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崖山海战后,少帝陆秀夫、张世杰带来南宋官民后裔都成了现在的雷州半岛雷州人?张世杰的简介_雷州_南宋_元军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张世杰 雷州 南宋 元军

本文目录

  • 为什么崖山海战后,少帝陆秀夫、张世杰带来南宋官民后裔都成了现在的雷州半岛雷州人
  • 张世杰的简介
  • 崖山之战十万人跳海,如果张世杰退守海南岛结局会怎样
  • 为什么宋军在崖门海战中全军覆灭是张世杰指挥失误造成的吗
  • 陆秀夫为什么拒绝张世杰带走宋帝,张世杰的军师才能如何
  • 张世杰抵抗元军大败亡国,为什么还被称为南宋名将
  • 元朝军事统帅张弘范和南宋未抗元名将张士杰这对堂兄弟如何评价
  • 如果把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分别换成姜维、诸葛亮、徐庶,宋朝能否续命

为什么崖山海战后,少帝陆秀夫、张世杰带来南宋官民后裔都成了现在的雷州半岛雷州人

崖山之战宋朝灭亡后,宋军官兵幸存者根据大略估算还有10余万人,各自随船漂泊流落到雷州半岛的各个地方,加上之前因为各种原因流落到雷州半岛人众,据统计大约共有30余万人落籍雷州。

这些落籍雷州半岛的30余万军民大多数是闽南莆田一带居民,这是因为当初主持组建抗元民军的陈文龙是莆田人。陈文龙(1232—1276),福建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北宋时候原属泉州的莆田、仙游两县改隶于兴化军)人,原名子龙,字刚中,宋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南宋名相、魏国公陈俊卿五世从孙,陈文龙是度宗咸淳四年(1268)状元,官至参知政事;景炎元年(1276),益王(宋端宗)在福州被立为帝,陈文龙再次出任参知政事,他倾尽家财在莆田一带招募兵勇组成一支民军,在福州、泉州两城守将先后叛降元军之后,陈文龙固守莆田,四次斩杀前来劝降的元使,并在城头竖起“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以彰明心迹、激励士气。1276年9月莆田被元军攻陷,陈文龙被俘,北上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英勇就义。

明永乐六年(1409)诏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又以其威灵赫赫,能保佑航运、渔业,被加封“水部尚书、镇海王”,后人因此称文龙为“尚书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皇帝亦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陈文龙所组建的民军余部在其子陈八宣、陈汝楫及侄子陈若水的带领下继续保护南宋流亡朝廷南下。莆田人出身的民军将士不但骁勇善战,而且其中的很多人既是航海专家,又是造船巧匠,更兼对南宋朝廷忠心耿耿,是抗元报国最为义无反顾的中坚力量。

根据目前看到的雷州半岛各姓氏族谱,其始迁祖95%以上是福建莆田人,目前很大部分的雷州半岛土著居民如果追根溯源,都是闽南人特别是莆田人的血脉和文化传承,莆田人来到雷州半岛,传播过来闽南文化,也使得闽南语从元代开始渐渐地发展成了雷州半岛的主流语言,发展成了现今的雷州话(Leizhou dialect ),雷州话与莆田话、海南话、潮州话同属“姐妹语系”,属闽南语系的一支代表方言,而元代以前的雷州话也就是黎语逐渐在雷州半岛式微乃至于消失。

张世杰的简介

张世杰(?-公元1279年),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

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历任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等职。不久后因形势危急,张世杰升任保康军承宣使,带兵抵抗元军入侵,期间互有胜负。随后又先后担任制置副使、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等重要职务。

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世杰奉益王、卫王南逃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下。后任签书枢密院事。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不久后,陆秀夫背卫王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也在同年死于平章山下。

崖山之战十万人跳海,如果张世杰退守海南岛结局会怎样

提到崖山十万军民齐赴海的悲壮,我们有理由说说两位同宗同族的汉人兄弟——张世杰、张弘范。

“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这是张弘范这位由忽必烈亲赐金刀的“九拔都”写下的诗句。是的,一路南征,江南儿女的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袍,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当他率领着虎狼之师到达崖山后,看到南宋最后坚守的十万军民,也看到了自己的族兄张世杰,更看到了近在眼前的灭国之功。

此时的崖山,在张世杰的指挥下,千艘战舰结成了一座巨大的“海上城寨”。这个巨大的城寨中,各种防卫、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农作物的种植,每一处都无一不体现着华夏民族的文明的结晶,而如今,文明的火种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

走与留

从北宋那世界最繁华而没有之一的东京汴梁走到了人间天堂的临安杭州,南宋朝廷虽然换了对手,虽然隔着长江天险,但依然没有逃过那如同梦魇般的蛮族铁骑,从临安又走到了福建和广东,从陆上又走到了海上,还能往哪里走?

