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贞革新为何又被称为二王八司马?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_司马_革新_二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二王事件 司马 革新 二王

本文目录

  • 永贞革新为何又被称为二王八司马
  •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辽宁猪肉摊主事件造成2死7伤,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人伤亡呢
  • 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哪个更厉害
  • 唐玄宗为何会从一位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变成唐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 商鞅被宰,刘柳被贬,王安石被黑,古代改革者的命为什么都很惨
  • 刘禹锡写桃花诗的后果是什么
  • 唐朝的“百日维新”是怎样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情
  • 二王笔法为什么会失传
  •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永贞革新为何又被称为二王八司马

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时期改革政事弊端的革新,因为当时唐顺宗的年号是永贞,所以又称永贞革新。永贞革新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政的革新。

那永贞革新为什么又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因为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唐顺宗本人也只在位八个月就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李纯登基后,是为唐宪宗,永贞革新就这样持续了一百多天失败了。革新既然失败,主张变革的人就会遭到打击。其中就有两个姓王的,和八个被贬为司马的。合在一起也就是二王八司马。

永贞革新是以王叔文、王伾、刘禹锡、柳宗元的“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因为革新是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所以这个革新就遭到了宦官势力和藩镇势力的强烈反对。

于是宦官俱文珍等人和剑南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钧、河东节度使严绶一起反对王叔文等人的革新势力。同时又逼迫唐顺宗让位给太子。随着唐顺宗的退位,永贞革新就这样失败了。

永贞革新失败后,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没过多久,王伾就因病死了。王叔文被贬渝州司马,后来又被赐死。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被贬为虔州司马,陈谏被贬为台州司马,韩晔被贬为饶州司马,凌准被贬为连州司马,程异被贬为彬州司马。

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八人则先后被贬为司马。这八个司马在加上王伾、王叔文,也就是二王八司马。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著名的文人,很难成为政治场上的老手。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其实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些人发起了永贞革新,主张改革吏治,打击宦官集团,还政于皇帝之手。可惜最终改革失败,全都被贬为了州司马。

所谓二王,指的是翰林院待诏王叔文以及翰林学士王伾,此外,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个锐意改革之人,在改革失败后,他们统统被贬为州司马,流落各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次二王八司马事件呢?主要是因为唐肃宗有改革的梦想,因为唐德宗遗留下来的麻烦太多,但是他只在位半年时间,改革也只持续了146天便宣告失败了。永贞改革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第一、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自身并不团结。

王叔文和韦执谊可谓是改革派的两位大拿,前者是翰林院的老大,后者是唐朝宰相。那么韦执谊的宰相是怎么得来的呢?这当然要感谢王叔文的提携。

王叔文提携韦执谊成为宰相的这件事,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为此韦执谊内心非常痛苦,他总是想着摆脱王叔文的束缚,不希望人家在他背后说三道四。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韦执谊总是故意跟王叔文抬杠,他认为这么做就可以达到他所想的效果了。在处理御史窦群、宣歙巡官羊士谔的问题上,两人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除此之外,王叔文本来是要杀剑南支度副使刘辟的,却也遭到了韦执谊的阻拦,为此两个人从此成为了死对头。

中饮,叔文白诸人曰:“叔文母疾病,比来尽心戮力为国家事,不避好恶难易者,欲以报圣人之重知也。若一去此职,百谤斯至,谁肯助叔文一言者,望诸君开怀见察。”又曰:“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叔文生平不识刘辟,乃以韦皋意求领三川,辟排门相干,欲执叔文手,岂非凶人耶!叔文已令扫木场,将斩之,韦执谊苦执不可。叔文无以对。---《旧唐书》

王叔文的老妈去世了,他回家守孝,这个时候韦执谊大权在握,完全不理会王叔文的所有要求,使得王叔文甚至打算谋划杀掉韦执谊,可见改革派内部的矛盾到了何种地步。

这两位改革派的领袖人物,互相猜忌到了这种地步,又让其他人该如何和睦相处呢?所以说改革派内部的内讧,其实是八司马事件的重要原因。

第二、改革派拉帮结派,不成气候的时候就开始想着分赃。

王叔文和王伾那都是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最为信任的老师。等到唐肃宗上台以后,这两位当然是得势了。

