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广而告之, 本季的T恤已上架预售,价格照旧;这次不会做太多现货,预售多少就算多少大家尽量提前入,点下面小程序卡片进,两个印花(三个颜色)。
或者淘宝上 搜“电影最TOP”店铺,都行。
《大秦帝国•裂变》终于到迎来大结局,断断续续更了一个多月感触良多,今天多写几句。
之前做过几部古装历史题材,比如《雍正王朝》主要还是侧重解析剧情,并没有太牵扯史料,这次《大秦帝国》想换种风格,把史料和剧集穿插对比, 然后许多同学有点儿受不了,怎么辣么多编剧脑补内容?
两方面原因。
一是先秦太久远,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本书,《资治通鉴》相当内容照抄《史记》,司马迁写书的时候已过去几百年,经历秦汉战火太多东西灰飞烟灭,他能看到的不比咱多多少,连各国年表都很难搞清楚,一场大事件往往只是寥寥几字,编剧也只能脑补。
二、再好的历史剧也都是艺术创作,是戏,而我的解读方式是对比着看,可能会让你有演绎过度之感,事实上任何一部剧集也经不起历史研究推敲,大家一定要分得清。
能激发起你探究历史的兴趣,我已经是谢天谢地。
再谈谈我的历史观。
我发现不少同学认同下面两句话: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这不能说错,毕竟失败者也没机会修史,史书是人写的,是人就有立场,免不了因意识形态、敌我阵营等因素涂脂抹粉,但拉到历史长河层面就有问题了, 胜利者并不永远是胜利者,有上妆的就有卸妆的,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在迷宫里寻求更自洽的解释。
每一次文物出土、新材料发现都是一种卸妆,累月经年历史会越来越清晰可靠,虽然远达不到完全真相程度,但它是可信赖的(我们也没有其他选择)。
另一方面: 历史是层层累加的。
比如名篇《鸿门宴》,司马迁写得惊心动魄,读者不禁要问,难道他当时猫在现场记录么?否则怎么可能知道那么多细节?
鸿门宴的细节真不真其实已不重要,也不可能完全考证清楚, 但后世的人都愿意相信它真,光成语就贡献一大堆: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些都变成一种中华文化语码,你说它真不真实呢?
真,它非常真,打动着一代代的读者, 中国人的集体意识便是由千千万万个鸿门宴塑造。
一不留神多BB了几句,还是上节目吧,最后一期来看商鞅的终局,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能力最牛B的人物,在我这儿商鞅可以排进前十。
公众号推文有限制不能插入10个以上视频,前11回同学们自己往前翻吧,我就不粘了。
大结局放开留言,大家看完觉得怎么样,在评论里聊聊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