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刘文静父子和薛万彻兄弟哪对更厉害更强?裴寂和刘文静早年相交莫逆,为什么后来反目成仇了_李渊_太原_起兵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刘文静 父子 李渊 太原 起兵

本文目录

  • 唐朝名将刘文静父子和薛万彻兄弟哪对更厉害更强
  • 裴寂和刘文静早年相交莫逆,为什么后来反目成仇了
  • 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大唐功臣名将刘文静的二子和大明宰相刘伯温的二子有何相似结局
  • 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唐朝开国功臣、丞相刘文静结局如何

唐朝名将刘文静父子和薛万彻兄弟哪对更厉害更强

刘文静是谋将,薛万彻是悍将

刘文静与薛万彻相比,一个是太原元谋功臣,一个是凌烟阁功臣。论功勋来说,二人都立下奇功。但两人立功的特点就在于,刘文静是经天纬地之谋,薛万彻是万夫不当之勇,也就是说刘文静的谋略在薛万彻之上,骁勇在薛万彻之下。

刘文静看人的本事很厉害,他虽是投靠李渊,但看中的却是李世民,他时常夸赞李世民的胸怀气魄如刘邦、曹操,是天纵之才。而说到这点薛万彻看中李建成,识人之能远逊于刘文静。

李渊能够在太原起兵,完全是刘文静一手谋划的,他得到了李世民的同意,而李渊却犹豫不决。于是,刘文静又设计诱使李渊起兵。他一边矫造炀帝圣旨,说要在太原征兵去打高句丽,搞得人心惶惶,制造老百姓偏向李渊的趋势,另一边刘文静知道李渊只听裴寂的,于是天天给裴寂制造恐慌,吓得裴寂也天天劝李渊造反。很多人都以为裴寂是李渊身边最厉害的谋士,其实刘文静才是,他是文武全才。

隋朝老将屈突通可是一员顶级猛将,要让薛万彻跟他对打,未必能分出胜负。但是,他被刘文静给降服了。刘文静的智谋不仅威胁到裴寂,也让李渊惧怕,生怕他会叛变对大唐可是一场灾难。裴寂对李渊说:“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而说到赦免,薛万彻曾经也被李世民给赦免,可见薛万彻没有刘文静这般谋略。

薛万彻也并非说无谋,但他最优秀的还是勇猛,是一员悍将,万军之中能取敌军首级。这从他日后的战场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击突厥、从征吐谷浑,大破薛延陀。但这些战争,并非薛万彻一人完成的,除了李靖、李勣外,他的哥哥薛万钧比他更优秀,只不过薛万钧在贞观十五年获污点被诛,从而薛万彻名声比薛万钧响亮。

可以这么总结,在战场上刘文静一人可以独当一面,而薛万彻独自一人必败。李世民就是这样评价薛万彻:至万彻,非大胜即大败矣。如果有帮手,薛万彻打仗就不会输,如果没有帮手,那仗就输定了。

刘文静口无遮拦,薛万彻恃才傲物

这是两人的缺点。刘文静就是死在口无遮拦。他的才能远在裴寂之上,而待遇却远不及裴寂,裴寂做宰相,而他却是从三品待转正的民部尚书。他一开始并没有察觉这是李渊在打击他,因为他能力太强,遭李渊猜忌。刘文静对待遇很不满,天天在人前说到裴寂的不是,于是两人交恶。刘文静自然斗不过天天围着李渊转的裴寂,于是被李渊安了个谋逆之罪把刘文静和他的兄弟都杀了。

薛万彻也一样,仗着自己的战功与李世民的宠信,内心很膨胀,在军营中再也没有了大将风范,对士兵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后来被人告发,但李世民大度还是原谅了他。之后,他还抱怨李世民,又被副将告发。李世民询问李勣近年来薛万彻的表现,李勣只能实话实话,但也为薛万彻求情。李世民很生气直接把薛万彻流放了。这之后,薛万彻更加对朝廷不满。等到李治继位后,又召薛万彻回京述职,但薛万彻不念及皇恩,却伙同房遗爱谋反,后被诛。其实,李世民流放薛万彻的目的就是要李治去召回他,让他对新主感恩戴德。但薛万彻智商捉急,不如李勣那般看穿了李世民。

