里,多尔衮基本只有自己同出一母的多铎和阿济格是死党,并没有得到其他派系的全力支持,而且在后来的政治当中,多尔衮也是到处树敌,以至于在他死后被墙倒众人推,一下子就从大清国最大的功臣变成了大清国最大的罪人,直到乾隆时期才为他平反。

第三在胸怀上多尔衮不如皇太极。多尔衮在成为了摄政王后,对于曾经的政治对手豪格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将豪格最终逼死。而皇太极在成为大汗后,除了为了掌权削去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外,在其他时候都很好地团结了手下的一帮人,尤其是对自己的兄弟多尔衮等人,尽管与多尔衮有杀母之仇,但皇太极并没有因此而冷落多尔衮,反而多方提拔培养多尔衮,还给了多尔衮三兄弟两白旗的兵马,可以说是关怀备至了。

最后,我想由于母亲被逼死的缘故,多少给多尔衮留下了童年阴影,也使得他的心智多少有些不健全。后来的多尔衮变得脾气暴躁,甚至酗酒、神经错乱应该与他童年经历有关,从心理学上来说,一个人童年受到的伤害要用一生去弥补。

如何评价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

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是父子,这父子三人都够厉害,努尔哈赤是后金汗王,皇太极是大清皇帝、多尔衮是大清摄政王。

从官位大小看,皇太极最大,努尔哈赤次之,多尔衮最小。

从辈分看,努尔哈赤是爹,皇太极和多尔衮是儿子。

从掌握权力看,三个人都差不多,都拥有实际上的一把手权力。

从能力上看,三个人都很强,都不是一般战士。

从功绩上看,多尔衮问鼎中原成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王朝,似乎更大;努尔哈赤开启了爱新觉罗的基业,统一了后金各部,为大清朝建立奠定了了基础,仅次于多尔衮;皇太极建立了大清,征服了朝鲜,为问鼎中原解决了后顾之忧。

不过豫有得认为,功劳最大的是努尔哈赤,他的功劳不在于攻城略地,而在于他能生孩子。他一生征战没影响生育,共生了二十二个孩子,其中十六个儿子,八个女儿。这些儿子中皇太极和多尔衮最出彩,其他如褚英、代善、阿济格、多铎带兵打仗也都很了不起。

皇太极生育能力也不错,共生了二十五个孩子,其中十一个儿子,十四个女儿。不过他的儿子和努尔哈赤比就差很多,除了豪格带兵打仗还行,其他都不值一提,福临当了皇帝也没多大建树。

多尔衮生育能力最差,一辈子只生了一个女孩。后宫佳丽一堆,就生一个,也够悲催的。

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你能生孩子,能生厉害的有作为的孩子,这些孩子能够把你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这才是最大的贡献。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三人的军事能力应该怎样评价谁更强

努尔哈赤是历史上*后金*的建国奠基人:努尔哈赤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继母对努尔哈赤不好,他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但是逆境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长大后学了一身的武艺,而且聪明过人。古勒城主阿太是努尔哈赤伯父的女婿,他受到明朝总兵李成梁的攻击。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去看望阿太,阿太的手下有个叫尼堪外兰的人,他偷偷打开城门,引明军前来攻打古勒城。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都死在乱军之中,他和年幼的弟弟舒尔哈齐也被抓住,李成梁总兵看到两个老老实实,一表人才的青年俊杰就动了恻隐之心,把他俩偷偷的给放了,让他俩逃跑了。

努尔哈赤回到部落后,几乎一无所有,只有祖先留下的13副盔甲。五城族的龙?敦等人借口害怕明军来攻打受到牵连,多次加害努尔哈赤,。有一天夜里,努尔哈赤抓住一个偷袭者,他的护卫要杀这个偷袭的人,但努尔哈赤下令把他放了,说不想让仇恨加深。他派人到明朝的军营责问:*为什么把他的祖父和父亲给杀了,他们犯了什么罪*?,明军知道理亏,把他们的尸体还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说*:尼堪外兰是我的仇人,请把他交给我*。但是明军没有理睬他,并把他给赶走了。

