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会惊叹?蔡邕在《三国志,王粲传》里是个怎样的人_蔡邕_书法_的人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蔡邕传 蔡邕 书法 的人

本文目录

  • 为什么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会惊叹
  • 蔡邕在《三国志,王粲传》里是个怎样的人
  • 蔡邕书法可以看出蔡邕是个怎么样的人
  • 蔡邕提倡笔法自然,清朝也提出笔法自然,两者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会惊叹

在《三国演义》中,蔡邕去搂着董卓的尸体痛哭,因此得罪司徒王允,惨遭杀害。

而在历史上,蔡邕确是因为一声叹息而死。

《后汉书·蔡邕传》说,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参加司徒王允的会议,谈起董卓时不经意地叹气,也变了哀伤的脸色,王允见状,勃然大怒,下令将其逮捕,送到廷尉(朝廷审判官员的司法部门)治罪。

《后汉书·蔡邕传》: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蔡邕当年得罪宦官及其他大臣,被汉灵帝治罪流放边地,中间虽然汉灵帝想赦免他,但是朝中很多人仍然排挤蔡邕,导致蔡邕从并州到扬州吴地,辗转十多年,还有性命之忧。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主朝廷后,拜司空,开府征辟天下名士,蔡邕就名列其中。虽然蔡邕不情不愿,但终究还是去了京师。董卓大喜,提拔蔡邕,使他“三月之间,历经三台”(短时间内不断升迁)。

董卓开始还想让蔡邕去益州巴郡当太守,但是蔡邕拒绝不去,最终留在京师担任左中郎将,后世人称“蔡中郎”。

董卓对蔡邕非常欣赏和信任,当时董卓有什么事别人劝不了,蔡邕去劝,一定可以。例如卢植在废立之时和董卓对着干,董卓后来想直接把卢植定罪干掉,蔡邕则去劝董卓,董卓也听了。(这里的缘由是:蔡邕当年被流放时,卢植是在汉灵帝面前帮蔡邕说过好话的,这次蔡邕也是为了报恩)

初平二年,董卓入长安时,排场很大,车队规模达到了皇家的级别,可以说是逾制了,大家也是看在眼里,不敢说。六月时,长安发生地震,董卓便去问蔡邕如何应对天象(汉时人认为:天灾等事是上天警告世人的方式)。蔡邕就劝说董卓在礼仪上约束自己,董卓立刻听从,把自己的用车换成符合自己身份的。

总而言之,蔡邕接受了董卓的征辟,并得到董卓的重用和信任,蔡邕知恩图报,面对故主遇害,虽然深知其罪孽深重,但是叹一口气也是人之常情。王允却将蔡邕定了死罪,可见王允是有心将他置于死地的。

蔡邕只是一个文化人,除了写文章做学问之外,没有任何政治欲望。王允杀他或许是有私仇。清朝史学家惠栋饱览群书,曾引《商芸小说》之文: 初,(王)允数与(蔡)邕会议,允词常屈,由是衔邕。 后允诛卓, 并收邕,众人争之, 不能得。

《商芸小说》是唐代小说,虽然也有后人杜撰可能,但是也能反映出后世人对“王允杀害蔡邕”一事不满。

真实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吧。王允器量小,妒才。

蔡邕在《三国志,王粲传》里是个怎样的人

王粲传 蔡邕是一个怎样的人:礼遇贤才,有识人之德。  王粲传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使。以谦名公为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⑤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⑦;然复精意覃思⑧,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蔡邕书法可以看出蔡邕是个怎么样的人

蔡邕(133一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由于才华横溢,博学多识,通经史,喜好数朮,天文,妙操音律,善鼓琴,绘画,擅长辞章,精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他还创造了一种特殊的书法技巧一一“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很是独特。它运笔矫健飘逸,给人以潇洒不拘,精神焕发的感觉。

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还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一个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以及书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还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等,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他重视书法“力感”的审美表现;他重视字的“形”和“势”,并将其作为审美概念第一次在理论上提出来。

汉代末年隶书书艺成熟,出现大批书法名家,蔡邕算是突出的一个。《后汉书》有蔡邕传,记载了他博学多才,当政敢言,特别提到他精音律善鼓琴,同时提到他书丹刻碑之雅事。记载相传是他所书的碑有:《夏承碑》《郙阁颂》《华山碑》《西狭颂》《熹平石经》等……

蔡邕提倡笔法自然,清朝也提出笔法自然,两者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

道法自然

蔡邕著有《书法九势》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落笔: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用之。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细心揣摩蔡邕《书法九势》中的“自然”二字,这种“自然”应该是指汉字特有的象形美,即与孙过庭《书谱》中提到“类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万物之灵性,即写的字要有骨气又要有灵性,如唐太宗论书圣《兰亭集序》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之势,通篇一气呵成完整一气,每个字则在方寸之地腾挪跳跃极具风采,这种气势即是蔡邕所述的“自然”,书圣冠绝天下数千年无人能及就是完美演绎了书法的自然美,使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现在流传的书圣法帖尽管都是后人勾勒临摹的赝品,但基本保留了其书法的形势美,灵气只有精通书法才能体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