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_皇帝_皇权_明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皇权 皇帝 皇权 明朝

本文目录

  • 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 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 中国历史中,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什么时候这造成了什么历史后果
  • 你觉得中国历朝历代的皇权统治对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 为什么诸子百家都赞成皇权,有什么底层逻辑吗
  •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皇权最弱的有哪几个时期
  • 相权真能制约皇权吗
  • 封建皇帝权利至高无上,底下人大部分靠什么掣肘皇权
  • 为什么明朝皇权不如清朝那样专制
  • 为何中国古代千年没法实行共和制,而是实行皇权统治,皇位继承

是明朝的皇权大还是清朝皇权大

明清两代都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的时代,但相对来说,清朝的皇权远大于明朝,我从以下三点进行对比:

1、从明清君臣职能方面比较皇权

古代有一句谚语“关起门来骂皇帝”,大臣骂得最欢乐的朝代当属明朝。明朝大臣怼皇帝称第二,无朝代敢称第一。当然最出名的当数海瑞,一代清官。在明朝嘉靖年间,老糊涂的嘉靖帝信奉道教,听尽道士谗言,劳民伤财大修土木,以备升仙。海瑞知道后,上奏嘉靖帝,奏折中怒骂嘉靖帝:正因为你这样昏君所为,必遭天谴。过不久果然嘉靖帝就死了。还有在万历年间,朝中大臣经常痛骂万历皇帝,这也导致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反观清朝,大臣无人敢抨击皇帝,多数巴结皇帝还苦于无门。巴结皇帝最突出的代表非和珅莫属,皇太后钮钴禄氏去世后,乾隆在太后寝宫长跪三天三夜,心痛不已,所有臣子都劝乾隆节哀顺便,龙体要紧,只有和珅默默的陪伴乾隆跪了三天三夜,三天下来,面无颜色,形容枯槁。

2、从明清部门权利分割比较皇权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设立内阁,内阁有披红的权利,也是对上报的奏折草拟出一份初步意见,这就等于内阁在大事中虽没有决定权,但有参与权,好比奥运精神,重在参与!后来在内阁中出现一位权臣叫做张居正,张居正当时又有批红权,又有决定权!可以看出内阁分担了一部分皇权。随后老朱又改组锦衣卫,监管地方。后来又出现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机构。比较出名的大太监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在朝中也是一手遮天!在明朝的锦衣卫、内阁、西厂、东厂这些相对于有权利的部门间接的分割了皇权!

但在清朝直接闲置内阁,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实质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专权独断,军机处根本没有草拟意见的权利,在太监机构方面,清明没有设立特殊的太监机构,也没有出现明朝魏忠贤这样权倾朝野的太监,所以说清朝的封建专制程度远甚于明朝。

3、从明清皇权制度比较

明朝即使中央集权相对集中,但是老朱也保留了一些约束皇权性质的制度,比如设立事中,明朝皇帝诏书下送六科后,事中认为有违失或不当之处时,有权对之进行打回或者驳正。清朝虽然也设立事中,但对皇帝的旨意无权更不敢封驳和打回。

再比如,明朝实行“廷推”制度,意思是朝中重臣的选拔,必须要经过吏部尚书和其他大臣商议,草拟出一份候选人名单,再上报皇帝供其选择。但清朝的大臣提名录用和罢免,全是皇帝一人掌管,其他臣子不得干预!乾隆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4、明清的皇权跟秦朝、宋朝哪个皇权大?

先秦时期,君主议事之前互相“作揖”,共坐议事,在宋以后,议事时变为皇上坐着大臣站着,以彰显君臣之间地位分明。到元朝君臣议事,大臣必须向皇帝行跪拜之礼,跪奏政事。发展到明清满朝文武在朝堂之上全部跪着。直至退朝。

综合以上三点,清朝的皇权远大于明朝,规律是从秦朝至清朝,皇权越来越大!