努尔哈赤在25岁那年正式起兵讨伐尼堪外兰,但是尼堪外兰逃跑了。努尔哈赤是紧紧的追赶,一直追到明朝的边境上,明军出来救援尼堪外兰,他趁机逃跑了。努尔哈赤这次虽然没有杀掉尼堪外兰,但是这一仗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很多部落都跑了投奔他,他的实力是逐渐的壮大。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将女真人分为8个旗。把原先*牛录*(一种女真人从事军事和狩猎的小行动集体)改造成*固山*(汉语*旗*的意思)。到1601年,他已设立了黄、白、红、蓝四旗,1615年,正式建立了八旗制度。规定每300人立为一个牛录,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五甲喇额真立一固山额真(旗)。同时又在旧有的黄、白、红、篮四旗之外,增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八旗的战斗力非常强,接连打下了东州、抚顺等重要的城池。不久,又在萨尔浒歼灭明朝前来讨伐的大军。从此,后金成了明朝最大的敌人。

努尔哈赤休养生息几年后,又相继功陷沈阳、辽阳。第二年进攻广宁,打败了明朝的援军,明朝大将王化贞和熊延弼因为战败被明朝给杀了。努尔哈赤是所向披靡的时候,却在进攻宁远的时候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进攻几个月,八旗兵是死伤无数,但是宁远城是稳如泰山,只好垂头丧气的退兵了。

努尔哈赤回到沈阳后就病倒了,他对儿子们说:*我从25岁起兵以来,是战无不胜,没有想到遇到了真正的强大的对手——就是明朝的大将军袁崇焕,实在让人不甘心,我是死不瞑目!*不久,努尔哈赤病入膏肓,两腿一登死了,终年68岁。

努尔哈赤死后,继位不久的皇太极亲率几十万八旗大军进攻宁远城,经过几翻的较量后,皇太极知道自己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决定绕开宁远城,进攻河北,直扑北京。

袁崇焕带领大将祖大寿、何可纲等众多将领及几万宁远城的精锐大军,驰援北京。

明思宗时,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他怕袁崇焕的功劳太大,在朝廷上和自己抗衡。于是他的余党纷纷造谣,说袁崇焕不打敌人,还把清军领来进攻北京。以前就有和后金议和的打算。谣言在北京里传开了,民间老百姓们也跟着以讹传讹。

明思宗虽然有才干,但生性多疑,魏忠贤是经常在他面前说袁崇焕的坏话,时间长了就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皇太极对袁崇焕是既恨有又怕,这时投降后金的大臣范文程献计说:*明思宗不怀疑袁崇焕,魏忠贤也非常的忌恨袁崇焕,*于是皇太极想出了一条反间计。

当时后金抓住了明朝的两个太监,把他们关在军营里。晚上的时候,皇太极让看守说袁崇焕和后金有勾结有往来,然后制造个机会让这两个人逃跑了。这两个太监跑回北京后,就把这件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魏忠贤。魏忠贤把这两个人领到明思宗面前,经过这两个太监舔油加醋的这么一说,明思宗就真的相信后金的军队是袁崇焕引来的。他下领让袁崇焕火速进宫,袁崇焕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赶紧进宫,皇帝下令把袁崇焕抓起来,关进了大牢。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押赴刑场处死。北京老百姓们不了解实情,以为袁崇焕真的是个大汉奸,在他被处死的时候,居然纷纷跑上前去咬他的肉。袁崇焕被杀,祖大寿等众多的将军们是士气低落,根本无心为朝廷作战。明朝把军权交给了将军满桂,满桂有点军事才能,但是那里是皇太极等八旗军的对手呢?后来满桂和赵率教等众多的将领战死在战场上,袁崇焕部下祖大寿等众多的镇守辽东的将领们无心为朝廷效力。明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等于自掘坟墓,注定大明王朝气数已尽!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因为性格最像父亲,所以努尔哈赤最喜欢他。努尔哈赤死后,由于多尔衮太小,手握重兵的皇太极得到了大多数将领们的支持,所以皇太极登上皇帝的宝座。

