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自杀而死,她是否是按皇后的规格下葬汉武帝和谁合葬了?相较于魏文帝曹丕,为何汉武帝的文学才能总被忽视_汉武帝_文学_文人

本文目录

  • 卫子夫自杀而死,她是否是按皇后的规格下葬汉武帝和谁合葬了
  • 相较于魏文帝曹丕,为何汉武帝的文学才能总被忽视
  • 汉武帝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功绩
  • 乾隆写了大量诗词,为什么都不流行呢
  • 有人说汉武帝心爱的女人个个貌美,为什么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惨

卫子夫自杀而死,她是否是按皇后的规格下葬汉武帝和谁合葬了

卫子夫是造反的皇后,她没有资格陪葬茂陵。太子刘据起兵的时候,卫子夫将她的皇后玺绶交给太子,以方便他调兵。

卫子夫的玺绶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太子刘据利用皇后玺绶,先打开了长安牢狱,放出了犯人以充当士兵,又派人持符节调动了长水、宣曲两地的胡人起兵,让他们前来协同作战。又派人调遣护北军使者任安前来相助。

如果计划成功了,那么太子刘据肯定会提前登基,他不会给汉武帝任何反抗的机会。汉武帝将会成为第一个被儿子架空的实权皇帝。

不过很可惜,汉武帝虽然岁数大了,可是反应还比较快。他派遣手下人控制住了长水、宣曲两地的胡人骑兵,并且带着他们一同进入长安平叛。

与此同时,护北军使者任安选择作壁上观,太子刘据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而丞相刘屈氂这边的人马是越来越多。

最终太子刘据不敌之下,只好逃出了长安。帮助儿子造反的皇后卫子夫,此时已经是百口莫辩,只能选择自杀明志。因为她是造反的皇后,所以只给她草草安葬在了长安城南边的桐柏亭,此后也没有资格与汉武帝合葬茂陵。

汉武帝陪葬的人分为三部分。

  • 1、汉武帝最爱的李夫人,与汉武帝合葬茂陵。

汉武帝这辈子喜欢很多女人,也培养了不少外戚。其中有一段时间,非常宠爱李夫人,可是李夫人的命不好,在生下了儿子刘髆以后,就香消玉殒了。

这个李夫人可不简单,她的大哥是汉朝大名鼎鼎的音乐家李延年,二哥是著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

李广利负责带兵讨伐大宛,两次征讨过后,终于让对方服软,将他们的大宛名驹赠送给汉朝,汉朝以后这才有了这种名贵的宝马。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汉书》

李夫人去世以后,是以王太后的礼节安葬的,因为她不是皇后,只是昌邑王刘髆的母亲。等到汉武帝去世以后,李夫人则被追封为孝武皇后,陪葬茂陵。

很多人就有疑问了,汉武帝的接班人是汉昭帝刘弗陵,他的生母是钩弋夫人,为什么刘弗陵不将自己的生母追封为汉武帝的皇后呢?

其实刘弗陵也是非常憋屈的,因为他做皇帝的时候,大汉朝不是他说了算,而是霍光说了算。钩弋夫人是犯了错被汉武帝赐死的,按照霍光的意思,当然不能被追封为皇后。如果钩弋夫人都能陪葬茂陵,那么卫子夫自然也可以,毕竟卫子夫是正牌皇后。

  • 2、汉武帝时代的天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也是大汉朝赫赫有名的大司马大将军。汉武帝年轻的时候,手里的权力一直被窦太后掌控,为了夺取权力,他必须要在军中培养属于自己的力量。

为此汉武帝想到了培养自己的外戚,卫子夫成为皇后以后,她的弟弟卫青也逐渐崭露头角,不断在军中建功立业。

曾经帮助汉武帝多次击败匈奴大军,彻底打服了匈奴人。龙城飞将,其实指的不是李广,就是卫青。卫青为人一生都比较谨慎小心,所以没有犯什么错,到死都没有得罪汉武帝,且为大汉朝立下了盖世功勋,自然是有资格陪葬茂陵的。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外甥,自幼就被汉武帝收入宫中抚养。霍去病很聪明,在汉武帝身边学习了不少兵法奇谋,之后又跟随卫青在军营中得到了锻炼。

所以霍去病第一次带兵出征就大获全胜,此后在对抗匈奴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年纪轻轻就创造了封狼居胥的功绩。

因此汉武帝将霍去病加封为冠军侯,大司马骠骑将军,地位和卫青同等。霍去病也成为了汉武帝最信任的将领。可惜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被罚前往外地军营,结果就在那边病死了,年仅24岁。

