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不救岳飞(今天复习了《济公》电视剧,有一个问题:济公为啥不抗金不救岳飞)_岳飞_包拯_展昭

本文目录

  • 今天复习了《济公》电视剧,有一个问题:济公为啥不抗金不救岳飞
  • 韩世忠为什么不救岳飞
  • 包拯为什么不救岳飞
  • 风波亭惨案,岳飞为什么不拥兵自立
  • 韩世忠为何不救岳飞韩世忠和岳飞是什么关系
  • 为什么秦侩一定要害死岳飞呢
  • 韩世忠和岳飞是上下级的关系,韩世忠为何不救岳飞
  • 为什么包拯要忍痛将展昭处死
  • 包拯一生得罪了无数权贵,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去动他
  • 如果岳飞没有死被救出来了,去梁山落草,凭借武力能做第几把交椅

今天复习了《济公》电视剧,有一个问题:济公为啥不抗金不救岳飞

书上的说法,如来佛在西天讲经的时候,一只白蝙蝠在房檐上听经,突然放了个屁,如来佛没在意,金翅大鹏鸟眼里揉不得沙子,飞下来一翅膀把白蝙蝠拍死了,如来佛说他沾了因果,让他下凡到岳家投胎,了这场因果,后来白蝙蝠转世为秦桧之妻,大鹏鸟转世为岳飞;徽宗皇帝祭天表章误写“玉皇大帝”为“王皇犬帝”,玉帝发怒,命赤须龙下界,转世为金兀术;大鹏鸟去岳家的时候碰到铁背虬龙和一群妖精,啄瞎“铁背虬王”左眼,啄死团鱼精,“铁背虬王”转世为秦桧,团鱼精转世为万俟禼。岳飞死了这场因果才算完,济公不能救他。

韩世忠为什么不救岳飞

1141年,淮西之战结束后,南宋朝廷以庆功为名,招张俊、韩世忠、岳飞进京,同时被解除兵权,张俊、韩世忠被授予枢密使,岳飞被授予枢密副使,接下来就是整编三大帅的部队。

张俊积极配合整编,不存在问题。而对韩家军和岳家军的整编,朝廷采取了先易后难的策略。

韩家军部队数量少,成分比较单一,整编的风险较小。

岳家军则不然,一是数量多,二是收编的义军和盗匪占的比例比较大,整编难度大。特别是几年前淮西兵变时,岳飞和宰相张浚闹矛盾辞职,朝廷派张宗元暂时监管岳家军,岳家军将士就开始躁乱,最后朝廷不得已,费了很大的劲,把岳飞请回来才算平息。

在整编韩家军的过程中,查出了韩世忠吃空饷等很多问题,韩世忠被弹劾,是韩世忠找赵构哭诉,表忠心才过关免罪,所以,此时韩世忠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有能力救岳飞!

包拯为什么不救岳飞

包拯和岳飞不在一个时代。

包拯是北宋名臣,据考据其生活的时间是公元999年-1062年7月3日,岳飞是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他生活的时间据考是公元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风波亭惨案,岳飞为什么不拥兵自立

忠心大宋,另外所谓岳家军,其实没多少人,连大宋兵力的十分之一都不到,甚至连二十分之一都够呛,岳飞其实官阶不高,只是宗泽手下的一个中层,

就是赵构担心迎回徽钦二帝,岳飞那点兵力离自立还远着呢,

韩世忠为何不救岳飞韩世忠和岳飞是什么关系

韩世忠不救岳飞?这话有失偏颇了!在岳飞被下狱之后,满朝文武只有韩世忠站了出来、去找秦桧要个说法,于是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莫须有”……在听到秦桧的“莫须有”之后,韩世忠沉默了,不再作声。

为何听到“莫须有”韩世忠沉默了

韩世忠本来是去找秦桧“讨说法”的,可为何听到“莫须有”三个字之后便选择沉默了呢?这三个字究竟有多大分量?按照古汉语的正常解释,所谓“莫须有”大概其就是“可能有、或许有”的意思。换言之,秦桧的话表面上的意思是——所谓岳飞谋反之事,可能有、或许有吧?这样一句话显然是很难给韩世忠一个交代的!