他们俩当权以后,虽然提出了改革,但是自己也深陷权力的旋涡之中。比如说王叔文坐镇翰林院以后,他开始不断扶植自己的亲信进入高层。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把韦执谊立为了宰相,此外还有就是提拔了很多朋友做官。两位领导都这么做了,改革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当然也都纷纷效法。

所以说整个唐朝官场,一时间被这几个人搞得是乌烟瘴气。除了霸权,他们还贪污,据说王伾当年专门在家里做了一个大木柜。

然各有所主:伾主往来传授;王叔文主决断;韦执谊为文诰;刘禹锡、陈谏、韩晔、韩泰、柳宗元、房启、凌准等谋议唱和,采听外事。而伾与叔文及诸朋党之门,车马填凑,而伾门尤盛,珍玩赂遗,岁时不绝。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其妻或寝卧于上。与叔文同贬开州司马。----《旧唐书》

这木柜用来存放别人送来的贿赂,王伾和他媳妇儿晚上常常躺在大柜子上睡觉,如此贪腐的行为,又如何把改革进行到底呢?

这场改革才刚刚有点眉目,王叔文、王伾这一帮领袖人物,就想着霸权、贪污,可见改革并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

第三、改革派的背景薄弱,权力有限。

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虽然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可是唐肃宗在唐朝的权力,那是相当有限的。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其实唐朝皇帝的权力,就已经被地方节度使们给分去了一半。

除了外面的藩镇,这唐朝朝廷内部的宦官,也是长期掌握着朝中大权,所以唐肃宗自己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他又如何去保证王叔文他们的权力呢?

王伾为之论请,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削内职。叔文始入内廷,阴构密命,机形不见,因腾口善恶进退之。人未窥其本,信为奇才。及司两使利柄,齿于外朝,愚智同曰:“城狐山鬼,必夜号窟居以祸福人,亦神而畏之;一旦昼出路驰,无能必矣。“---《旧唐书》

不管是藩镇还是宦官,他们始终都不买改革派的账,想要让他们交出兵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在唐朝扎根很深,早就是盘根错节了。

王叔文这些嫩头青,根本就没办法撼动藩镇和宦官的地位。所以就算他们再努力,其实也没办法与这帮人平起平坐。

唐肃宗给了他们一时的荣耀,他们就飘飘然了,这样反而会遭到真正掌权之人的记恨。所以当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向王叔文等人发起进攻的时候,这帮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总结:实力不济,又内讧不断,难怪都被贬谪。

八司马事件,直接导致刘禹锡、柳宗元这些忠志之士,沦落到了社会基层。他们本来可以在唐朝中央大展拳脚,却因为领袖人物的缺陷分歧,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人,作为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并没有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带头作用。革命尚未成功,他们便想着分享胜利的果实,甚至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这样的改革派领袖怎么可能成功呢?

唐宪宗上台以后,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忧郁而死,剩下八个人相继都被贬为各州司马,柳宗元成了永州司马,那首《捕蛇者说》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刘禹锡本来想要在官场大干一场的,没想到还没怎么出人头地,就因为改革失败再也没有得到过重用。

参考资料:《旧唐书》

辽宁猪肉摊主事件造成2死7伤,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多人伤亡呢

多谢@宗元三农堂贤妹邀请我!欣闻辽宁省某生鲜超市猪肉摊主与消费者发生口角,拿出杀猪刀当场捅死消费者,我感到非常惊悚。肉食柜台前员工田某某,男,61岁,吉林省梅河口人,持刀将吴某某砍伤抢救无效死亡,当时超市一片混乱,有人报警了,田某某手持凶器准备逃跑,遭现场群众阻止和劝说,田某某又捅伤8人,其中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已经致2人死亡,7人受伤,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7名受伤者在医院接受救治,暂无生命危险。

由于案件还在侦办中,所以我不便评论。这犯罪嫌疑人田某某曾经违法犯罪多次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有犯罪前科,至于什么原因发生纠纷升级为命案,目前警方没有公布。但冲动是魔鬼,冤家宜解又宜结。为什么会致那么多人伤亡,可能还是想逃逸,遭到店员劝阻,才再次行凶杀人。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面对犯罪嫌疑人时,该怎么处置的话题,是上前规劝、阻止、制服?还是退避三舍?前几年公安机关全国“悬赏通缉令”在我们这边张贴,有些人说,如果我遇到犯罪嫌疑人第一时间将其制服,押送公安机关,但公安民警却说不必上前制服,你一个人恐怕也制服不了杀人犯,还有可能遭到伤害,如果真遇到杀人通缉犯,只需悄悄打个报警电话就行了。通缉犯一般手中都有武器和刀具,田某某致人死亡后,只需打个电话报警就行了,如果制止犯罪,制服犯罪嫌疑人,还是手持械具,大家一起制服,不能单打独斗。

