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和狄仁杰谁更聪明?为何有人说铁面无私的包拯当年给自己准备了20多口棺材_包拯_宋史_岁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包拯传 包拯 宋史 岁出

本文目录

  • 包拯和狄仁杰谁更聪明
  • 为何有人说铁面无私的包拯当年给自己准备了20多口棺材
  • 历史上流传的包公传,施公传,于公传,分别指谁

包拯和狄仁杰谁更聪明

比较俩人谁更聪明,我们先从两人的从政时间开始比较。

1.中举年龄。

史书对于狄仁杰哪年中举没有明确提及,只说早年以明经科及第,授汴州判佐。意思是他年轻的时候考中了明经科,得到了汴州判佐的职位,判佐就相当于办公室科员吧。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死记硬背就行,而进士科考诗词歌赋,没有一定的才华是考不中的,所以进士科难度更大。

而包拯是在29岁才考中进士。狄仁杰年轻考中了一个含金量不那么高的进士,包拯一直到29才考中。

两人在才智方面,就算不相上下吧。

2.断案能力。

想必把这俩人放一起比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俩人都以善于断案出名吧。

狄仁杰任大理寺丞期间,处理了大量的奇案、冤案,处理的一万多件案子中,无一人蒙冤。以此闻名。

而包拯断案的记录只在“审牛舌案”中有体现,这个案子又在《宋史》中安到了穆衍名下。

断案能力这一项,狄仁杰胜。

3.从政经历。

狄仁杰,46岁出任大理寺丞,49岁出任侍御史,56岁出任宁州刺史(相当于一省之长),61岁出任宰相。

包拯,因为孝顺,直到父母去世才出仕。36岁任县令,38岁升知州,58岁就任开封知府(相当于北京市市长),61岁出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两人就任宰相的年纪差不多。

从政经历这一项,两人平手。

综合看来,两人的智商差不多,但鉴于狄仁杰断案能力更强,这一票我投给狄仁杰。

为何有人说铁面无私的包拯当年给自己准备了20多口棺材

为何有人说包拯给自己准备了20多口棺材?因为这个是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呀。

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包拯墓存在疑塚

在包拯老家安徽合肥的民间传说中,包拯为官清正,得罪了很多人,死后为了避免仇家报复,专门准备了21口棺材,其中当然只有1个是真的,其余20个都是假的,然后从合肥的7座城门中分别运出下葬,通过设置疑塚的方式,让真正的包拯墓得以保存。

不过,在《宋史·包拯传》以及后来合肥包拯墓里出土的《包拯墓志》中,都没有谈到这个事儿,在宋代的文人笔记当中,也没有提到。

所以这个民间传说的可信度,我们其实是要打个问号的。

考古中的包拯墓存在争议

提到包拯墓,很多人都会想到安徽合肥的包拯家族墓,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在河南巩义也有一座包拯墓。

先说巩义的吧,巩义的这座包拯墓,位于宋真宗永定陵附近,目前还保存有石刻的望柱、虎、羊、碑等遗物,不过石碑是清代所立,上写“宋丞相孝肃包公墓”。而石柱、石虎、石羊与《宋史》中记载的大臣墓葬礼制相符合。

当地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记载,这里就是包拯墓,包拯死后与寇准等名臣陪葬帝陵。

所以,有些研究者认为,巩义的包拯墓才是真墓,合肥的只是衣冠冢。


接下来就说合肥的包拯墓。

合肥包拯墓不是一座墓,而是家族墓群,位于合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当地明代的地方志记载包拯墓位于此处。

1973年,当地的钢厂需要扩建,因此考古工作者不得不对这处古墓葬开展抢救性发掘,结果在一号墓中,居然挖出了包拯及夫人董氏的墓志来,还发现了残碎的遗骨。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包拯的墓志志盖上刻有篆字“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志文有3000多字,比《宋史·包拯传》的字数多好几倍。

(包拯墓志志盖照片及拓片)

根据包拯墓志可知,包拯在嘉祐七年死后,朝廷让他的女婿文效护送棺柩回到老家,在嘉祐八年下葬于合肥。

除了包拯墓,还发现了包氏家族中的包拯长子包(左丝右意)、次子包绶、长孙包永年之墓。

答主认为,有了遗骨和墓志,包拯墓真伪之争就可以落下帷幕了,巩义的包拯墓,要么是衣冠冢,要么就是其他人的墓,无需再去使劲儿想办法说成真墓。


是否存在疑塚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我们还是应当在考古材料中寻找答案。

在这张墓葬分布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〇”号墓,位于5号墓的西侧。这里虽然有一个土丘,很像是墓葬,可是考古人员在土丘下面并没有找到墓室。

因此当时参加发掘的人们就联想到了当地关于包拯死后设置疑塚的传说,认为这里是疑塚之一。

进而有些人又根据这一判断,反过来又去肯定了传说的真实性。说着说着,越来越真。我们上网随便搜一下,就能看到很多相关的帖子。

——当然,这是一种循环论证,在逻辑上存在很大的漏洞。

实际上,我们在考古工作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某某地方有一土丘、高台,当地传说是古墓,可是探测后发现下面没有墓。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土丘并不一定等于坟丘。

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考古人员没有搞清楚“〇”号墓土丘的地层关系,也就无法知道其形成年代,甚至连它跟包拯家族墓地有无必然关系都不知道。

在很多信息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贸然判断它是包拯之疑塚,显然是不严谨的。

结合文献的情况来看,目前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包拯死后存在修疑塚的做法,而所谓21个棺材集体出门,更是虚无缥缈的民间传说。

历史上流传的包公传,施公传,于公传,分别指谁

历史上有很多名臣廉臣。于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著名人物,而他们的事迹也通过记录流传了下来。

一 包公传。顾名思义,讲的人物就是包公,想必大家都知道包青天这号人物。包拯,字希仁,北宋名臣,他廉洁奉公,性情坚毅,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至于他的许多事迹想必大家都知晓一二,当时的东京—开封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说,世称“包青天”。

二 施公传。人物是施世纶。清朝人。施琅之子。他与包拯很相似,虽然没有包拯知名度高,但是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为打击“豪强盗匪团伙”不惜深入敌窝,他为民申冤,不惜得罪权贵,被人们奉为传奇。

三 于公传。关于这个于公究竟是谁,各有千秋。笔者认为,这个于公说的是明朝的于谦。于谦忠肝义胆,个性刚直,忧国忘己。读过明朝历史的都知道,明朝中期,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于谦一个人力挽狂澜,几乎用他一手之力挽救了明王朝,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

以上均为笔者看法,如有不妥请多加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