刘文静不遇明主,薛万彻遇得明主

刘文静和薛万彻,两者一对比,就能看到谁更胜一筹了。刘文静的失败就在于他遇到了一个心胸狭窄的李渊,倘若一开始就是李世民做主,就不是被斩首的悲剧了。刘文静斩首之前,李世民还劝说李渊,但李渊一心容不下他。后来李世民继位后,还为刘文静平反。而薛万彻遇到了一个明主李世民,反而还落了个死无葬身之地的结局,所以谁更有优势,心中已经有个差不多的定数了,明显刘文静强于薛万彻。

裴寂和刘文静早年相交莫逆,为什么后来反目成仇了

争宠呗!裴寄最早就是李渊的人,后来跟了李世民,刘文静一直就是李世民的人!文人相轻啊!都觉得自己行!

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公元619年,李渊下令将刘文静处斩,李世民提着食盒来到大牢送行。刘文静满腔悲愤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二公子也要小心!”随后他含泪饱餐一顿就被押赴刑场,刘文静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刘文静所犯何罪?唐高祖为何在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忙得不可开交之时,执意要下诏处死这位朝廷重臣?

实际上,如按照参与高祖、太宗父子兴唐代隋革命的年代先后,刘文静或可算是第一功臣。

刘文静

两《唐书》说:

“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 司。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侗傥有器略。”

隋大业末年,当时任晋阳令的刘文静与晋阳宫副监裴寂交谊甚厚,裴寂曾望着远处的烽火感慨道:我们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靠什么得以保全呢?

刘文静笑道:形势并非不可预知,只要我们二人相投和,就不必忧虑贫贱。此时李渊被隋炀帝拜为唐公,驻守在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寂未谓然”。

刘文静此时不仅觉察到了李渊胸怀大志,而且还看出了其子李世民是一位能成就大事业的了不起的人物,投靠他们,前程远大,何愁贫贱?而裴寂还没有想到这一层,尚处于懵懂之中,两人相比,不能不承认刘文静的眼光敏锐,要比裴寂高出一筹。

这时李密起兵造反,刘文静因为与他有姻属关系而连坐入狱,李世民偷偷前往狱中探望。刘文静很高兴,对他挑言:现在国家大乱,只有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和光武帝这样的人出来才能平定。

李世民就问如欲共举大事,当先从何处着手?刘文静回答说,炀帝南幸,军队大部南迁,现在汾阳、山西一带朝廷军队不多,而民间豪杰云集,这就给举事创造了条件。

“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人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李世民笑着说:君言大合我意。从此开始在暗地里招兵买马,蓄势待发。

刘文静具有独到的政治远见,鼓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劝改旗帜,彰特兴”。起事以后,为消除义军后顾之忧,他出使突厥,深谋巧言,消除了突厥可能攻击的后顾之忧,还取得突厥军事上的支持。不久,刘文静率兵在潼关出奇制胜,击溃隋军,一举降服了隋骁将屈突通。以后他随李渊、李世民父子一路征讨,功勋卓著。大唐开国,高祖即位后,刘文静官居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

刘文静遇上杀身大祸的起因是他自感才干、功劳在裴寂之上,而裴寂晋升为仆射(宰相),他仅为尚书,官位和待遇都比不上裴寂,对此内心感到极大的委屈。

心理上的不平衡,在行动上表现为稍不顺心,便会暴跳如雷,并且将这股怨气向裴寂倾泻。每当在朝中讨论政事的时候,刘文静都要和裴寂顶牛,“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刘文静的意气用事已经到了不顾大局的程度。其实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原本可以通过一些正常的途径去诉说,譬如找皇帝李渊,或者和旧友裴寂谈谈心里话,但刘文静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采用捣乱的方式,胡搅蛮缠,每一次朝会上讨论政务之事,只要是裴寂提出来的意见,刘文静一概严厉反驳,横加挑剔,这让裴寂这个宰相怎么当?头痛不头痛?

