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金 向海图强_雷州_红树林_养殖

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 郭龙碧 摄

海威1号。

受访者供图

展开全文

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护放生的绿海龟。

受访者供图

依海而生,傍滩成林,连绵的绿意相连于广阔的蔚蓝。在雷州市长达356公里的海岸线上,连片红树林郁郁葱葱,宛如玉带镶嵌其间,成群白鹭在此休憩觅食。树林下的滩涂,鱼虾贝类也因这份绿意而喜悦,生命的活力在天地间跃动,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天南重地,岭南名郡。湛江雷州雄踞雷州半岛中部,在大海与红土的滋养下,孕育着勃勃生机。日前,自然资源部公布了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名单,雷州榜上有名,成为本次入选的18个海洋资源类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之一,示范期为2023年至2025年,入选示范县(市)在示范周期内可享受6项支持政策。

近年来,雷州坚持推动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用海结构、合理布局项目用海;支持海洋牧场、海洋旅游等兼容用海、融合发展,推进养殖用海区综合立体开发,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坚持生态用海,通过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有效保护和维护滨海湿地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南方日报记者 林日清

生态修复

筑牢美丽海洋根基

北部湾东侧、雷州半岛西部,在企水港和乌石港之间,一望无际的碧海下蕴藏着无限生机——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白蝶贝、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印太江豚……在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各类珍稀生物自在悠游。

保护区自1983年划设。一开始,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单一物种——白蝶贝。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人员发现保护区内不仅有白蝶贝,还存在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海洋生态系统。2008年,“雷州白蝶贝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随之扩大为珍稀海洋生物及其栖息地。

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保护区如今已成为我国大陆近海热带特征最典型、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最复杂的区域之一。“我们听一些渔民反馈,在保护区的管理下,以前捕鱼时一些几乎消失的鱼类,这些年数量越来越多了。”在保护区工作了近20年的周立喜说。

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水水质基本符合第一类海洋水质标准,海洋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白蝶贝和珊瑚礁等保护对象及栖息地呈现较健康的状态。“有一天我们采完海底地质,回来分析时,忽然看见里面有一条小文昌鱼,大家都很高兴,后面还专门派潜水员到海底取样!”周立喜曾偶然邂逅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文昌鱼。

这是雷州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的缩影。近年来,雷州通过推进海岸线生态修复、重点海湾整治、海洋生物资源修复养护、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等方式,多方面开展海洋生态项目修复,取得初步成效。

雷州市红树林总面积约1319公顷,是湛江红树最多的地区。当前雷州市正积极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通过退塘还林和宜林滩涂造林,并根据当地条件和适地适树原则,选择种植白骨壤、桐华树、红海榄和秋茄等红树林树种,实施红树林造林项目,不断加大推进创建“红树林之城”建设力度。近两年间,雷州市红树林生态修复面积达106.67公顷。

在雷州半岛,沿海居民与海为邻,世代以渔业为生。下午2时许,北和镇盐庭村潮水已退去,不少妇女穿着水鞋、戴着斗笠,在海边石头上敲生蚝。不远处,红树林在阳光下随着海风轻轻摇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水产养殖在雷州兴起,不少沿海区域的滩涂上兴建起养殖塘,挤压了红树林生长空间。红树林修复随之提上议程。

穿过一排排养殖塘,如误入桃花源般豁然开朗,便来到雷州半岛最大的红树林种苗基地——位于雷高镇的红树林苗圃。正值中午,海水仍在上涨,整齐排开的红树苗只露出半截身子。装营养杯、插苗、起苗,工作人员各司其职,还有人开着改装后的收割机,运着一车红树苗,准备种到不远处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里,进行生态修复。

接下来雷州将加快推进红树林营请修复和保护工作,推进雷州市东海岸红树林湿地综合整治项目,大力发展推动红树林保护与水产养殖耦合发展,在沈塘镇铺墩村、揖花村、东里镇三吉村退塘还林和营造修复红树林1000亩,让“海上长城”更好地守护雷州海岸。

渔业转型

全力构建大型“蓝色粮仓”

沿着南渡河前行,一路上鱼塘虾塘成方连片,鳞次栉比,在太阳的照耀下幻化出多变的色泽,似镶嵌在森林中的块块水晶。雷州市东濒南海,西临北部湾,沿海水质优良,又靠近雷州湾、北部湾两大天然渔场,海洋渔业资源丰富。

