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老家来信,续家谱修家庙,大家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 家里老人去世,三年之内不能走亲戚,不能串门,你的家乡有这种风俗吗
- 什么是四君子汤
- 《道德经》里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老家来信,续家谱修家庙,大家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谢谢!这位师友的问题我还真是刚刚在做这件事。去年我老家七十四岁的本家爷们,召集村里在外边工作的乡亲开会,说是要续写家谱和修家庙,得到了大伙的一致赞同!因为,这续谱是我们农村传承的优秀美德吧。从我们村建立开始,就开始论资排辈的续写家谱了。既然大家都同意了那就赞助钱了。我对续写家谱很赞同,也尽其所能进行赞助,但对修家庙提了两点看法:一是不赞成修家庙。因为,我们村的这个家庙年久失修,已经是破败不堪了!我小时候这里是村里的一个小卖部,那时候它还可以吧;大门前有两棵大槐树,我们经常爬到上边玩。后来,西边一棵先死去了,东边一棵被革委会砍去做了办公桌椅了。家庙里东西两边的厢房已经是荡然无存,仅剩主堂三间了,也已经是少砖缺瓦了,如修完整投资较大。二是修家庙如无人管理,还会重蹈覆辙吧!况且,不能提倡烧香拜神的迷信的风气。尽管我的意见没有被本家爷们所接受,但仍调整了少化钱只做简单整修的办法。目前,续写家谱已接近尾声;前段时间,我受乡亲们所邀,参加了家谱的付印仪式,看到了众多乡亲老少爷们的高兴劲儿,尤其是负责组织的七十多岁的本家爷们,好象年轻了许多岁!精神抖擞的给大家详解家谱续写过程以及又加了那些现代元素。并介绍家庙筹修情况。我深切地感到,中国传统的优秀美德和文化,在群众中深深地扎根,只要对社会发展有利,我们还是要努力地传承下去好啊!个人观点,请师友指正!谢谢!
家里老人去世,三年之内不能走亲戚,不能串门,你的家乡有这种风俗吗
好久没有回过家乡,不知道这种风俗有没有改变,但三年之内不能走亲戚,现在我们那里已经没有了,至于不能串门,在老人未入土之前,当地的确还有这种忌讳。
曾听老人们说,家有老人去世,过去要守灵一星期,入土为安后,要一期一期的去上坟,直到过了100天,做子女的才可以脱掉孝服,但是做长子的,三年之内必须穿戴白鞋子。
白鞋子其实就等于披麻戴孝,因为他有孝在身,所以不能去走亲戚,也不能去串门,平时忌讳穿红戴绿,也不能去参加任何喜庆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现在已经没有这么多的忌讳了,老人去世三天就会被火化,安葬之后,做子女的就会脱掉孝服,传统的期期上坟习俗,被简化成五期、七期和一百天。
老人去世三年,是子女的重孝期,当地过春节时,是不能贴春联的,三年之内的每年祭日,子女要在这天回去祭拜,如果村里有未出五服的同辈,大家也会一起去上坟。
前一二年的祭日,办的相对简单,但是三年这天就不同了,这是当地的一大祭,所有沾亲带故的亲朋,几乎都要前去,这是我们那里人说的“半喜半忧”,会宴请民间艺人前来助兴,这天非常隆重,客人多的时候,仅酒席就可达百桌。
三年过后,守孝期虽然过去,但老人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每个子女的心里。
《图文无关,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什么是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组成:党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功用】益气补中,健脾和胃。其实最早的四君子汤用的是人参,因人参昂贵又过于猛烈不适合很多人,就改成了党参。党参是君药,茯苓是臣药,白术是佐药,甘草是似药。有升有降,有阴有阳,有补有泻。党参补中益气,提振脾胃阳气,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属于升的力量;茯苓利湿,把中焦无法利用的废水从下焦排出,属于降的力量;白术把中焦可以利用的水气化成人体需要的津液,甘草稳固中焦脾胃。【临床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胃虚弱的基本方剂。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等,均可加减应用。以面色萎白、饮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为使用要点。治疗脾胃虚弱,饮食少思、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虚弱患疟痢等症。加乌梅、陈皮治产后腹微痛泄泻不止。加黄芪、白扁豆,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黄,耳鸣,口淡,气乏,食不知味。【附方】四君子汤是千古健脾养胃第一方,后世很多健脾养胃的方子都由它演变而来。1.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治呕吐泻下,脾脾虚弱而兼气滞,不思饮食。2.本方加半夏、陈皮、姜枣煎,名六君子汤。治脾胃不健、饮食不思,或胸膈不利,或膨胀呕吐吞酸,大便不实等。3.本方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生姜,名香砂六君子汤。治气虚痰饮、呕吐痞闷、纳减消瘦。4.本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七味白术散。治脾胃虚弱,发热、口渴、纳减。5.本方合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加姜枣水煎服,名八珍汤。治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使用注意】1.本方性味虽中和,但仍带温性,久服可出现口舌干燥、渴饮、烦躁等现象。2.凡高热,阴虚火盛,积滞气胀,津液不足,烦渴便秘,宜慎用或不用。
《道德经》里的“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是何意你是如何理解的
不请自来,请多包涵;
我们分开来说说这几句话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智慧,请务必仔细阅读完,后面两句话才是重中之重!
