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刑的时候,台下叫一句“刀下留人”,真的可以救人命吗?为什么电视里都是刀拿起的那一刻有人喊“刀下留人”_蔡邕_蔡文姬_刀下留人

本文目录

  • 古代行刑的时候,台下叫一句“刀下留人”,真的可以救人命吗
  • 为什么电视里都是刀拿起的那一刻有人喊“刀下留人”
  • 在古代刑场,如果喊“刀下留人”的那个人是个结巴,会怎么样
  • 三名雇佣兵很可能被判死刑,西方国家喊刀下留人俄罗斯会答应吗

古代行刑的时候,台下叫一句“刀下留人”,真的可以救人命吗

当时,蔡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冲入曹操帐内,恳求曹操饶丈夫一命,曹操却说:“降罪文书已经发出,我也没有办法了!”

虽然,当时正值寒冬,把蔡文姬冻得几近昏厥,但她的思路却非常清晰,在不停地向曹操叩头的同时,对曹操动情地说:

“丞相,您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数不胜数,难道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

曹操望着没穿鞋袜又披头散发的蔡文姬,又听了蔡文姬言辞中无尽的酸楚和哀痛,不禁深受感动,不但赦免了蔡文姬丈夫董祀的死罪,又连忙命人给蔡文姬找来头巾鞋袜穿好。

可以说,蔡文姬拼死救夫这个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典型的“刀下留人”成功的案例。不过,蔡文姬父亲蔡邕的死,却是另一个典型的“刀下留人”失败的案例。

其实,要想实现“刀下留人”的美好愿景,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在分析这一点前,先简要交代一下蔡邕、蔡文姬父女经历的两次“刀下留人”故事。

话说,曹操之所以能够赦免蔡文姬的丈夫董祀死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蔡文姬有一个好父亲,蔡文姬的父亲名叫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而且,最关键的是,曹操非常欣赏蔡邕的才华,因为曹操本人也非常喜欢文学和书法,所以没事的时候就会找蔡邕一起沟通交流,二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不过,蔡邕这个人虽然非常有才,却是个直性子,这才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那是公元192年,当时董卓刚刚被诛杀不久。

一次,蔡邕在跟王允交流的时候,突然提到了董卓,蔡邕本人是非常反感甚至痛恨董卓的,但蔡邕这个人对事不对人,所以在提到董卓之死时,为董卓叹息了一句。

结果就是这句话,惹怒了王允,并且王允还上纲上线,大骂蔡邕思想有问题,说董卓是国家逆贼,你应该跟我们一起痛骂董卓,可你竟然为他叹息,那也就说明你跟他是一伙的。

王允说完,不等蔡邕辩解,就下令把蔡邕抓入大牢之中,并以蔡邕和董卓是同伙为名,打算把蔡邕给杀了。

这个帽子扣得可太大了,不但性命难保,而且自身名节也受损啊!于是蔡邕就想尽各种办法跟王允解释这件事情,但无论蔡邕怎么解释,王允都不听。

没有办法的蔡邕只能以退为进,上书王允说希望将自己的死罪,改为刻额染墨、截断双脚的刑罚,自己好能够继续写完汉史。

可以说,这时候蔡邕已经彻底服了,并且反复跟王允道过歉了,但王允却一意孤行,坚决要杀了蔡邕。

后来,士大夫们也看不过去了,纷纷向王允求情,说蔡邕是个旷世奇才,特别是对汉朝历史非常了解,就算他有罪,也希望能让他戴罪立功,继续写汉朝的历史,否则将是个巨大的损失。

可王允却说,蔡邕就是个奸邪谄媚的臣子,让这样的人写历史,不但显现不出大汉江山的威武,反而会让我们这些人遭后人诟病,所以还是把蔡邕给杀了,就这样,一代才子无辜遇害了。

然而,在蔡邕临行刑前,王允突然改了主意,打算赦免蔡邕,可手下却回报,人已经被刽子手给杀了,据说王允听后非常后悔,这个就属于“刀下留人”失败的案例。

而蔡邕的女儿蔡文姬同样非常有才,文学、音乐、书法等样样精通,可是红颜薄命,蔡文姬嫁给一个叫卫仲道的人不久,卫仲道就英年早逝了。

由于蔡文姬没给卫仲道生过孩子,所以在卫仲道死后,蔡文姬就回到了父亲蔡邕的家,可蔡邕后来却被王允给杀了,蔡文姬接下来的境遇可想而知。

公元195年,无依无靠的蔡文姬,被当时匈奴的左贤王给抓走了,此后蔡文姬在匈奴那里生活了12年,还先后生下了2个孩子。

公元207年,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在与身边人交流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蔡邕,不禁感叹蔡邕的无辜枉死,同时也叹息蔡邕没有留下后人。

也是在这时候,曹操就想起了蔡文姬,于是他派人带着重金到南匈奴那里把蔡文姬给赎回来了,随后又帮蔡文姬找了个好人家嫁了,这一次蔡文姬嫁的人就是屯田都尉董祀。

可后来不知董祀犯了什么罪,被判了死刑,蔡文姬救夫心切,决定去求曹操,或许是想博得曹操的同情,蔡文姬在大冬天是披头散发、光着脚丫去的,随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了,曹操之所以免除了董祀的死罪,最主要还是之前跟蔡邕的交情在那里,否则蔡文姬就是想去找曹操,也见不到曹操啊!