其实,“走”,南宋朝廷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不过不是题主考虑的海南。

海南在北宋宝四年(971年)平定南汉以后,即以“琼州……兼提举儋、崖、万安等州水陆转运事。”实际上,至宋以来,海南历来被认为是偏远不毛之地,常用于流放贬职的官员所用,一代文豪苏轼便被流放此地。虽然两宋以来,海南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些发展,特别是纺织业。但是岛上汉人最高峰时期也没有超过十万,除城镇外,基本是黎族人为主。因此,离开了中原的支持,短期内,岛上并不能提供数十万人生活的物资。而且,琼州海峡最窄处不过20公里,此时的元蒙并不是只有凶猛的骑兵,他们的麾下,也有着大量的汉人和高丽水师,实际上,在1279年崖山海战的前一年,海南就已经被元蒙所攻陷,海南的南宋守将因不愿投降被残酷的车裂而死。所以海南并不是南宋朝廷退守的选项。

南宋当时考虑的退路最大的希望是越南的“占城”。在元军进攻崖山以前,南宋官方就派出了陈宜中去占城,名义上去向“藩国”借兵抗元,实际上也是联系和考察退路。但是奈何陈宜中这个有名的“逃跑宰相”坑了文天祥一次不说,这次又坑了朝廷,带着自己的家眷一起到了占城后就不回来了,南宋朝廷没有等来任何消息,又错过了宝贵的时间。当然,现在来看,即使南宋朝廷到了占城,依然没用,越南的雨林最终也没有挡住蒙古人的铁骑。

那么我们把目光再拉向崖山,此时的张世杰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望向自己族弟张弘范营中的目光却充满着坚毅。是的,人们都说他不懂水战,结船成寨,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是在走曹操赤壁之战的老路。难道一个征战沙场的宿将会看不出来?可谁又知道,即使守住一次又能如何,偌大的大宋,守住了开封吗?守住了襄阳吗?守住了临安吗?最后不过这寥寥十万的军民,又能往哪退呢?占城没有消息,海南已被占领,难道让十万人漂泊南洋吗?那样可能最终的结果是数十万的南宋军民消失于这茫茫大海之上。与其这样,不如拼死一搏,如果上天眷顾,或许能让这些染满江南儿女鲜血的刽子手们葬身鱼腹吧!其实,此时的十万军民,从年幼的皇帝到普通的军士,心里都明白,自己已经没了退路,最后的时刻来了,他们只是在默默的等待一切的发生而已。

崖山海战的过程就不在这里赘述,不熟悉的可以自己查查。没有任何奇迹的发生,最后关头,南宋小皇帝赵昺从容在陆秀夫的怀抱下投海,令人向往而又悲惋的“两宋”王朝划上了句号。

在元蒙的“九拔都”张弘范所刻字“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的石壁下,又多了十万不屈于异族统治的亡魂。

“宝藏如山席六宗,楼船千叠水晶宫。 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 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 早来朝市今何处,如悟人间万法空”。

为什么宋军在崖门海战中全军覆灭是张世杰指挥失误造成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和张世杰的指挥没有什么问题。

很多人认为,张世杰在崖山海战指挥有重大失误。

他放弃陆地,将官兵装入舰船孤悬海上,导致补给断绝,士气低落,最终在敌人打击下崩溃。

不错,这个指挥当时是错误的,但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背景。

当时大宋的残部已经穷途末路。

广东陆地的抗元抵抗已经溃败。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元军三面合围张世杰的海军,败局已定。

现在对于张世杰来说,无非是两种选择,

第一,率领10万军民投降,交出小皇帝赵昺。

如果这么选择,张世杰绝对是高官厚禄,甚至可能被封为亲王。

第二,自古胡汉不两立,一死报国即可。

作为大宋的将领,岂可投降胡人?