同时,由于沿海滩涂宽阔平坦,-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滩涂面积达10万公顷,-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达22万公顷,发展海水养殖业条件得天独厚。4月的海风吹拂着南海北部湾,在海上珍珠贝养殖区,一笼笼吊养在木桩上的珍珠贝随着波浪起伏摇晃。

渔民们驾起小船赶到林立的珠桩前,解开绳子,连笼带贝一起拉上船,运送到岸边的加工场。雷州流沙海域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流沙南珠”的重要产地。据《雷州市南珠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显示,上世纪90年代,雷州珍珠养殖遍及环流沙海域的覃斗、乌石、企水、北和、英利、纪家、唐家7个乡镇,其中,流沙村的珍珠年产量就达到10吨。

目前,雷州市海水养殖面积约15400公顷,其中珍珠养殖基地1000公顷,鱼虾生态养殖基地5000公顷,对虾养殖面积6300公顷,扇贝养殖1666.67公顷,传统网箱养殖22公顷,深水网箱养殖8.9公顷。“传统网箱养殖经济效益比较低,现在雷州正从传统养殖逐步向深海区现代化网箱养殖转型。”雷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蔡景端表示。

提高海洋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益是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此,雷州大力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深耕海洋牧场,加快探索实现养殖转型升级,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利用渔业信息资源,推动渔业养殖的技术水平、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能再上新台阶。

下午2时,覃斗镇流沙港的海岸上,一个巨型长方体设备格外显眼。密密麻麻的脚手架上,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迎着阳光忙碌。这是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联合湛江湾实验室研发设计,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投资建造的轻量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海威2号”。

去年8月,“海威2号”动工建设,该网箱养殖水体可达3万立方米以上。据介绍,“海威2号”是一种桁架形式的抗风浪绿色智能养殖装备,采用半潜式结构设计,四角锚泊定位,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宽阔的平台空间可以搭载太阳能电力系统,实现绿色能源的自给自足,还可以搭载饲料储存模块、自动投料机、吊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测量、5G数据通信、应急柴油发电机等自动化养殖装备,实现智能化养殖。

此外,平台具有充足的基本养殖水体,可采用上浮下潜方式完成收鱼作业、网衣清洗等工作。平台自身还可以向四周或者底部继续拓展以扩大养殖水体,同时可与传统网箱合理布局,作为整个海洋牧场的支撑基地,满足渔场监控、物资供给等功能。

“海威2号”是雷州大力推动海洋牧场建设的一个缩影。未来,雷州将深耕海洋牧场,把深远海养殖打造成技术先进、装备优良、生态和谐的新型养殖业态,不断提高水产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单位水体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深远海优质资源,全力构建大型海上“蓝色粮仓”。

滨海旅游

激活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独具特色的连片红树林、椰林环绕的公共滨海浴场、随处可见的候鸟、色彩斑斓的珊瑚礁……雷州东西临海,沿海岸线长,全年气候适宜,齐聚“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5个旅游资源基本要素。

近年来,雷州依托滨海旅游资源,强力推进旅游业发展,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效率。当前,雷州正全力打造大文旅开发建设先行示范区,以乌石天成台、纪家盘龙滩、企水赤豆寮岛为主体,开发建设西海岸滨海旅游度假区,并依托东海岸红树林、九龙山等自然景观打造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旅游精品线路。

沿着山路上行,一路上绿植环绕,一座座高大的白色风车悠悠转动着,把来自海洋的季风,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能。“这里是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首个以红树林命名的国家湿地公园。小时候我们经常来这附近玩,那时候觉得这里像热带雨林,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蔡景端介绍道。

公园内,山丘叠翠,瀑布飞流,贯穿公园内的河道九曲十八弯,水清见底,潺潺流动,汇入大海。白鹭、海鸥举目可见,有的在河面上盘旋觅食,有的在两岸树林里栖息。青葱悦目的树林,柔白灵动的鸟儿,纯洁碧蓝的天空,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九龙山的湿地面貌复杂,河道纵横交错,杂树盘虬、葛藤蔓绕。红树林是九龙山湿地的主要植被类型,面积约200公顷,主要的组成群落有卤蕨群落、老鼠簕群落、桐花树群落、白骨壤群落、海漆群落、秋茄群落、无瓣海桑群落和玉蕊群落等。

此外,公园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4种,如黑耳鸢、红隼、草鸮等。由于雷州半岛是国际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雷州在落实保护措施基础上,在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修缮“观鸟台”和“观鸟屋”,培育观鸟线路。