其实,韩世忠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听懂了秦桧的弦外之音。“莫须有”,按照字面解释的确是“可能有、或许有”的意思。可结合彼时的大风向来看,恐怕就不是“可能、或许”的意思了。彼时正处于宋高宗赵构与女真人“议和”的大背景下,除了对宋金称臣之外,女真人还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那就是让赵构诛杀岳飞!换句话说,赵构想要与女真人“议和”、继续安稳当他的偏安皇帝,就必须答应女真人的要求、诛杀岳飞。很显然,赵构是不可能为了一个岳飞而放弃安稳当皇帝的。那么,他就必须杀了岳飞,别无选择!

▲宋高宗赵构画像

秦桧那句“莫须有”,实际上恐怕并不完全是“可能有、或许有”的意思,而是“不需要有”——赵构要诛杀岳飞,不需要理由!韩世忠还能再说什么、还敢再说什么?再说什么,他就是第二个岳飞……要知道,彼时的岳飞不过是枢密副使而已,枢密使是谁?正是他韩世忠!这两个人真要是搅在一起,赵构还能睡得着觉吗?这个时候,韩世忠的态度非常重要、也相当微妙,继续替岳飞说话就意味着与赵构摊牌;而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表态,表明韩世忠自己是站在赵构一边的!唯有如此,赵构才可能念及韩世忠当年的救驾之功,放过韩世忠。所以,不是韩世忠不救岳飞,而是他彼时已经“泥菩萨过河”,继续替岳飞说话,连自己恐怕都得搭进去……

▲岳飞画像

韩世忠与岳飞并非“死党”

韩世忠和岳飞虽然都是彼时的名将,但相互之间并没有太深的交往,在进入枢密院之前也没有搭过班子。韩世忠之所以为岳飞出头,主要还是为公,认为岳飞是国之干城,诛杀岳飞于国不利。这就是为什么韩世忠听到“莫须有”三个字之后,态度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韩世忠与岳飞之间的私交其实相当有限,远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亲密。话又说回来,如果韩世忠与岳飞关系过于亲密,就算他救过赵构的命,军中和枢密院的两大巨头“穿一条裤子”,赵构恐怕也很难容得下他,不是吗?

明哲保身的“聪明人”

韩世忠这个人能够得以善终,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曾经救过宋高宗赵构的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这个人知道明哲保身。在这一点上,岳飞是有所欠缺的。和岳飞一起被调到枢密院之后,岳飞依然不改初心,但韩世忠却彻底变了!为岳飞出头,是韩世忠担任枢密使之后干过唯一“出格”的事情,而且还被秦桧一句“莫须有”给顶了回去!除此之外,韩世忠基本就是赵构说什么就是什么……

▲中兴四将,除了岳飞都是明哲保身的主儿

为了让赵构放心,韩世忠不仅交出了兵权,连多年积蓄的军需粮秣也一并上交给了赵构。目的就一个——向赵构表忠心、彻底割裂自己与军队的关系!不久之后,韩世忠又上书请辞枢密使之职,改任闲职并开始“享受人生”。这是典型的“杯酒释兵权”模式,只不过韩世忠做得比石守信等人更加彻底,没用赵构开口便主动请辞了。对此,赵构也是相当受用的,不仅给了韩世忠节度使的虚名,而且还给他封了郡王爵位!晚年的韩世忠再也不过问朝政,就两个字——醉生梦死,最终得以善终。绍兴二十一年,韩世忠病故,赠太师、通义郡王,以“王爷”的尊容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这一切,都是用明哲保身换来的。

▲韩世忠画像

由此也可见,韩世忠当初能够在那样的情况下出头、替岳飞说话,已经实属不易了!但他彼时能做的,恐怕也只有这些了。因为他自己也已经是“泥菩萨过河”,再多说哪怕一句,恐怕当初救赵构的那点儿情分也就全都没了!接下来等待他的将是什么,不言而喻……韩世忠与岳飞毕竟只是泛泛之交,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他不可能为了保岳飞而搭上自己的,不是吗?更何况,就算搭上了自己,韩世忠恐怕也救不下岳飞……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术,为了自身皇位和皇权的需要,忠臣良将也照样可以牺牲!恐怕也不差韩世忠一个……

▲岳飞画像

为什么秦侩一定要害死岳飞呢

首先,帮你纠正一下,秦桧不是秦侩。秦桧为什么一定要害死岳飞呢?

