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什么要在乾隆晚年的时候进献13岁少女?_乾隆_嘉庆_皇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嘉庆 清朝 乾隆 嘉庆 皇后

  嘉庆为什么要在乾隆晚年的时候进献13岁少女?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嘉庆献妃,送于乾隆

  乾隆年事已高,于是就将皇位传于第十五子,也就是随后的嘉庆皇帝,此时的乾隆虽岁数已老但身体还算硬朗,长寿于人间。可乾隆到这个年龄,留存于世的妃嫔已所剩无几。

  就在嘉庆物色嫔妃时,意外相中一位才女,虽然喜欢,但嘉庆没有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随之把这位女子送于乾隆。

  嘉庆这番操作是何寓意?让乾隆晚年也享受一下艳福命?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位女子仅仅只有十三岁,乾隆收之,这跨年之恋还真绝绝子。

  说起这位妙龄少女,和乾隆的孝贤纯皇后还有几分相似之处,这也就怪不得嘉庆会有如此做法了,毕竟乾隆年少的痴情人人皆知。


  说起孝贤纯皇后可算是乾隆曾经最爱的女子,他们二人的感情也是可甜可盐,毕竟还在乾隆是皇子的时候,二人就情投意合。

  等到乾隆登基以后,封她为皇后,二人相濡以沫,孝贤纯皇后不争盛宠,低调朴素,很懂乾隆,因为她觉得乾隆爱她就够了,也是真性情的女子。

  孝贤纯皇后简直就是贤良的代表,为乾隆打理后宫上下,从不让乾隆为之烦心,乾隆心里也明白孝贤纯皇后对他的感情。

  乾隆在前朝为国为民,孝贤纯皇后在后宫为他守规守矩,二人真是相濡以沫,被人人称赞的好配偶一对,但这样的日子又能有几许。

  自古皇帝多无情,终究逃不过这定律,再次回到这位十三岁少女身上,她为何与孝贤纯皇后有相似之处,因为此女也是富察氏后代,算来算去也是和孝贤纯皇后有千丝一缕的血缘关系。

  看来嘉庆还是有点小阴谋,想让此女成为替代品,以求乾隆得欢心,所以顺理成章的此女也就被乾隆所纳,封为晋常在,开启了无法预知的后宫生活。

  乾隆坦然,难逃命数

  起初乾隆还很喜悦于嘉庆的此番做法,对晋常在也是些许喜欢还算不错,毕竟晋常在和孝贤纯皇后的缘由,也在一定程度上深深触动着乾隆心底的那段感情史。

  因而晋常在和乾隆也可谓是平淡中略有情趣的生活,不温不火。随着时间的流逝,乾隆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对晋常在也是冷谈,也许是到了一定年纪无心于情爱了。

  乾隆去世,享年89岁,自然而亡,回顾乾隆一生,是历史上最为长寿的一位皇帝了,所以也有不少后人推敲考证乾隆的长寿秘诀。看来乾隆还真是有点东西。

  晋常在也刚刚进宫不到一年,乾隆命数就散尽了,幸好没有严苛的规定让妃嫔们陪葬,晋妃也算留得一命,不怕没柴烧,但既然已入皇宫成为妃嫔,就没有自由的道理。

  于此晋妃过上了清凉的后宫生活,说好也不好,说不好也算可以,就看当时的晋妃自己如何考量,旁人也是身不在其中不知其感受,只能客观评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富察氏家族也淡漠视线,多受打压,但嘉庆也算有点良心,没有丝毫伤及晋妃,对晋妃还算尊重一二。

  晋妃守寡,留宫一生

  跨年恋的命运无以言表,不足一年就成寡妇,守寡生活平淡无奇,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位晋妃历经三位皇帝,在道光年间离开人世,也是难得的一位长寿妃嫔,归宿也算幸。

  历经三位皇帝,可谓皇宫中的元老级别,虽然很寡淡,没有皇上长久的恩宠,没有儿女子孙,在最好的年纪守寡只留一人。这样的晋妃虽然孤独,身处深宫。但多了一丝安逸,少了争斗的戏码,可以享受安稳的后宫清凉。

  对晋妃来说或许是好事一桩,晋妃的心态也是随遇而安吧,毕竟活到长寿的命运也是一种见证。等到晋妃去世以后,这位陪伴乾隆不到一年的妃子竟然入葬于裕陵妃园寝,这高规格的待遇,一般嫔妃还享受不得。

  能够入葬此中的大都是位份高贵深得恩宠的妃嫔,虽然晋妃就算位分不高,陪伴乾隆也没多少时日,而晋妃获得如此厚葬也不是没道理的。

  不知恩宠几时,但她的长寿,成为宫中的元老辈分,道光还是要对之尊重,予以厚葬的,要不然也无法深得人心。

  晋妃一死,她守寡的日子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位妃子的一生,让后人推敲,也是矛盾连连,是幸还是不幸,是福是祸终究都是命数。

  十三岁的少女没有自己的选择,送入宫中,承载着家族多大的期许,可偏偏与孝贤纯皇后有所渊源,成了嘉庆博得乾隆欢心的一枚棋子。

  也许孤独一人的晋妃也曾想过自己身处宫斗剧场的那种体验,想象那种尔虞我诈但精彩的日子。如果有那般生活,或许又是另一种结局,虽然波折不断,但是大概率会有自己儿女的陪伴,也算热闹。

  多么美好的年纪,在当时那个年代却身不由己,历经种种,就算身处贵族又有何用,女子的命运都是筹码棋子而已,终究抵不过男尊女卑。

  一入皇宫深似海,就算晋妃没有争宠的烦恼,却也逃不过悲凉的命数,身处其中,谁又能独善其身,纵观曾经,实属悲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