第一句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古文今译:金玉满堂,无法守藏;
我的理解:财富到了金玉满堂的程度,无法永远守藏。我想,没有人会否认钱财的作用,但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全放在敛财上,而轻视了做事本身及其意义。
比如在生活中,无论多漂亮的房子,很少能见到房屋突然倒塌或消失不见,反倒是那些房子老是换人。
我们常说,“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懂得为人做事,自然能创造财富。人生起起落落,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现在或将来,更重要的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好好生活。
第二句话: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古文今译:富贵而骄,自取祸患。
我的理解:如果因为富贵而过于骄傲了,这会自取祸患的。就像我们现在有个说法叫“炫富炫贵”。
有的父母认为,留给儿女的财富越多越好。我觉得,富贵是好事,人生有保障,可为什么会骄傲呢?孟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这就是那句俗语“富不过三代”的由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好的家风传承,正确的处事智慧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留那么多可能反而会害了他们。
其实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才能出众、能堪大任、虚怀若谷的人,或许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古话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一个人在既有的富而且贵的环境中,却不知富与贵的本身,便是招来后祸的因素。如果还持富而骄,因贵而作,那是不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呢?小过不慎,恐酿大祸。
第三句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古文今译: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我的理解: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如能“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一般人有一点功劳,往往还没等别人开口,自己就先说了,容易忘乎所以、居功自傲,甚至以此来为自己谋取更多私利。
老子曰:“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他说,一个人在事情做好之后,要懂得收敛锋芒和意欲,把自己的位置退到后面,以更多人的利益为先,这叫“身退”;功成业就而不自居,不把持,不贪慕成果,这是合于天道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或启发,那就是最幸福的事!
如何理解“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
谢谢邀请。
一直以来,佛道经典修炼,总是暗语,加之以前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有限,其实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道教经典修炼依据五行,修炼奇经八脉;佛家修炼转脉轮。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影视剧、小说,把修炼有为者的渡劫,夸张为升天遭雷劈,其实不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教你如何渡劫。
原来,当你静心修炼到入定态,炼精化炁,直至结丹---产大药---结胎---育婴---元婴出窍--三花聚顶---到佛境通---再到粉碎虚空大镜,这才完成得见如来的修炼境界。达摩祖师九年面壁,就是在粉碎虚空大境。按照佛家经典,粉碎虚空后,你每一个细胞可以是一个你,化身亿万,即使脱离肉体,你的灵魂永不消逝。《西游记》中悟空能变许多小猴子,其实来源就是这个。
了解了原理,我们来解释一下这句话,起初修炼的人心静不下来,那么就是心头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佛家把你脑中出现的影像叫相。这个阶段不是很严重,只加意念静心,基本没有问题,但在结丹之前后,炁充盈,就有走火入魔风险,这个危险依旧是心不静,导致炁机乱窜,阴神影响了阳神,人会发疯。所谓的精神分裂。依旧是心静会度过此小劫。也就是佛家经典说的不着色相,但到入定后,要进一步修炼,天目已经打开,即使没有慧根者也会在脑海中显现图像。这时才是大劫出现。科学中,大自然似乎要消灭一切,是科学家达成的基本共识。佛道修炼如此,也是不想让你简单修炼就能进入佛道之境。你修炼到每一个阶段,都有劫。到入定后不久,脑海中时不时会蹦出一些画面,如起初突然显现鬼像,如果你不被惊吓,再修炼下去,会出现仙女,如果你是《红楼梦》中的贾瑞,那么你渡劫失败,过不了美人关。此时心加意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一切都是虚幻的,静!静!静!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理,进入虚空大定。方能度过此劫。以后还会有神仙相,佛相,都会出现在脑海,会错误引导你修炼,让你走火入魔。你都不要理会,加意念静或定,悟空的定身法,哈哈。即可渡劫,达到修炼的彼岸。成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