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60年代的军装照,这是什么军衔?德军上校和准将军衔怎么区别_船形_军衔_三星

本文目录

  • 父亲60年代的军装照,这是什么军衔
  • 德军上校和准将军衔怎么区别
  • 解放军部队,曾经使用船形帽和贝雷帽,为何被彻底撤销
  • 上士,中士,下士是不是不算军官

父亲60年代的军装照,这是什么军衔

我是1964年当兵。你父亲戴的是少尉排长军衔:当时的军街级别较多:框内一杠一星是少尉。二星是中尉。三星是上尉。四星是大尉。框内二杠一星是少校。二星是中校。三星是上校。四星是大校。有少将、中将、上将、大将。最高是元帅。当兵的有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还有准尉学员军衔。海、陸、空三军军衔是一样的、只有底色不同。且三军的服役年限不同:陸军三年。空军四年。海军五年。一年兵为列兵。二年兵为上等兵。三年兵为下士。4⃣️年兵为中土。五年兵为上士。津贴为:六元。七元。八元、十元、十五元。以后每多一年加五元钱。

德军上校和准将军衔怎么区别

这问题涵盖的范围太大了,从军史上来说首先声明: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没有准将军衔!其将官只分为一级上将(大将)、兵种上将(共八个兵种)、中将和少将,当然了,上面还有陆军元帅和戈胖子的“帝国元帅”军衔,这是比较清楚的。

(电影桥里面的霍夫曼上校)

但是武装党卫军倒确实有“准将”军衔,它对应的普通(下属)党卫队军衔是:党卫队区队长。在党卫队独有的军衔体系中,从上往下分别是全国领袖(约等于陆军元帅)、全国总指挥(一级上将或称为大将)、全国副总指挥(上将)、地区总队长(中将)、旅队长(少将)等五档高级别军衔。

再以下则有党卫队区队长、旗队长以及什么突击队大中小队长了,后面的咱先不管,之前多有专答。重点就是区队长和旗队长这两级,基本对应武装党卫军野战部队的“准将”和“上校”,也有文章将区队长对应为“大校”,这就不太合适了,因为国防军没有大校军衔,而德军走的是西式军衔的路子,还是定位“准将”更准确些。

(施季利茨旗队长剧照)

在党卫队内部军衔标识中,区分准将和上校的方法很简单,上校(旗队长)的领章是一片大的橡数叶,而准将(区队长)则为一大一小两片橡树叶。再以上就是旅队长(少将)三片橡树叶、地区总队长(中将)三片橡树叶缀一颗星、副总指挥(上将)三片橡树叶缀两颗星、总指挥(一级上将或大将)三片橡树叶缀三颗星。

二战德军军衔标识设计的比较“缺德”,它领章和肩牌上星的数量,比我们传统认知少了一颗。比如少尉肩牌无星、中尉肩牌一星、少校肩牌无星、中校肩牌一星,所以武装党卫军上校的野战军服上,肩牌就是两颗星。虽然准将肩牌也是两颗星,但是上校(旗队长)肩章的滚边是黄色的,而准将(区队长)肩章的滚边是红色的。

(施季利茨剧照)

另外,如果所穿制服不适合佩戴肩章,党卫军军官们还可以在制服衣袖上使用一种黑底绿色横条标志,高级军官则是位于橡树叶图案中的横条。其中武装党卫军上校是两片叶子三道条,准将则是两片叶子四道条,所以从领章、肩章以及标志上,还是比较容易区分这两档军衔的。比如《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的施季利茨、《桥》里面的霍夫曼,这都是武装党卫军上校(旗队长),而施季利茨的上级舒伦堡则是旅队长(少将)。

要注意武装党卫军上校及以上军官左右领章是对称的衔级章,而中校以下官兵的符号是“双银色闪电”,其他的“党卫志愿师”、“武装党卫师”的中校以下官兵的符号则是各师的“师徽”。隶属普通(下属)党卫队中,“盖世太保”中级长官以下人员右领章是空板,“骷髅部队”(不是骷髅师啊,而是专门的集中营看守部队)的右领章是令人不寒而栗的“骷髅头”。

(党卫队区队长、准将)

二战时期的德国国防军军衔设置为六等20级,战后东德的军衔设置仿苏为七等27级,也没有准将军衔,即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五档高级军衔。但是西德国防军走的是英美的路子,确实设置了准将军衔,共设五等24级,其中的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少将、准将四档,两德统一后执行了西德军衔,因此现在的德国军队是存在准将军衔的。

西式军衔的区分则比较简单,上校肩章镶银白色四角星(三颗),下部饰银白色花冠,准将肩章镶金黄色四角星(一颗),下部饰金黄色花冠,这基本就归于现代的军衔标识惯例了,还是容易辨认的。二战期间德军还有个“总参勤务上校”的军衔,比如刺杀希特勒的施道芬贝格就是,之前已有专答,就不重复了。

(党卫队区队长、武装党卫军准将)

解放军部队,曾经使用船形帽和贝雷帽,为何被彻底撤销

在我国军队的历史上,确实曾经使用过船形帽和贝雷帽,但是这两种帽子本身都有着非常浓郁的西方式军队色彩,况且这些帽子在实战中其实有的时候并不能起到太好的作战效果,逐渐被我国的军队淘汰也是必然的。