两人从好友变为仇敌,矛盾越来越尖锐。裴寂常常在李渊那里诉说刘文静的不是.由于裴寂和李渊是故旧之交,李渊对裴寂十分信任。

而刘文静的牢骚越发越厉害,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家中也常常发起无名之火,“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

如此失去理智的情绪和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就像邪魔附体一样,刘文静的弟弟刘文起对此十分担忧,请来了巫师,“召巫夜被发衔刀为禳厌”,巫师的装神弄鬼使刘府增添了阴森的气氛。

此时刘文静有一名侍妾因失去了爱宠,心中也有怨恨,见刘文静兄弟举止失常,更为不满,就将这些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这位妾兄怕刘文静真的要造反,会连累自己,就向有司告发。高祖李渊派裴寂、萧瑀审理这个案子。

审案的时候,刘文静说:起兵之初,我任司马,与长史裴寂的地位差不多。现在裴寂为仆射,有豪华的住宅,而我的地位和接受的赏赐却与他相差这么多。我随皇帝东征西讨,家里的人都顾不上,现在待遇不公心里确实感到怨愤。这些话也许是我喝醉了酒,不能自控而发的牢骚。

刘文静的这番供词,是大实话,无论从逻辑上推理,还是从心态变化的过程上来分析,应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奇怪的是,高祖李渊听了裴寂、萧璃奏报后却不这样认为,他一门咬定说:从刘文静的话来看,显然是有反心。李纲、萧瑀等大臣都极力证明刘文静不是谋反。

秦王李世民也对高祖说,当初在晋阳起兵,是刘文静最先提出的反隋谋略,裴寂在其后占领京城之后,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悬殊,刘文静仟不满情绪,是人之常情,他只不过是不满,希望能饶恕他。

而裴寂这人的人品很成问题,尽管他此时已经占据高位,但内心却并没有脱离卑贱。他和刘文静曾经是交谊甚厚的朋友,现在朋友变成了敌人,刘文静固然有错,但裴寂的行为也实在是很不光彩。他对李渊说,刘文静的才略确实高人一筹,但为人粗疏,易生怨恨而不考虑后果,“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由朋友变成的敌人,因为相知程度甚深,所以关注得格外仔细,整治起人来也往往比旁人更为“深入”。

其实如果裴寂能够摆出高姿态,为刘文静说些公道话,对帮助刘文静能不能起到实际作用暂且不说,对自己来说起码不会有任何坏处。对陷于危难的人说几句有帮助的话,犹如雪中送炭,是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在关键时刻的流露,这不仅对朋友,甚至于对敌人也能产生感情赠与上的奇效。

可惜裴寂想不到这一点,反而落井下石,欲置刘文静于死地,显得十分卑鄙,为朝野正直人士所不齿,这也为他晚年凄苦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也难怪唐太宗李世民在即位后,屡次借故对他斥责,又将他贬逐流放。

结果是李渊不顾众大臣的谏劝,不听儿子秦王李世民的说情,下旨处死刘文静。

唐朝开国时,高祖李渊曾经对一些功臣许诺以后若犯死罪,可免死,刘文静因功劳卓著,可免二死。不过这种对功臣免死罪的特赦,对谋反罪不适用。

当时刘文静谋反证据显然不足,而且在历史上,李渊此人并非以残暴而得名,他也不像汉高祖刘邦和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滥杀功臣,那么他执意要处死刘文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认为,这是针对秦王李世民的。李世民野心勃勃,早有取太子而代之的想法,他网罗亲信,私蓄武装,已经引起太子李建成乃至其父高祖李渊的不安。而刘文静素来与李世民亲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李渊杀刘文静,其意在警告李世民。李世民的求情反而起了负面作用。

定刘文静死罪可能太子李建成也参与其事,而为刘文静求情的一位大臣李纲是太子师傅,李纲劝李建成不要“疏骨肉”,李建成不听,李纲愤而辞职。因此刘文静之死,也可认为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兄弟矛盾的早期体现。

此可存为一说。李渊杀刘文静的动机很复杂,除了这个原因外,不少人认为应该与“兴国寺事件”有关,也是有道理的。

所谓“兴国寺事件”,是高祖李渊在起事之初碰到的一起兵谏事件。兴国寺又名“兴国玄坛”,在晋阳郊外,刘文静所招募的士卒驻扎于此,李渊也经常在此与众僚商量大事,“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资治通鉴》