千姿百态的山间岩石,婀娜多姿的原始红树林,翩然飞舞的珍稀候鸟……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的美景,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观赏。当前,雷州正系统全面整合文化、生态、产业等方面优势资源,推动红树林生态旅游滨海度假、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等深度融合,使红树林生态旅游成为湛江滨海旅游的新引擎。

另一头,乌石天成台旅游度假村已成为旅游度假的热点。2018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联合广东省旅游局评选出“广东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天成台榜上有名。每逢节假日,度假村里总是人头涌动。游客们纷纷漫步海滩,尽享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惊涛拍岸,涛声震荡。

未来,雷州将持续擦亮“海洋文化”特色旅游品牌,重点发掘雷州海洋文化体系中的“海丝文化”“南珠文化”“渔村文化”特色内涵,科学开发规划彰显雷州海洋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产品,不断提升雷州海洋文化在北部湾城市群以及广东沿海经济带等周边区域中的辨识度。

同时,雷州将科学串联雷州东海岸南渡河沿岸及红树林、西厅渡、滨海渔村等自然人文生态资源,科学谋划打造滨海型农业公园、南渡河河口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特色生态旅游村,不断做优“生态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在乌石天成台看日出日落,在九龙山红树林观看候鸟翩翩起舞,在纪家盘龙滩玩沙戏水,在东里镇洪流森林公园挖沙虫……随着滨海旅游持续升温,一幅幅滨海特色画卷,正在雷州大地上舒展开。

■一线直击

实地探访湛江首个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海威1号”

耕海牧渔

逐梦深蓝

乘坐快艇从流沙港码头出发,一路海水轻荡,溅起的浪花不时调皮地从打开的窗户间跃入船舱。从近岸的渔排旁驶过,不远处,一片片木桩拴着一笼笼珍珠贝竖立海中,宛若海上森林。再往前,开阔的海面上,分布着一个个“甜甜圈”,那便是深海网箱了。

“网箱里养着金鲳鱼,一个100米周长的网箱,年产量可达10万斤,相当于陆上200亩池塘的鱼产量。”蔡景端说。近年来,雷州大力发展深水网箱等深海远海养殖,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水产产业发展新路。

从码头驶出约6海里,一个蓝白相间、巨型长方体设备展露身姿,这是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于去年4月正式启用。“海威1号”采用钢架结构建成,养殖水体达1.5万立方米,设有先进的平衡系统、宽阔的作业平台,以及各类通道和科学管养设施,抗台风能力可达15级。

迎着海风踏上平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沿着楼梯下行,能一直走到海中,近距离观赏在网箱中游动的大型鳘鱼、军曹鱼和鞍带石斑鱼,“这里是深海,水流比较大,运动空间充足,可产出‘类野生’大型鱼类。”工作人员介绍道,“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公斤鱼类,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60万斤优质深远海养殖鱼类。”

据介绍,海威农业集团联合湛江湾实验室共同打造“海上智能化养殖管理系统”,在海威1号上形成智能化养殖管理,节省人力成本60%。平台东边角落下方安装着自动投料机,当网箱中所养殖的鱼群是金鲳鱼时,便可实现自动投喂。如今,每天清晨,渔民会用设备升降机将鱼料撒进网箱,鱼群争食激起朵朵浪花,场面颇为壮观。

同时,平台水上、水下均装有摄像头。在这里,工作人员不仅能实时监控鱼的活动和水温水质,还能进行海水淡化和生活污水处理等,为科研人员提供养殖试验。此刻,在平台中轴线上的房间内,水下鱼群的动向正清晰地展示在屏幕上。

陆地上,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打开手机,一条鱼缓缓从摄像头前游过。刘定的手指在手机上滑动,视角也随着切换:“我们平台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海威1号’代表着雷州海水养殖产业结构升级的开始,将引领水产养殖产业走向深远海。”

海岸边,“海威2号”的安装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比“海威1号”,“海威2号”智能养殖平台设计箱体长度增加至86米,宽度增加至32米,养殖水体达30000立方米以上。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的启用,标志着雷州海水养殖产业结构升级,将助力雷州深耕深远海养殖业,打造水产高地,推动形成海洋经济新模式。

当前,海威农业已构建起海水鱼类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待“海威2号”投产后,将与附近传统网箱结合一起,形成“网箱+基地”养殖模式,打造综合性深海养殖示范基地。同时,海威农业将对传统渔业生产场所进行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发展观光渔业、渔事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打造游客向往的“海上草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