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 石顯憚周堪、張猛等,數譖毀之。〔數,所角翻。〕【案:石显自然着急了。譖毀,一词,明显是后代史臣所加。这个词当然是贬义词啊。】劉更生懼其傾危【案:双方都很紧张。形势剑拔弩张。这背后的小动作其实就更多了,如果我们合理地脑补的话。】,上書曰:「臣聞舜命九官,〔師古曰:尚書,禹作司空,棄后稷,契司徒,皋陶作士,垂共 工,益朕虞,伯夷秩宗,夔典樂,龍納言,凡九官也。〕濟濟相讓,和之至也。〔濟,子禮翻。〕【案:和,是关键思想。尚书中舜命九官的话已经点出后来汉代设三公的预兆了。可以说尚书在元帝时候简直是有政治改革基本指导行动大纲的最高政治作用,绝非是学者们的纯学术行为。】眾臣和於朝則萬物和於野,故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師古曰: 韶,舜樂名。舉簫管之屬,示其備也。於韶樂九奏,則鳳皇見其容儀,言感至和也。〕【案:和的作用非常大,可以凤凰来仪。换言之,凤凰来仪的本意其实是天下大和的结果,也就是和之至也的意思。否则凤凰为什么来呢?不是因为你有梧桐树啊。】至周幽、厲之際,〔師古曰:厲王,夷王之子。厲王生宣王;宣王生幽王。〕朝廷不和,轉相非怨,則日月薄食,水泉沸騰,山谷易處,〔師古曰:薄,迫也;謂被掩迫也。沸,涌出也。騰,乘也。言百川沸涌而相乘陵,山頂隆高而盡崩壞,陵谷易處。〕霜降失節。〔謂正月繁霜也。正月,夏之四月,正陽之月也。〕【案:反面教训。不和的表现和结果。当然,不好。可是这些名臣拿着人尽皆知的道理跟皇帝说,教育皇帝,这就是说责任是在皇帝这里。反正,这些名臣没有做自我批评,真是怪事了。】由此觀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案:和就好,不和就不好,实在是不能说错,可是这种议论实在是不解决问题。更没有找到病根。】。今陛下開三代之業,招文學之士,優游寬容,使得並進【案:对应前面的上不封顶的招纳贤士。】。今賢不肖渾 殽,〔師古曰:言雜亂也。渾,音胡本翻。〕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師古曰:糅,和也,音汝救翻。〕忠讒並進【案:总之,没有把好关,混入大量的不该进来的人。来了不少坏人。】;章交公車,人滿北軍,〔如淳曰:漢儀注,中壘 校尉,主北軍壘門內。尉一人,主上書者獄。上章於公車,有不如法者,以付北軍尉;北軍尉以法治之。楊惲上書,遂幽北闕。北闕,公車所在。〕【案:这八个字其实说来的太多了。】朝臣舛【案,舛,chuǎn,会意。小篆字形,是两只方向相反的脚,合起来表示相违背的意思。本义相违背,颠倒。】午【拼音:chuǎn wǔ
释义:亦作“ 舛忤 ”。亦作“ 舛迕 ”。 (1).抵触;违背。(2).差错。】,膠戾 乖刺,〔師古曰:言志意不和,各相違背。午,音五故翻。刺,音來曷翻。〕【案:胶戾,回环曲折,乖戾等含义,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更相讒愬【案,读音是chán shuò,指谗毁,诽谤。】,轉相是非〔更,工衡翻。〕。【案:这实际上是说这么多学子到一起,反倒乱了,各种观点在一起撞击。对的和错的,谁也降伏不了谁。】所以營惑耳目,感移心意,不可勝載,〔師古 曰:言其誣罔天子也。營,謂回繞之。勝,音升;下同。〕分曹為黨,〔師古曰:曹,輩也。〕往往群朋將同心以陷正臣【案:这里是说朋党出现的原因是招生没有把好关。可是这些都是儒家们自己处理的,皇帝怎么会直接干预这些?这当然是借口,但是来的人多,意见不统一,说明在儒生中也有分歧。】。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 也;乘治亂之機,未知孰任,而災異數見,〔治,直吏翻。數,所角翻。見,賢遍翻。〕此臣所以寒心者也【案:这就将屎盆子又扣到皇帝头上了。在以地方选举为基础的汉代人才遴选制度中,皇帝处于最高层,其实对基层来的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展开全文
初元以來六年矣,按春秋六年之 中,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師古曰:稠,多也,音直流翻。〕【案:自然灾害不少。】原其所以然者,由讒邪並進也;讒邪之所並進者,由上多疑心【案:埋怨皇帝多疑。看来这恰恰说明元帝没有太糊涂。】,既已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譖之,則 賢人退而善政還矣。〔師古曰:還謂收還也。〕【案:贤人退了,自然善政也没有了。这几乎就是恐怖营销。吓唬皇帝。】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案:皇帝多疑是根本,给那些进谗言的人以可乘之机,这是刘更生的看法。总之,屎盆子得扣在皇帝脑袋上。】;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斷,丁亂翻。〕【案:多疑而寡断。不断,寡断也,游移不定。】