突厥可汗知道李渊起事,对其大臣说,“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突厥可汗的意思是如果李渊自立为中原天子,并臣服突厥,那么就愿意全力支持他。这显然是要求李渊马上与隋廷脱离关系,投靠突厥。

李渊手下的将佐听到这个消息,皆喜。但是李渊听后犹豫良久,不愿答应。因为这和李渊本来的想法不同,他认为目前称帝为时过早,只能以“国护隋室,恢复天下安宁为旗帜”,“以远祸而徼福”,尽量避免朝野上下对他的注意,最大限度地减少前进中的阻力。

将佐们见李渊“辞色懔然”,“莫敢咨谏”。这时兴国寺内外兵士们却在互相串联,纷纷说,唐公(李渊)如果不听从突厥,我们也不能听从唐公的号令了。(《大唐创业起居注》刘文静等人将这个情况告诉了李渊,劝谏他答应突厥提出的条件。

兴国寺事件,很明显有人在暗中唆使,这个人是谁?刘文静的疑点最大。因为兴国寺兵绝大多数系刘文静招募而来,如果刘文静唆使兵变的主谋身份能够确立,那么他的行为完全是一种以下犯上的胁逼行为。

在即将发生兵变的威慑下,李渊接受了突厥提出的一些条件,其中包括向突厥称臣等,但是李渊还是坚持了自己原先的一些主张,不称帝,并向天下宣告,他的起事无个人野心,只是维护隋室,维持天下安定,如此而已。

李渊的政治纲领事关全局和将来,他不得不慎重对待,他所做的一些让步,实在是出于无奈。从此以后,李渊对刘文静有了猜忌之心。

那么,在太原起兵时,裴寂等人也对李渊使用了诱迫或者说胁迫的手段,为何李渊独独对刘文静有猜忌之心呢?

裴寂等人把隋炀帝留在晋阳的宫嫔招来陪侍李渊,以“宫人奉公,事发当诛”,逼李渊起事。这个“温柔的陷阱”产生的作用和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而刘文静暗中指使士兵哗变,所产生的震慑力和负面影响却难以估算。李渊要成大事,靠的是什么?首先必须依靠武装力量,兴国寺兵是李渊的第一支,也是最骨干的武装力量,作为这支队伍的主帅李渊号令不通,但他们却听从刘文静的指挥和唆使,反过来胁迫李渊,李渊对此会是什么感觉?

一名主帅失去了对自己武装力量的指挥能力,其后果不言而喻。恐怕李渊以后每每想起“兴国寺事件”,都会不寒而栗。如果说李渊对刘文静起了杀心,可能这就是主要的起因。

兴国寺兵后来跟随李氏父子南征北战,许多人屡立功勋,客观地说,这些人除了沙场阵亡者外,后来都取得了富贵的地位,未必再会跟着刘文静作出什么极端的行动,但是他们对李渊造成的伤害,给李渊的心灵中留下的阴影是挥之不去。对于这些人,尤其是对于“兴国寺事件”的主谋刘文静,李渊心存芥蒂应该说是十分自然。

有的人有这样的毛病,很容易忘却自己对别人造成的麻烦和伤害,而对自认作出的贡献和帮助却丝毫不会淡忘。大唐建国后,刘文静可能把“兴国寺事件”忘了,但对自己立下的功劳却记得很牢,居功自傲,满腹牢骚,胡搅蛮缠,破罐子破摔,这使李渊更为恼怒。

刘文静该不该杀?公正地说,刘文静的这些言行并没有构成死罪,杀他显然过分。但是从高祖李渊的眼光看来,刘文静阴狡、诡诈,可能成为隐患。此时大唐初建,国基未稳,四周强敌如林。这个时候的刘文静已成为唐廷内部一个不安定因素。杀刘文静是为了稳固国基,防患于未然,宁可错杀,也不能养痈遗患,这才是李渊杀刘文静最根本的动机。

