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怎么死的(包拯被人毒死是真的吗包拯的死因究竟是什么)_包拯_仁宗_遗骨

本文目录

  • 包拯被人毒死是真的吗包拯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 包青天和展昭是怎么死的
  • 包拯备受爱戴,皇帝也器重,为何在宋朝会暴毙而亡呢
  • 包拯我的正义死了第几集
  • 包拯怎么死的
  •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 包拯包青天包大人是怎么死的
  • 历史上的包青天是怎么死的

包拯被人毒死是真的吗包拯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说到包拯小编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包拯是中国古代史上很有名的一位侦探,一般一些非常伤脑的案件交给包拯便可以迎刃而解。为此,包拯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得罪人的,有很多的人因为被包拯戳穿判刑,所以怀恨在心,想寻找一个机会谋杀掉包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包拯最后也死了,不过,包拯的死确是一个大谜团,有的人说包拯是老死,有的则说包拯得罪人被人毒死。具体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枉法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垣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也。

武贤王自是不甘,想出一条毒计,邀请包拯喝酒,并下毒,包拯感到头痛欲裂,胸中如烈火在烧,不久中毒而亡。公 孙策 按照包拯生前之计,密不报丧,借助包公之名,下令斩杀了武贤王之子。 事后,包拯死讯才被放出,满城百姓无不悲伤痛哭。

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十三天时间,其间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如此突发性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他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似乎成为了千古不解之谜、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青天和展昭是怎么死的

包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根据《北宋史》: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展昭:清代说书艺人石玉昆没在他的小说(《《七侠五义》》,《《小五义》》)中提到,也就是说所有关于他的小说或评书都没提过他怎么死的,另一方面历史上到底有无此人也很难说,那么按自然规律来说,展昭应该是老死的.

包拯备受爱戴,皇帝也器重,为何在宋朝会暴毙而亡呢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乃北宋名臣。他为人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史书记载,包拯在63岁时因病突然去世,但是关于他的死到底是被毒害还是真的因病而死,一直都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一九八零年,合肥市政府决定在包河的南岸修建包拯墓园。包拯的遗骨,是与家族中很多人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在迁葬时必须先做鉴定。在鉴定过程中,竟然无意中发现包拯的遗骨中的砷元素含量特别高,于是又引起了一场关于包拯死因的争论。

包拯去世的那年是六十三岁,死前身体健康。如果包拯遗骨中含有过量的砷元素,那么,就很可能是被仇敌所毒杀。包拯是不是被毒死的?是谁下的毒?为什么要毒死他?包拯之死,真的会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吗。

史料记载包拯在发病期间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大家知道,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经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既然包拯属于正常死亡,并非毒杀,那他因什么病而死呢?大家知道,弹劾大臣,审阅卷宗,对于励精图治、一心为民的包拯来说几乎是每天的工作,披阅案卷,耗时过多,长时间处于微弱的紧张状态,这就好比温水煮青蛙一样,等病变察觉的时候,就已经晚了。它造成的后果就是,颈腰椎周围的韧带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气血供应,就会慢慢形成钙化,两侧的牵拉受力开始不均匀,久而久之,椎间盘就会突出,挤压周围的组织和神经,颈腰椎病就会形成。古书上也提到他有类似于颈椎病的毛病,加上他年事已高,疼起来寝食难安。中药材朱砂安痛丸、健脑丸、人丹、七厘散、苏合香丸等药物中皆含有汞。包拯在服用这些药物时,会有一定量的汞被摄入休内。这些就印证了他骨骼内含有汞的原因。所以说,包拯之死于颈椎病有直接的证据。

