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卫绾告老还乡,天下着雨,皇帝写给卫绾的诏书表达了几层意思_汉武帝_太子_军衔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卫绾 汉武帝 太子 军衔

本文目录

  •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 卫绾告老还乡,天下着雨,皇帝写给卫绾的诏书表达了几层意思
  • 刘启当太子时请卫绾吃饭,卫绾不去,为何刘启登位后重用卫绾
  • 山西都有哪些名人是哪些地市的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卫绾这样做,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这一点,是汉景帝登基之后,通过和卫绾的一次坦诚的对话才明白的。所以他当然要重用卫绾。

卫绾出身平庸,但他能做好自己的事,并做到出色,这是一个普通人成功的“捷径”。

《史记》中太史公对卫绾的一技之长,用了个“戏”字。

绾以戏车为郎

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卫绾因为玩车玩得好,玩得溜,所以得以担任汉文帝的近身侍卫官员,郎官。

这个“戏”字,用在这里,真不是啥好词。“戏”的本义就是宫廷中的一种残酷的游戏。就是用奴隶和死囚同野兽搏斗,以供贵人们取乐的活动。

以太史公遣词用句的精准凝练,很能代表当时的人对卫绾出身的蔑视。

要知道卫绾对太史公的老师董仲舒可以说有知遇之恩,太史公仍旧对卫绾的出身是这种看法,可见当时的人对卫绾“戏车”出身有根深蒂固的歧视。

作为一个只有“戏车”之长的普通人,卫绾当上侍卫官的表现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没有私心杂念。

这看似普通的作为,却获得了文帝的好感。卫绾慢慢累积功劳,最终荣任汉文帝的侍卫长,中郎将。

这等于汉文帝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完全交给了卫绾,可见他对卫绾的信任。而卫绾能做到这一步,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卫绾意识到自己出身平庸,但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充分发挥自己专长,获得了郎官这个升迁的敲门砖之后,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戏车”出身,而选择放纵自己,一直谨守本分,兢兢业业,最终做到了文帝侍卫长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是一个普通人提升自己真正的捷径。

卫绾不投机,严守本分,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

文帝活得不长,四十七岁就驾崩了。他在弥留之际,交代自己的儿子,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长者,要善待他。

汉景帝当时肯定是答应了。

但在景帝登基之后,面对窦太后把持朝政,景帝急于建设自己的班底的情况下,景帝却足足有一年没有搭理卫绾这个父亲亲自向自己推荐的老实人。

卫绾也不去追究这到底是是什么原因,依旧本本分分做自己的事,并且比文帝在位时,更加的勤勉谨慎。

终于忍耐不住的反而是汉景帝。他在一次去上林苑游猎的路上,解开了谜团。

汉景帝把中郎将卫绾叫到了车上陪着他,这叫做参乘( shèng ),就是皇帝坐在车子左边,赶车的坐在中间,陪乘的人坐在右边。对臣子来说,是很高的荣誉了。

汉景帝笑眯眯地问卫绾: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同乘御辇吗?

卫绾的回答差点把景帝气疯了:我就是个代郡(卫绾的老家)的车把式,侥幸当上了您的侍卫长,我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汉景帝听他连个“谢主隆恩”都不说,终于决定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我当太子的时候,请你吃饭,你为什么没来吗?!

原来,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为了笼络人心,请群臣宴饮,大家伙都去了。就只有卫绾这个汉文帝的侍卫长,说自己有病,没去!

这让汉景帝相当不痛快,因此记恨至今。

卫绾一听汉景帝说起这事来,赶紧请罪:臣罪该万死,但确实是病了!

好嘛,态度很端正,还是没认错啊。

汉景帝一天得听无数遍“臣死罪”,知道这句话是个大臣不用过脑子都能顺口就说出来。紧跟着这句后面说出来的话,才是臣子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没办法,通过这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没能“收服”这个“老实巴交”的侍卫长。汉景帝只好示之以恩,表示要赐给卫绾一把宝剑,所谓“红粉赠佳人,宝剑送英雄”嘛。

可惜,“老实巴交”的卫绾表示,你父亲已经送给我六把宝剑了,麻烦你换个思路吧。

汉景帝不信,宝剑不就是该送来送去的吗?言下之意,怎么没见你拿出来显摆过呢?

都还在你手里?汉景帝不死心。

卫绾回答很干脆:“俱在!”

“拿来我看!”