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多人伤亡?可能还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对犯罪嫌疑人凶残认识不足,麻痹大意了。如果当时,大家一起手持安保器械,可能不会有那么大伤亡。一个杀人犯,不可能听你三言两语就会改邪归正的,反而嫌你碍事杀了你,你动动嘴皮子能制止犯罪吗?恐怕只有电影、电视剧中才有可能。面对杀人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好自己和大家生命财产安全。我们要理智、理性处置这类事件。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穷凶极恶的歹徒,非善良之辈。我们鼓励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但决不鼓励无谓牺牲。造成了2死7伤恶性案件,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而非上去动动嘴,或者用手指尖点住犯罪嫌疑人鼻子破口大骂。

我想起了当年轰动全国“二王”通缉案,据我们这边民警说,一位农村人发现“二王”后,并没有报警,想活捉“二王”,然后去公安机关领赏,尾随着“二王”,被“二王”发现了,最后在偏僻处“二王”开枪杀死那位农村人。这件事告诉我们,当今人们可能都压力山大,大家都不容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想开点,吃亏上当权当花钱买个教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学会谅解,不能什么事都靠武力解决。还要学会避险,学会自我保护,不要去呈匹夫之勇。

明朝的宦官和唐朝的宦官哪个更厉害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抓住一个本质就可以解释了。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不仅是宦官太监,包括权臣军阀外戚乃至一切试图控制皇帝的人物,他们能不能架空皇帝,最主要的一条:看他们是不是控制了军权,尤其是中央禁军的军权。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古代的皇帝是一群大大小小的军阀,一旦军权旁落,那么这个皇帝其实就等于待宰的羔羊。

那些试图控制皇帝的人如果握有军权,就有可能实现这个目标。而这个人如果没有军权,那么他想控制皇帝也是很难实现的。

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再看唐朝和明朝的太监,就明白他们的本质区别了。唐朝的太监权力极大,能够控制皇帝行政,干涉皇帝的废立,左右朝廷的人事任免,甚至可以弑君。

原因何在呢?其原因就在于唐朝的太监控制了军权。唐朝太监权力泛滥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中央和地方的军事平衡。

唐朝的中央禁军在安史之乱中被证明已经不堪大用,后来由哥舒翰建立的西部边军“神策军”重设为中央禁军。神策军从入主中央后就被太监给控制了,唐代宗以后的神策军主将大多是太监。正是因为控制了中央禁军,所以唐朝的太监才会拥有这么大的权力。

唐朝太监专权延续了一百多年,直到唐朝末年,被军阀朱温一网打尽,全部斩杀。

而明朝的太监问题是从明成祖朱棣才出现的,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训,明确禁止太监干政。问题在于:明成祖朱棣是靠“靖难”起家,得国不正,所以他不得不用太监监视群臣进行行政,三宝太监郑和就是朱棣的心腹。

但是朱棣赋予太监的权力有限,太监有一部分行政权,有监察权,还有一定的财权,但偏偏就没有军权。

正是因为无法控制军队,所以明朝太监没有办法对皇权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他们最多只能当成皇帝的附庸,狐假虎威。

其实明朝历史上也有过太监专政甚至企图篡位的情况,这个人就是太监曹吉祥,曹吉祥之所以动了篡位的念头,恰恰是因为他掌握了部分京师军队(本文作者 老不看三国)。

唐玄宗为何会从一位励精图治的有为之君,变成唐朝衰落的罪魁祸首

这是人性,任何人都不可能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当思想上松懈下来,自然就会有行为上的偏差。

我个人一直认为,李隆基如果只当30年皇帝,就是唐王朝历史上前五名甚至前三名的优秀帝王,在历代帝王排行榜当中也有希望进到前十名。但李隆基亲手创造了盛唐,又亲手毁掉了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万国来朝的盛唐)

个人认为,李隆基精明和昏聩的分界线是开元二十五年杀太子二王事件

当时李隆基已经在位26年,也已经53岁,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已经进入老龄,何况平均寿命远远低于现代的唐朝。李隆基在位前期,唐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李隆基可以自豪的认为自己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的高度,他并不认为还有什么历史使命需要去完成,而是觉得自己该享受生活了。