包拯我的正义死了第几集

第13集   包拯同凌楚楚、展昭同赴汴京准备参加两月后的会考,途经楚楚的家乡隐逸村。几个月前,凌父的结拜兄弟卓七被杀并被砍去右臂,凌父也突然失踪,楚楚希望包拯能帮她找回父亲并查出卓七叔的死因。   第14集   村里青年卓云、杨开为获取楚楚芳心相互竞争,而杨开同楚楚的继母暗中有染,几个人各怀心事。一名自称龙秋燕的少女闯入了隐逸村,来历不明的她竞令凌父的另几位结拜兄弟张三、李四朱六大为恐慌,担心她是朝廷派来的,三个人因意见不和大吵一架,在回家的路上张三被杀并被砍去一条腿。   第15集   楚楚告诉包拯,村里的六家人每家都保存有一具干尸,而且每具干尸都缺了身体的一部分。包拯注意到死去的两人被去的部位都与自家干尸缺少的部分相同,更奇怪的是,朱六惊恐地大叫“干尸复仇”,在众人的追问下,李四讲出了干尸的来历……   第16集   村人发现洞中有一可疑之人,包拯建议用火攻将其逼出,没想到他竟是失踪多日、已经疯癫的凌父。大家将其救回诊治,发现他中了剧毒暗器“暴雨梨花针”。正当他的情况日益好转、快要清醒的时候,却在展昭的严密守护下被人砍去头颅而死。   第17集   朱六也被害了,身体同样被砍去了一部分。包拯上山寻访,在上山发现一座孤坟和一间废弃的小屋,屋内陈设用具显然是一女子的卧室。朱六的独生子正德一直在暗中跟踪包拯,深夜又潜入卓云的房间企图杀他,不料反被卓云所杀。   第18集   众人发现正德的房间挂满了楚楚的画像,原来他一直暗恋楚楚,众人认为一事实上是正德为了得到楚楚一再杀人,而包拯却指出真凶另有其人……包拯等人踏上旅途。而庞太师带兵烧光了全村,杀死了原为大内高手的李四。只为埋葬二十年前宫廷中的一个秘密。 第13集开始到18集。

包拯怎么死的

病死的。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

历史上包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60岁大寿时,他感叹自己无后,儿媳突然抱着1岁多的男婴,跪在包拯面前:“这就是您的儿子,请您取名。”

包拯,又被称为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中,开封府尹包青天,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上至贪官污吏,下至市井小贼,只要想到他,心里都会升起一股凉意。

他有很多传世案例,什么“狸猫换太子”“铡美案”“血手印”“蝴蝶梦”等等。

只可惜,这些案子,大多来自民间故事演绎、元曲和清代小说《三侠五义》,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从未当过开封府尹。

包拯只是在快60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2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

60岁大寿时,已经痛失爱子、爱孙的包拯,突然被儿媳告知,他居然还有一个儿子。

他惊愕之余,开怀大笑,此后,他开开心心,享受了4年的天伦之乐。

64岁这年,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开封府尹,但他始终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个难得的好官。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按理说,他的晚年,难以善终。

但好在,宋仁宗非常信任包拯,无论别人怎么弹劾包拯,宋仁宗始终力挺他

正因为如此,包拯的晚年,过得非常舒适。

包拯的别样仕途

包拯28岁中进士,可他的为官之路,却是从38岁开始。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100多公里,驾车不到2小时。

这个距离,真的不算远。

但这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的,在那个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确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在那个读书走仕途的年代,包拯能放弃当官,去赡养父母,真的很不容易。

他真的对父母非常好。

几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就在父母墓葬旁边,盖了草庐,坚持守丧。

守丧期满,当地的父老乡亲,都来劝包拯继续仕途,他才选择进京听选。

公元1037年,3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他的为官之路,正式开启。

相比其他人,包拯的仕途,走得格外顺遂。

36年间,他接连调任、升任,担任过的的官职,也数不胜数。

  • 在地方上,他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
  • 在中央,他曾是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曾是坚决执行的尚书工部员外郎。

他得罪了无数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宋仁宗有多力挺包拯?

历史上,包拯的结局,算是非常好了。

宋仁宗追封他为吏部尚书,赐号“孝肃”,葬礼极尽哀荣。

他去世时,从中央到地方,许多百姓为他哀伤。

“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38岁入仕,此后6年,先后在安徽、广东当过地方长官。公元1043年,他被宋仁宗安排回京,赐官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大臣。

在古代,监察御史,几乎相当于皇帝的亲信。

但监察御史,也非常容易得罪人。

举个例子。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

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

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

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张贵妃对此什么态度,但她的心里肯定不舒坦。

而此事以后,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就是——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可以想象,包拯的一生,也一定会被很多人记恨。

但宋仁宗始终力挺包拯。

无论谁弹劾包拯,他都不曾对包拯发难。

而包拯给他的建议,也基本得到了践行。

为什么宋仁宗会对包拯这么信任呢?

