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一词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为何与法相连?“一词压两宋_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又是什么意思_满江红_岳飞_一词

本文目录

  • 书法一词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为何与法相连
  •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又是什么意思
  • 结发夫妻一词起源于哪个朝代如何解释
  • 为什么说岳飞《满江红》词能孤篇压两宋
  • 在诗词里什么叫“双句一押、双句押韵和一三四押”还有“递增”和“递减”都是什么意思
  • 哪篇词可以孤篇压全宋
  • 钗头凤能一韵到底吗
  • 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书法一词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为何与法相连

书法一词什么时间出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明白书法的本义是什么。古代文人讲书法就是书写汉字法则,没那么玄乎。把书法搞玄乎的是现在的“中书协”的人,他们为了个人利益把书法炒作成高,大,上的所谓的书法艺术。可是他们的书法水平大多都不尽如人意,更有甚者把丑书,怪书捧为所谓书法艺术的上品,其用心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长此以往,中国书法的命运堪忧!谢邀!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指哪首诗词,又是什么意思

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那么这个说法是谁说的呢?指哪首诗词呢?又是什么意思呢?关于这些问题,大概不少朋友也都非常想知道,下面我就对这些个问题来解答,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批评指正。

一、“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

“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意思就是说有这么一首词,精妙绝伦,把北宋和南宋所有的词作品都给压倒了。有这么一首诗,很出色,把唐朝的诗也给比下去了,了不得。当然,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要知道,诗的顶峰在唐,词的辉煌在两宋。能把这些时期的作品比下去,说明这一诗一词肯定是不一般的。其实,这句话中一词指的是岳飞的《满江红》,“孤篇”指的是张若虚的一首诗《春江花月夜》。

这句“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是谁说的呢?

很多人都说是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说的,果真如此?经查,这个说法并不准确,闻一多先生曾说过《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句话。后来也不怎么回事,社会上就传有了一个“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的说法。

最后,“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这句话到底是谁总结的也是查无此人,只是大家的一种普遍认知,后经大众口口相传下来的。

二、“一词压两宋”

“一词压两宋”,要知道两宋出了不少词作大家和无数优秀作品,到底哪一首词如此厉害呢?看来大家公认的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代相州汤阴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善诗词、书法。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这是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下面来欣赏这首词: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大家从小就非常熟悉,学校的教材上也有这首词。为什么它能一词压两宋呢?我们就来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满江红》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满江红》的创作背景:金朝发动“靖康之变”虏走宋徽宗与宋钦宗,北宋已灭亡,南宋成立后就开始大举抗金。

公元1136年,岳飞第二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

这一次北伐,岳飞虽壮志未酬,但在镇守鄂州时,他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满江红》来表达了他收复失地,雪耻杀敌的决心和意志。

这首《满江红》,充分表现了岳飞豪放的性格,他对国家的爱,以及他希望驱除鞑虏的激情和勇敢气概都让人敬佩不已。更是抒发了岳飞渴望精忠报国的壮怀激志,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朝廷的腐败和懦弱的愤懑之情。

整首词,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用词精准,结构严谨,通篇都散发着极其强烈的感染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它把作者悲壮豪迈的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清初学者陈廷焯在他的《云韶集》中曾评价岳飞的《满江红》说:“真有气魄!好大的志气!千载之后读来,凛然而有生气。”所以,岳飞的《满江红》一词能“一词压两宋”也是实至名归,让人信服。

二、“孤篇盖全唐”

“孤篇盖全唐”,我们说了这首诗指的是闻一多先生极力评价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先生给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倒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他会给这首诗这么高的评价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是七言长篇歌行。作者用陈隋乐府旧题,全诗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这个纽带,统领全诗。

整首诗语言优美,境界高深,韵律和谐;在感叹春江花月夜的奇景中,包含了游子月下思妇的思念之情,也融入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探索。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语言自然隽永,韵律悠扬深长,有如行云流水一般。

所以,人们之所以对《春江花月夜》评价如此之高,不仅反映在整首诗对于春江江畔的夜以及花和月的描绘非常细腻生动,其中还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让人痴迷,人们在这自己无法改变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和无奈。

图片来自网络

结发夫妻一词起源于哪个朝代如何解释

结发妻子一词起源于哪个朝代,如何解释?

据本人考证,结发妻子一词最早起源于周朝,盛行于唐宋。相传,古时候,不论男女成婚前都要蓄留长发。在男子长到二十岁时要举行行“冠礼”仪式,也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即叫做“结发”,再戴上冠(即帽子),用意表示成年了。所以,当男子长到二十岁时也称“弱冠”。女子长到十五岁时行“笄簪子礼”,也就是把长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年了。所以当女子长到十五岁时也叫“及笄”。因此“结发”一词原指男女年轻到成年的时候这一时期。当女子订婚后,就用丝缨束住发辫,表示她已经有了“心上人”,直至到了成婚的当夜,才会由新郎解下。

另外,新婚夫妇举行结婚仪式时,在饮交杯酒前,会各剪下一绺长发,绾在一起表示同心。所以后来,人们就称首次结婚为“结发夫妻”,即元配夫妻,如果再婚,男方将会被称作续弦。

朋友们,您对我的回答满意吗?您还有何种解释供大家学习,欢迎不吝赐教,谢谢了!