咱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宰相秦桧,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宋高宗赵构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岳飞岳元帅你会怎么办?

单是一个秦桧,一国宰相,可能害死岳飞吗?秦桧害死岳飞之后得到什么报应了吗?皇帝有没有严惩秦桧?如果你是赵构,你会让岳飞被秦桧害死吗?如果你是岳飞,你会斗不过秦桧吗?

建议你翻一下《宋史》看看秦桧怎么死的,死前的封号是什么,死后的封号和谥号是什么。如果你懒得翻,我告诉你。秦桧临死之前,宋高宗赵构给了他一个建康郡王的封号,死后追封申王,谥号忠献。两宋历史上谥号忠献的人只有赵普、韩琦、张浚等人。其他人你可能不知道,宋朝开国元勋、宰相赵普你知道吧?秦桧死后,赵构在秦桧墓碑上题下“决策元功,精忠全德”八字,视秦桧为大功大忠之臣。对于秦桧来说,堪称生受崇敬,死备哀荣。

如果你是秦桧,你对岳飞会不会手下留情呢?或者效仿赵普,支持岳飞“黄袍加身”逼宋高宗赵构退位让贤?

咱们先看看参与谋害岳飞的人都有谁吧?

王俊、万俟卨、秦桧、王氏、张俊这四个“人”是跪在岳王庙旁谢罪的人。

我认为直接间接谋害岳飞者共9人,有主谋赵构、秦桧,有帮凶张俊、万俟卨、何铸、罗汝楫,有共犯王贵、王俊、王氏。这些人有的是岳飞的战友,有的人是岳飞的上司,有跟岳飞其名的中兴四将张俊,有岳飞的下属。岳飞可以说是“墙倒众人推”,除了韩世忠帮岳飞的儿子说了句公道话,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岳飞说话的。

岳飞一共有三大罪名——逗留淮西、支援不力;指斥乘舆、冲撞皇上;暗通部下、意图谋反。在我们看来,这些罪名不是莫须有,就是秋后算账。但是,在封建社会,这就是死罪。岳飞有没有逗留淮西、支援不力呢?的确有!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岳飞又不会瞬移,不会料事如神怎么支援才得力?岳飞有没有指斥乘舆、冲撞皇上呢?不止一次,作为不忘初心的忠臣、直臣,指责一下赵构不思进取,只知守成,不是罪吧?包拯跟宋仁宗赵祯吵架,吐沫星子都喷到宋仁宗脸上了。区别是什么呢?包拯是文臣,岳飞是武将。宋朝就有与士大夫共天下,不杀士大夫的传统。最重要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得国就不正,他是靠武将夺权,欺负孤儿寡母登上帝位的。赵匡胤可没有冲撞过皇帝,显得比岳飞忠心的多。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宋高宗赵构心胸狭窄,曾经经历过苗刘之变(苗傅、刘正彦),对武将及其不信任。特别是岳飞曾经干涉立储。这是宋高宗永远的痛。赵构的儿子赵旉在苗刘之变后被惊吓病死,赵构一直生不出儿子。提一下赵旉曾经被苗傅、刘正彦立为皇帝,让赵构退位、他们两个人也是主战派。

当然,他们后来被勤王军打败了。赵旉也死了。如果你是赵构,你会怎么想?

“暗通部下、意图谋反”有没有呢?莫须有,下属都站出来揭发岳飞了,岳飞能说什么?只能说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了。

岳飞,很明显是没有罪的,有罪的是封建社会,封建皇帝,家天下。

最后问问大家,如果你是岳飞,你会怎么办?

韩世忠和岳飞是上下级的关系,韩世忠为何不救岳飞

  

  在史料记载中,岳飞入狱后,百官禁口不言,大家都知道秦桧的背后是宋高宗。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几个人敢出头为岳飞鸣不平?

  在有限的几个人中,恰恰韩世忠仗义执言,不但为岳飞鸣不平,还亲自跑去秦桧府邸,质问秦桧。且看史料——

  岳鄂王狱具,秦桧言:“岳云与张宪书,其事必须有。”蕲王争曰:“‘必须有’三字,何以使人甘心!”