讒邪進則眾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案:最终还是对比。但是这种奏章真是读起来无趣。】。 故易有否、泰,〔師古曰:否,音皮鄙翻。〕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則政日亂;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則政日治。〔長,知兩翻。治,直吏翻;下同。〕【案:从周易的丕泰上转到政治上。始终是二元论。可见,二元论是多么的有利于斗争。有利于给敌我贴标签。】昔者鯀、共 工、驩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師古曰:鯀,崇伯之名,即檮杌也。共工,少皞氏之後,即窮奇也。驩兜,帝鴻氏之後,即渾敦也。鯀,音工本翻。共,音恭。驩, 音火官翻。處,昌呂翻。〕【案:这里是在补充,相当于给皇帝讲上古的课程。补充上古史。注意的是,这些说法之前的通鉴是没有的。这里出了个尧朝。而《尚书》第一篇就是《尧典》歌颂尧帝。所以这里的说法其实还是有根据的,且不论这个尧帝是否真的存在。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此时实际上已经将尚书作为政治建设的指南,作为经典来指导国务活动。其背后的用意是可怕的。我感觉儒家对汉室的思想的渗透和颠覆是逐渐的。】周公與管、蔡並居周位,當是時,迭進相毀,〔師古曰:迭,互也,音大結翻。〕流言相謗,豈可勝道哉!〔勝,音升。〕【案:周公的例子。】帝堯、成王能 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榮華至今【案:总结历史经验了。圣人们都是用贤能之士啊。】。孔子與季、孟偕仕於魯,〔師古曰:季、孟,謂季孫、孟孫,皆桓公之後,代執國權而卑公室。余謂季 孫、孟孫,季、孟之通稱。與孔子偕仕者,季孫斯、孟孫何忌也。〕【案:孔子的例子。】李斯與叔孫俱宦於秦,〔師古曰:叔孫者,叔孫通也。〕【案:秦的例子。】定公﹑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 叔孫,故以大亂,汙辱至今【案:这是鲁国和秦国的负面例子。与前面的尧帝和成王的例子是相反的,一正一反,貌似还很全面公正。】。
故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既賢,在於堅固而不移【案:在逻辑上这最后一句总结,核心是跟元帝要信任。而且要坚决地站在儒家这边。者实际上就等于说元帝本人的立场并不是牢牢的站在儒家这边的。这是很明显的。“在於堅固而不移”一句开启下面一层的意思,皇帝你信任我们不能三心二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詩云:『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師古曰:此邶柏舟之詩也。言石性雖 堅,尚可移轉;己志須確,執德不傾,過於石也。〕言守善篤也【案:引了《诗经》的话。不过诗经这句话也有问题,不是石头就不能挪动了吗?墙头草不是来回摇晃吗?】。易曰:『渙汗其大號,』〔師古曰:此易渙卦九五爻辭也。言王者渙然大發號令,如汗之出也。〕言號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案:就是覆水难收的意思。至于本意是否如此,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计较。因为汉人引用完全是实用主义的。】。今出善令未能踰時而反,〔師古曰:踰時,三月也。〕是反汗也;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石也【案:政令变化快,遗憾的是没有具体的例子。但从元帝开始多种政令确实出现了反复的现象。这点倒是对于后面有提示的作用。这写法在前面还没有出现过,就是提前剧透一般揭示后面的历史事件。】。論語曰:『見不善如探湯。』〔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探湯,言其除難無所避也。探,吐南翻。〕【案:引论语的话。】今二府奏佞讇不當在位,〔師古曰:讇,古諂字。〕【案,到此才算入正题。前面的引文确实够长了。】歷年而 不去【案:1足见彼此斗争时间之长,2斗争之艰难。儒家想打倒皇帝身边的人控制皇帝,并不容易。】,故出令則如反汗【案:发布命令很难。覆水难收。】,用賢則如轉石【案:来去倒很快。】,去佞則如拔山,〔去,羌呂翻。〕【案:去掉坏人很难。】如此,望陰陽之調,不亦難乎【案:充满了对皇帝的埋怨不满。这几乎就是指着鼻子破口大骂了。在汉武帝时期几乎是难以相像的。】!是以群小窺見隙,〔間,古莧翻。〕【案:给小人留下了缝隙,也就是对手以机会。其实人家天天跟着皇帝。】緣飾文字,巧言醜 詆,〔師古曰:詆,毀也,辱也,音丁禮翻。〕流言、飛文譁於民間。〔放言於外以誣人,曰流言。孔穎達曰:流,謂水流。造作虛語,使人傳之,如水之流然,故 謂之流言。為飛書以詆毀,若今之匿名書,曰飛文。