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刘秀之所以称为位面之子,是因为他开挂般的一生,刘秀之所以被称为最完美的皇帝,是因为他不但能打仗,更能治理国家,称帝后他励精图治,使得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都说东汉相比于西汉存在感太低,我觉得不对,是因为光武帝的光芒太强,以至于后面的皇帝无法越过他而已。

加强中央集权,这对每一位开国皇帝来说都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决的事情,刘秀也一样,他主要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开始,为了更直观,我们将他和另外一名开国皇帝朱元璋做对比:

一 政治上刘秀‘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了他们丰厚的物质和崇高的地位,但收回了他们的实权。朱元璋直接了当,杀功臣!到目的都是杜绝功高震主,除后患。

刘秀削弱了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作用。朱元璋又是直接了当废丞相,设内阁,目的都是独断决策权。

二 经济上刘秀大赦天下,实行度田制,并丈量土地,普查人口。朱元璋又是直接,先丈量土地,普查人口,完了直接移民。目的也都一样,稳定民心,复苏经济。

不得不承认两位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如果说朱元璋是一代霸主,刘秀则更像是一名贤君!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中国历史中,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是在什么时候这造成了什么历史后果

谢谢邀请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皇权和专制即是同一种羽毛的鸟但又不是同一种鸟。皇权是家族独裁专制是集团和组织独裁。

要说顶盛其清朝应该是家族独裁的的顶盛其,要说集团和组织专制的顶盛其这个不好说,因为现在还没有成为历史,而正在现实中的顶盛其呀。

至于给历史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在独裁专制的国家有许多的历史是不真实的,因为每个独裁专制得权后,就要对历史进行修改,符合自己统治。所以说在专制独裁国家的历史是为权力和统治者服务的,没有真实性可言的。

一个专制独裁的社会不但当时会使人民的思想愚昧落后而且还会贻误后人对历史的评价和借鉴,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的,民主社会的潮流滚滚来,谁阻挡历史的车轮注定要被这车轮压得粉身碎骨。

你觉得中国历朝历代的皇权统治对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没有任何贡献 顶多是让人民认清了封建独裁体质的 欺骗 愚民 没有希望 只有末路的糟粕性 提高警惕

为什么诸子百家都赞成皇权,有什么底层逻辑吗

封建时代,所有技能的学习多要为维护皇权服务。否则就是“谋反”。所谓“百家争鸣”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出现的。只是理论的出入形成流派而已。其实就是“百家争宠”。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皇权最弱的有哪几个时期

中国历史上皇权最弱的时期,所谓皇权,当由秦朝开端记载。

公元元年,西汉平帝时期;公元147年东汉桓帝起至汉献帝止,为东汉最衰弱的;西晋晋怀帝公元307年,一至到西晋灭亡;整个东晋时代都很涣散。

相权真能制约皇权吗

“皇权”与“相权”是一对相依为命的生死冤家。

自从秦朝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体制,皇帝就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和总汇,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三公九卿”则成为皇帝之下历代皇朝中央国家权力的基本结构。秦汉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及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太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中尉(执金吾)等“诸卿”;隋唐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元代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府”更类似秦汉的“三公”,却又继承了隋唐以后六部听命于尚书省(或中书省)的做法。

台湾学者杨树藩在讨论这一体制时,将中国古代“三公”或“三省”并立与西方近代国家国会、政府、法院“三府”鼎立进行比较,认为二者虽然都是“分权”,但西方分权为的是民主,中国分权为的却是专制。

西方的分权固然是事实,因为它有法律和民众制约,特别是有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众多利益集团的相互制约和对国家事务的干预。但中国的分权却始终没有真正实现,虽然说分权为的是便于君主集权,而无法真正分权也同样是因为君主的集权。