为什么说岳飞《满江红》词能孤篇压两宋

唐诗宋词中,各有一篇被誉为“孤篇横绝,盖压当代”的大作,一首是张若虚的唐诗《春江花月夜》,另外一首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岳飞的这首代表作: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诗词虽然传世极少,但这首满江红穿云裂石,英勇悲壮,深受后世推崇。

周汝昌先生点评该词:“笔力之沉雄,脉络之条畅,情致之深婉,皆不同于凡响。倚声而歌之,亦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文学课也。”

这首词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真实充分地再现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通读《满江红》,我们不难体会岳飞收复山河,报效朝廷的拳拳之心。

整首词几乎都是围绕这两个主题来写的。作者“怒发冲冠、仰天长啸”是志不获展的宣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时不我待的焦虑。

岳飞一生的心愿是什么?

下阕开篇明言:雪靖康之耻,灭臣子之恨,驰骋疆场,杀敌立功,收拾旧山河。

每个人都有理想,人生因有理想而变得有意义。理想固然有高下甚至对错之分,但岳飞的理想是为国为民,无论什么时代都应该被大众认可。

我们承认岳飞有历史局限性,但我们绝不认为他的理想是错误的,或者说是逆时代而动的,就像我们不能因为诸葛亮北伐中原没有成功,而将诸葛亮也认为是悖逆历史进程一样。

现在有一种论调,认为岳飞抗金不是民族英雄,他的政治不正确。

这种说法真的可笑之极。

有些现代人往往自作聪明,跳出历史看历史,他们把忠于朝廷视为愚忠,把抵抗少数民族政权说成阻碍国家统一,将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说成岳飞是个冷血杀人狂,说岳飞不应当被称为民族英雄,因为现在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满汉历来一家亲,种种谬论令人无语。

我们品读岳飞的词,不难洞察他悲天悯人、苦楚孤寂的心灵。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心中一直有一个清河洛的理想。

但是他决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穷兵黩武来为了他的功名。

他同样有感于战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现实,有感于狼烟四起生灵涂炭的悲凉人间,所以他怀着对入侵者刻骨的仇恨,希望“请缨提旅,一鞭直渡”,唤回海晏河清的时代。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不过是他面对山河破碎、家园荒芜之惨状时的激愤之语,绝非嗜杀者的好勇斗狠。

在古代将军中,岳飞的文学水平是极为出类拔萃的。

他除了金戈铁马之外,也有反映内心世界的作品。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的另一首词作: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岳飞对理想的执着有着惊人的穿透力,他不仅仅只有“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抗金大业自始至终都受到外部的阻扰,他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理想总是被赵构为首的投降派所破坏,而且皇帝对他一直心怀疑忌,所以岳飞才会在词里提到“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是一个执着的人,他的坚持被有些人认为不识时务,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但这种精神从精卫填海开始就被注入中华民族的心里,感召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拼搏奋斗。

岳飞和诸葛亮有一些相通的地方,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都是执着北伐,执着于理想的典型人物。

人们感慨诸葛亮的秋风五丈原的结局,可正是因为壮志未酬,因为理想幻灭,才更令人感叹。

岳飞被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但我们从他激昂慷慨的诗词中,可以理解那颗孤寂心,体会诗人在面对残酷现实时产生的巨大焦虑。

我们解读古人,一定要将他的作品和他时代相结合。也许岳飞的《满江红》不是最美的,不一定是完全符合诗词的格律,但这首词是站在国家和民族高度的一声呐喊,是一颗为天下百姓福祉忧虑的心灵。

它直白,它真实,它慷慨激昂,它忧国忧民。

它早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它是一个时代最强有力的音符。

所以岳飞的《满江红》孤篇盖宋词,完全没有问题。

歪眼小史工作室

作者:冯生

在诗词里什么叫“双句一押、双句押韵和一三四押”还有“递增”和“递减”都是什么意思

谢邀!诗词中的押韵是指在诗词的创作中,句子的最后一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邻的字,以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用了同一韵母的地方叫韵脚。经过长期的演变,到唐宋时形成定律,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押邻近韵部的字,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这种押双不押单的方法是双句一押。至于一、三、四押的方法不清楚。下面再说说诗词中的“递增”和”递减”我的理解是:指诗词中的字数的增加和减少,如《一七令》每一行比上一行增加一个字,是递增。递减不单独成立,它有时跟在递增的后面,在宋词里有这种形式,先增后减。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敬请诗友斧正!



哪篇词可以孤篇压全宋

宋. 王禹偁
《点绛唇.雨恨云愁》
雨恨之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此词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人生,渴望有所作为的远大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钗头凤能一韵到底吗

吾填巜钗头凤》一首作答此题…

钗頭凤巜随感》

宇宙阔,地球绰,清晨江岸偷闲乐。苦寒窗,欲图强,壮志凌云,勇往直前。当,当,当!

雁排过,燕筑窝,游子天涯若奈何?世态凉,思绵绵,万水千山,审时识务。安,安,安!

中华民族的“中华”一词从哪儿来

大约在5000多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的时候,这个族就称“华”了。直到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了“中华”的族称,这是“中华民族”族称的内部成因。

到了19世界末,作为近代名族学专业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词汇也就应运而生,这是“中华民族”族称的外部成因。

从“华”到“中华”再到“中华民族”的演变,族称虽有细微变化,但内涵一致,即包括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也包括对“华”的含义。

对“华”的解释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自认为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周朝人喜欢红色,而“华”是花的本字,“华夏”、“中华”用于表示光彩、文采、繁盛、精华、青春、美丽、富贵等含义不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