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一场仅持续100多天的失败改革 改革者借改革之名大肆谋私 永贞革新为何会失败?_革新_司马_宦官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革新 司马 宦官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改革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

下载.jpg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场“百日革新”比较有名。大家最熟悉的,是戊戌变法,该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成就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大名,光绪皇帝也因戊戌变法名垂千古。但比戊戌变法更早一千多年的唐朝,还有一场“百日革新”,主角是另一位皇帝唐顺宗李诵,执行者为历史上“二王八司马”。这二王八司马为大家最熟悉的,是大文学家柳宗元和大诗人刘禹锡,史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不过,这个百百革新下场更惨,改革者或被赐死,或遭贬谪,就连皇帝也被下台了。

“永贞革新”是在唐朝处于崩溃边缘的背景下发生的,当时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据史书记载,“永贞革新”大致有如下内容:“钱谷为本”,控制财权;兴利除弊,减免赋税,废除宫市等;调整干部政策,选贤荐能,提拔人才;抑制藩镇势力,收夺宦官军权,打击贪官污吏。长安市长李实就是首先被打的大老虎。

可惜这个“有利于民众,也有利于朝廷”的革新运动最终只维持了不到半年就失败了,可谓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究其原因,包括革新派政治力量比较单薄、内讧以及不够心狠手辣等等。一批没有掌握军权也没有多少政治资源的文人,他们的后台老板顺宗皇帝不但重病在身还基本上被握有兵权的宦官们控制。加上改革者的政治改革操之过急,想用几个月时间就把积重难返的唐朝政治经济颓势扭转过来,一步到位,使之焕然一新。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没有进行必要的铺垫和打好基础,就像一个没有规划好的民生工程匆匆上马,最终的工程质量当然是大打折扣。而且革新派的对手又是握有实力的宦官和藩镇将领,改革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随时随地都有被拥有强大政治资源的宦官军阀集团绝地反击的可能。果不其然,最终宦官集团雷厉风行地把改革派一网打尽,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当理论性的东西和理想主义色彩太浓时,基本上革命的形式也只是乌托邦式的政治模式而已,没有什么实质的结果。

其实,《旧唐书》也曾记载,作为改革集团核心人物的王叔文每当和太子谈话,总是有意无意地说“某人可以为将,某人可以为相”,希望唐顺宗将来予以安排重用什么的,革命尚未成功,这班名人改革家就忙着升官发财的事。据说其时只要集团之中有人说“某人可以担任某官”,过不了两天某人就果真人模狗样地闪电上位,简直就是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的样子,腐败由此滋生,与宦官集团无异也。

史载,改革派大佬之一的王伾就是一个腐败分子,他靠教太子练字和练杂耍魔术狎玩得势后门庭若市,很多求官的人前来行贿,金银珍宝源源不断终年不绝。为了保存这些珍宝,他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没有门的大木柜,只开了一个刚好能塞进宝物的小洞,就像一个小孩子的巨型钱罐,他老婆怕被人偷盗,有时就索性睡在大钱柜上面整夜发钱梦,倒也十分有快感。

u=2793951721,47403718&fm=26&gp=0.jpg

主导改革的皇帝“心有余而力不足”

唐顺宗李诵,和清朝的皇帝光绪一样,是一个改革皇帝。但这个皇帝,却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一共只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被迫下岗了。李诵改革的原因,是他当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在当太子期间,他亲身经历了藩镇叛乱,并身先士卒参与了平叛,也耳闻目睹了朝廷大臣的倾轧与攻讦,深知唐朝自安史之乱来的弊端。

早在当太子期间,他就组织了以王伾、王叔文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成员有韦执谊、韩泰、韩晔、程异、陈谏、陆质、吕温、李景俭、房启、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这些人志同道合,有改革吏治之志,而时任太子、将来必然当皇帝的李诵就是他们改革的后台。

然而,李诵太子的时间实在太长了,长的他有些忧郁。志向得不到伸展,而且有前朝教训,当太子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不知啥时候办错了事,太子就有被废的危险。李诵还未登上皇位时,突然有一天就中了风,失去了言语功能。这把他的老爸唐德宗李适可急得够伧,因为这时候李适的身体健康也出了状况,病重期间李诵因为同时生了病不能去探望他。唐德宗在病危期间传位于李诵。因为李诵当时的身体状况不佳,是否传位于他还形成不同的意见,虽然最后李诵当了皇帝,但这也给他本来就病重的身体再添阴影。