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曹操帐内公卿、名士以及远方来的使者坐满了一屋子,曹操得知蔡文姬求见自己后,自然明白她想干什么,曹操还对在场的众人说:

“蔡邕的女儿就在帐外,我让她进来,让大家见见。”

所以说,曹操能够赦免董祀的死罪,绝不是因为蔡文姬可怜,也不是因为蔡文姬说的那几句赞美曹操的话。

当然了,除此之外,曹操也有事情要求蔡文姬,曹操让手下给蔡文姬戴上头巾、穿好鞋袜后,就问蔡文姬,蔡邕生前存了4000多卷古籍,蔡文姬还能不能记起来。

要说这个蔡文姬确实是一个才女,她回复曹操说,那些古籍都遗失了,不过她能背下来其中400多篇,可以默写下来交给曹操。

曹操听闻大喜,连忙对蔡文姬说,可以派10个书吏到蔡文姬家里帮着抄写,不过这时候蔡文姬却提出了男女有别,说自己亲口传授给他们影响不好,她想自己亲自给曹操写。

而且,为了让曹操同意,蔡文姬还说,无论是用楷书写还是用草书写,都听从曹操的,一定让曹操满意,由于蔡文姬本身就是个书法家,深得父亲蔡邕真传,所以曹操自然也就同意了。

以上,就是蔡邕、蔡文姬父女经历的两次“刀下留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记录在正史中,所以可信度很高,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来,“刀下留人”并没有那么容易。

其实,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刀下留人”的桥段,比如在犯人即将被砍头时,远处突然疾驰而来一匹快马,马上之人手举圣旨高声喊道:“刀下留人!”随后,犯人就被救了下来。

不过,这种桥段只是影视剧中的一种喧头,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这样的情况很少见,而且所谓的在最后一刻冲出来“刀下留人”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为,负责行刑的刽子手只听现场监斩官的话,当监斩官扔下令签高喊:“午时三刻已到,斩!”,刽子手就会立即动手。

不管接下来台下的人喊什么,只要不是监斩官喊停,刽子手都不会停止行刑,因为在行刑时,犯人的家人和底下的吃瓜群众很可能喊什么的都有,如果都要停止,那就没法行刑了。

再说了,行刑现场周边都有相关人员看管,人们距离刽子手也比较远,底下的人喊话,刽子手也不见得能听清,所以影视剧中的这种桥段,只当消遣娱乐看看就得了,千万别当真。

而且,既然犯人已经被判了死刑,掌权者基本上也不会更改了,毕竟从抓获犯人到宣判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古代讲究的是“秋后问斩”,所以掌权者真想“刀下留人”,有充足的时间改主意,压根就不会等到把犯人押到刑场上的那一刻,才紧急派人去救。

而真正等到把犯人押到刑场上再改主意,往往不是真想改主意,比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蔡邕,在蔡邕临行刑前,王允竟然突然改主意了,可他派去的人却回复他:“晚了,已经把蔡邕给杀了”。

其实,我认为王允就是想杀了蔡邕,之所以在蔡邕临行刑前,搞了这么一个“刀下留人”的动作,只不过是想彰显自己的仁德之心,而且王允肯定算好时间了,知道救不回来后才下了赦免的令。

不过,也有一种情况,是统治者故意吓唬人,然后收买人心。比如,在清朝时“刀下留人”的案例就相对多一些,但那些都不是统治者真想杀人,而这种“刀下留人”实际就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我们从蔡邕、蔡文姬父女身上,看到了两个“刀下留人”的案例,一次失败了,蔡邕被杀;另一次成功了,蔡文姬救下了丈夫董祀。

但实际上,最终能不能留住人,关键还是看掌权者的意思,或许曹操一开始就没想杀董祀,只是想借此机会,让蔡文姬欠下他一个天大的人情,帮他默写下古籍,同时也博得了一个好名声。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认为“刀下留人”真的能留住人吗?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为什么电视里都是刀拿起的那一刻有人喊“刀下留人”

古装剧刽子手的确不好当,你说人都捆好了跪在刑场,好不容易墨迹到午时三刻,你这提刀,收跨,准备一气呵成来个痛苦的时候,总有个传圣旨公公或者骑马的大侠从八百米开外大喊一句:“刀下留人”!