  类似记载在《中兴纪事本末》、《宋史》《续资治通鉴》中皆有记载。

  韩世忠拜见秦桧,询问岳飞案情,他根本不相信岳飞会签字画押,承认自己篡逆。

  秦桧却说:“岳云与张宪写信这件事情,必须有(必须发生,一定要发生)!”

  岳飞被判处死刑,一个重要罪名,就是其子岳云写信给岳飞心腹大将张宪,让他组织兵马,起兵造反。只是,这封信一直都找不到,故此,此前审讯迟迟不能结案。后来秦桧换了万俟卨主审,直接一手操办了。

  韩世忠闻言大怒,争辩道:“单凭必须有三字,哪里能够让人心腹!”

  只是,秦桧表示,这并非他的意思,而是出自上意,即宋高宗的意思。韩世忠闻言,立刻就垮了。

  此后,韩世忠闭门谢客,不但再不与昔年麾下大将往来,并且还参禅论道,写起了诗歌。他经常身穿寻常人的衣服骑着毛驴外出,别人根本不知道那曾是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韩世忠之所以如此,是明哲保身,也是无可奈何。对于营救岳飞,他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单凭他质问秦桧,已经足够判处他死刑。若非是韩世忠有救驾大功,又主动放弃兵权,他一家子也被宋高宗给杀了。

  

为什么包拯要忍痛将展昭处死

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但包拯却要将他处死。1062年,展昭人间蒸发,连江湖里也没了他的踪迹。

展昭去了哪里?

包拯又为何要将展昭处死?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梳理展昭和包拯之间的关系。

展昭是包拯的忠心护卫。

他侠肝义胆,能力不凡,几次救下包拯的性命,多次助力包拯判案、断案。

只可惜,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在真实的历史上,包拯确有其人,但展昭却没有。

他只存在于《三侠五义》的记载之中。

《三侠五义》是清朝咸丰年间的评书艺人,石玉昆口头创作的评书。其中,三侠是指欧阳春、展昭和丁兆兰、丁兆蕙。在《三侠五义》中,展昭侠肝义胆、武力值爆表。

他第一次出场,是在原著第3回。

这一回中,16岁包拯上京赶考,在饭店偶遇道人和展昭。

在包拯眼中,展昭气宇轩昂,武生打扮,年纪在20岁左右。

“武生打扮,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包公见此人年纪约有二十上下,气宇轩昂,令人可爱……”

受影视剧的影响,在大部分人心中,展昭是个一心为民除害、除奸臣、忠于朝廷的“御猫”。但在小说原著中,展昭并不喜好功名利禄,相反,他向往的是游侠生活。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受朝廷约束,与人分忧解难,是展昭最向往的生活。

这一点,从《三侠五义》第11回的记载就能看出来。

在这一回里,展昭喜爱游山玩水,遨游名山胜景的性格特征,被详细地描述了出来。

“自从土龙岗与包公分手,独自遨游名山胜迹,到处玩赏。”

母亲去世后,展昭服丧百日,便把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给老家人展忠处理。

而他自己呢?

他依旧游山玩水,遇见不平之事,还经常打抱不平。

“到了百日服满,他仍是行侠作义,如何肯在家中。一切事体俱交与展忠照管,他便只身出门,到处游山玩水,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

如果没有包拯,可能展昭这辈子都不会踏入朝堂。

展昭踏入官场,是在《三侠五义》第22回的记载中。

在这一回里,包拯为报答展昭的救命之恩,在天子面前举荐了他。

包拯细数展昭的功绩,提及金龙寺赶考、陈州放赈、庞吉花园破妖魔之际,展昭的功绩。此外,他还特地夸赞了展昭的盖世武功:

“若论展昭武艺,他有三绝:第一,剑法精奥;第二,袖箭百发百中;第三,他的纵跃法,真有飞檐走壁之能。”

此时的天子,就想要寻找武艺超群之人,包拯这么说,就是为了让天子对展昭感兴趣,增加他进入朝堂的筹码。

当个好官,为朝廷效力,是包拯的毕生梦想。

他感恩展昭,便想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他,只是,他忘记了,每个人的追求不同。

入朝为官,并不是展昭的梦想,因此,当包拯为他接下入朝为官的圣旨时,展昭并不开心:

“展爷到了此时虽不愿意,无奈包公已遵旨,只是谦逊了几句:‘惟恐艺不惊人,反要辜负了相爷一番美意。’”

只是,展昭是个善良的人,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愿意辜负别人的好意。

此后,展昭通过测试,有了“御猫”的封号,还成了“御前四品带刀护卫”,在开封府供职。

他跟着包拯四处断案判案,而包拯要处死展昭的事情,就发生在断案判案的过程中。

为何包拯要忍痛处死展昭?