当时即便陆地军事已经失败,海上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海军转移,此时广东省内沦陷,崖山所在的江门就是最后的国土,再无可退。

说白了,张世杰既然选择抵抗,其实就是选择一死报国而已。

张世杰后来的所谓放弃陆地,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等等行为,导致宋军补给断绝,遭遇火攻。

但在当时,如果不放弃陆地,可能出现一些兵将和元军联手倒戈的情况。

至于连环船,也是因为抵抗风浪的无可奈何行为,毕竟当时的船只性能是有限的。

张世杰自己,最后就是因为大风大浪导致船只翻覆而死的。

崖山海战体现了大宋的骨气,数万军民宁死不降,选择跳海自尽。跳海的并仅仅是军人,还有大量的大宋平民。

最后关头,张世杰派船来救走困在中间的陆秀夫和小皇帝赵昺。

陆秀夫不知道张世杰的真意,不知道他是不是试图投降,交出皇帝。

于是陆秀夫将小皇帝赵昺背起,大声说:国家到了这个地步,陛下只能为国而死了。德祐皇帝(赵显)之前受辱已经太多,陛下是大宋天子,不能再受胡人的羞辱。

说完,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尽,时年41岁。

知道陆秀夫和小皇帝资金殉国后,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再图后举;但杨太后这个女人很有骨气。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太后也跳海自杀。

张世杰将太后葬在海边,继续指挥参与几条船只在海上抗元。

一天,海上起了台风,飓风大作,船只眼见就要翻覆。当时船离岸边不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以保命。

张世杰淡淡的说:“不必了。”然后登上甲板:“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也是天意啊!”

张世杰坚持不下船,最终船只翻覆,他死于大海。

至此,大宋灭亡。

在落幕的时候,这些大宋的子民们表现的并不差,并不丢脸。

冷兵器时代,野蛮消灭文明的情况并不少见。

崖山海战,大家要引以为戒,历史是一面镜子。

套用希特勒的一句话:如果一种文明,没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发扬和保护自己。那么,这种文明是脆弱的,迟早会被野蛮所征服。

陆秀夫为什么拒绝张世杰带走宋帝,张世杰的军师才能如何

前言:公元1279年2月,南宋军队与元军在崖山进行了一场大海战。此战因为宋军主帅张世杰的军事部署不当,导致兵力占据优势的宋军被元军打败。

在混战之中,张世杰率领部分舰只逃出元军的包围之后,他派遣一只小船返回战场,去迎接皇帝赵昺。

丞相陆秀夫在混乱的局面下,一时无法辨识真伪,怀疑来船是元军假冒,就断然拒绝了来人接走皇帝赵昺的要求。

最后,陆秀夫眼看皇帝赵昺的座舰无法冲出重围,就背负着赵昺,一起跳海殉国了。

崖山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幕。战后竟有十余万南宋军民不愿屈服、投海自杀了。

崖山之战双方的统帅分别为:宋军主帅张世杰;元军主帅张弘范。

崖山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为:宋军大约20万,战舰近千艘;元军大约3万,战舰三四百艘。

(宋军主帅张世杰)

依照双方兵力对比来看,元军并没有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元军主帅张弘范是一代名将,有勇有谋;而宋军主帅张世杰虽然是沙场宿将,军事能力却很是欠缺;而且,在连败之余,张世杰的心理已不堪折磨,他试图在崖山与元军决一死战,就此决出胜负。这就是有人评价的“张世杰能战而不能谋”。

战前,宋军中的有识之士就向张世杰指出海口的位置非常重要,建议张世杰派重兵据守海口。此所谓“幸而胜,国家之福;不胜,还可西走。”

但是,一心只想决一死战的张世杰拒绝了这个正确建议,他烦躁地发泄道:“连年航海,何日是头,成败就看今日!”