師古曰:譁,讙也,音火瓜翻。〕【案:在下面私自搞的舆论战。而石显他们当然是秉承元帝旨意。这实际就是揭露了儒家集团和皇帝之间的舆论斗争。双方都在通过舆论来争夺社会力量。此时在舆论层面上也水火不容了。这就从经济层面道路公开斗争了。不是在朝堂上了。一般对于通鉴比较重视其军事和政治斗争,其实舆论战也是通鉴的一个要点。】故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師古曰:邶柏舟言仁人不遇之詩。悄 悄,憂貌。慍,怒也。悄,音千小翻。慍,於問翻。〕小人成群,誠足慍也【案:这恰是说明此时元帝手中还握有一定的权力,还有不少人听他的。】。昔孔子與顏淵、子貢更相稱譽,不為朋黨;〔師古曰:事具見論語。更,工衡翻。譽, 音余。〕【案:孔子和颜渊都是没有正式工作的人,打个零工。子贡还行。但是子贡很有钱。可是孔子还是满世界找工作。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实在连搞朋党的资格都没有。】禹、稷與皋陶傳相汲引,不為比周;〔師古曰:事見尚書。傳,柱戀翻,遞也。比,頻寐翻。〕【案:胡编滥造的历史人物拿来忽悠皇帝。】何則﹖忠於為國,無邪心也【案:都是没影的事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尚书此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汉代历史,尚书还是要了解的。西汉人的最大胆的地方就是敢编辑新祖宗。这点司马迁就是老大。不过都是汉武帝以后的事情。大家在此应该反思,为什么他不说萧何,韩信,张良?非要举几个不靠谱的人?】。
今佞邪與賢臣並交戟之內, 〔師古曰:交戟,謂宿衛者。〕合黨共謀,違善依惡,歙歙訿訿,〔詩小旻:「歙歙訿訿。」毛氏註曰: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稱于上。爾雅云:潝潝訿訿,莫 供職也。韓詩云:不善之貌。歙,與潝同,許急翻。訿,音紫。〕【案,歙,有两种读音:“xī”和“shè"。部首:欠, 部外笔画:12, 总笔画:16。 :shè歙县: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县。徽墨、歙砚为其特产。xī 歙: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歙 xī(1) 和谐,融洽
郡中歙然。——《汉书·韩延寿传》
(2) 又如:歙然(和洽的样子;安定的样子);歙歙(无所偏执的样子;投合的样子,朋比为奸的样子)潝潝訿訿
xī xī zī zī谓众口附和,诋毁诽谤。《诗·小雅·小旻》:“潝潝訿訿,亦孔之哀。”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 孔颖达 疏:“潝潝为小人之势,是作威福也;訾訾者,自营之状,是求私利也。”亦省作“ 潝訿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考察胁免》:“谓年来潝訿成风,乃有市井憸邪、千人所指如 马某 者,亦得借建言之名。”】數設危險之言,〔數,所角翻。〕欲以傾移主上【案:恰好把自己的想法转嫁到对方。】,如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災異之所以重 至者也。〔師古曰:重,音直用翻。〕【案:吓唬皇上呢。足见没有把汉元帝放在眼里。】自古明聖未有無誅而治者也【案:政治斗争的生死性。到了需要除掉对手的时候,子曰诗云的儒家是绝不含糊的。别看平常满嘴仁义道德。】,故舜有四放之罰,〔師古曰:謂舜流共工于幽州,於驩兜于崇山,竄三曲于三危,殛鯀于羽 山。〕【案:尚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尧典》中的内容。这里就看到了儒家用尚书当教科书是多么重要的步骤了——控制皇帝。学术著作在这里就是帝王行政工作的教科书。】孔子有兩觀之誅,〔應劭曰:少正卯,姦人之雄,故孔子為司寇七日,誅之於兩觀之下。師古曰:兩觀,謂闕也。觀,古玩翻。〕然後聖化可得而行也【案:何尝有什么人意?孔子也是个杀人的祖宗!】。今以 陛下明知,〔知,讀曰智。〕誠深思天地之心【案:天地之心安在哉?】,覽否、泰之卦【案:周易。】,歷周、唐之所進以為法,原秦、魯之所消以為戒,〔師古曰:歷,謂歷觀之。原,謂思其本也。周, 成王;唐,唐堯。〕【案:历史经验。鲁国的历史,这里应该是对孔子来说的。不可较真,因为这里并非真的是让我们去纠结历史,你去看鲁国的故事肯定跟孔子没有关系的。但是这就等于否定了孔子的价值,所以你不可真的认真去看鲁国的故事。尚书这部书编辑的历史祖先就是为了祸乱汉家意识形态的。你认真就掉坑里了。】考祥應之福,【章:乙十一行本「災」上有「省」字;張校同。】災異之禍【案:灾异一类的再次吓唬小皇帝。】,以揆 當世之變【案:这里应该是估计、把握、应对当世可能出现的变化。统治阶级对社会的变化是心里有数的,只是客观上不能改变而已。从主观愿望上,我更愿意认为儒家集团是在借机掌控政权,改变汉帝国的倾颓之势起码不是这几个人的想法。萧望之,贡禹,刘更生之辈】,放遠佞邪之黨【案:把那些坏家伙赶得远远的。】,壞散險詖之聚,〔遠,于願翻。壞,音怪。師古曰:揆,度也。險言曰詖。詖,彼義翻。〕【案:不要让他们聚在一起。这些斗争貌似孔子都没有说过。】【1.估量;揣测:~度(duó)。