李诵虽然是在身体中风的情况下当的皇帝,但并没有能够阻挡他改革的决心,他继位后立即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而二王刘柳等改革派也堪称大刀阔斧,然而,改革哪有那么顺利,当改革派触动到了宦官与藩镇们的实际利益,就遭到了其疯狂的反扑。因为病体的原因,李诵干着急而没有力量反击,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他所依赖的核心人员王叔文因母病回家奔丧,王伾和他一样也中了风。其他中下级人员颇有“树倒猢狲散”的感觉,使改革仅仅经历了一百余天就归于失败。失败后的李诵被迫“内禅”给了儿子李纯,第二年就急火攻心驾崩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李诵身上再一次验证了这一条真理。

u=1292317070,2355173307&fm=26&gp=0.jpg

主导改革的大臣是文人班子,秀才遇到兵

没有哪一场改革是不经历血与火的洗礼而能够成功的。永贞革新的主导力量,除了哑巴皇帝李诵外,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文人。王伾官封左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翰林学士、上柱国、富阳县开国男,王叔文是翰林待诏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柳宗元是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也是监察御史,其他改革派人员都是中层人员,并非朝廷高官,也非一方大员。与掌握内宫大权的宦官力量和掌握各地兵权的节度使藩镇力量比起来,文人集团嘴上可能强硬,口号喊得山响,但动起粗来,如同秀才遇到兵,不是宦官集团与藩镇集团的对手。

实话说,永贞革新是有利于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但改革进入深水区,会触动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到是谁能够胜利,就是个未知数了。比如,惩贪鄙、明赏罚、用贤能、免苛征、除弊害、恤百姓,“市里欢呼”、“人情大悦”,白居易有首诗《卖炭翁》,说的是“宫市”之恶,改革派把这一恶行革除了,京兆尹道王李实残暴掊敛,改革派把其贬为通州长史。但当改革派欲收节度使们兵权时,军阀们就不干了。不但收不回来,还要求增长其权力。

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扬言:“若与某三川,当以死相助;若不与,亦当有以相酬”,赤裸裸地威胁朝廷;当改革派们欲减除宦官们的权力时,宦官们也不是吃素的,与禁军将领密谋不交军权,认为“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所以,以二王八司马为首的改革班子虽然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当真的采取措施抑制宦官们的权力与藩镇们的权力时,遭到了猛烈的反扑。在宦官集团与藩镇集团的强烈反扑下,皇帝竟然被强逼“内禅”为太上皇,二王八司马有的赐死,有的被贬,短短一百多天改革就失败了。

u=2427673694,1333994158&fm=26&gp=0.png

改革虽失败,却成就了几位大诗人

永贞改革失败的原因很多,政令不通是另一大主要原因。需要向皇帝请求一件事,要经五道手,一经韦执谊,二经王叔文,三经王伾,四经李忠言,五经牛昭容,最后经牛昭容的手转达给唐顺宗。唐顺宗下达圣旨亦然。其中最重要的一道手,一是宦官李忠言,二是皇帝宠爱的妃子牛昭容。而改革派之间也会发生争权夺利,公报私仇的事。

改革失败后,改革派们都被贬为了“司马”,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韩泰为虔州司马、韩哗为饶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司马”是一个闲差,说是官员,实际上是被监视对象。这些文人,被贬后觉得大志不得伸,郁闷是有的,王伾不久后便病死了,而王叔文撑到了第二年,便被朝廷赐死。

永贞改革的失败是非常彻底的,皇帝都被废了,还开创了一个恶例,每个皇帝都把自己任用的人当做“私人”,而下一任皇帝对上一任的“私人”不管功劳多大,是奸臣还是忠臣,一律罢免,重新启用自己的人。永贞革新虽然失败了,但政治上的失败却成就了文坛上的几位大诗人,最有名的便是柳宗元与刘禹锡。

柳宗元与刘禹锡这二位是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因为被贬,二人诗情如涌,柳宗元把“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送给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刘禹锡。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很大一部分精品文章,便是在被贬“司马”时所写,柳宗元后来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刘禹锡则被白居易称为“诗豪”。同一个时代的大文豪韩愈对柳宗元和刘禹锡评价非常高,称“同官尽才俊,偏善刘和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