张世杰放弃了入海口的控制权,又把千艘战舰用铁索联在一起,围成方阵,就像城池一样,皇帝赵昺的座舰位于方阵的中央。

张世杰的排兵布阵,已经决定了崖山海战的结局。

张世杰为舰队准备了将近半年的粮食,可是,每天使用的淡水和木柴还是需要用小船从陆地取得运送。

张弘范率领元军一到崖山,立即封锁入海口,控制淡水资源,并且派遣舰队专门袭击宋军运送淡水和木柴的快船。

就这样,宋军很快没有淡水能够饮用,只得喝海水。将士们一喝海水就上吐下泻,很快就丧失了战斗力。十余天后,宋军的兵力优势就不复存在。

最后,张弘范指挥元军发动总攻。宋军无力作战,阵营被元军突破。张世杰只得下令砍断铁索,率十余艘舰只,突出重围。

张世杰突围后,派人去接皇帝赵昺,但是,战场上混乱之极,陆秀夫不能肯定来人的真伪,担心皇帝赵昺落入元军手中,遭受侮辱;就拒绝了来人接走皇帝赵昺的要求。

在最后时刻,陆秀夫毅然背负皇帝赵昺,跳海殉国了。

结语:崖山海战是南宋抗元斗争的最后一战。由于宋军主帅张世杰的军事部署不当,宋军在战前就丧失了先机和优势,从而在这次宋元大决战中遭受惨败,南宋就此灭亡了。

张世杰忠义有余,但是,他的军事谋略实在是太低劣了;如果与南明的李定国相比,差得实在是太远了。

张世杰抵抗元军大败亡国,为什么还被称为南宋名将

张世杰,涿州范阳(今属河北范阳)人。张世杰早年从军,屡屡建功。元军大规模南下时,他率领所部军队入卫临安,又经过饶州,才入朝廷。当时形势危急,诸将大多都没能来救援朝廷,只有张世杰一路赶来,宋度宗不禁叹息惊异。

在几个月内,张世杰从和州防御使一路升任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他派遣将领四处出击,取得浙西各郡,收复了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一时军势颇为振奋。

德佑二年(1276)正月,元军迫近临安,张世杰请求把皇帝、皇后、太后三宫转移到海上,决意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然而丞相陈宜中却派人向元军请和。在太皇太后的帮助下,张世杰阻止了陈宜中。

在元兵到达皋亭山后,张世杰领兵进入定海。石国英派都统卞彪劝说张世杰投降。张世杰本以为卞彪是来随从自己一起南下的,便热情款待卞彪。结果酒吃到一半,卞彪却说自己是来劝降的。张世杰大怒,割断了卞彪的舌头,在巾子山把他裂尸。

德佑二年(1276)四月,张世杰随二王进入福州。五月,他与陈宜中尊奉赵昰为君主,张世杰被任命为签书枢密院事。当时王世强正引导元军攻打南宋,于是张世杰将益王请到海上,自己则率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军队攻蒲寿庚,不过未能攻克。

十月,元军主帅唆都率领军队来支援泉州,宋军于是撤兵退去。不久唆都派人招降益王,又派孙安甫劝说张世杰。张世杰把孙安甫拘留在军中,不让他回去。元军又招讨刘深,随后攻打浅湾。张世杰战败,不得已把益王移居井澳。刘深追来,所幸张世杰最终击退了刘深,因而随后与益王迁到硇州。

景炎三年(1278)正月,元军派大将王用攻打雷州,王用战败。四月,南宋益王死,卫王赵昺被立为皇帝,拜张世杰为少傅、枢密副使。五月,元派琼州安抚张应科攻雷州,不过三战都不顺利。六月,元、宋再次决战于雷州城下,张应科战死。张世杰认为硇州已不能久居,于是将赵昺转移到新会的崖山。八月,张世杰被封为越国公。

祥兴二年(1279),元军主帅张弘范等人率军队到达崖山。有人对张世杰说:“北兵用水军堵住海口,我军就不能进退了,为什么不先占据海口。侥幸取胜,这是国家的福分;不能取胜,仍然可以向西撤退。“张世杰担心军队长时间在海上有离散之心,就说:“连年航行在海上,什么时候是个了呢?现在应该与敌人决一胜负。“随后,他下令烧毁皇帝临时驻地的所有集市,将一千多艘大船连结起来做成水寨,以为死守之计。朝廷上下人心惶惶。

不久,张弘范的兵开到,占据了海口,宋军打柴、汲水的道路全被堵死,将士们啃干粮啃了十多天。口渴了,他们就捧海水来喝,但海水味咸,喝了后将士们就呕吐泄肚,宋军极度困乏。然而即便如此,张世杰还是率领苏刘义、方兴等每天与元大战。

当时张弘范得到张世杰一个姓韩的外甥,给他官职,还多次派他前去招降张世杰。面对这个外甥,张世杰历数古代的君臣,说:“我知道投降了,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富贵,但是我为皇帝死的志向是不能动摇的。“二月二十日,张弘范等人攻打崖山,张世杰战败,退保卫王所乘坐的船。直到元军接近宋军的中军,张世杰才割断拴船的绳子,带着十一艘大船冲出港口。

此后,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以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等到张世杰处理完杨太后的身后事,飓风忽大作,将士劝张世杰登岸,张世杰说了句:“不必了。“然后登上柁楼,露香祝道:“我为赵氏,能做的事都做尽了,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在又亡。我还没有死的原因是希望敌兵退,再另立赵氏以存祀啊。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岂非天意啊!“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溺卒于平章山下。

赵翼曾评价道:“其后德祐国亡时能战之将,尤推张世杰。“在国难当头各自逃命的时代,张世杰坚持主战,绝不投降,这在南宋末期的武将中堪称表率。虽然他最后战败,但其抵抗到底的忠烈品质令人动容,不愧为一代忠贞大将,民族英雄。