多精壮的汉子都能憋出内伤来……

你说这些人就不能早点来么?每次都卡着点儿,不但看的观众心惊胆战,行刑的也费腰好不好,一把刀也好十好几斤呢,容易嘛。


真正的古时候行刑可没有人喊刀下留人能活下来的,据说是因为在古时候,砍头也是需要严格执行律法标准,一审二查,再审再复查,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哪怕要杀人之前还要最后请示一把,为的,就是怕杀错人。

但历史上也有很多刑场下救下来的英雄好汉,但大部分都是提前通过皇帝赦令或者颁布口谕,很少有因为临到刀起了,有老百姓在边上喊“刀下留人”刽子手就不动手的。

该杀不杀,人留下来,追查责任是刽子手的,但如果听错了或者装听不见,一刀下去,杀错了也是上边的错,如果你是刽子手,你留还是不留?


电视剧这么演,就是为了烘托气氛。

类似这样的剧情一般都是反派奸计得逞,明明可以一刀弄死主角,却非得和主角磨磨唧唧的说半天话,然后终于要动手的时候,“恰好”被刚刚赶到的援军反杀。

主角被冤枉,马上要行刑,非要在刑场磨磨唧唧半天,到点了也得留着个十几分钟去铺垫情绪,而主角的帮手永远是掐着点来,看到刽子手刀举起来就是行动的信号,立马蹦出来喊:“刀下留人”。

影视作品用这种夸大的表现形式来调动观众情绪,无限放大观众的紧张感和期待,其实观众也知道最后肯定杀不了,但编剧这么弄就是为了满足观众那种揪心的感觉。

主角毕竟是主角,反正结果肯定是主角赢了,既然结果不便,那就夸大一下,援军来晚点又不影响,反倒是来早了会显得索然无味。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些梗在现实看了有点侮辱在智商,不过既然是电视剧,那又何妨呢?

男女上床必定怀孕,干完这票就金盆洗手必定出事,咳嗽拿手帕擦必定有血,跳下悬崖必定不死还有奇遇,砍头举刀必定有刀下留人。

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好看,就对了。

在古代刑场,如果喊“刀下留人”的那个人是个结巴,会怎么样

这是一个很搞笑的提问。

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在官场上,或者是军队的传令当中,不可能放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的人去传令的,因为那样实在是误事误大事, 比如说,是一个骑马的军官在马上看到前面救敌人的埋伏,也是本想大喊一声,快撤退!结果他越着急越说不出话了,一个劲儿的喊:快!快!快……,急得他都冒汗儿了,兵士们拼命的向前跑,结果撤退两个字也喊出来了,他的士兵已经进入敌人的包围圈,已被全部缴械投降,幸亏他坐在马上,逃过一劫。

结果他回去以后,被主帅责罚一百军棍,打的他直喊好!好!好!……,大帅本想打个十棍儿棍的滚蛋就完事儿了,可他一个劲儿的喊好!……他越喊好大帅越来气,一百军棍也打完了,那个疼字他才喊出来,气的大帅又打他一百军棍。

可他后来发现他的儿子,在刑场上就要被砍头了,他急忙求大帅饶过他大儿子一命,大帅同意了,该给他一个令箭,让他到法场上去救人,策马扬鞭,来到刑场,一个劲儿的喊:刀,刀,刀,啊就那个刀,啊就那个刀,刀刀刀,啊就那个刀……

刽子手斜眼看了他一下,说:有话快说,有屁快放,我干完活还等着喝酒呢,他那个阿就刀刀刀没完没了的重复,刽子手手起刀落,活干完了,人都

走了,他还在哪刀刀……

回答完毕。

三名雇佣兵很可能被判死刑,西方国家喊刀下留人俄罗斯会答应吗

诛人在于诛心,这三名雇佣兵死活可以说是对西方雇佣兵威慑,不可能留。

不要小看这三个人的死活,这关系着北约雇佣兵还敢不敢上战场和上战场后的状态。同时也能打击所有在乌克兰战场上的西方雇佣兵!

死路一条,有命换钱,没命花一分钱。况且死后如果被除名,家里连个信息也没。人财两空,白白把命送了。

估计做雇佣兵的多数是穷人,因为富人有钱,他们跑的比兔子还快远离战场。就拿乌克兰战场来说,那些所谓的有钱人和精英听到炮声,就跑了。给他钱她也不回来!

捷克斯洛伐克曾经有人说过,战争军事家提供武器,富人提供财富,穷人提供孩子!

战后军事家收回武器,富人获得更多的财富。穷人看到的就是孩子的坟墓!

不管这是不是传言,你琢磨琢磨!俄罗斯除里这三个雇佣兵,就是诛人诛心,让后续跟进雇佣兵不战而退。减少一些尽可能不在战场上遇到的敌人。普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