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老家几天了,曾魂牵梦绕的家乡年味,是鼓锣齐鸣,人声鼎沸,大家忙着备年货,可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片萧条,寂静无声。
记得我们小时候,进入腊月后,特别是腊月十五后,家家户户都在为过年作准备了,大人忙着熏腊肉,做年糕,做各种小吃。
小孩子跟在大人身后帮忙,也忙个不停,有时有了零花钱,会去买零食吃,买鞭炮放,买玩具玩。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围在电视机旁看着电视剧,综艺节目,趁着播放广告时,赶紧又去忙自己的事情。
展开全文
最让人难忘的是大人们敲锣打鼓,大人们在前面,小孩子跟在后面,一路敲打着走到另一个村子里,另一个村子里的人也会敲锣打鼓接应,然后他们村子里会准备好酒菜,大家坐下来把酒言欢。
可是到了现在,却很少看到以前的情景了,什么年货都是直接去城里买回来,甚至直接就有人下乡来卖各种年货了。
大家都是窝在各自的家里,老人们在看着电视,年轻人手机不离手,偶尔有点年味的就是小孩子在欢快的放着鞭炮,烟花。
至于那走村串寨的敲锣打鼓,已经没人愿意玩了,特别是到了晚上,除了偶尔听到几声狗叫声,和平时也没什么不同了。
为什么会岀现这样的情况呢?
对于年味越来越淡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为了预防安全隐患,很多地区都不能放鞭炮,放烟花了,没有了锣鼓喧天的热闹,就没有了过年的热闹仪式感。
也有人说,工作一年太辛苦了,春节假期大部分人只有七天,就只想好好的休息,不愿意再走街串门的拜访亲朋好友了,年味也就越来越淡了。
还有人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好多东西,现在随时都在吃,现在过年大家都是聚在一起拿着手机各自玩,沟通很少了。
曾经心心念念的压岁钱变成了微信转账,拜年也变成了微信问候,忙活一天的年夜饭,好多人都是提前在饭店订好了。
原来全家团聚的年三十守夜,有的吃完饭就去打牌打麻将了,有的去了外地旅游了,有的又在想着下一年的事情安排了。
原本充满幸福快乐感的“过年”,悄然之间变成了一次年终的大休假,大家忙碌一年,到最后也希望好好的休息休息。
更让人无语的是,一些专家教授说出了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建议,继禁止放鞭炮烟花之后,甚至不让吃年夜饭,不能拜年,几乎是与年有关的活动都不能过了。
但仔细想想,所有风俗,所有旧习惯,所有你念念不忘的年味,不过就是追求心目中不变的仪式感。
而那些大家在讨论的年味,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它只是换了样子,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样子。
回家之前打给爸妈的那通电话,告诉他们自己什么时候回来,然后经过各种交通工具回到老家,跟爸爸推杯换盏、跟妈妈唠唠家常。跟亲戚朋友在视频里相互拜年、见面吃饭,带小孩子去各种游乐。
其实能回到家里,就是种让老人小孩都觉得你的存在,让他们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有家的感觉,因为有家,才有大家。
过年最让人激动的是吃完年夜饭后,大家敲锣打鼓把气氛搞起来,放鞭炮烟花,把年味照耀起来,大家在欢声笑语中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年味,一起迎接新年到来。
敲着锣打着鼓,欢欢喜喜辞旧岁,
点鞭炮放烟花,高高兴兴迎新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