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姓是起源于哪个时期?古代的九州是什么意思_商鞅_三面_女娲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容成氏 商鞅 三面 女娲

本文目录

  • 成姓是起源于哪个时期
  • 古代的九州是什么意思
  • 虞朝是个怎样的朝代为何被称为“神奇的朝代”
  • 华夏九州指的是现代的哪些地方
  • 秦孝公死前有意将王位禅让给商鞅,如果商鞅继承了王位秦又会怎样

成姓是起源于哪个时期

成姓起源有以下几个出处:

1、源于姬姓

出自周武王之弟的封地郕,属于以国名为氏。成氏族人大多尊奉成叔武为得姓始祖。

2、源于容成氏

出自远古帝王容成氏世系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姓氏词典》中引《新纂氏族笺释》注释:“容姓出自大容氏。”大容氏部落后派生出容成氏族,即传说中的大容氏“生”容氏。

后世所明确记载的容成氏,当以大禹为主要代表,是源出姒姓的一支族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名人辈出,其后裔子孙分衍多多,姓氏繁复,但最早的成氏、容氏、庸氏,当出此族源。

3、源于芈姓

出自楚国君主若敖之子成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千家姓查源》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个儿子名叫熊成虎,是楚国大夫。在熊成虎的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成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匈奴族

出自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北凉录》中的记载,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公元前140~前88年),南匈奴屠格部族多次被大将军卫青击败,俘虏被送入中原地区分散居住,其中即有按汉俗改汉姓为成氏者,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成佳氏,亦称程佳氏、承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苏完,后多冠汉姓为成氏、程氏、承氏等;满族成尼氏,亦称承吉氏、瓜吉氏,世居辽阳,后多冠汉姓为程氏。

古代的九州是什么意思

谢谢悟空问答和你想知道吗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现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战国以来九州即成为古代中国的代称,至迟自晋朝起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由冀、 豫 、徐 、兖 、青 、扬、 荆、 梁、 雍 九州组成。

豫州,字音同禹,地处中原,为河南的简称。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ㄧ,大禹依靠洛阳洛水中,神龟背驮的“洛书“才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所以豫州排在首位,当之无愧。

青州,青为东方的代称,青州居东方。东岳泰山居于五岳之首,所以把九州比作“九宫格”,豫州居中,其他八州便如同八卦代表八个方位,而青州居东,便是除豫州外的首位,根据九州所处的地理位置,按照顺时针方向从豫州至青州开始,依次为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青州,山东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

徐州,河淮平原。泰山以南,淮河以北。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岭南地区。

荆州,湖北以及长江中游

梁州,陕西、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

雍州,甘肃、青海、宁夏、内蒙西北部地区。

冀州,河北平原、山西高原及辽河平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在汉代,九州的范围己包含岭南及甘肃等地在内,其后2000多年来至今,“汉地九州”的地理范围再也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九字的意思:

◎ 数目,八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玖”代):九归,九州方圆,一言九鼎,九五至尊,九九归一……

◎ 泛指多次或多数:九死一生,九霄云外。

虞朝是个怎样的朝代为何被称为“神奇的朝代”

虞,“唐尧虞舜夏商周”嘛。很早,但实际上当时还不能称为“朝”。这里简单说一说。

虞不能称为“朝”,按现在的情况,最公道的说法只能称为“一个治世”。

“朝”是什么?“朝”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朝见、朝拜,省视首领。但是在尧舜之时,不存在这种频繁的“朝”制,所以,虞不能够称为“朝”。它也不是世袭,那就更不能称为“代”。

