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不包括(为何二十四史不包括五代十国中十国的历史)_清史_二十四_十国

本文目录

  • 为何二十四史不包括五代十国中十国的历史
  •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为什么清朝已灭亡一百多年,史书还没修好
  • 二十四史书包括哪些朝代

为何二十四史不包括五代十国中十国的历史

二十四史是正史,其中本来就有《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这两本,为什么还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呢?我猜是这个问题问的不到位,提问者真正要问的是,为何二十四史中没有为五代十国中十国历史单独写本书。

问题到底要问什么

薛居正监修的《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北宋初年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内容涵盖中原五代更替,南九北一的十国变迁,以及周边的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已有的《五代史》,被称为《新五代史》,内容较《旧五代史》有增有减,但因细节减得太多,史料价值不如《旧五代史》。即使这样,十国的历史还是有记述的。

鉴于有这么明显的记述,还能这么问问题,那就该是别有深意。

为什么没有为十国单独著书

二十四史里有《南史》,有《北史》,还有《周书》、《宋书》、《梁书》、《魏书》、《北齐书》、《南齐书》、《陈书》,这些都是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不但有单个王朝的史书,也有整个大环境下分别记录北方几个政权更替、南方几个政权变迁的史书。为什么南北朝可以这样,混乱程度不亚于南北朝的五代十国不这样分开著述呢?

一、五代是朝代、十国是的割据政权

五代继承中原正统,虽然短,但它们的存在,类似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周、北齐、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它们是王朝,是朝代,有延续性,能上承唐末,下接宋初。

十国虽然较五代存在的年头长些,也稳定些,经济发展的也不错,但历史上对十国的定义是割据政权,而非王朝。十国的疆域很多局限于现在的一个省,后期的南唐因为吞并战争大了些,但还是不如中原王朝。

二、五代领导人是皇帝、十国领导人是节度使

五代的皇帝和南北朝北三南四王朝的皇帝一样,是历史上承认的,虽未统一全国,但他们的身份是被认可的。

十国的领导人或实际开创者百分之九十是唐或五代封的节度使,割据的原因也出奇的一致,中原王朝乱得一塌糊涂,没空管这块地了,这块地上的最高军事长官就自立为王了。十国中有的向五代称臣,有的独立,但实质没有变化,十国领导人的权力和他们是节度使时没有太大区别。

三、五代有延续性,十国时间上来回穿插

五代,梁唐晋汉周一个接一个,延续性很好,认知上不会太麻烦。

十国,除了前蜀后蜀以外,大家都穿插着,谁先谁后很难记清楚,并存的情况很普遍。要都立史书会很杂乱。

四、十国与五胡乱华相似

实际上十国和五胡乱华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前的情况类似,都是各种政权分立,都是内部斗的不可开交,外部也时而相互攻伐,还要注意江对面动向。十国时的北方五代更替,总的来说占据中原的都只是一个政权;五胡乱华时的南方一直是东晋王朝(蜀地存在过成汉,被东晋桓温所灭)。

五胡乱华的各国是没有单独著史书的,但统一北方的北魏有。同样,十国没有单独著史书,但把它们都灭了的北宋有。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二十四史中《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明确存在,并都有记述十国历史的情况下,没有为十国各自单独著史书,这是因为十国只是割据政权,领导人绝大多数是中原王朝的节度使,时间上相互穿插,没有延续性,太乱太多,有相似情况的五胡乱华诸国也没有各自单独著史书。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二十四史为什么没有清史

清史本应该由民国政府编写,但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清史编著给耽误了。后来蒋介石准备着手清史编写 ,但是发现当时清史稿中有许多错误,再加上内忧外患,老蒋也没有时间重新考证历史。解放初期是我国的特殊时期清史编写考证又耽误了。后来我国全部精力放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直到2002年国家才腾出时间来编著清史。编著清史是一项大工程,中间有许多史实有待考证。光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衔接就十分繁琐,有时候为了验证一个历史史实就要查阅大量资料文献。要耗大量人力和时间……我相信不论多么困难,清史不久将会面世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为什么清朝已灭亡一百多年,史书还没修好

第一,民国时代其实已经有人编写清史了,满清遗民赵尔巽召集满清一帮旧臣编写的《清史稿》,但是因为其旧臣的身份,对满清多有美化。所以可信度不高。

第二,建国以后,前三十年以阶级斗争为纲,会给封建遗毒修史?后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没时间修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现在有精力有时间修史了,貌似初稿已经出来了。

第三,封建社会新朝为前朝修史是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名正言顺。我们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不搞封建社会那一套,所以我们修清史纯粹是从史学方面考虑的。

二十四史书包括哪些朝代

要想知道二十四史包括哪些朝代,首先要清楚二十四史是哪些历史书籍,并撰写了哪些朝代的历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那么“正史“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见于《隋书·经典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词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是西汉司马迁著,共130卷。《汉书》,是东汉班固著,共100卷。《后汉书》,是南朝范晔著,共120卷。《三国志》,是西晋陈寿著,共65卷。《晋书》,是唐朝房玄龄等著,共130卷。《宋书》,是南朝梁沈约著,共100卷。《南齐书》,是南朝梁萧子显著,共59卷。《梁书》,是唐朝姚思廉著,共56卷。《陈书》,是唐朝姚思廉著,共36卷。《魏书》,是北齐魏收著,共114卷。《北齐书》,是唐朝李百药著,共50卷。《周书》,是唐朝令狐德芬等著,共50卷。《隋书》,是唐朝魏征等著,共85卷。《南史》,是唐朝李延寿著,共80卷。《北史》,是唐朝李延寿著,共100卷。《旧唐书》,是后晋刘昫等著,共200卷。《新唐书》,是宋朝欧阳修、宋祁等著,共225卷。《旧五代史》,是宋朝薛居正等著,共150卷。《新五代史》,是宋朝欧阳修著,共74卷。《宋史》,是元朝脱脱等著,共496卷。《辽史》,是元朝脱脱等著,共116卷。《金史》,是元朝脱脱等著,共135卷。《元史》,是明朝宋廉等著,共210卷。《明史》,是清朝张廷玉等著,共332卷。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有文字记史以来,各朝各代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二十四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起,至明朝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前后历史4000多年。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方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拥有四千多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文化遗产。

就二十四史而言,虽然具有颇多的优点,对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带来了较为可靠的依据和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这些史料,全部出自封建社会史学家之手,所以也存在很多问题。自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纂全部由官府掌管,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二十四史就成了歌颂帝王文治武功的工具,抹杀广大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理念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想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政冶地位和政权统治。

总之,二十四史的内容是经过统治阶级精心筛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因此,当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谨慎加以分析和批判的利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