汉武帝那叫一个伤心啊,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天才少年,就这么没了。为此汉武帝为霍去病风光大葬,将他安葬在了茂陵霍去病墓。

  • 3、辅政时代的两位功臣:霍光、金日磾。

霍光咱们都非常熟悉,他是霍去病的弟弟,因为霍去病的关系,早年就已经进入朝堂之中,跟随在汉武帝身边。

因为霍光做事十分谨慎小心,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错。所以汉武帝在临终前,将托孤之重交托给了霍光。

  1. 霍光因此成为了汉昭帝刘弗陵的辅政大臣,霍光辅政期间,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他对汉武帝的忠诚是没话说的,刘弗陵英年早逝以后,霍光力排众议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刘贺立为皇帝。
  2. 结果刘贺不争气,霍光果断将他给废了。但是霍光一直在寻找汉武帝的子孙,其他皇室后裔他一个都不考虑,这才选中了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询,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3. 霍光活着的时候,始终大权在握,刘询也只能唯唯诺诺。不过霍光没有谋反的心思,死后大权便交托给了刘询,刘询掌权以后,将霍光陪葬汉武帝的茂陵,他的葬礼规格,是按照开国元勋萧何的规格来办理的,可见汉宣帝对霍光还是充满感恩的。

奈何霍光的家里人不争气,他媳妇儿霍显毒死了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他儿子霍禹打算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结果被汉宣帝满门抄斩,但是这件事没有连累到霍光。

金日磾这个人,很多人不是很熟悉。就算是他的名字读音,其实我们也很难正确读清楚。他本来是匈奴人,而且是匈奴休屠部的太子,他怎么会陪葬茂陵呢?

辅政岁余,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汉书》

金日磾被霍去病打败了以后,就投降了汉武帝。汉武帝当然非常高兴啊,认为这娃有前途,而且重用金日磾的话,可以让其他匈奴贵族们都有投降的想法。

为此汉武帝不断给金日磾加官进爵,加封他为驸马都尉、光禄大夫等官职。在汉武帝病重后,金日磾和霍光一样,承担起了辅政的重任。

可惜金日磾在辅政的头一年就病死了,年仅49岁。霍光将他陪葬茂陵,那是为了日后自己也能陪葬茂陵做一个铺垫。

参考资料:

《汉书》

《史记》

相较于魏文帝曹丕,为何汉武帝的文学才能总被忽视

汉武帝在文学史上是个特殊的存在,他才华横溢却被历史的黄沙掩埋,他不像乾隆大量创作诗篇。但他虽然诗作寥寥,其诗人天赋和诗人独特的视角仍可以通过这些作品得到验证。如他所作的《李夫人歌》:“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这是李夫人逝世后,汉武帝找方士招其魂,后见其魂魄而作,诗中的语气完全不像出自帝王之口,只是寻常之人对所爱之人的思念和嗔怪,在极致的思念中又流露出想触碰而不能,欲证实而不得的小心翼翼的态度。其后汉武帝又仿照《楚辞》体写了一篇《李夫人赋》:“美连娟以修嫭兮,命樔绝而不长。饰新官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伤悼之情在诗首溢出。再看他的《秋风辞》:“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秋风起“、“草木黄“、“兰有秀“、“菊有芳“这完全是诗人才具有的对时节和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诗末言“欢乐极兮哀情多“,这种“乐而生悲“、“悲从中来“的细微情感不也是诗人才具有的细腻心思吗?

他为数不多的作品极具诗人的敏锐感和文士气,但是,在文学史上,却连个诗人的称号也没留下。而和他相距不远的魏文帝曹丕,同样创作了部分诗篇,却得到钟嵘“便娟婉约“的高评,说明后人对他的文学才华不但肯定,而且重视。同为帝王,同样创作佳篇,为何两人会遭到文人们截然不同的待遇呢?这和他们的文学观念、时代环境及当时文学关注点的转移等方面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一、‌一生为帝与半生戎马的不同经历之影响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在位期间为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约55年的时间。而曹丕在位时间是公元220到226年,仅有六年称帝的时间,后即英年早逝。

不难看出,汉武帝几乎一生都是以“帝王“的身份度过的,他对这个身份具有高度的认同感。考察他在位期间的功绩:“远击匈奴“、实行“独尊儒家“的方针、实施“推恩令“分封策略……,可以知道他对汉代盛世的开创确实具有不朽之功。这些政治建树可以看出汉武帝精通帝王之治,并且他一生中也花费大量时间去治理国家。虽然他崇尚儒家学说,但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虽然他是个杰出的诗人,但文学对于他而言,仅是闲时用以抒情的载体和工具,从根本上来看,他并不以文学为自己的大业,他的大业乃是开疆扩土。

