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文人俞樾留下许多文言笔记,其中将自己的亲眼所见,已经挚友的相告悉数记录下来,留给后世品读。诸多笔墨之中,有一则笔记颇为使人感动,看罢之后,让人不禁感慨,世间竟有如此慷慨之女子。
王慕堂,广东书生,光绪二年,远赴京城进行科考,因考期尚早,于是在天津下船后,边游玩边感受北地民风。哪料想一时不慎,致使财物被盗,无奈之下,只好前往广东会馆借钱。会馆尽管予以资助,但是非常有限。为了节省开支,王慕堂暂居同乡陈某的家中。陈某家住东门里弥勒庵附近,离着文昌阁不远,因为文昌阁每天有学子结伴读书,因此王慕堂便每天早起前往文昌阁,与众学子一起诵读四经五书。
某日,王慕堂腋下夹着书本,从文昌阁返回陈某家中,经过一处曲巷时,无意中看到一户人家的窗子开着,一个长相极为娇美的丽人端坐窗前,面色忧郁,似为苦恼之事忧愁。
自古书生都自誉多情种,王慕堂也不例外,停住脚步,观赏良久,无奈对方如莲花,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王慕堂不禁叹息,而后郁郁离去。
行走不过五六十步,背后有个小丫头匆匆追赶过来,喊他留步。王慕堂回身问那个小丫头,喊住自己有什么事情么?
展开全文
那小丫头对他说,主人备下香茗,想要与他品茶闲谈。王慕堂大为疑惑,自己在天津除了陈某之外,并没有其他朋友。他担心有人设圈套,骗他去喝茶,借机抢他财物。但转念一想,我如今已经落魄成这幅模样,身上除了几枚老钱,两本旧书,就只有这身看着还算干净的衣裳,纵使让他们抢,又能抢什么呢?于是,王慕堂胆子大了起来,跟随那个小丫头去见她的主人。
见面之后,方知小丫头的主人正是端坐窗前愁眉不展的那位丽人。莫非真如《聊斋》所写,穷书生偶遇狐仙变化的美娇娘,自此两人卿卿我我,缠绵不休?
世间哪有这么多狐仙,敬茶之后,两人面对面交谈,那女子自称姓乔,原本是秦淮之地一家青楼中人,被一个仰慕自己美貌的男人用高价赎身之后,嫁为小妾,随后跟他来到津门。哪料那是个短命人,没一年半载便因病一命呜呼,留下她和贴身丫头相依为命。津门多有混混儿,她怕遭人欺负,因此从来不敢出门,长此以往,抑郁成疾。时才在窗边闲坐,见到有人注视自己,惊讶发现与注视自己之人似曾相识,于是冒昧让丫头请其到家中来,只为说说心里烦恼。
乔氏又说:“相逢何必曾相识,萍水遇合,即是前缘,妾愿与公子小酌。”接着,乔氏让丫头置办酒菜。王慕堂大有受宠若惊的感觉,自己不过是看了几眼,她便将自己视为知心人,更愿意将心中烦恼对自己诉说。既如此,自己也就不能有所隐瞒,在乔氏倾诉苦恼的同时,王慕堂也将自己烦恼诉说,他说自己丢了钱财,正为此事而发愁。
哪料想乔氏听了之后,立即拿出一包金银相赠。王慕堂不敢收,乔氏说:“妾虽龌龊,但也有湖海襟怀。”她请王慕堂务必收下,等到榜上有名之后,再还给她也就是了。
既然美人真心相赠,自己也的确需要这些金银,于是收下。此后几日,王慕堂在文昌阁读书之后,便过来与美人饮茶相谈。
考期将至,王慕堂依依不舍地离开津门,尽管最终夺得魁首者是江苏南通人张謇,但王慕堂也得了探花功名,他没有忘记乔氏对自己的恩德,托人从广东捎来金银,立即返回津门去找乔氏,却发现门庭如故,人面不知何处去。
问遍周遭邻居,有人说乔氏已经死了,有人说被恶人抢掠去了,也有说也许去了外省,她从来不出家门,跟邻居相互之间也不熟悉,白天还见到家中有人,转天便人去屋空。因此,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去向。
王慕堂为此而久久不能释怀,托人打听了好些日子,也始终没有乔氏的任何音信。后来,王慕堂进了翰林院任职,也娶了妻妾,但仍念念不忘当年资助自己之人。他将此事告诉好友俞樾,俞樾随即将这件事记在自己的笔记中,笔记至今留存,才使得你我可以看到这个唯美却又感伤的故事。
若问此事真假与否,也只有王慕堂自己知道,你我只是看客罢了。若问世间真有这种女子么?我说肯定有的,起码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女子,尽管没有乔氏的慷慨,但起码也在我困难之时帮助过我,虽说最终没能走在一起,而她亦如乔氏,人面不知何处矣,但这份情谊至今仍不敢忘却,成为保存在我的人生旅程当中的一抹美好回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