在《三侠五义》中,并未记载包拯处死了展昭,只是,包拯在弥留时,叮嘱展昭:“我死之后,你们定要隐姓埋名,不要任何人知道你们的去向。”

此后,展昭就消失了,不仅朝堂上没有他,连江湖里也没有了他的踪迹。

展昭是虚构的人物,但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包拯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的生卒年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

在小说的记载中,包拯于公元999年出生,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64岁。而展昭比他大4岁,那么,展昭消失时,已经年近70岁。

显然,包拯并未真正处死展昭。

题目中提到的,包拯忍痛处死展昭的故事,想必来源于青龙珠一案。

青龙珠一案的来龙去脉

在青龙珠一案中,太后在朝山进香的路上被巫蛛所伤,需要青龙珠来解救。然而,当太医前往库房取青龙珠时,却发现青龙珠已经被人偷走。

皇帝勃然大怒,传召包拯和侍卫首领王干一起,侦破案件,捉拿凶手。

王干这个人,拿着鸡毛当令箭,随意捉拿无辜的人去县衙里问话。

而偷走青龙珠的人是个女子,名叫聂小红。她是为了给父亲治病才铤而走险。

展昭作为包拯的左膀右臂,查案非常迅速,他很快发现了凶手,只是,感动于聂小红的孝心,他处处维护聂小红。

这一番作为,让皇帝非常生气,而庞太师在旁边添油加醋,想要借此机会让包拯不痛快。

包拯是想要护住展昭的,奈何展昭是个硬脾气。

对簿公堂时,他大义凌然,还把王干给臭骂了一顿:

“禀大人,王干仗势欺人,仗着圣上的命令,抓起人来毫不手软,还借此机会,狐假虎威,欺压百姓,百姓们怨声载道。况且他还抓了小红的家人,说:如果不乖乖认罪,把东西交出来,就要以欺君之罪杀了她全家。如此这般,吾等三人实在无法置身事外,才出手相救。”

展昭说了这么一大段话,包拯也没有阻拦,旁边的庞太师着急了,当即怒吼包拯:

“尔岂是想徇私枉法、包庇属下?”

包拯听了勃然大怒,差点当场和庞太师打了起来。

展昭见状,连忙认罪,并维护包拯:

“昭承蒙大人抬爱,在少年时期便跟随大人身侧,为了不损大人的名誉,昭可谓是死而无憾,然吾等不愿意伤害无辜所以才抗旨的,于情于理我不认为自己有错。杀了吾与张龙、赵虎,今后谁来在大人跟前保护?”

包拯一听,泪流满面,而庞太师却怒吼包拯,要求他立刻秉公执法,处死展昭等人。

这就是包拯忍痛处死展昭的始末。

不过,故事的最后,展昭并没有被处死,因为最后解药顺利拿到,太后无恙,在太后的维护下,皇帝赦免了展昭等人的罪行。

从这件事来看,包拯之所以忍痛处死展昭,主要原因是,他无法违抗律例。

最重要的是,身为臣子,他也不能去顶撞皇帝。

当然了,以上故事只是后人的演绎,出自1993年拍摄的电视剧《包青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也并不来源于原著《三侠五义》。

就这个设定而言,我认为,包拯之所以要处死展昭,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性格使然。

无论真实的历史之中,还是小说、电视剧的设定中,包拯都是秉公执法的代表。

在正史中,包拯弹劾过宰相、舒王的女婿、贵妃的伯父……对于贪官王逵更是弹劾了整整七次,最后一次还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在小说中,包拯不畏强权、公正廉洁、为民请命。他不惧怕挑起宗室内争的襄阳王、反对当朝国戚庞吉、处置借放赈欺压和剥削百姓的庞昱……