虞治世之下,大部分当时很普通的角色,拿到后世都是人文大神。

虞治世时期,以“社”为本。它也是最后一个极度重视“社”的治世。因为到了禹,禹传子、家天下,天子制度下,“社”的意义被淡化了,否则要对天子权威产生威胁了。

比如后世《礼记·郊特牲》记载:冬至祭天约郊,夏至祭天曰社。

《礼记外传》记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故建国军民先命立社也。

《周礼·大祝》记载:大师宣于社,造于祖,设军社,类上帝。国将有事于四望及军归献于社,则前祝。

社,古代部落必有的一个区域,设石主,它的本质代表的是“生殖”。因为在上古时期,人口就是一切。

社神,就是地母,是最早的女神,其地位和尊崇度在人文学上要远远压倒三皇五帝和女娲。比如女娲源于阴康氏,而阴康氏也设“社”,女娲是神,地母是女娲的神。三皇五帝也一样,他们是神,地母是这些神的神,这个神格就有点高得离谱。

正因为虞治世也是这种情况,所以虞治世时期的人物地位一下就起飞了。比如鲧、禹、敳颓、伯益、仓舒、由简等等,在当时就是普通人,但是到了后世,这些人都是其他神祇望尘莫及的大人物。

虞治世也是目前发现的,能够证明夏以前中华并非“大一统”的治世。

换句话说,你认为尧舜禹地位高,其实在当时,他们也很普通,同样的势力有的是。

而且,我们以前知道的那些上古首领,其实他们不是“串联”的而是“并联”的。

比如颛顼。以前都认为,虞治世和颛顼时代时间不同,但是现在知道了,舜与颛顼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两个人分别是两个不同部落的首领。

最能证明这个情况的,就是上古时的“三面事件”。而且,这里有着史籍记载中最大的争议点。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大荒日月所人。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

三面是颛顼的儿子,而且还是鲧的哥哥、大禹的伯父。传说颛顼有廿四子,他是其中一个。

在故事里,鲧死后化为三足鳖,三面就干了一件很高科技的事,拿钓杆去钓鳖玩儿。

禹知道了之后暴怒,请来了另一位伯父敳颓,再加上一员大将叫伯益,一起去收拾三面。三面玩得正高兴,被人打扰了,大怒,打伤了敳颓,还当着他们的面把鲧变成的鳖给解剖了。万幸,鲧在这时神力大增,化成蚩龙闪人了,只留下躯壳。也就是《归藏·启筮》里记载的:“鲧……剖之以吴刀,化为蚩龙”。

颛顼的另一个儿子,三面的亲兄弟仓舒,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气愤,从幽都借来“不周风”,想杀了三面。但是三面是不死之身,不仅没死,还把不周风给吞了,并且发动了北海晦昏之水,要将全天下给淹掉。

——这就是史籍上有最大出入的地方。大洪水,我们知道的另一个版本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而在这一个版本里,大洪水是三面引起的,没有阴康氏那个女娲什么事。

这也说明,颛顼讨伐共工,其实就是去打三面,所以后边的故事,与大禹治水,全部连起来了。——这与我们原来看到的版本完全不同,不仅更加合情合理,而且解释了过去很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颛顼为什么不顾廉耻去袭击共工氏,因为共工氏对于颛顼来说是招降纳叛了。

此描述可见《淮南子·天文训》;晋代张华《博物志》;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王国维释注《经义述闻》;刘节《古史新证》;丁山《中国古代宗教神话考》;《甲骨学》1961年8月第9号刊;《文物》1979年第6期;邢公畹《语言论集》;杨宽《古史新探》;袁诃《中国古代神话》;闻一多《古典新义》;何新《诸神的起源》第三章《女娲与大禹故事的真相》等。

也就是说,虞治世的故事,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推翻了过去的神话给出的历史时间线,不是神不神奇的问题,而是整个把过去神话里描述的上古历史给颠覆了,这是它最牛的地方。

越去解读虞治世的历史,越觉得奇妙,这些历史能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它是完全颠覆曾有学说的,这段历史的价值,在考古人文上的意义是非凡的。

华夏九州指的是现代的哪些地方

华夏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

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凉州,豫州,雍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秦孝公死前有意将王位禅让给商鞅,如果商鞅继承了王位秦又会怎样