刘文静临刑叹曰:“高鸟尽,良弓藏,故不虚也。二公子也要小心!”他似乎还没有明白自己被杀的真正原因。

大唐功臣名将刘文静的二子和大明宰相刘伯温的二子有何相似结局

唐高祖李渊并不是昏庸之辈,自太原起兵入主长安,标志着李渊的政治风范的成熟。

刘文静等南征北战的功臣,李当然是特别器重的,一天,李渊与刘文静等重臣一块吃饭,刘文静阿庾说:陛下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而下却常名,陛下就和太阳同万物。李渊说:当初东汉皇帝光武与严子陵共寝,严子加足于光之腹,今公等皆明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公勿以为嫌。李渊话中有话,对刘文静他们所谓的旧情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刘文静与裴寂都是太原起兵的决策人物,也是大唐开国的功臣,刘文静等功劳要高于裴寂,但是李渊在功臣们赏罚厚薄的问题上,有些赏罚不明,所以刘文静“意甚不平”,每次裴寂的建议上疏,刘文静都设法予以否定,裴寂反对的,刘文静则表示支持,二人矛盾日益加深。

一日,刘文静与其弟散骑常侍刘文起饮酒,酒酣,刘文起拔刀击柱,说:要一定杀了裴寂。刘府的一个失宠的下人将这话告诉了皇带李测,唐高祖闻言异常恼怒。委托萧瑀裴寂调资其事,萧瑀是李世民集团的爪牙,又和裴寂参与,刘文静可能雪上加霜了。

刘文静酒后失言,招致他的危机。因刘文静和李世民前有交,李世民亲自说情,为刘文静开脱。但李渊听不进去,于武德二年(619)九月将刘文静及其弟刘文起处以极刑,家口全部籍没,刘文静死时52岁,叹曰:高鸟尽良弓藏,故不嘘也。贞观三年(629),李世民班诏:追复刘文静原职,并准许刘文静之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将公主许配刘树义。后来刘树义,刘树艺弟级其父被妄杀,曾密谋联合行动,事未成,结果双双被诛。

刘伯温是大明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朱元璋当时人才辈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宋濂,武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这些人中,刘伯温名声最响,然而,刘伯温被人诽谤,说他用王气的土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被朱元璋剥夺了官职和俸禄。不久刘伯温郁郁而逝。刘伯温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死的很惨,大儿子因为刘伯温的缘故,被胡惟庸迫害投井身亡,小儿子是朱允文的得力手下,但朱棣上台以后,因不愿听从朱棣,最终落个身死道消。

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唐朝开国功臣、丞相刘文静结局如何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李渊自太原起兵,仅用一年时间便称帝建立唐朝,跟随他太原起兵的开国功臣被统称为“元谋功臣”,一共17人,刘文静便是其中杰出代表,那么他们的结局如何?有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呢?(以下排名按照建国后官位大小)

1、尚书令秦王李世民

作为李渊的二儿子,他和裴寂、刘文静一手策划了“晋阳宫女侍寝”事件,逼迫李渊起兵,随后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打下了大唐半壁江山,当然他得到的回报也是最为丰厚的,玄武门之变后成为帝国第二位皇帝。

2、尚书左仆射裴寂

裴寂是李渊好友,李渊是晋阳宫监,他是副监。“晋阳宫女侍寝”他是总导演,李渊是他灌醉的,侍寝的张婕妤也是他安排的。建国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官位仅次于李世民的尚书令,堪称宰相。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掌握大权,要清洗李渊遗留在朝堂中的势力,裴寂首当其冲,贞观三年被李世民遣返原籍,随后被流放,贞观六年去世。

3、纳言刘文静

与李世民关系密切,也是裴寂好友,共同策划太原起兵。他还奉李渊之命出使突厥,表示向突厥称臣,以保后方无虞。自认为功劳高于裴寂,然而建国后裴寂地位在其之上,李渊也更为宠信裴寂,让刘文静很不爽,昔日好友成了在朝堂上针锋相对的政敌。有一次刘文静酒后失言,妄称“一定会杀了裴寂”,被小妾告发,裴寂给李渊上“眼药水”,说刘文静城府深,内心阴暗,现在天下大局未定,留着他会是个隐患,于是李渊下令以谋反罪处死刘文静。李世民登基之后为其平反。