反观魏文帝曹丕,他大半生都追随乃父曹操南征北战,直到后半生才登上帝位。他在未登基之前已结交大量邺下文人,常饮酒宴享,作诗唱和,诗人面貌在早年已光芒初露。加上他创作了第一首文人七言诗《燕歌行》,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其实《燕歌行》有《秋风辞》的影子。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之意象是化“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来,这说明曹丕是意识到了汉武帝的文学才华的。

曹丕还在《典论·论文》中提到:“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强调文学对治国的重要性体现了他对文学的高度重视,也侧面体现了他自身具有足够的文学才能。而这个举动带来的效果是,当时文人乃至后代文人都没办法忽视曹丕的文学才华。

‌二、盛世之音与建安之流的不同文学面貌之冲击

汉武帝时代是强盛的大一统时代,文有司马相如,史有司马迁,哲学还有董仲舒,各种学科鼎足而立。文学只是为这盛世增添了光芒,并不主导整个盛世。尽管汉武帝才华横溢,一来他并不是专职的文人作家,二来他重视政事远胜于文事,三来他创作的诗作并不多,因而在当时的文坛上难有盛名。

此外,我们从他的谥号“武“可知,他的政治成就绝对是非凡的,至少远胜于文学造诣。一定程度上,他的文学成就退居于他的政治成就之后,被政绩的光芒所掩盖,而极少后人揭开这份光芒去窥探他的诗作,所以无法认知到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当时司马相如等文人大量创作汉大赋,汉武帝作为君主,极力推崇司马相如等文人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不以为然,他虽有欣赏诗赋的能力,也有作诗的才华,但他却未把自己当做主导者融入其中,而只是以兴之即来,兴之即去的态度参与。以至他的几篇诗作退到历史舞台之后,他的文学成就理所当然地被盛世文人的作品覆盖。

而曹丕所处的建安时期却战争频仍,汉代的盛世局面到了建安时期已经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文人的文学成就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言魏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一方面肯定了当时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当时文学发展的新面貌非其他学科如哲学史学可比,因而曹丕所处的时代是大家有意地重视文学的时代。

另外,曹丕不同于汉武帝,他的谥号为“文“,可见后人对他文学才能的肯定。这是因为他在位时间太短,且他即位前在文坛已负盛名,他的文学成就完全不会被政绩所遮掩。并且,当时的文学团体正是以“三曹七子“为主导的,曹丕不仅作为主要文人融入其中,还在《典论·论文》中对当时其他文人赋予“专业“的点评,可见他对文学的参与度之高。

‌三、由汉赋至文人诗的不同文学体式之转变

汉代的文学题材主要为赋。而赋又经历了从骚体赋、汉大赋到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繁荣之至。但汉代虽然有大量文人,却并没有专门的文学评论家出现,因而那个时代没有专门的人来对当时的文人、诗人及其作品进行评价。而魏晋时期,除曹丕对文人进行过评论外,还出现了钟嵘、刘勰等文学评论大家,他们具有较成熟的文学评论意识,但他们在对文体、文人进行评论时,也无法不受到时代的影响。

就钟嵘《诗品》而言,他所择取的均是对《五言诗》的评论,可见当时文坛上盛行的是文人五言诗。此作一出,整个魏晋时代的文人又重新受到关注,而汉代的文人在文坛影响上也不如当代文人。文学形式的逐渐发展变化意味着文人关注点的转变。这种转变对当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建安文人激起的余波上未退去,又敲响了一阵清音,曹丕等人重上文坛,而汉武帝在文坛上本无盛名,只能越退越后了。

同为帝王,魏文帝曹丕的文学才能可以到家喻户晓的境界固然与其自身的文学成就密不可分,但时代的推动以及他个人对文学的重视也是不能忽视的原因。汉武帝刘彻的诗作却少人问津,这并非代表汉武帝没有文学才能,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功勋卓著的帝王,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只是他不自觉地将文学作为个人化、私人化的情感表达的渠道,这也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学才华隐藏起来了,加之盛世背景的遮盖,他的作品自然而然难入众人之眼。

汉武帝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哪些功绩

虽然毛主席说过,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但是汉武帝在文学史上的功绩仍然是不可磨灭的,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

一是建立国家图馆,收集整理图书。汉初天下初定,还来真正顾及文化建设。到了武帝时,才把文化建设真正提到日程上来,他设抄写书籍之官,建藏书之所。经过秦的焚书坑儒,中国文化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抢救濒于灭绝的书籍是刻不容缓的,武帝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是建立学校,提倡僑术,重视文士。在武帝以前,汉王朝还未顾及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汉武帝即位后,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馆”,对入学的学员多方优待,学习好的可以作官。武帝破例擢升治《春秋》的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在文人学士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汉武帝独尊儒术,对其他各家曾有所抑制,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对文化事业包括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是起了板大的作用的。

