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广东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雷州半岛上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原百越地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雷州半岛隶属于象郡。
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了南越王国发生的叛乱,并将南越国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个郡,其中合浦郡的治所就设在今雷州城(当时整个雷州半岛均属徐闻县),此后二千多年(至清未),
雷州城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素有“天南重地,海北名邦”之称。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民族的融合,以及以雷州十贤为首的历代名臣良将,先后被贬或途经雷州,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从而使
南越土著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得以在雷州半岛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雷州文化。
展开全文
而雷歌雷剧,就是雷州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起源:前世
听取欢谣,敢陈善颂。——《重建御书楼上梁文》
雷州歌源远流长,是雷州先民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种娱乐形式。据《海康县续志》记载,宋朝李仲光的著作《重建御书楼上梁文》中,就有“
听取欢谣,敢陈善颂
”之句,其所指正是男女对唱雷州歌谣。
由此可见,至少在宋朝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雷州半岛上已经开始传唱雷州歌了。
事实上,雷剧就是源自雷州歌,具体来说,雷剧经历了姑娘歌、大班歌、雷州歌剧这几个发展阶段。
公元1022年,著名宰相、诗人寇准遭人陷害排挤,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他将中原地区的木偶戏传入雷州半岛,从而让处于萌芽状态的雷州歌得以借鉴木偶戏的分幕表演形式。此后,元代戏曲大家汤显祖也被贬到雷州,雷州歌又传承、融合了元曲精髓,从而丰富了表演形式,
逐渐从在民间传唱的自娱自乐形式,过渡到戏台表演形式,因为此时的雷州歌是以女歌手为主(一般是男女对唱),因此又称为姑娘歌(姑娘歌班)。
清朝乾隆年间,姑娘歌响应时代潮流,开始寓教于乐,即在每台对唱之后,都会加唱一段朗朗上口的“劝世歌”,规劝人们去恶从善。
此时,雷州歌仍停留在口头创作(口口相传)的阶段。
清朝道光年间,雷州籍进士陈昌齐编写了第一本雷歌剧本—《断机教子》,此后,在众多文人的参与下,雷歌剧本创作开始进入常态。而雷歌剧本的出现又反过来促进了雷歌的加速发展,清乾隆末年,
海康县北和圩成立了第一个专业的雷州歌班—“高天乐雷州歌班”, 这标志着雷州歌正式进入了市场为导向阶段。
明末清初,雷剧的发展趋于成熟。在这一时期,雷歌剧本的创作进入新高峰,同时也有其它剧种的优秀艺人加盟雷剧表演,可谓是百花争放。
在此过程中,雷歌吸收了粤剧、潮剧甚至是京剧中的先进无素,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剧种—大班歌。
综上所述,雷剧萌芽于宋朝,发展于清朝中叶,并在清末民初正式形成了新剧种雷剧。
但是,此时的雷剧团都是私人性质的,而且以雷州歌曲调为唱腔,有别于其它剧种,因此又被称为“大班歌(高台歌)”。
突破:今生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主管部门积极扶持雷剧,并且主导对雷剧的改革,重点是进行雷剧的唱腔改革,目的是使雷剧能够走出雷州方言区。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终于使雷州歌变成了戏曲声腔,并且建立起有完整腔类、板式的声腔体系,
创建了兼具“板式变化体”以及“曲牌联套体”两种特点的声腔体制,并且创造出雷剧的主奏乐器—雷胡。
20世纪50年代初,大班歌正式更名为“雷州歌剧”,1964年始用现名。
此后,植根于雷州半岛的雷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不仅湛江市以及雷州、遂溪、徐闻等县市有专业的雷剧团,而且业余雷剧团也遍布整个雷州半岛。更重要的是,根据习俗,每条村每年需至少请剧团来唱一次戏(时间一般是七至十天不等),因此,每条村庄都设有固定的戏台,这就保证了各个雷剧团的演出场次。
在艺术成就上,改变了唱腔的雷剧也终于走出雷州半岛,获得与其它剧种同台竞技的机会,并取得了荣誉。
1999年,现代雷剧《抓阄村长》进京表演,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雷剧《梁红玉挂帅》二次进京表演,主演林奋获得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
2015年10月25日,雷剧《岭南圣母》成为广东唯一入选少数民族优秀剧目的剧目,这是雷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2011年6月,
雷剧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雷剧奠定了其广东四大剧种之一的地位。
岭南圣母冼太夫人
综上所述,唱腔的改革使雷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从而使雷剧得以走出雷州半岛方言区,
获得中国戏剧界的肯定与认可,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
生命力:广泛的群众基础+创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网络、电视、手机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视野的开阔,
几百年来一直是雷州半岛人民娱乐首选的雷剧,已不再受年青人的青睐,这不禁令人对雷剧的传承、发展甚至是生存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不过,虽然受到新艺术形式的冲击,但时至今日,雷剧仍深受雷州半岛人民的喜爱,每年看戏(一般是春节期间)仍是每条自然村最大的娱乐项目。
其原因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外,还与如下有关。
1、雷剧源之民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雷剧是由姑娘歌发展而来,而姑娘歌则源自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半岛的民歌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间隙互相唱和、答辩时即兴所唱,因此,
雷州歌具有琅琅上口,老少皆宜,男女随时随地可哼唱的特点。
雷州歌结构严谨,平仄协调,韵律优美。其中格律是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一、二、四句的末字押雷州音韵,而二、四句的第4字是阳平声。这种格律接近七绝,唱起来琅琅上口,可以“一条歌唱到城”。
因此雷州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以代代传承。
雷州歌已深深植根于雷州半岛,成为了雷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就是雷剧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2、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雷剧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除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能够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雷州歌能够从最初的民间口水歌发展到姑娘歌,是借鉴了木偶戏的分幕表演形式,以及传承、融合了元曲精髓。而从姑娘班发展到大班歌,则是因为吸收了粤剧、潮剧甚至是京剧中的先进元素。
而在解放后,雷歌迎来唱腔改革,大班歌升级为雷剧,成为雷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雷剧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互联想网时代,如何才能保持观赏性,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观众吸引到戏台前。
为此。雷剧的艺术家们居安思危,再次对雷剧进行创新改造。除了将具有雷州特色的现代剧搬上雷剧戏台外,还大胆开拓,
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雷州腔摇滚,将雷剧念白与饶舌相结合,创出新型念白,让雷州歌变身为流行歌曲,从而更具观赏性及流行性,受到年青人的表睐。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政府的扶持以及雷剧艺术家们的努力创新下,古老的雷剧得以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始终是雷州人民首选的大型娱乐项目。
结语
雷州文化是岭南地区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合称广东四大文化。
而雷剧则是雷州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雷州的风土人情和人文环境,都在雷州歌中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雷剧(雷州歌)就是雷州历史的活化石。
雷剧,不雷的艺术奇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