享受生活的前提,并不是要交出权力,李隆基还没有那种思想觉悟,必须仍然能够一直稳坐在皇帝宝座上。当太子逐渐长大,这个在储君位置等了二十多年、已经年过三十的太子先天上就聚拢了一批人才,他从小长大的一批朋友包括名将王忠嗣等人不少已经是大唐军政方面的骨干,这就是李隆基皇帝位置最大的威胁。李隆基是靠政变起家上台的,现在太子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当年,李隆基可不想哪天再发生一次政变把自己赶下台。

这点上,不要考虑武惠妃在背后的谗言,表面上虽然武惠妃包括后来的杨贵妃都很得宠,但她们都没有能力真正左右李隆基的意志。李隆基有这种基本的判断能力,事情大小分的很清楚,小事情上听这些女人的,大事上从来都是自己决断。而且从之后的结果上来看,李隆基也没有按武惠妃的意思立李瑁为太子。所以,废杀太子,只是李隆基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下的狠手,所谓虎毒不食子,帝王比老虎还狠。

于是,在李隆基疑心病的作用下,太子和二王被冤杀,也开始了李隆基的一系列错误的举措。而这种疑心病的起因,既有帝王心术,又有李隆基对自己逐渐年老产生的不自信。

(李隆基与张果老)

其他李隆基犯下的严重错误

废张九龄相位,重用李林甫,之后又重用了杨国忠这个只会放火不会救火的笨蛋。

张九龄是个好人,但太直了,如果在开元初期张九龄为相的话历史地位能与姚崇宋璟比肩,但开元末期李隆基已经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尤其是张九龄这种丝毫不讲进谏艺术的蛮子,所以很快被李隆基罢相,不但自己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也失去相权制约皇权的唯一机会。

李林甫并非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包括后来的杨国忠也算得上不学有术,都是某个方面的能人。这些人能力是一方面,最大的特点都是会顺着李隆基的意思说话,生存能力比张九龄这样的好人强多了。这些人坐稳了位置,并且能够为李隆基解决具体问题,用他们李隆基很省心,这才是他们被重用的最大原因。而李林甫不但大兴冤狱打击异己,还把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加大,这才是酿成安史之乱的最大原因;

接替李林甫掌权的杨国忠只是一个财政部司长或者处长的水平,让他当总理当然会出乱子。在安禄山问题上,杨国忠没有提出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一些举动反而加速了安禄山的造反进程。否则按正常情况,安禄山是应该等到李隆基死后起兵造反才更有把握。

轻信安禄山,给安禄山做大的机会。

在安禄山这方面,李隆基又是只凭好恶,缺乏理智的判断。安禄山确实很会哄李隆基开心,但从帝王角度,凡是有能力对自己地位造成威胁的人都应该予以削弱。在安禄山身上,李隆基丝毫没有体现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帝王的成熟和理智,无论是早几年把安禄山调回朝中任职,还是调到其他地区继续担任节度使,安禄山都不具备造反的条件,安史之乱基本上不会发生,即使发生危害也会小得多。

这个问题上,李隆基就像一个宠爱小孙子的老爷爷,无论小孙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要求他都满足,无论这个小孙子做了什么错事他都回护,直到无法挽回。

至于杨贵妃,只是李隆基晚年昏聩做错的一个小事,不要把杨玉环这个小女子的作用想得太大了,就如刚才我所说,她没有左右李隆基大事决断的能力。

总之,李隆基晚年因为功劳大了、资格老了,放弃了自身的学习,停止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失去了防微杜渐、克己奉公的意识,没能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走到了大唐的反面。这不但是李隆基个人的悲剧,也是大唐、甚至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可惜的是,这种情况李隆基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历史给后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从来没有人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商鞅被宰,刘柳被贬,王安石被黑,古代改革者的命为什么都很惨

商鞅被宰,刘柳被贬,王安石被黑,古代改革者的命为什么都很惨?