4、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

长孙皇后的堂叔,太原起兵时帮助李渊招募兵士,担任攻打长安先锋,随后功名不显,直到玄武门之变,选边李世民,成为从龙功臣,也让他登上了凌烟阁,排名十五。贞观元年,因为谋反的李孝常来往密切而获罪,不久后被李世民赦免。

5、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

早年投奔李渊,太原起兵后攻破长安,随后跟着李世民平定薛举、宋金刚、刘黑闼等人,也因此与李世民关系密切,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也登上了凌烟阁,排名十一,一直到高宗永徽三年去世。

6、右屯卫大将军窦琮

早年犯事后逃到太原,被李渊和李世民庇护,跟随太原起兵,建国后也多有征伐,武德五年病逝。

7、左翊卫大将军柴绍

李渊的女婿,尚平阳昭公主。太原起兵时两人正在长安,接到李渊召唤后,柴绍前往太原,平阳公主留在长安附近组织义军,随后一起攻破长安。建国后柴绍跟随李世民四处征战,战功颇多,凌烟阁位列十四。

8、内史侍郎唐俭

参与谋划太原起兵,后来做了李世民天策府长史。贞观三年出使突厥,配合李靖大军,最终攻灭东突厥,凌烟阁位列二十二。

9、吏部侍郎殷开山

跟随李世民攻打薛举,这是李世民少有的惨败,最后由殷开山和刘文静出来背锅,两人削职为民,军中听用,再立战功后恢复,武德五年死于讨伐刘黑闼途中,凌烟阁位列十三。

10、鸿胪卿刘世龙

受裴寂多次推荐后归附于李渊,参加太原起兵,建国后也附庸于裴寂,李世民登基后清理朝堂,他因罪流放岭南,死于途中。

11、卫尉少卿刘政会

本是隋朝太原鹰扬府司马,率领部众投靠李渊,李渊授命他举报太原守将王威、高君雅谋反,李渊以此为借口起兵诛杀二人。随后留守太原被刘武周俘获,任凭刘武周如何威逼利诱,就是不降,颇受李渊和李世民赞赏。贞观九年病逝,位列凌烟阁二十。

12、都水监赵文恪

同为鹰扬府司马,投靠李渊。刘武周进攻太原时,齐王李元吉派遣赵文恪协助防守孤城浩州,他却弃城逃跑,李渊大怒,将其囚禁后赐死

13、库部郎中武士彟

本是木材商人,倾尽家财资助李渊起兵,他自己名声不显,然而生了个女儿却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女皇武则天。

14、骠骑将军张平高

太原鹰扬府校尉,跟随李渊起兵,贞观初年被李世民清理出朝堂。

15、左三统军李思行

躲避仇家来到太原,被李渊赏识,安排去长安刺探军情。建国后他成了齐王李元吉的人,帮助李元吉夺嫡,还调配了毒酒给李世民喝,玄武门之变李元吉身死后他出逃,李世民为了稳定局势,提出“天下和解”,不再追究太子、齐王余党,作为表率,他赦免了李思行,还任用他为官。

16、右三统军李高迁

围攻长安功劳颇多,然而李渊命他率军救援马邑,他却畏惧突厥人势大,不管将士死活自己逃了回来,被发配边疆,后念及他的功劳,又给他个官做,一直活到了高宗朝。

17、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

鹰扬府司马,颇有见识,他劝说李渊:“天辅德人与能,乘机不发,后必蹈悔。隋政不纲,天下摇乱。公姓名已著谣录。今揽五郡之岳,据四海之春,苟无奇计,祸不反踵。若收取英俊,为天下倡,帝王业也。”

总结

17个元谋功臣中,只有刘文静和赵文恪被李渊杀了,赵文恪属于罪有应得,最冤枉的就是刘文静了,号称大唐开国第二功臣,却仅仅因为一句酒后失言被杀,真是可怜。

同时元谋功臣的成色远不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大唐统一立下不世之功的李靖、尉迟敬德、秦叔宝、李绩等人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唐开国功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