皇太极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是对多尔衮还是挺好的,多尔衮和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三人都能征善战的,为后金立下了汗马功劳,逐渐的控制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不愿意让年富力强的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继位,就挑选了最年幼的福临为帝。福临就是顺治帝。多尔衮自任摄政王,控制了朝政。

努尔哈赤是一个武功高强的英雄豪杰,靠敢打敢拼,把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不怕死的武士精神征服了草原上的少数民族,建立了*后金*;皇太极是个文武双全的统帅,当他看到父亲努尔哈赤和自己都无法打败自己的最强大的对手袁崇焕时,终于用计谋让腐败无能的明朝皇帝除掉了自己人袁崇焕!可以说智慧型的统帅;多尔衮是有勇有谋,像他的哥哥皇太极学习。他深知今后进兵中原,光靠军队是不够的,毕竟满祖人口有限,不可能单独统治这么大的国家,所以他对汉族的知识分子是比较尊重的,这些汉族知识分子如大学士范文程、在明朝非常有影响力的洪程踌等都死心塌地的为清王朝卖命。最主要的是多尔衮联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把号称统领百万农民起义军的闯王李自成打败了,为大清朝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

清朝进入北京后,多尔衮把明朝官员们全部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自己是来替他们报仇的,不会伤害他们。他还为崇祯皇帝发丧,来赢得明朝臣民的人心!再看看闯王李自成进北京是怎么做的,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拷打明朝的官员搜刮金银财宝,军纪涣散,强抢民女民宅。最可恨的是,在一人(李自成)之下,几十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刘宗敏把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给霸占了,还把吴三桂的老父亲和家人们掉起来拷打!现在的形式是三族鼎立,吴三桂倒向谁,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闯王李自成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一念之间,就把自己辛苦奋斗,百死一生快要到手的江山给弄丢了!再看看多尔衮的拢络明朝大臣和老百姓的高情商高知商的做法,闯王李自成应该是被自己脑残打败的。

皇太极和多尔衮哪个更适合当皇帝

皇太极和多尔衮两个人都是大清早期的创始人,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对大清国的贡献来说,也都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如果非要分个谁高谁低,那我们只能按照两个人的历史足迹去探访,毕竟两个人相差了十多岁的年龄。

我们从年龄上先说一说皇太极这个历史人物。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历时长达三十多年时间,在这期间的后半程,皇太极正值青少年时期,他追随父亲努尔哈赤东挡西杀,南征北战,多次在重大战役中履历战功。皇太极在著名的萨尔浒战役中凭借着过人的胆识,足智多谋出奇兵,以少胜多。这些英勇无畏的表现深受其父亲努尔哈赤的喜爱和赞扬。后来被封为四大贝勒之一,权利仅次于努尔哈赤。

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皇太极在众多兄弟中间脱颖而出,被以代善为首的朝中大臣推举为努尔哈赤的接班人。成为后金新的领袖。皇太极上位之后,改变了他父亲的许多政策,比如保护汉人,重用汉人,允许汉人做官等。在一定程度缓和了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在权利分配上削弱了原来八大臣的许多权限,加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另外皇太极曾经两次打败朝鲜,迫使朝鲜转向自己称臣。从而使自己的大后方基本处于稳定。并在1636年创立了自己的大清帝国。为以后进攻大明王朝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上述这些政策的制定,以及最高战略目标树立,都提现了皇太极高超的政治智慧。

多尔衮所取得的成就,是在哥哥皇太极创立的大清帝国内完成的,也就是说多尔衮的事业是在皇太极制定的战略目标下进行的。不论多尔衮后来取得多大权利,他只是一个执行者,他并没有在后来的治国理政中提出过什么有价值的政治策略,而是忙于朝廷权利的争夺,排除异己之事。

通过我们上面对两位历史人物的简单论述,不难看出二位在治理国家上的不同风格。谁高谁低,相信您能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上述观点是我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还请指正。(图片依次为皇太极,最后多尔衮)

皇太极胡必烈多尔衮成吉思汗的关系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帝国的开国皇帝,成吉思汗建立的是蒙古帝国,忽必烈建立的是元帝国。皇太极是清朝入关前的首位皇帝,之前努尔哈赤,皇太极都是大汗。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