三是建立乐府机构,采集民歌,鼓励文人创作。汉武帝建立乐府,并配备了专门人员负贵写诗,作乐,采集各地诗歌,使之成为一个地道的文化艺术机关。乐府成立后,招揽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当然它所做的最有意义的工作是收集民歌。

四是招揽文士,鼓励写赋。汉武帝是个开放型的人物,在政治上、军事上是这样,在文学艺术上也是这样他酷爱辞赋,对它们的作者,也具有特殊的感情。辞赋家们虽得到汉武帝的宠幸,但在政治上却往往不被重用。赋家本人对此颇为不满,后人在批判赋家的同时,对武帝以赋家为“弄臣”也多有非议。这是不应该的。正由于武帝宠爱赋宗,鼓励他们写赋,而没有让他们从政,从而使汉賦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主宰汉代文坛的文学体裁。五是汉武帝是杰出的誶赋家。与同时代辞赋家相比,汉武帝辞赋的成就仅在司马相如一人之下,而大大超过了其他赋家。

乾隆写了大量诗词,为什么都不流行呢

众所周知乾隆是个称职的皇帝,他开创了乾隆盛世景象!乾隆一生写的诗足够多,但是成为经典没有,有句话叫宁缺毋滥,非精不出!可能乾隆皇帝的诗和史上著名的诗还是有差距的!

有人说汉武帝心爱的女人个个貌美,为什么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惨

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在位54年,使汉王朝空前鼎盛强大。有人说汉武帝的女人个个貌美,下场却一个比一个惨,是因为汉武帝刘彻是一个无情郎、好色之徒。其实不然,这些美女只所以惨遭横祸,汉武帝更多的是政治考量,吕后专权给国家造成的危害,在汉武帝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汉武帝心系天下,任何事任何人只要威胁到大汉江山,他都会毫不留情的铲除,哪怕是他最心爱的女人。

陈阿娇是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因为“金屋藏娇”的故事为大家所熟悉。两人也曾耳鬓厮磨,卿卿我我。阿娇虽是天生丽质,终没有给刘彻生下一男半女。为大汉皇室血脉考虑,刘彻了宠幸另一位美女卫子夫。阿娇嫉妒之火无法遏止,让巫女楚服在皇宫设坛请神,作法念咒。后被刘彻打入长门宫,郁郁而终,年仅三十八九岁。

卫子夫是刘彻姐姐平阳公主用来巴结弟弟的歌伎,没想到两人一见钟情。卫子夫入宫后,生三女一男,男则为刘据。随着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外甥霍去病的崛起,卫氏家族势力日渐膨胀,引起汉武帝的警觉。恰好江充诬陷太子参与巫蛊作祟。立功心切的刘据举兵收捕江充,被刘彻误解自缢而亡。卫子夫听到消息后悬梁自尽。刘彻遂诛灭卫氏三族,解除了潜在的威胁。

李夫人是因为他的弟弟李延年的音乐“北方有佳人”而得到汉武帝的宠信。李夫人入宫后生一男为昌邑王。偏偏李夫人红颜薄命,入宫不久便一病不起,形体枯槁,容颜憔悴。刘彻多次亲临探视,李夫人都以被蒙头,拒而不见。李夫人死后,刘彻追封其尊号曰“孝武皇后”。

王夫人是汉武帝的又一宠妃,她生育了齐王刘闳。王夫人和李夫人一样,很年轻就重病病危,武帝问她有什么心愿,王夫人说只疼惜儿子,希望儿子能封到洛阳。武帝认为洛阳地位不一般,改封为富饶的齐国,王夫人满足过世。她死后,武帝追封她为齐国王太后,还曾试图招魂与她相见。

钩弋夫人赵氏非常美丽,她的儿子刘弗陵很像汉武帝,汉武帝特别喜欢他。巫蛊之祸后,卫太子被杀,储位空缺。汉武帝一直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但觉得他年纪小而母亲又太年轻,武帝害怕钩弋挟子像吕后那样把持朝政,因此一直犹豫。几年后,他找了个借口称钩弋夫人有罪,把她杀了,立了刘弗陵为皇太子,是为汉昭帝。

李姬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她生了两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李姬处心积虑为两个儿子的地位暗中活动被汉武帝发觉,后幽禁而死。她的两个儿子也不被武帝所喜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