他嫉恶如仇,维护律法,虽然展昭是他的左膀右臂,可若按照律法,必须判处展昭死罪时,即使他心有不忍,也只会依律行事。

第二,皇权在上。

审判展昭一案,是皇帝亲自交给包拯的,目的是挫一挫开封府的势力。

若是包拯不秉公执法,那么等待他的,可能是皇帝的勃然大怒。而展昭自己也不愿意牵连包拯,因为在电视剧的设定中,包拯对展昭有着知遇之恩。

第三,弃车保将。

包拯是个聪明人,皇帝对他的猜忌他看在眼中,因此,在局势紧急的情况下,他必须权衡利弊,最终舍弃展昭,保住开封府。

此时的他,若是强行维护展昭,只会让开封府陷入深渊。

而忍痛判处展昭死罪,在正式执行的过程中,再来想办法周旋,并最终求得皇帝收回成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以上是包拯忍痛判处展昭死罪的原因。

正史上的包拯,与伯乐宋仁宗

聊完了展昭和包拯的故事,我还是想要和大家介绍历史上一对真实且融洽的君臣关系——包拯和宋仁宗。

包拯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后世敬仰的包青天大老爷,除了他的自身性格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遇见了自己的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

在正史上,包拯从未当过什么开封府尹。他只是在快60岁时,暂时代管开封府,但也只管了不到2年。此后,宋仁宗非要给他升官,将他调离了开封府。

包拯的仕途,和一般人都不一样。

他28岁考中进士,但为官之路,却是从38岁开始的。

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终于成为一方知县。

这是很多读书人的梦想。

但包拯没有赴任。

他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理由是父母年迈,需要尽孝道。

上面很宽容,考虑了包拯的实际情况,将他改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包拯还是不满意。

他觉得离家太远,思来想去,便选择辞官回家,先赡养父母。

其实,和县、合肥之间,相距不过100多公里,但在用双脚走路的时代,100多公里的距离,包拯无法在父母面前尽孝。

宋仁宗是个非常宽容的皇帝,当即同意了包拯的请求。

此后,包拯就侍奉父母,一直到父母去世,又坚持守丧。当守丧期满,包拯被当地父老乡亲的热烈请求下,进京听选。

这一次,他被任命为天长(位于安徽)知县。

宋仁宗很赏识他,在为官的36年里,他当过“大肥差”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也干过要职陕西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在中央当过铁面无私的监察御史,也当过尚书工部员外郎。

为官过程中,包拯铁面无私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权贵。无数人恨不能抽他的筋,扒他的骨。

但这些权贵,愣是无法撼动包拯分毫,这一切,只因宋仁宗的力挺。

  • 举个例子。

有一回,宋仁宗的张贵妃,给丈夫吹枕头风,帮着自家大伯,争了一个淮康军节度使。包拯非常不爽,逮着宋仁宗就各种说。

宋仁宗也知道事情干得不对,但圣旨都下了,要是收回来,他脸面往哪里放呢?所以,宋仁宗转身就走。但包拯直接扯住了他的袖子,继续絮絮叨叨,铮铮有词,说什么“受人蛊惑”,搞得宋仁宗十分无奈。

最后,宋仁宗无奈答应悔改。

  • 再举个例子。

王奎曾多次担任转运使。任职期间,他多次巧立名目,剥削百姓,中饱私囊。百姓一旦不满,开始反抗,他就直接用酷刑镇压,滥杀许多无辜百姓。

包拯弹劾了很多次王奎,锲而不舍。

一次不见成效,就两次;两次不行,再三次。

为了成功扳倒王逵,包拯前前后后,共计弹劾了七次。最后一次,包拯直接对着宋仁宗破口大骂:“你不听我的劝告,就是不体恤百姓,任用酷吏!”