宋仁宗对包拯的力挺,并不是无迹可寻的。

如果你是宋仁宗,你对包拯,也会非常厚待。

因为包拯是真正为民请命、造福社会的能臣。

【1】包拯的铁面无私,从不区分官职大小

包拯回京城以后,就开始恪尽职守,尽监察御史的职责。

他弹劾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逵。

王奎曾多次担任转运使。

任职期间,他多次巧立名目,剥削百姓,中饱私囊。

百姓一旦不满,开始反抗,他就直接用酷刑镇压,滥杀许多无辜百姓。

包拯弹劾了很多次王奎,锲而不舍。

一次不见成效,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三次。

为了成功扳倒王逵,包拯前前后后,共计弹劾了七次。

最后一次,包拯直接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包拯一生,弹劾的人很多,除了王奎,还有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

他铁面无私,从来不管对方来头多大,只要有违官道,就绝不放过

宰相宋庠对此最有发言权。

宰相宋庠为官七年,不贪不腐,没干过天怒人怨的事。

但包拯直接把他告到宋仁宗面前,认为他七年无功无过,明显是尸位素餐、白拿俸禄,应当予以免职。

由此可见,包拯弹劾官员,只看他是否恪尽职守。

贪官污吏是害虫,无所作为、不干实事是蛀虫,都应该去除。

虽然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维护的,一直都是宋仁宗的利益。

他希望国家好,宋仁宗也希望国家好,所以,宋仁宗对包拯格外信任。

【2】包拯大力助推改革,契合宋仁宗的想法。

北宋时期,文官集团、监督集团的数量,非常庞大。

人一多了,就容易抱团。

许多文官不干实事,监察官也只弹劾无关痛痒的小事。

但包拯从来不这样。

他从不结党营私,而且敏锐发觉了官员冗余的问题。

于是,他大力主张改革,主张“废黜贪官污吏不得做官”,以免蛀虫害虫卷土重来。

他甚至主张废除按察使。

按察使,就是地方上负责弹劾官员的群体。

因为数量太多,他们开始“内卷”,揪着细枝末节的毛病,根本没什么用。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内卷”。

“庆历新政”之后,包拯直言不讳,提了一系列改革建议,解决冗杂的官员、士兵问题。

他的建议,出发点都是减轻国家负担,立足长远。

宋仁宗作为国家统治者,很难不喜欢这样办实事的官员。

因此,包拯提出的大部分举措,他都采纳了。

【3】包拯有智谋,有爱民之心

公元1056年,57岁的包拯被临时任命代管开封府。而后多年,世人们传颂的“开封包青天”也基本以这段经历为原型。

只不过,现存的正史中,关于包拯断案的具体例子不多。

能查到的史料中,包拯断案,最经典的他早期当知县时的“牛舌案”。

事情是这样的。

一位农民跑到县衙,状告有歹徒割了耕牛的舌头,请求包拯捉拿罪犯。当时,所有的证据,只有失去舌头的牛和农民的一句话。

这个案子,想要直接断案,非常难。

如果是一般知县,他可能会选择倒打一耙,怪农民自己没看好牛,或者直接不受理案子。

但包拯并没有这么做。

他对农民说:“你回家去把家里的牛杀了吧。”

在当时,杀耕牛是犯法的。

于是,次日,另一位农民跑过来,举报前一位农民杀了耕牛。

包拯心中了然:此案已破, 割牛舌的人,已经自投罗网。

这是非常经典的利用人心断案。

在宋朝,牛是耕种的劳力,不允许肆意杀。而割牛舌这种事情,基本无利可图。

所以,包拯认为,这件事极有可能是怨家所为。

他让牛主人去杀牛,目的就是让怨家看见。

既然是怨家,他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一定跑去府衙状告。

其实,从“牛舌案”也可以看得出来,包拯是个真正的好官。

他断案不用酷刑,不愿冤屈一人,只会尽心尽力去处理。

要么,他找到证据,实锤断案;要么,他用智谋,以智取胜。

  • 对亲朋好友,包拯素来一视同仁,从不包庇,哪怕他舅舅犯法,他也秉公执法,在公堂上依法责挞;
  • 对权贵富户,包拯从不徇私枉法,也从不畏惧权威。

一句“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背后藏着的,是包拯的智慧。

【4】包拯有实力,不仅能处理好内政,还能处理好外交国防

宋真宗时期,宋朝与契丹签下了“澶渊之盟”,每年给契丹钱财物资以包拯和平。

宋朝经济发达,武力较弱,单纯从“划算”角度考虑,用区区物资换取和平,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当时的文官集团和达官贵人们,也都坚持“以和为贵”。