2.道理;准则:其~一也(其道理是一样的)。
3.掌握;管理。后因称宰相、内阁总理的职位为揆:以~百事。阁~】杜閉群枉之門,廣開眾正之路,涑斷狐疑,分 別猶豫,〔斷,丁亂翻。別,彼列翻。〕使是非炳然可,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太平之基,萬世之利也。」【案:最后开了一大堆不切实际的遥远的美好蓝图的药方。这份奏疏的核心就是要取得权力,要争取权利,打击政敌,打击维护元帝的身边的石显等人。当然就是打击汉元帝了。这份奏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借机将尚书尧典中的上古史的内容搬出来,从新规划了汉帝国应该效法的先王,树立新的压制汉家祖先的榜样。以前,朝廷主要是法家和儒家 的斗争,现在多了一个当代派和法古派的斗争。儒家集团正式借助尚书推出 了一套新的意识形态斗争手段。从背景看,汉元帝就是学这个的。这等于用他学的来堵他的嘴。可是现实就是现实,元帝当学生和当皇帝是完全两码事。你用教育学生的教材来堵当今皇帝的嘴,堵得上吗?而此处正式地由刘更生提出这套尧典的内容,其实就是在这个时候尚书尧典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汉宣帝的时候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尚书推到历史的前台的时间背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简单说就是汉帝国开始大踏步地衰落的时候。但是尧典那些内容跟元帝时期的情况明显驴唇不对马嘴。所以,尧典的内容不是真对元帝时期的问题开的药方,而全然是对夺取权力开的药方。这部书出现的背景对其内容的研究价值我以为远比其内容本身还重要。我们现在纵然是研究尚书的大家也顶多说尚书的内容被野心家利用,而绝不敢说这本身就是别有用心的人所编辑,而从各个角度证明其编写的时间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我想尚书应该有三个生命节点:1原始材料出现的时期,这点比较早而且历时比较长。2成文时期。大体上顾劼刚先生认为是在汉武帝时期。3正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指导性思想时期,那就是汉元帝时期,前两者当然还有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第三点则是确证的。相对来说,元帝时期历史背景才是对尚书特别是尧典的内容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解读标准,如果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实在是有些偏激的话,那么,作为汉帝国的时代思想史资料则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从元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来解读尚书更靠谱。以书证书,以文证文,终究是以思想来验证思想,而没有脱离思想的大圈子,反之,如果从当代史的思想材料看,当代思想史来看,那么尧典就找到了存在的历史根基,我们就不再是从不确定的文字证据出发,而是从确定的历史现实出发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区别于以往,其根本特点就是强调自己的时代性。不认为自己是永恒正确。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是把自己作为当代思想史的一个侧面看的,即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历史的产物。而我们对尧典的研究始终不敢说这句话,因为这有否定圣贤的意思,而不知道所谓的圣贤们其实是非常恶毒的。正如刘更生的奏折中所说自古未有圣贤不诛而治的时代。任何思想只有成为指导实践的原则才是有生命的,否则就是僵死的无意义的。因此,对于尚书尧典而言,元帝时期才是尚书真正的新生。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应该从元帝时代的历史背景来看才对。用马克思评价国外大革命的话,那不过是汉儒们借着古人的嘴巴来讲自己的话而已。谁都知道同样一句话,老人和小孩说出来都不是一个意思,更何况满肚子私心杂念的汉儒诵读着什么上古尧舜时代的书籍?】顯見其書,愈與許、史比而怨更生等。〔比,毗至翻; 下同。〕【案:这是自然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