不仅六把剑都在,而且很明显连拔都没拔出来过。这下汉景帝服气了。

好嘛,这也就是卫绾始终低调做人,但凡卫绾高调一点,“故剑情深”这个词就不属于汉宣帝刘询了。

汉景帝这下算真正服气了。卫绾这是在无声地表示,汉文帝非常器重他,他很感恩,所以会把这一腔感激之情,完完整整回报到汉景帝身上,汉景帝不必怀疑他的忠心,更不必再有所“表示”来收服他。

汉景帝想明白了,估计出了一身冷汗,对啊,当时要是身为汉文帝侍卫长的卫绾也倒向自己,那估计卫绾的小命和自己的皇位,都悬了。

汉景帝想想卫绾的表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卫绾的下属郎官有错了,卫绾就把错揽到自己身上,有功了,他也不抢,就是老老实实地担负起保卫汉景帝的责任。

对于一个侍卫长,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从后面卫绾的发展轨迹看,汉景帝最终是认可了卫绾的人品,也了解了他的“工作风格”。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汉景帝把卫绾派到他的儿子,河间王刘德的身边做太傅,让卫绾一脚迈入清贵官员的行列。

河间献王刘德,是当时的太子刘荣的同母弟,终其一生也没有动过争王位的心思。反而以搜集古籍为乐。对儒家典籍的传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就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毛诗》和《春秋左传》。

这看起来,真的很像卫绾的做派,那就是,做自己一个藩王该做的事。

说起藩王,可算是汉景帝即位之初最大的心腹之患。

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做反。大家都知道,所谓“清君侧”,从来都是为了“清君”。

这从汉景帝杀了晁错也没平息“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得出来。

最终,汉景帝还是任命周亚夫为将,讨伐七国之乱。同时下令卫绾为将,率领河间的兵力,参与讨伐。

终于在三个月之后,平定了七国之乱,让汉景帝顺利达成了削藩的目的。

而卫绾也因功升至中尉。也就是长安的治安最高长官,后来又因为军功升至建陵侯。

又三年,太子刘荣被废。汉景帝觉得卫绾是位忠厚长者,不忍心让他干“脏活”。就赐他告老还乡,转而让那个坐看野猪攻击妃子,而只懂保护汉景帝安危的“酷吏”郅(zhì)都来抓捕太子刘荣的母族栗姬的家人。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当汉景帝立刘彻,也就是未来的汉武帝为太子的时候,汉景帝又把卫绾请回了长安,让他当刘彻的太子太傅。这一年是公元前150年。之后,又升卫绾为御史大夫。

历史的车轮又转了一圈,继汉文帝托孤,汉景帝又对卫绾赋以了托孤重任。

当然,汉景帝当时才39岁,可能没想那么多,但是把教导太子的重任给了卫绾,足见汉景帝对卫绾的信重。

汉景帝在对周亚夫失望之后,先是在中元三年(前147年),任命项羽的堂弟刘舍为丞相。接着在前143年任命卫绾为丞相,卫绾达到了宦涯的顶峰。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崩,汉武帝继位,时年十六岁,还是个孩子。相信汉景帝驾崩的时候,会很佩服自己有远见的。

卫绾在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没有像其他的大臣一样,赶紧去讨好太子,给自己铺路。而是选择了不投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因此也获得了两代君王的信任。作为一个普通人,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起来容易,但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却需要时时警醒,不追波逐流,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卫绾严守本分,不意味着他毫无建树,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急先锋。

太史公评价卫绾

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很容易让咱们误会他毫无建树,只知萧规曹随,是个“老好人”式的纯臣。

但是咱们通过前文已经知道,虽然卫绾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没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他做的事似乎也只能称做是尽职尽责。

但是,正是这些“普通”人,才是维系整个汉王朝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也是什么时候都缺少不了的力量。

更何况,卫绾可以说得上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锋人物。

西汉版的“黄老之术”到汉武帝这里,已经不适应形式的发展,汉武帝也迫切想要加强君权。

但是,窦太皇太后却是黄老之术的坚定支持者。

这对祖孙就有了执政思想上的矛盾。

汉武帝为了选拔儒家的人才,一登基就下了一道“举士诏”,命天下推举贤良入士。

而作为曾经的太傅,现在的丞相,卫绾很配合地上了一道奏章: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政,皆罢。

啥意思呢,就是那些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思想,和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之术的人,一概不要。很明显,汉初法家和纵横家根本就不是主流,占主流的是黄老之术!

可是,明说不要黄老之术,那就直接触怒了窦太后了。所以,卫绾就很聪明地把矛头指向了法家和纵横家。

汉武帝很愉快地批示:

可!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兴儒术的功劳全都归功于卫绾和汉武帝这对师徒。少傅王臧,以及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再加上太傅丞相卫绾都是儒家。

再加上,虽然汉初为了休养生息施行的是黄老之术。但这也只是西汉版的黄老之术,治理江山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肯定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西汉施行的是外黄老而内刑名的统治措施。

更由于汉高祖刘邦在晚年时,也注意到了儒家思想对统治的作用,汉初,也任用过如丞相张苍,太中大夫贾谊等儒学之士。

不过,卫绾这份尊儒的奏章,可谓是打开了招揽天下儒士的大门。

儒士们纷纷应举。

其中,就有太史公的老师,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卫绾对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居功甚伟。