火烧的赤壁,钩沉的史书,我是东吴周郎,我来回答。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据《战国策》记载,秦孝公在病重之际和商鞅谈话,透露出想把王位让给商鞅的意思。

商鞅推辞不接受。五个月后,秦孝公病死,年仅四十三岁,传位给了儿子秦惠文王赢驷,这一年,秦惠文王18岁,血气方刚,他和他老爹一样,也是雄猜之主,一代枭雄。

那么,问题来了,秦孝公乃一代英杰,在位二十四年,大力推行商鞅主导的变法,英明神武,创业之君,他怎么会在病重的时候提出让商鞅继位呢?

而且,知子莫如父,自己儿子赢驷也是一代俊杰,难道秦孝公看不出来?当然不可能。

那么,秦孝公临死前想让商鞅继位的提法,明摆着是一种试探了,他想看看商鞅的政治野心,如果商鞅没有坚决拒绝,而是态度有所犹疑,恐怕秦孝公不会让商鞅活下去了。参考李世民临死前对李绩的做法。

更加不怀好意的猜测,秦孝公这么做,颇有点给商鞅树立政敌的意思,他一下子就把商鞅推到了未来国君赢驷的对立面。

赢驷知道这件事后,他会怎么想?

而且,商鞅本来就因为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得罪了一大票不该得罪或者说惹不起的人物,秦孝公这种态度,岂不更加加重了这些人的愤懑?

假如商鞅真的能够继位——脑洞大开一下,那么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血流成河,清洗反对派势力,而这些势力,广泛存在于秦国的贵族和王室群体中。

这意味着,赢家王族恐怕要被彻底清洗一番了。尤其是赢驷,更加不可能活,他如果活着,会成为一面旗帜,一个领袖,一个赢家老秦人的象征,商鞅必须解决掉赢驷,甚至把赢驷一脉彻底灭族。

参考隋炀帝杨广如何对待前太子杨勇及杨勇的儿子们,参考李世民如何对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要知道,杨勇和杨广,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可是同胞兄弟啊。

对商鞅而言,赢驷和他没有半毛钱血缘关系,真要除掉赢驷,根本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可见,秦孝公临死前这一问,更像是试探,以及给商鞅拉仇恨。老家伙坏的很,不是个好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商鞅在赢驷登上王位后,很快就被清算了,公子虔告发商鞅谋反,商鞅吓得赶紧逃跑,本来想跑到魏国,但魏国不敢招惹麻烦,拒绝了。

商鞅为求自保,起兵反攻,当然很轻易就被打败,败后被斩首,然后尸体被拉回咸阳车裂,并被灭族……

公子虔是何许人?就是商鞅变法里,触了霉头,被商鞅和秦孝公当成反面例子,割了鼻子的那位老兄。

公子虔正是秦国朝廷王室反对商鞅的代表人物。如此凶恶的政治环境,商鞅想继位,如同痴人说梦。

秦孝公深沉的城府与心机再次得到证明:故意问商鞅愿不愿意继位,作为试探,如果商鞅答应了,那就砍掉商鞅的脑袋,如果商鞅不答应,也给商鞅拉了一波仇恨,等自己的儿子赢驷继位后,商鞅是死是活,也就是赢驷一句话的事了。

看上去商鞅多么显贵,其实他完全是在刀山上跳舞,随时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他实在是太出色太优秀了,秦孝公绝不会把他放到别的国家里去的,退隐山林?没门!逃奔他国?没门!利用价值榨干之后,兔死狗烹才能让秦王放心。

商鞅死后,秦国依然坚定执行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一百年不动摇。商君可以死,但商法不可除,至于变法引起的贵族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仇恨,秦王用商鞅的脑袋做了祭奠,安抚了这些贵族的人心。

不能不说,这一招连环击,秦孝公与秦惠文王真是用的太妙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