但是,包拯多次上奏朝廷:“用钱交两国之好,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关键还是要练好兵力,以备不时之需。”

“以古揆今,未有恃盟好,舍武备,而不为后患者。”“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

有一次,包拯奉命出使契丹,被契丹官员为难:“听说雄州(北宋边境城市)最近新开了便门,是想引诱我的叛民,来刺探我们辽国军情吗?”

包拯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你们涿州也曾新开城门,要是刺探军情用得着开便门吗?”

契丹官员一听,只能尴尬地陪笑脸。

在和契丹交往的过程中,包拯深刻意识到宋朝边境国防问题。

  • 一方面,宋朝与契丹常年无战事,但宋朝却把重兵全部布防在北疆一带,中原内地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偷袭;
  • 另一方面,北疆地理位置重要,但地势无险可守,配备重兵不是关键,优秀的将领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包拯多次上书建议,重视武力、强练兵力,并改变北疆的兵力布局,分摊到黄河沿线重点城市,一旦发生情况,既能及时北上,又能守卫京师。

只可惜,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太过深重,包拯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多年后,金兵南下,畅通无阻打开开封大门,连带着宋朝皇帝一起掳走,灭掉了北宋政权。

【5】包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

除了刚正不阿,包拯还十分廉洁。

他对自己要求严格。

达官贵人请托、拉关系,他坚决不去;商户富贾请吃饭,他会严肃表示拒绝,以避免来日麻烦:

“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取自《中国通史》)

这样铁面无私的包拯,宋仁宗自然非常信任。

总的来说,包拯得罪了很多人,但他能善终,有2个原因很关键:

  • 第一,包拯有能力、清白、铁面无私。

包拯自己有能力、足够清白、铁面无私,哪怕是极盛之时,他也“不持一砚归”,旁人想攻击他无处下手。

  • 第二,包拯足够幸运,遇见了宽厚的宋仁宗。

他遇上宋仁宗,一生备受信任,是他能善始善终的第二个原因。

若是没有宋仁宗的力挺,包拯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结局。

正如包拯唯一传世诗中所写: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其实,包拯从来不是“神”,不能三头六臂、掐指断案,他只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青天”。

最后,我们再来聊聊开头的故事。

包拯的晚年,最痛心的,莫过于香火断绝。

他55岁痛失爱子,儿媳崔氏只有21岁,刚新婚2年。

包拯不忍心让她一辈子守寡,便主动告诉她,愿意将她“还宗”,可另觅良缘。

但是崔氏不肯,她“蓬垢涕泣出堂下”,并对包拯说:

“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荐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他也。”

此后,崔氏守着刚出身不久的儿子包文辅,誓死不价。

只可惜,包文辅在5岁那年,意外夭折。

包拯先失去爱子,再失去孙儿,白发人送黑发人,悲痛可以想象。

但此时,他最先做的,是告诉儿媳,他不介意她改嫁。

崔氏的母亲,也劝崔氏改嫁:“夫死守子,子死何待?”

但是崔氏坚决不从。

崔氏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朝廷也授封她为寿安县君,知庐州事张田还特意撰写了《崔节妇传》

幸好,老天爷可能不忍心让包拯绝后。

包拯以前有个媵妾孙氏,但是脾气不好,经常和包拯吵架,后来就被送回了娘家。

谁曾想,孙氏已经怀孕了,回家后不久就生下了儿子。

儿媳崔氏最先知道这件事,赶紧去把孩子抱回来,并在60岁大寿时,告诉了包拯。

晚年得子的包拯,非常开心,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后改名为包绶)。

包拯去世后,崔氏一直抚养着这个孩子。

包拯去世后,留下了37字家规,振聋发聩。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毅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这句话的意思,是后代子孙,若是当官时贪赃枉法,不得放归本家,去世后,也不能埋在包家祖坟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短短八个字,也能看出包拯的格局。

