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原始的热气球,不是孔明灯_孔明灯_时期_祈福

孔明灯,也叫天灯、祈天灯、许愿灯,是中国古代用于祈福、军事联络的手工艺品,通过热动力中的浮升力,排除冷空气,使灯笼逐渐升向天空。

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发现了热气球原理。

世界上最原始的热气球竟然是一枚被掏空的鸡蛋壳。

西汉宗室、著名道家学者、淮南王刘安编撰的《淮南万毕术》一书中记载:

“艾火令鸡子飞。”

意思是,点燃艾火,鸡蛋可以飞起来。

东汉名儒卢植的弟子——高诱进一步解释说:“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

即取来一枚鸡蛋,去掉蛋液,以引燃的艾火放入蛋壳中,遇到大风,就会飞向天空。

现代热学认为:鸡蛋内壳受热之后,气体膨胀向下排出,推动蛋壳向上运动,后来人们发明的孔明灯利用的正是这种原理。

展开全文

北宋学者苏轼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载:

“鸡子开小窍,去黄白了,入露水,又以油纸糊了,日中晒之,可以开起,离地三四尺。”

“鸡子举飞”后来被当成一种秘术,在民间流传。

传说孔明灯的发明者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的诸葛亮,最早不是为了玩儿,也不是为了祈福,而是用于军事活动。

从孔明灯的材料纸张、蜡烛来判断,东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

因此,不排除孔明灯在三国时期已经出现的可能性。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孔明灯的发明者为五代时期的南唐女子莘七娘。

她跟随丈夫在闽地征战,用竹篾扎制灯笼骨架,上口和四面糊上纸,底盘放上松脂,点燃后升入空中,以此发布联络信号。

这种灯外形酷似诸葛亮戴的帽子,因此取名孔明灯。

其实早在唐朝,孔明灯就已经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并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明朝时期,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使用孔明灯传递军事信息。

《纪效新书》中记载:

戚家军“夜营应备中军大将旗鼓,上各黄油纸、铁丝灯一盏,俱粗四寸、长一尺五寸;五方旗十面,十盏;吹鼓手三十八名,三十八盏……”

以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的灯笼排列组合,传递不同的信号,令倭寇“莫测之巧”,一脸懵逼。

在重大节日燃放孔明灯祈福,最早出现在宋朝。

南宋某一年,吴中(今属苏州)有人在元宵节燃放孔明灯。

诗人范成大记述了当时的场景:

“掷烛腾空稳,

推球滚地轻。

映光鱼隐见,

转影骑纵横。”

而到了晚清时期,孔明灯彻底淡出军事领域,只限于节日时期的祈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