这个问题相信许多人也曾认真的思考过,我这里有一些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呢。我们首先应该要想清楚,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把这个思路理清了就很好解释了。

商鞅影视剧形象

为什么要改革?就是因为当时王朝的财富高度集中。极小部分人,掌握着绝大部分朝廷的财富。而这部分财富又不属于朝廷。在古代封建社会,对于土地讲究的是私有制。土地是民众生存的根本。将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就会使大多数人没有的生存的根本,而这些人就要依赖于那一小部分人。我们先将那小部分先称为地主。地主掌握了很多人的生存根本,就会有很大的权利。权利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朝堂,操纵着整个朝廷的政策和方略,进一步为自己谋利益,导致民怨四起,朝廷昏乱,影响整个朝廷的安稳。

王安石影视剧形象

在朝廷不受皇帝控制,朝廷不稳的时候,皇帝就会想尽办法摆脱这种局面。而摆脱这种局面的好方法,就是改革,变法。用这种方法来削弱或者说是限制这群地主大阀家族势力的利益继续膨胀。比如说,地主之前通过关系隐瞒了自己的土地数量。不用交那么多的税,现在我改政策了,要实打实的丈量你家里的土地,要求如数上交税款。这就是张居正的丈量法。这是从别人口袋里抢钱啊。哪里存在那么多的及时雨,愿意散尽家财,救助别人。地主老财,岂能善罢甘休,都是一群吸血鬼,吃肉连骨头都不吐的人。所以就会想尽办法,用尽全力来阻止你改革变法的实施。

张居正影视形象

而这一群地主中,不乏皇亲贵胄,功勋卓越的大臣。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他们抱起团来阻止你施行改革。可以想象真的是举步维艰。即使当时有皇帝撑腰(如,商鞅,张居正,王安石等),可是当你死后或者皇帝死后,这群人一样不会放过你,在当权者面前诬告,诽谤你。三人成虎,死人也被说活。所以改革变法的人结局可想而知。

柳宗元漫画形象

可能又有人会说,我改革变法了,让大多数的人,有了生存的根本。这些人应该感谢我,应该为我打抱不平,帮助我。改革变法,是为了帮他们大多数底层百姓,获取生存根本。我让他们获得了重生啊。想是可以这么想,但是毕竟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啊,有句话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大家也应该知道,在古代底层百姓是没有话语权的,当权者也听不到百姓的声音。再说这种改革也不可能立竿见影,政策改革,变法,也要施行者,这施行的执行者也是地主,怎么肯完全一字不改的照着改革者的意愿去执行嘛。

王安石漫画形象

总之总结一句话就是:改革,变法,破坏了掌握了朝廷绝大多数财富的少数人的利益,而这些人都是背景强大,根基牢固,不能轻易撼动,结果可能就是,改革者自己身败名裂,变法中途夭折。

刘禹锡写桃花诗的后果是什么

此题若将“桃花”改成“玄都观″更贴切。刘禹锡一共写了三首关于玄都观的诗

第一首是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出京。十年以后,宪宗念及他的才学,将他从朗州召回京师。《玄都观桃花》就是在他回到长安后写的: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让权贵们攻击的要点在于,“桃树”是对他们的暗喻,这些争名逐利的人都是我刘禹锡的后辈,狂妄之情溢于言表。

宪宗听信了权贵的谗言,又将其贬为播州刺史。

十四年后,刘禹锡回到长安。此时皇帝已经换了四个,人事随主政者而多有变迁。

刘禹锡再度游玄都观,写下《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借此诗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妥协。

晚年的刘禹锡再度前去,写下《酬令狐相公雪中游玄都见忆》:

好雪动高情,心期在玉京。人披鹤氅出,马踏象筵行。照耀楼台变,淋漓松桂清。玄都留五字,使入步虚声。

唐朝的“百日维新”是怎样的二王八司马事件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内情

说到“百日维新”我们一定最先想到清末那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的政治改革最终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戊戌六君子”被杀而告终。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戊戌变法”之前的一千多年,唐朝末年也发生过一次改革,时间比戊戌变法稍长,改革派掌权146天,唐末的这次百日维新被后世称之为“永贞革新”,也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背景

永贞是唐顺宗李诵的年号,唐顺宗室唐朝第十位皇帝,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唐朝已经元气大伤,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使得皇权已经被严重削弱,此时的大唐急需一场改革重新走上正轨,接受这个重任的正是李诵。

李诵,是唐德宗李适的嫡长子,早早就被册立为太子,在储君的位置上一坐就是26年,经历了唐末的种种混乱,李诵深知大唐的弊端,史书评价其为“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所以李诵即位伊始就重用了“二王八司马”开始改革。

