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苗族有哪些将领?我国苗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_苗族_芦笙_军衔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苗族简介 苗族 芦笙 军衔

本文目录

  • 历史上苗族有哪些将领
  • 我国苗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 苗族的历史请详细介绍

历史上苗族有哪些将领

介绍几位1988年以后授衔的苗族解放军将军,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

△ 喻忠桂,苗族,贵州道真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41年7月生,高中文化。196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云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贵州省军区政委、党委书记,成都军区党委委员。是十五大代表。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正钧, 苗族,湖南泸溪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40年出生,1958年应征入伍,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任31集团军副军职纪委专职副书记。1992年10月任31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龙大位,苗族,湖南凤凰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45年出生,1964年入伍,大学本科学历。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兰州军区装备部部长、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王武强,苗族,贵州道真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48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参加解放军。196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9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参谋长。200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先厚,苗族, 湖南靖州人,解放军少将军衔。1944年出生,曾任 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

△.邵桂初,苗族湖南慈利人。空军少将军衔。1957年7月出生,曾任空军武汉指挥所副司令员。2002年晋升空军少将军衔。

欢友友们补充介绍。

我国苗族过年的习俗有哪些

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苗族先民最早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逐渐迁徙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我们通常眼中的苗族同胞们都是身着特色的少数民族服装以及佩戴着漂亮的银饰。

那么苗族过年都有哪些有别于其他名族的习俗呢?

一、“打糍粑”;

“打糍粑”是苗族同胞过年必不可少的项目,相当于汉族过年时候的蒸馒头。每逢春节来临前,苗寨里随处可见“打糍粑”的场景。他们使用最传统的做法,将糯米蒸熟以后放入特制的石材容器里,再用特制的“大木锤”反复夯打,直到打成糊状,最后再手工将其揉成一块块“饼状”的糍粑,这样做出来的糍粑口感柔软细腻,相当好吃。

二、“吹芦笙”;

芦笙,是苗族同胞们常用的一种簧管乐器,由大大小小的“竹筒”制成,可以发出各种深沉、洪亮的声音。春节期间各个村寨的芦笙队都会在自己村里的“芦笙堂”里吹起悠扬的芦笙,庆祝新年的到来,同时期盼来年能取得一个好的收成。

三、“赶坡会”;

坡会类似于我国其它地方举办的庙会。苗族同胞们在每年的正月期间固定在某个乡镇举办盛大的坡会来迎接新的一年,其它民族的人们也都会参加。“坡会”当天会有很多丰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活动,例如“吹芦笙”、“唱山歌”、“斗牛比赛”、“斗马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坡会”既增添了民族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交流。

以上就是苗族同胞们过年的一些习俗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苗寨里去过一次具有苗族特色的春节吧!

欢迎关注头条号:湾塘谷,专家为你解答更多三农的相关内容。欢迎进入湾塘谷头条店铺选取特色农产品。

苗族的历史请详细介绍

苗族的习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

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

苗族禁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才。

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

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