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还记得二十四孝的故事吗)_母亲_二十四_故事

本文目录

  • 还记得二十四孝的故事吗
  • 《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关于“孝”精神的解读,在如今是否还适用
  • 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讲的是什么故事
  • 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对于你妈妈,你能不能做到

还记得二十四孝的故事吗

第一部分(何时定型)

  • 儒家十分强调孝道,认为孝是为人处事的根本。

  • 孝与忠又是相互联系的,由孝推及于忠,有利于封建宗法统治,所以历代王朝也以各种形式提倡孝道。

  • 由于儒家的宣扬和历代统治者的表彰,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以孝闻名的典型故事,后来,元朝的郭氏对这些著名的孝子的故事进行收集,成册,合为“二十四孝”,他还在每一个故事后都写了一首诗加以赞扬。

  • 因为这些故事切近社会民众,通俗易懂,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二部分(故事内容)

“二十四孝”是二十四个孝道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分别是:

  • (1)孝感动天。上古时的虞舜在父母和弟弟都有怪脾气的情况下,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感动了上天。他在历山耕地时,象来帮忙,鸟来协助,帝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把帝位让给了他。

  • (2)戏彩娱亲。周代的老莱子为了使双亲高兴,70岁时还不说老,经常穿上幼儿穿的花绿衣服,装着婴儿的样子在父母身边嬉戏。一次端水上堂,假装跌倒,还学起婴儿啼哭。

  • (3)鹿乳奉亲。周代的剡子,父母年老,双眼都有疾病,想吃鹿乳。剡子便穿上鹿皮,进入深山,混入鹿群,取鹿乳给父母吃。猎人看见要射箭,剡子急忙脱下鹿皮,说明情况,才得以幸免。

  • (4)为亲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家贫,常以野菜充饥,为了亲人吃好,常到百里以外去背米。亲人死后,子路在楚国做官,随从的车有百辆,仓库里粮食堆积很多,坐在多重的茵席上,排一排鼎吃饭。但他很感慨,以为自己再想吃野菜,为亲人背米,都做不到了。

  • (5)啮指心痛。孔子的弟子曾参特别孝敬母亲。一次,他去山中砍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手忙脚乱,而曾参迟迟不归。母亲便咬破手指,曾参忽觉心痛,便背着柴禾回了家。曾参跪问母亲,母亲说有客人来,就咬指提醒曾参。

  • (6)单衣顺母。孔子的弟子闵损早年丧母,父亲又娶,生有两子。两个弟弟穿着棉衣,闵损却穿单衣,冻得他驾车时连缰绳都抓不住。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后母。闵损却加以劝阻,说后母在,只有自己一人受冻;如果后母走了,兄弟三人都会受冻。后母知道了,非常感动,便悔改了。

  • (7)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对生母殷勤奉养,但母亲常常有病,文帝便亲奉左右,整夜不合眼,衣不解带。所熬的汤药,亲口尝过才让端进去。

  • (8)拾葚供亲。汉代的蔡顺,少年丧父。当时正值王莽时代,世乱年荒,蔡顺便拾桑葚。赤眉军看见他进行盘问,他说黑色的给母亲吃,红色的自己吃。赤眉军被感动了,便送给他二斗白米、一只牛蹄。

  • (9)为母埋儿。汉代的郭巨有三岁的孩子,由于家贫,郭巨的母亲常常将食物节省下来给孙子吃。郭巨认为儿子可以再生,母亲不可再有,于是为了母亲,他跟妻子商量,想把儿子活埋。当郭巨挖了三尺深的坑时,忽然发现了一釜黄金,上面还有文字:“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10)卖身葬父。汉代的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父亲死后,只得卖掉自己借来钱埋葬父亲。后来遇到一位善良的女子与他成了亲。董永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演变成戏剧《天仙配》。

  • (11)刻木事亲。汉代的丁兰幼年时父母双亡,未能奉养,于是他就刻木为像,当作父母来奉养。妻子对木像逐渐不尊敬,丁兰就休了妻子。

  • (12)涌泉跃鲤。汉代的姜诗和妻子都很孝顺,母亲喜饮江水,他们就到六七里以外去挑江水。母亲爱吃鱼,夫妇也尽力满足。母亲不愿一个人吃,喜欢与邻居老妇人一起吃。屋舍旁边突然涌出泉水,味道与江水一样,并且每天跃出两条鲤鱼,姜诗夫妇就用这来供养母亲。

  • (13)怀橘遗亲。东汉的陆绩六岁时到袁术家做客,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他把两个橘子藏在怀里,辞别时,橘子从怀里掉了出来。袁术问他,他说自己的母亲很喜欢橘子,想带回去给她。

  • (14)扇枕温衾。东汉的黄香九岁时母亲已经去世,他侍奉父亲非常孝顺。夏天用扇子扇凉床铺,冬天用身体温暖被褥,然后再让父亲睡觉。

  • (15)行佣供母。东汉的江革早年丧父,由于社会动乱,他背着母亲逃难,几次路遇强盗,他哀求不要劫他走,以供养老母。后来客居下邳,生活十分困难,没有衣服,他就为人去当佣人,挣钱供养母亲。