二王八司马

其中的“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

其中核心人物王叔文、王伾都是太子李诵的东宫侍读,备受信任,所以李诵即位后的改革重任就落在了他们身上。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打击朝中宦官,抑制地方藩镇,惩治贪官污吏,重建中央集权。

永贞改革失败的原因

这次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权力基础的薄弱,宦官和藩镇割势力已经树大根深,二王八司马新人上位毫无办法,新政如同画饼充饥没有实际意义。

此外唐顺宗李诵也不争气,由于身体羸弱,即位多数时间处于重病阶段,由于中风口不能言,下达命令只能靠王叔文等人口传。失去了皇帝这个靠山,改革这件事就更不靠谱了。

“永贞革新”的结局是悲惨的不仅“二王八司马”俱被贬,连皇帝李诵都被宦官逼迫传位给儿子李宪,自己当了太上皇,不久之后一命呜呼离奇死亡。

二王笔法为什么会失传

二王笔法是家传,后来才传到外姓!

王羲之的儿子个个都是书法大家,不过他们的光芒被父亲与弟弟掩盖几乎没了,所以后人很少在书法上谈及他们。王羲之还有几个侄子也很厉害,比如王珣!写出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的王珣。

再往后就是羊欣,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自然是深得献之的亲传,同时他也留下一个著名的典故,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由此可见羊欣书法也确实是不同凡响!

羊欣以后的王家书法就是王僧虔,再后是智永,智永传辩才,再传虞世南,陆柬之,陆彦远,张旭,颜真卿。

自颜真卿后,就没有明记的王家书法了,中国书法也是自此之后一路的江河日下的!

有人说王羲之的笔法没有失传,是进化了!我说,那里有越进化水平越差得啊?从颜真卿以后还有几个写书法有笔力的?还有几个提按过关的?有笔力也仅仅是米芾与王铎,傅山勉强算一个。提按,好像薛绍彭很好,赵孟頫也很好,可惜笔力都不足!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我知道的就这么多!

我认为王羲之的笔法是失传了!不然,王羲之的家族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的书法家?而且他家的传人都是鼎鼎大名的存在?还有就是,为什么越传水平越差?越传越没落呢?不是技法保守,就是传人悟性不高,天赋不成!至于后来,天下数次大乱,人能否存在都是难题,哪里顾得上书法的传承了?

王羲之的笔法是失传了,但是还有依稀的临摹,还有残存的碑刻!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刻苦的学习,王羲之的笔法会重现人间的!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并不是诸侯国,而是周王室自己,标志性事件是“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

第一次“二王并立”

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13岁的周幽王继位,国丈申侯把持朝政。周幽王21岁时奋起反抗,废了申侯外孙太子宜臼。申侯在西申国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侯、鲁(缯)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这就是第一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周平王自立以后,周幽王出兵西申,讨伐这个伪政权,不料被申侯和周平王反杀。周幽王死后,申国、缯国、许国拥护周平王。虢公翰和畿内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周携王。这就是“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影响就是礼崩乐坏

周平王弑君自立,不被诸侯承认,已经造成了礼崩乐坏。周携王是周幽王的遗留势力,是正统的周王。周平王后来指使晋国杀了正统的周携王,再次造成礼崩乐坏。结果就是《清华简》上说的,“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诸侯都不来朝见周平王了。

其他典型的“礼崩乐坏”事件

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害怕郑庄公专权,要分去郑庄公一半的权力给虢公。郑庄公以辞职相要挟,最后双方妥协,“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刚上台的周桓王就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为了报复,“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

州吁弑君

卫国桓公知道弟弟州吁有篡位的野心,把他赶出了国都。公元前719年二月,卫桓公去成周吊唁周平王,恭贺新君。州吁带着手下的死士,在途中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弑杀的国君。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弑杀时间频发。《史记》说,(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因此,州吁弑君是礼崩乐坏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假托王命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假托周王的命令,召集鲁国和齐国讨伐宋国。

射王中肩

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对周王不敬,周桓王率领蔡、卫、陈讨伐郑国。在“繻葛之战”中,郑国的祝聃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头。

卫灭同宗

邢国被北戎灭了以后,齐桓公帮助邢侯迁都,重新建国。后来,齐国指使邢国攻打卫国。公元前635年,卫国出兵灭掉了同为姬姓的邢国。卫灭同宗,礼崩乐坏,拉开了春秋无义战的序幕。

综述,因为有“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榜样,才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