解放军第一次使用船形帽,是在建国后的50年代中期,当时解放军第一次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军衔制度从一定程度上是一支现代化军队必须要有的制度之一,在解放军现代化的过程中,推动军衔制度是必需的。

而军衔制度的存在,也代表着解放军需要发放新的军服,再加上当时中苏关系还比较好,双方刚刚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

——我国在军事改革的过程中是参考了苏联军队现代化路程的,很多方面都有学习和借鉴,就比如说军服苏联军人经常会穿戴船形帽,所以我国军队在1955年授衔并且发放新军服的时候,也给全军官兵装备了船形帽。

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船形帽在全军上下不但没有获得支持,反而还恶评如潮。大多数基层官兵都认为戴着这种帽子,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的不舒服。

首先一点就是船形帽本身并不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因为相对平衡和对称的东西,才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而船形帽本身是一种不对称的帽子,所以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相悖的。

欧美国家的人士总是对船形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但是这样的情感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没有的,所以在船形帽发放以后不久,不少人都认为这种帽子是不符合当时的需求的。

更别说船形帽这种帽子在欧美国家的军队中非常常见,美国军队的部分士兵也会携带这种帽子,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联合国军当中,船形帽就非常普遍,这让很多解放军官兵从心理上也无法接受。

前一段时间,我们还在朝鲜战场上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然后全军上下就开始发放这种和联合国军士兵装备的非常相似的船形帽,这怎么看怎么另类。

当时甚至还发生过有解放军士兵在大街上走着被小孩子骂:说他们是穿着美军的服装这样恶劣的事情。所以不少的官兵都认为,船形帽是西方文化的一种恶劣渗透,我们不能接受。

再者船形帽的实用性也并不高,船形帽本身是无法有效地固定在头上的,也就是说在面对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军帽有可能会被吹走。而我国是一个有着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国家,解放军的战士们驻扎在天南海北,有的在沙漠中,有的在海岛上,这些地方发生极端天气的概率非常高,一不小心帽子就容易被吹走。

所以说船形帽这种军帽从实用性的角度上来看,也是非常一般的,对于驻扎在北方地区和海岛区域的官兵来说,船形帽甚至还不如普通的解放帽好用。

因此在全军上下都反对的情况下,1958年解放军停止了使用船形帽,它正式退出了我国军队历史的舞台。在之后,解放军也曾经发放了多批次的军服,比如说65式军服、78式军服、85式军服和87式军服等等。总之在这些军服里,都没有再使用船形的军帽。

而另一种贝雷帽也曾经在解放军中服役过,在07式军服装备部队以后,有相当多的士兵都使用过贝雷帽。贝雷帽本身是一种没有檐的软质制式军帽,它的质地相对而言是非常柔软和透气的,所以在轻便性方面是比较好的,也是当时军队军礼服装备军帽的首要选择之一。

但是贝雷帽并不是不存在问题,比如说想要整理是比较麻烦的,而且贝雷帽的固定能力也一样不好,也就是说它和船形帽有一个共同点:有可能会被风刮走。

所以在部队的官兵出门的时候,有时候会把贝雷帽夹在自己的肩章之下,而非是戴在头上,这对于传统的中国观念来看,多少显得有些不伦不类。更别说贝雷帽本身也是欧美国家军队广泛装备的一种军帽,在英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蒙哥马利元帅,就很喜欢戴这种帽子。

所以贝雷帽在解放军中的大面积出现,也确实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更何况我国军队早在58年以后装备的,基本上都是大檐帽,无檐帽这样的军帽,所以贝雷帽也确实不符合我们部队的传统,军内外对于贝雷帽也一直都太喜欢。

后来在我国最新式的军服中,就慢慢取消了贝雷帽这种军帽样式。在2017年的8月1日,全军上下就发放了新的军帽,男性官兵的军帽一般都是棒球帽风格的长檐帽,而女性官兵所使用的军帽,则是卷檐帽。

这种新式配发的军帽,相比于我们之前所装备过的贝雷帽和船形帽,都显得更加地庄重和美观,款式风格更加协调,也符合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戴在头上,其整体穿着效果非常好,显得很英气,所以新式的军帽已经受到了全体官兵的广泛喜爱。

在未来,解放军可能会装备更多的新式军服和新式军帽,但是船形帽和贝雷帽这两种帽子出现在解放军序列中的可能性恐怕不高了,因为这两款帽子在解放军中都曾经使用过,但是获得的评价都不算好。

解放军是一支要对标美国军队的先进现代化军事作战力量,除了要强调军服的实用性以外,符合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款合适的帽子,除了可以展现军威,还能够向外界展现我们中国悠久的历史底蕴。

上士,中士,下士是不是不算军官

凡是有军旅生涯的都知道,建军以来,在军队中按照编制,上士丶中士丶下士丶士官,包括付排长丶班长丶付班长都不是军官。虽然有分工有职务,但都是部队中的骨干力量,还是士兵。过去这些有职别的士兵,都是连队里的主要力量,也是重点培养入党提干的对象。军官最低一级的是少尉排长,在连长领导下带领三个班开展各项工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