秦汉虽然是“三公”并立,但真正有决策权的还是丞相。其后,大将军录尚书事更凌驾于其他衙门之上。隋唐虽然是“三省”并立,但当李世民为尚书令,尚书省的地位就不是中书、门下所能制约。元代虽然是“三府”并立,由太子兼中书令的中书省也非枢密院、御史台所敢抗衡。更何况,无论是“三公”、“三省”还是“三府”,头上都有一个“独揽乾纲”的皇帝。皇帝信赖哪个衙门,这个衙门便为权力的中心,汉之尚书、唐之政事堂、明之内阁、清之军机处即是,而同时“三公”“三省”“三府”“内阁”却沦为办事机构乃至闲曹。又由于君主集权,只要皇帝真正关心政务,皇帝就是权力的中心,而尚书台、政事堂、内阁、军机处实则是皇帝的办公厅或秘书处。

所以,在讨论中央决策系统权力结构时,首先必须为皇帝“定位”,因为在任何时候,皇帝才是国家权力结构的总枢纽,至于如何表现权威和地位,只是形式而已。一些历史著作和民众谈论,喜欢将中国古代的皇帝和宰相比之于今日的主席(或总统)和总理(或国务卿),评书家更每每将宰相说成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从表象来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从本质上说,毋宁将皇帝和宰相的关系看成是现代家族型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董事长可以世袭且具有决策权,总经理则永远是打工仔,是董事会决策的执行者。当然,一些“从龙”功臣在皇朝的创建、重建过程或危难关头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因此获取了高位,有的还有世袭特权和免死多次的特权,这一方面是酬谢,另一方面也类似于现代企业的股份花息。但这种“花息”并没有法律保障,取予之间也许就是皇帝的一念之差。当然,这里有一定的人情风险。明太祖自己也说:“自起兵以来,诸将从朕被坚执锐以征讨四方,战胜攻取,其功何可忘哉。”在明代国家权力的建构过程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这层关系。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又从来也没有过关于皇帝和宰相分工的法律条文,二者的职能有诸多的重叠。一般来说,只有皇帝不问政事,或者本来就是傀儡,宰相才有独立处理国家事务的可能,如汉宣帝初即位时的霍光、汉献帝时代的曹操、蜀汉后主时代的诸葛亮等。但正如明太祖所反复强调的,国家一旦进入到这种时代,改朝换代就为期不远了。如果皇帝年富力强而又亲理政务,宰相的作用只是协调各部门的“秘书长”,多半是以其人生阅历、从政经验和学识见解充当参谋,如秦始皇时代的李斯、唐太宗时代的房玄龄乃至宋高宗时代的秦桧,当然,也有明洪武时的李善长及汪广洋、胡惟庸。

封建皇帝权利至高无上,底下人大部分靠什么掣肘皇权

我们知道,皇帝是权力无边的。皇帝金口玉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权力,一旦失去了约束,都会带来灾难。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虽然其间不断有朝代灭亡。但是皇权政治却一直留了下来,直到清朝结束,前后长达两千多年。如果皇权真的完全没有约束,它肯定是不可能延续这么长时间的。

(刘邦登基)

那么,皇权是靠什么来约束的呢?

一、以孝治天下。

“以孝治天下”是历朝历代都会提倡的,这是封建时代约束皇权的重要法宝。

皇帝虽然驾崩了,但是皇后还在。新皇帝继位以后,皇后就变成了太后。一般来说,太后都是皇帝的母亲,从“以孝治天下”的角度来讲,皇帝必须听太后的。有时候,太后并不一定是新皇帝的亲生母亲,但是在名义上,他是要奉太后为母亲的。

当皇帝的权力失范,缺乏约束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太后都会站出来,对皇帝进行规劝。太后发话,皇帝也就不敢造次了。

二、祖先崇拜。

当然了,太后虽然都比皇帝年轻,毕竟她还是要去世的。当太后去世以后,似乎皇帝就不再有约束了。

其实不然,因为中国又是一个祖先崇拜的国家。祖先虽然都去世了,但是他的威仪还在那里,这种威仪还会一直影响后代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曾经订立了《皇明祖训》,这个《皇明祖训》就一直约束着后代皇帝们,让他们不敢违背。再比如,刘邦曾经说过 “非刘姓不封王,无战功不封侯”的话,这个话也一直影响着后代。后代的皇帝们,要想随便给自己宠幸的人封侯,当别的大臣们提出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也是不好解释的。

