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并州具体是哪里有哪些说法?太原为什么叫并州_太原_并州_刺史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并州 太原 并州 刺史

本文目录

  • 三国时期的并州具体是哪里有哪些说法
  • 太原为什么叫并州
  • 太原为什么也叫“并州”

三国时期的并州具体是哪里有哪些说法

三国时期的【并州】,主要归属于曹魏政权治下,是曹魏政权的12个州级行政单位(略等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之一。曹魏并州,主要对应我们今天的山西省大部,不包括晋西南地区,管辖面积约等于今天山东省的四分之三。并州南部与司州接壤、西部与北部与鲜卑拓跋部、匈奴铁弗部相接,东部与幽州、冀州接壤,是一个在地理单元上以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上党高地为主的三国时期行政区域。

那么曹魏并州具体包括今天的哪些地方呢,寒鲲就为您具体到并州的各个郡国(略等于今天的地级市),来为您揭示【三国并州】对应今天的地区。

【曹魏并州】主要下辖六郡:太原郡、西河郡、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还有一个朔方郡不仅辖县极少,而且经常被废置,所以姑且不论。

【曹魏并州】六郡的具体郡治与辖境如下:

  • 太原郡,郡治当时的晋阳县(今太原市晋源区),辖境包括今天的太原市区、阳曲县、古交市、娄烦县、清徐县、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交城县、文水县、方山县、岚县、静乐县西部、宁武县南部、五寨县东部、临县东部、神池县东部等地。

  • 西河郡,郡治当时的兹氏县(今汾阳市),辖境包括今天的汾阳市、介休市、孝义市、灵石县、沁源县、安泽县西部、中阳县、吕梁市区、临县西部、石楼县、柳林县、交口县等地;

  • 上党郡,郡治当时的壶关县(今潞城市西部),辖境包括今天的长治市区、潞城市、平顺县、长子县、屯留区、襄垣县、沁县、武乡县、榆社县、晋城城区、高平市、泽州县、陵川县等地;

  • 乐平郡,郡治当时的沾县(今和顺县西北),辖境包括今天的阳泉市区、平定县、和顺县、寿阳县、左权县、昔阳县以及盂县南部等地;

  • 新兴郡,郡治在当时的九原县(今忻州市区),辖境包括今天的忻府区、静乐县西部、定襄县、五台县、盂县中北部等地;

  • 雁门郡,郡治在当时的广武县(今代县西南),辖境包括今天的代县、原平市、宁武县北部、繁峙县、朔城区、浑源县、应县、山阴县南部等地。

总结在一张图上,见下图:

如果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支持

如果您有独到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回答上方的头像关注

太原为什么叫并州

【并州】最初是一片相当广大的区域,它所涉及的面积甚至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省。那么原本相当于如今一省的【并州】又是如何最终成为【太原】一市的别名了呢?且看寒鲲为您细细道来:

两汉监察区:并州刺史部

【并州】原本是战国秦汉时期逐步形成的【九州说】中的一州,是古人对于理想中的天下秩序的设计,本身并不一定存在于真实的上古历史之中。【并州】最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还得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州刺史部】算起。

公元前106年(汉元封五年),汉武帝依据【九州说】中的州名,划分天下为十三州部,并且派遣州刺史分别巡行这十三州部,负责每个州部的监察工作,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巡视组,但比巡视组更固定化、在地化。【并州刺史部】便是在这一年被设置的。

西汉的【并州刺史部】大体囊括:太原郡、上党郡、雁门郡、代郡、云中郡、定襄郡等六郡之地(见上图),到了东汉时期又增加了原属【朔方刺史部】的上郡、西河郡、朔方郡、五原郡四郡,但代郡又被划到【幽州刺史部】(见下图)。

汉末魏晋与北朝:州权扩大与并州缩小

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应对黄巾之乱,再度启用了【州牧制度】,这就把原本的【监察区】升格为拥有军、政、经全权的【行政区】+【军事区】。【并州】也便正式成为【郡县】两级以上的又一级政区。

不过,随着东汉末年的中原内乱,南匈奴与鲜卑势力逐渐内迁或内侵,【并州】在西北方向“内缩”,【曹魏并州】仅辖太原、上党、西河、乐平、雁门、新兴、朔方等七郡,曾经的定襄、云中、五原、上郡等分布在河套与陕北的四郡均因为汉末内乱而废置(见下图)。

历经十六国与北朝的大乱战,为了增加可以奖赏军功的【州刺史】、【州牧】职位,【州】被大量设置,单个【州】的辖境便逐步缩小,【州】从原来的管辖6-10个郡的规模,一度缩编到管辖原本1-3个郡的规模,有的【州】甚至得与其他【州】共同管理1个郡。

【并州】也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大幅缩水,到了北魏末年,【并州】大体上仅仅囊括今日的太原市、长治市、阳泉市及晋中市小部(如下图)。

隋唐五代:并州彻底变成太原郡的“同义词”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并州】在名称上经常与【太原郡】、【太原府】互换,在辖境面积上也便仅仅相当于一个【太原郡】的大小了,仅仅包括今日的太原市区、古交、清徐、阳曲、文水、交城、祁县、太谷、榆次、寿阳、盂县、阳泉、平定、昔阳等地(见下图)。

质言之,【并州】在隋唐时期彻底与【太原郡】、【太原府】等同了。

北宋初年:并州最终被太原府取代

盛唐以后,【并州】多次被改名为【太原府】,【并州】与【太原府】之间多次转换,直至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并州】最后一次被改为【太原府】,从此再无官方语境下的【并州】之名。【并州】也便彻底被【太原府】所取代。

由于【太原府】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且【太原府】几乎就是如今【太原市】的前身(清代太原府辖县见上图),所以被【太原府】所取代了的【并州】,自然就被视为【太原】的别称之一了。不过,我们不要忘记,汉代【并州】也曾相当于今日一省,所以从高级政区层面上看,【并州】也可以是【山西省】整体的别称。

觉得本答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还望点赞转发支持

如果您喜欢寒鲲的文字,可以点击头像关注

欢迎提问与本题类似的中国地名问题,并邀请寒鲲作答

太原为什么也叫“并州”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登基后,在全国设13个州府,“并州”府设在太原,简称“并”;有专家说:“太原古称‘并州’,据说大禹治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并州’就是其一,指现在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

虽然后来‘并州’的建制被撤销,太原却依然被习惯地叫做‘并州’。”关于为什么叫“并州”,“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并州’之地夹在两山(太行山、吕梁山)两河(汾河、黄河)之间,因此叫做‘并州’。”

扩展资料:

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 ,地处南北同蒲和石太铁路线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约800米,市区坐落于海拔800米的汾河河谷平原上。

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横贯太原市全境,流经境内约100公里。市区东有太行山阻隔,西有吕梁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