元朝军事统帅张弘范和南宋未抗元名将张士杰这对堂兄弟如何评价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从龙扶凤追寻荣华富贵初心不变是人的一种品格,张宏范卑恭膝惜认贼作父垦定一臭万年不得好死。乃乱臣贼子中华民族的败类,,,,张世杰是一代先贤壮士,?民族气节随败犹荣。张世杰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大无畏先锋精神,惊天地泣鬼神。重于泰山功勋万古,张宏范活着确形同臭狗屍。

如果把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分别换成姜维、诸葛亮、徐庶,宋朝能否续命

也不能续命,毕竟宋末三杰时期的南宋已经腐烂到家了,叛徒汉奸层出不穷,国力日益衰废,而且对手还是当时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蒙古的军事力量可要远胜于当年的魏晋政权。

先来说姜维,实际来说历史上姜维的军事能力并未见得强哪去,只是在三国后期蜀国基本没啥人才,这才把姜维展现出来。只是小说中夸大了姜维的能力而已。

真要说姜维有什么傲人战绩吗?恐怕没几个人能说的出来,姜维是有一定军事能力,但是他的能力没达到力挽狂澜的地步

而且姜维为人也过于自负自大,蜀汉名相费祎被人暗杀刺死,在历史上来说姜维还是有一定嫌疑,姜维还和后主吹牛逼,让他多忍几个月,他挑拨钟会反抗司马昭,到时候借助钟会力量复兴蜀国,他真的是在政治上太天真了,他拿司马昭当白痴吗?

很明显的司马昭二桃杀三士的计策他都看不出来,结果他这一挑拨,司马昭顺手杀三士,连着姜维、邓艾、钟会三国晚期三大名将一起整死了,可见姜维在政治上比司马昭相差太远,而且对局势分析判断根本就不明朗,所以他难以成为力挽狂澜的人。

再说徐庶,他就更没有小说中传的那么神奇了,在历史上徐庶是主动脱离刘备投降曹操的,因为在曹操征讨荆州时徐庶之母被曹操乱军给掳走了,当时曹操并不知道徐庶是谁有啥能力,徐庶之母纯粹是意外被乱军掳走,徐庶侍母至孝,所以主动脱离刘备加入了曹操集团寻母,而且徐庶加入曹操集团后也并非一言不发,积极得很。

曹丕废汉献帝称帝时,劝进表中徐庶的名字位列在前几位,所以徐庶对于当官还是很有热情的。但是徐庶在曹魏集团并没有得到像诸葛亮那般待遇,只是属于地位较高的文官而已。

诸葛亮在北伐时曾经向曹魏打探老友徐庶近况,听闻徐庶在魏国官职只到御史中丞,权力并不太高后,曾感叹而言: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虽然魏国人才较多,再有就是徐庶可能能力确实也很一般,否则以求贤若渴的曹操不可能忽略徐庶这般人才。

所以徐庶也是被小说夸大的人物,他的能力更不足以能力挽狂澜。

这三中其实以诸葛亮实力最强,但是凭心来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更高于军事才能,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其实乏善可陈。而且诸葛亮能力虽然很强,但是也没强到能力挽狂澜的境界,否则蜀国早就出祁山占领长安了。

诸葛亮是将相之才,但是却无力挽狂澜之力,以南宋当时衰弱的国力和奸臣当道之政局,只有一个诸葛亮外加姜维和徐庶也是不可为。

在南宋当时那种局势下,除非诸葛亮加韩信以及项羽三人联手或能克复中原驱逐蒙古人。

在内诸葛亮把持朝政,把政治和军事后勤管理好,在外项羽和韩信兵分两路,以项羽和韩信的军事能力,即使对上无敌铁骑的蒙古人,他们俩也绝不虚,韩信是历史上唯一能帮助巴蜀刘邦走出巴蜀,以巴蜀为根据地统一天下的名将之才。

韩信说出汉中就出汉中,以军事才能来说韩信高出诸葛亮不知多少倍,可惜韩信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所以韩信这样将才在外征战必须得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相材稳定政治局势。

至于项羽,那是天下军神,兵家之祖,兵形势在项羽手中发挥到了极致,兵形势就是和蒙古人一样的以硬钢硬,你硬我更硬,项羽绝对是万人敌,不虚那些蒙古人,只要给项羽配一个冷静一些的参谋,项羽的军队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蒙古人绝不在话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