他的幼子包绶,后来当了大官,成了宰相女婿,历任将作监丞、国子监丞、汝州通判等职。

他继承了包拯的志向,一生刚正不阿,清苦守节

包绶是在去潭州任职的路上病故的,他的箱子里,除了诰命、书籍、文稿外,没有留下多余的一文钱。

以上,就是包拯的结局了。

不得不说,他真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尊敬。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包拯包青天包大人是怎么死的

包拯在民间一般都称之为“包青天”,又因为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也称“包待制”、“包龙图”等等,是北宋的大清官,断案能手,他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的爱戴,传说包拯甚至还可以日审阳间、夜审阴间,为了维护正义,谁都不怕,这么一个深受百姓敬佩的人物,体的最后结局是如何呢?


包拯之所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这和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位英明的君主,他一生嫉恶如仇,不畏权贵,并最终能得以善终,都离不开宋仁宗的爱护和鼎力支持,正所谓忠臣遇明君。


历史上的包拯为老百姓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姑且不谈,今天只谈谈他最后的结局。

包拯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和一个小妾,第一任妻子姓张,婚后没几年就去世了;第二任妻子是董氏,史书上称董氏是包拯的贤内助,但她们都没有为包拯留下儿子,只有包拯的小妾滕孙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才得以延续香火。


包拯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病逝,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故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历史上对包拯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生前得罪了太多的权贵,被政敌恶意报复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他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据史料记载,包拯是突发疾病而死,从发病到去世不到两个星期,在这期间,皇上专门派人给他送来了药物,所以不存在被权贵以及贪官污吏陷害的可能,何况宋仁宗也没有必要在包拯行将就木的时候去害他,因此包拯死因成谜。


1973年有关部门对位于合肥市大兴集的包拯家族墓园进行抢救性发掘,根据墓志铭确定了包拯墓,里面有一具楠木棺材,内有少量头骨和四肢骨,结果安徽省博物馆和有关权威机构,对包拯的遗骨进行了检测,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者相当。

古代的毒物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经检测包拯遗骨中砷含量低,,可以排除包拯服用过含砒霜成分药物的可能性。

至于铅含量高,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而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的药物或者食品。


专家们经过缜密的检测后排除了汞中毒的可能性,确定了这些汞和秦始皇一样是用来保存尸体,防腐用的,至于包拯为何这么快就去世了,大家一致认为包拯可能是突发心脏病或脑溢血等急性病而引起的。
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实现了所有官员的终极梦想,那就是名垂青史,人们都对他交口称赞,皆因他心忧百姓,替群众当家做主。


历史上的包青天是怎么死的

关于包拯当时在开封逝世时的情况,墓志铭上记载为:“嘉佑七年五月己未,方视事,疾作为归。上遣使赐良药,辛未,遂以不起闻。” 从以上记载可知,包拯从发病到亡故仅有13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他还服用了“上遣使赐良药”。由于包拯生前敢于谏诤,不畏权贵,执法不徇私情,受到贪官污吏的仇视,又这样突发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关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还是服药后被毒死的?最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产生的同步辐射,对包拯遗骨进行了研究。发现包拯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铅的含量均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众所周知,古代的毒药主要有砒霜(砷)、朱砂(汞)等,它们都具有“剧毒”的性质,包拯遗骨中砷含量较现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时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现代人高,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古人为保存尸体(防腐),在棺木中放入朱砂,由于朱砂对骨头的侵蚀和污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种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剂量含汞药和食品。同步辐射的研究结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药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剂量含汞药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支持包拯属正常死亡的结论 。但是,从生病13天就死了、还是服用了皇帝赐的药后突然死亡, 还有检测结果遗骨中钙、铁、汞元素比现代人骨中的含量高 和 死后出殡的要21口棺材分别从七个城门而出、很明显包拯知道死了仇家也不会放过自己、怕别人找到他的真实坟墓 故设疑冢,这几点来看,包公真的可能是被仇家换了御赐的药、是被毒死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