(朱元璋)

三、尧舜政治蓝图。

中国封建时代有一个非常重要政治榜样,就是尧舜政治蓝图。

这个尧舜政治蓝图,要求皇帝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察纳雅言。皇帝如果真的做到施行仁政、察纳雅言,他的权力,自然就受到约束了。

同时,封建时代还有一个反面的政治教材,就“桀纣时代”。“桀纣时代”最大的表现,就是放纵皇权。比如皇帝贪玩好耍,皇帝好大喜功,皇帝肆意杀戮等等。

皇帝虽然想扩大他的权力,但是因为有这两方面的例子,皇帝也不敢为所欲为。因为他怕别人说他是“桀纣”,都喜欢别人他她是“尧舜”。有了这正反两方面的榜样,皇帝自己就受约束了。

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古人认为,王朝是船,老百姓是水。王朝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才能往前运行。秦朝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王朝,当时天下无敌,强盛无比。但是,秦朝却只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

秦朝之后,中国经历了很多个封建王朝。这些封建王朝的覆灭,基本上都与老百姓发动的“起义”有关。而当一个王朝发生“起义”时,就会引发天下大乱。这样一来,王朝就很可能保不住,走向灭亡。

古代的皇帝都明白这个道理。既然失去民心王朝会覆灭,王朝覆灭了,皇帝也就当不成了。因此,为了确保皇权,皇帝也不敢为所欲为。

(秉笔直书的史官)

五、天命不可违。

古代由于认识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是非常敬畏的。当出现彗星、日食,或者“荧惑守心”等天象的时候,就会被星象学家解释为皇帝失德。这样一解释,皇帝就害怕了,因此就受到了约束。

除了星象外,还有很多约束皇帝的特异自然现象。从先秦之前的占卜,汉唐时期的谶纬等等,这些特异自然现象的约束,贯穿整个封建时代始终。

六、史官的秉笔直书。

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行。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忠实地记下来。

而且,中国还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史官都会“秉笔直书”。皇帝是怎么做的,史官就会怎么写。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崔杼弑其君”的故事,崔杼杀了这么写的史官,换了一个史官,这个史官还是那样写。再杀一个史官,新换的史官还要不改。最终崔杼无可奈何,只得让史官把自己的这个污点留在历史上。

如果一个皇帝为所欲为,他是害怕史官把他的污点留在历史上的。虽然也有皇帝曾篡改过历史。但是,他在篡改的时候,总得找个理由来说服大家,这样的理由并不好找。再说了,他能控制当朝,却控制不了后人写历史。每个皇帝的“实录”,其实都是在皇帝去世后才写的。皇帝想要控制,也办不到。

由此可见,看起来皇帝权力无边,实际上他也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其实是不敢肆意妄为的。

(参考资料:《史记》《明史》等)

为什么明朝皇权不如清朝那样专制

满清是半封建半奴隶制国家,大臣自称是奴才。奴才就是奴隶,一切以皇帝是非为是非,不敢说一个不字。而汉族大臣连奴才都不如,比满洲大臣低一等。汉民族是被压迫和奴役的民族。所以满清是一个极端君主专制和民族压迫的社会。史料记述:

为何中国古代千年没法实行共和制,而是实行皇权统治,皇位继承

从开始的时候这样的制度便已经决定了,因为遵从古例是长久以来的传统,不容易遭到质疑,其次共和制度意味着权利的分散,疆域的大小决定了个人的选择空间,对于势力相等的双方而言,共和便意味着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这样的妥协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那些势力强大的人而言,对弱者的妥协显然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不仅自己看着难受,同样妥协的结果也会引起弱者的恐慌,因为弱者同样是缺乏自主权的,对于有些人而言不知进退,很容易让自己内心的欲望膨胀,但是欲望的膨胀却缺乏力量的支撑,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对于掌握权利的人而言,权利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必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既得利益分散给他人,从而减弱自身的利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