卫绾这个普通人,了不起。

通过卫绾的经历,确实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成为改变历史的一份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正是普通人才是历史长河里的主流。

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出发!这也是卫绾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卫绾告老还乡,天下着雨,皇帝写给卫绾的诏书表达了几层意思

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因有弄车的技艺才当上了郎官,用来服侍汉文帝,慢慢的逐渐升为中郎将,他的性情敦厚谨慎,没有其他杂念。卫绾精通儒家,却又喜欢无为之治。还发扬了儒家,当初“罢黜百家”就是来自于他的意见。卫绾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是三朝老臣,但是思想已经有些迂腐,跟不上汉武帝改革的脚步。后来他自己也感觉到了绊手绊脚,于是自己辞职了。

卫绾当丞相时候,告诉刘彻要提防窦太后。也曾做过汉武帝老师,总而言之有教授之恩。皇帝写给他的诏书其实也就是告诉卫绾自己好自为之,让其安居在家,以后少生事端。

总之就是伴君如伴虎。

汉武帝在大婚之前毕竟还年幼,之前他也不是太子,因为窦太主与废太子生母栗姬之间的矛盾,才导致汉武帝和她母亲王氏登场。也正是因为汉武帝一句“若得阿娇为后,当筑金屋藏之”,才使得他有当太子的机会。

他大婚前的行为还是比较恭谨的,不敢有什么逾越。

刘启当太子时请卫绾吃饭,卫绾不去,为何刘启登位后重用卫绾

谢谢邀请。

首先我们来看,刘启作为一个堂堂的大汉太子,他为什么要请卫绾吃饭?

事情的起因是刘启的老爹汉文帝刘恒的脚上生了一个毒疮,有一天刘启去请安,刘恒让刘启用嘴吸出毒疮里的脓水,但是刘启怕脏犹豫了。

所以刘启回家后越想越害怕,害怕汉文帝对他不满,甚至削了他太子的名位。而卫绾是汉文帝的红人,对汉文帝非常忠诚,汉文帝也非常信任他,刘启想通过卫绾在汉文帝跟前帮自己说说好话。所以他想请卫绾吃饭笼络感情。

那么卫绾答应了刘启的邀请吗?没有,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了。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自己后半生的荣华富贵都掌握在太子的手中,许多人巴结还来不及,卫绾为什么拒绝呢?

因为皇帝近臣“交通”太子是一件很犯忌的事,明摆着对皇帝不尊重,而卫绾对汉文帝忠心耿耿,所以他以生病为由拒绝了刘启的邀请。

那么后来刘启当上皇帝后为什么不治卫绾的罪,反而还升他的官呢?

说起来刘启也是看中了卫绾的忠诚。一个人的品行是不容易轻易改变的,以前卫绾对汉文帝非常忠诚,那么现在刘启当皇帝,卫绾对刘启也肯定会一样忠诚,而皇帝身边最不缺的就是阿谀奉承之人,最需要的就是像卫绾这样忠心耿耿的大臣,因此刘启不但不治卫绾的罪,反而更加重用他。

山西都有哪些名人是哪些地市的

山西省有11个地级市,今天集中介绍一下1988年后解放军授衔,从山西各地级市走出的共和国高级军官,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

△忻州市。傅全有,山西原平人,解放军上将军衔。历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司令员、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

张工,山西原平人,解放军上将,曾任军事科学院政委,1998年3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运城市。张志坚,山西闻喜人,上将军衔,曾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

裴怀亮,山西新绛人,上将军衔,曾任国防大学校长。

郑卫平,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上将军衔。历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东部战区政治委员、战略支援部队政委等职务

△吕梁市。章沁生,山西吕梁孝义人,上将军衔。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助理、副总参谋长、广州军区司令员、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等职务,

△太原市。郭桂蓉,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人,解放军中将。先后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主任。

△临汾市。董万瑞,山西省翼城人,解放军中将军衔,历任陆军31集团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朔州市。王伟,山西朔县(今朔州)朔城区贾庄乡曹村人,空军中将军衔。历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副政委。

△大同市。张 瑞,山西省大同市人,解放军中将。历任第二炮兵装备部部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等职务

△长治市。连耀廷,山西省沁源县沁河镇(城关镇)南石渠村人,海军中将军衔。历任海军航空兵部副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副大区级)。

△晋中市。姚铁山,山西榆社人,少将军衔。历任青海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阳泉市。王有翰,山西省盂县东关南村人,解放军少将军衔。历任沈阳军区赤峰守备区司令员,辽宁省军区司令员等职,

△晋城市。王继堂,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川底乡人,解放军中将军衔。历任云南省军区司令员、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