《中国通史》:“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敢指着皇帝鼻子骂,还能全身而退,并且寿终正寝的,古今中外还真没几个人 。

据史书记载,整个汴京城的皇亲国戚,对包拯恨之入骨,恨不能吃了他的肉——

“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但宋仁宗从不曾怀疑过包拯,哪怕弹劾包拯的折子被无数次送到眼前,他都视而不见。

而包拯向他提出的建议,宋仁宗也基本上都听从了。

1062年,64岁包拯视察枢密院,突发疾病,再也没能起来。

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宋仁宗格外伤心。

他亲自前往吊唁,并辍朝一日表示纪念。

他还给包拯追封吏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极尽哀荣。

……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

虽然,包拯没有当过开封府尹,但他始终铁面无私、两袖清风,是个难得的好官。

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赏识他的宋仁宗,无论别人怎么弹劾,宋仁宗始终力挺他。

写在最后

历史上的宋仁宗,是个非常宽仁的皇帝。

正如包拯唯一传世诗中所写: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其实,包拯从来不是“神”,不能三头六臂、掐指断案,他只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青天”。

只可惜,宋仁宗再好,也有他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包拯是很有眼光的能臣,在和契丹交往的过程中,他深刻意识到宋朝边境国防问题。

  • 一方面,宋朝与契丹常年无战事,但宋朝却把重兵全部布防在北疆一带,中原内地兵力空虚,很容易被人偷袭;
  • 另一方面,北疆地理位置重要,但地势无险可守,配备重兵不是关键,优秀的将领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包拯多次上书建议,重视武力、强练兵力,并改变北疆的兵力布局,分摊到黄河沿线重点城市,一旦发生情况,既能及时北上,又能守卫京师。

只可惜,北宋重文轻武的传统太过深重,包拯的建议根本没有得到执行。

多年后,金兵南下,畅通无阻打开开封大门,连带着宋朝皇帝一起掳走,灭掉了北宋政权。

若是包拯重武的建议能得到贯彻,或许北宋的结局,也会有另外的发展。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包拯一生得罪了无数权贵,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去动他

看到楼主这个问题,我第一猜测,可能是因为楼主看到电视剧的原因吧。才会产生如此的问题。那我就依据电视剧可能的背景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第一,任何影视作品都会有夸张的描写,电视剧也不例外描写是有夸张的成分。真正得罪了那么多权贵,我估计早就被陷害致死了。

为什么历史上中包拯没有被权贵弄死呢?包拯一生中确实得罪过一些人,但是他还没有那个权利,也没有拿他的能力去得罪所谓的非常有权利的人。因为包拯最高也只做到了开封府同知这个职位。不像电视剧那样夸张,拿着尚方宝剑,先斩后奏。

都是一种虚构的写法,是剧情的需要。不过说了这么多,其实最关键的还有一点。是宋仁宗他们都比较开明,可以接受像包拯这样耿直的人。

假设你遇到了一个昏君。纵使你有万般能耐,只要昏君的一句话,你就可以被满门抄斩,不会留下什么万古流芳的名臣。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名称都是和那个时代的明君相匹配的。

君在前或臣在后,没有一个开明的君主的前提条件,其他都不会发生。向岳飞和袁崇焕不都是昏君听信谗言一招致死。

我以上回答你就可以理解到。为什么包拯一生没有其他权贵陷害了?

——END

我是@都市圈与夜归人 你的闺蜜,欢迎大家关注、转发分享, 分享都市情感故事,让你我人生多一份思考!

如果岳飞没有死被救出来了,去梁山落草,凭借武力能做第几把交椅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

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后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等一同遇害。

此时的岳飞虚岁39岁,但以其北伐,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的战绩。

其个人能力,军事指挥才能已经达到了最顶峰,古往今来能在这种国战上出其右者不多。

若是岳飞被救出来落草梁山时,是水浒的时间线,那应该坐不成交椅。

因为水浒里的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相互之间都是有关系、有引荐人的,在江湖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名堂,才能做交椅。

岳飞初来乍到,谁都不认识,可能只会被当做个小喽啰,或许打几战后,才能突出,能被宋江重用,封一个交椅,也肯定不会太高。

如果岳飞被救出来落草梁山时,是抗金的时间线,那也是坐不成交椅的。

因为这个时候军界大佬降临,还不想方设法的靠上去让他收编,谋个出身,直接由匪转军,那就是傻。

等到金国再次攻打大宋时,宋高宗赵构若是知道岳飞还活着,必定启用。

到时候跟着岳飞抗击金国,建功立业,可比自己打生打死受招安、被陷害好一万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