  • (16)闻雷泣墓。魏时王裒十分孝顺。母亲生前惧怕雷声,死后埋葬在山林里,每遇雷雨,王裒就跑到山林里,跪在母亲墓前哭泣,并说自己在这里,请求母亲不要害怕。

  • (17)哭竹生笋。晋代孟宗少年丧父,母亲年老多病,冬天又想吃笋汤。孟宗无法弄到笋,就到竹林里抱竹而哭。过了一会儿,地面忽然裂开,长出几颗竹笋。他拿回去给母亲吃,母亲吃完病就好了。

  • (18)卧冰求鲤。晋代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常在父亲面前挑拨,使王祥失去父母之爱。继母冬天忽然想吃鱼,王祥便解开衣服,卧在河面的冰上。冰忽然自动裂开,跃出两条鲤鱼。王祥拿回去送给继母吃。

  • (19)扼虎救父。晋代的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下地收庄稼,忽有老虎咬着父亲拖着走。杨香见状,不顾一切上前,用力扼起老虎的脖子。老虎居然吓跑,父亲幸免于难。

  • (20)恣蚊饱血。晋代的吴猛八岁时,由于家贫,夏天没有蚊帐。但当时蚊子很多,吴猛便躺在床上,任凭蚊子叮咬,他希望让蚊子吸饱,以免双亲再受蚊子的叮咬。

  • (21)尝粪心忧。南齐时的庚黔娄当了县令,上任不到10天,忽然觉得心慌出汗,就弃官回家。当时,他的父亲刚刚生病两天。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的好坏,可以尝一下粪便,味苦就能转好,味甜就要恶化。他尝过后,觉得味甜。于是,他十分忧愁,便向北辰祈祷,请求代替父亲去死。

  • (22)乳姑不怠。唐代崔山南的曾祖母年老没有牙齿,不能吃饭。崔山南的祖母便每天洗澡,到堂上让婆婆吸吮乳汁。这样,崔山南的曾祖母虽然不吃饭,但仍健康生活了多年。曾祖母生病之后召集全家,说自己没有什么报答媳妇的恩德,只是希望后世子孙媳妇们都这样孝顺。

  • (23)亲涤溺器。宋代的黄庭坚在哲宗时任太史,自己虽然尊贵,但仍然事母尽孝,每天晚上亲自为母亲洗便器,时刻尽其做儿子的孝心。

  • (24)弃官寻母。宋代的朱寿昌七岁时,生身母亲由于受嫡母的妒忌,被迫改嫁,50年没能相见。后来,他与家人诀别,弃官入秦寻母,发誓见不到母亲不再回来。他到同州时终于见到母亲,那时,母亲已经70多岁。

第三部分(总结)

  • 从“二十四孝”的具体内容中可以看出,其中选录的都是各个时代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当年人们汇编这些故事,肯定也不是让人直接效仿,如法炮制,我们需要学习的是它的内在精神,也就是说,尊老爱老的精神实质是任何时候都应当学习的。

《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关于“孝”精神的解读,在如今是否还适用

24孝,我们应该有选择地看和学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需要,什么时候都适用,但24孝有些内容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为的道德绑架了。比如郭巨埋儿,一个能忍心把自己儿子活埋的人,他可能会巨孝吗?从人性上来说不太可能。人类的本质是下行,其实动物也是,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生的爱,但对自己父母爱的程度相对要比爱孩子少一些。还有老莱愉亲,好像看过一个说法,说老莱其实是无意中摔倒,他父母笑了,然后他才用跌倒的方式逗父母开心。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一个70多岁的人,以类似小孩子的形式逗父母开心,这好像也不太可能。

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地学,不要愚孝。

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十四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环境下行孝的故事集。

“扇枕温衾”的故事全文如下: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意思是说,后汉时期的黄香,年仅九岁,失去了母亲,终日思念感怀,极其感切,乡党们都夸赞他孝顺。他见父亲劳作非常辛苦,伺候父亲很是尽心。夏天天气酷热,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太守刘护大为惊喜,特意表彰了他。

比起“卧冰求鲤”等略带神话色彩的“二十四孝”故事,“扇枕温衾”更有生活气息,也更有可行性。之前曾有网友表达过“二十四孝”是对人性的压抑,不符合现在的时代潮流。但是“孝顺”从来都不会过时。

其实,“二十四孝”故事本身可能有戏说的成分,或许不完全真实,但是故事背后的精神却是清楚明了的,是希望通过故事的传播,让更多的人明白“孝顺”的重要性,也希望这些故事能够感化大家,让大家想起自己的父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如果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了“卧冰求鲤”等形式上,那未免过于险隘了。时代在进步,以前关心父母可能需要写信,现在一个电话就可以实现沟通,信息交流方式可以变化,背后的爱却是不变的。

古时二十四孝的故事,对于你妈妈,你能不能做到

我妈现在,活在人间,我们就尽心尽力,记心间,俺娘当下体健康。只爱好吃和好穿,我们把娘放心间,多买水果。和海鲜,孝尽母亲爱在心,要对口,对味娘开心,有钱难买娘开心,眼晚年心中有喜欢,咋们尽量去满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