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通过什么套路抢劫富商家财,还能让其由衷感谢皇恩官僚,如抱薪救火去送钱?深受三朝皇恩的乾隆十公主,晚年生活为何如此凄凉_乾隆_公主_王朝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皇恩 官僚 由衷 乾隆 公主 王朝

本文目录

  • 古代皇帝是通过什么套路抢劫富商家财,还能让其由衷感谢皇恩官僚,如抱薪救火去送钱
  • 深受三朝皇恩的乾隆十公主,晚年生活为何如此凄凉
  • 为什么古代有的石碑上会写着皇恩钦赐

古代皇帝是通过什么套路抢劫富商家财,还能让其由衷感谢皇恩官僚,如抱薪救火去送钱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联的,也是不可分割。中古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商人受到统治者的压制,尽管有部分商人很多财富,但身份地位非常低下,很多商人为了摆脱自身地位,谋求富裕、平安的生活,大都会自愿出钱给官员或者买卖官职,这样商人的地位高了,财产和安全都有了保障。

一、为保护自己的平安和商业活动给皇帝或者王朝官僚送钱。

明朝初年,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富商沈万三捐资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墙。为何富甲一方的沈万三要有此举呐?沈万三的财富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明朝初期的政策是“海禁政策”,与其他国家的海外贸易大多由官方的“朝贡贸易”来进行,官方和官员在朝贡贸易中都能获利,如果私人进行海外贸易等于抢了国家和官员的饭碗,与国家争夺利益。

沈万三捐资南京城墙的修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否能开战民间的海外贸易,第二是向皇帝表示忠诚,保护自己财产和人身的安全。(沈万三像)

沈万三的例子表明了富商的诉求,保护自己财产、人身安全,进一步开放海外贸易再次获利,主要是这两个方面有需求,这才让沈万三大手笔的花钱。

商人无利不起早,不会白白送钱给官僚和皇帝,其目的除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外,希望王朝也能保护他们的商业运转,古代有些巨富商人大都是官商勾结才得到巨额利润的。譬如自从汉朝以来实行的食盐专卖制度以来,历朝历代的盐商和官员都是勾结在一起的,小规模的私盐贩运成就不了大富商的。(卖官鬻爵图)

二,为提高自身地位给皇帝送钱——卖官鬻爵。

当一个王朝衰落的时候,贪官污吏,有些商人趁机伙同官僚一起取得巨大的利益(如土地免税等),这样国家的财政都会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为了挽救王朝的财政收益,在东汉时期就有皇帝和上层官员想出了一招——“卖官鬻爵”,将王朝的官职拿出来明码标价售卖,很多商人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于是甘愿掏钱买官位和爵位,获得特殊的政治地位。富商们有了身份地位后,借助自身地位的提高再进行商业活动,可以获得更高的利益。(汉桓帝剧照,开启了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起始于王朝财政困难,而富商们买了官位和爵位后,绝大部分商人会利用自己的地位进行商贸活动,可以取得更高的利益。如此以来加剧了王朝的迅速衰落,直至灭亡。

自从有了“卖官鬻爵”这一套路,历史上的王朝几乎都用过这一招,富商们也是趋之若鹜,拿钱买官做,其实富商们的动机大多是不纯的,皇帝看谁了这一供需需求,果断推出这一套路。

皇帝如何控制商人?

古代的富商要想集聚财富离不开政治、军事的保驾护航,如果没有保驾护航的富翁估计存在的的时间也非常短,轻则倾家荡产,重则人头不保。古代富商的原始资本积累很多也是见不得光的,绝大部分都有王朝官员的背影,如清朝末年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等。

如果商人成为巨富,并且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我想王朝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就是典型的官商,利用自身的优势,官商使得吴国的财力大增,因此才有了敢于同汉朝中央政府叫板的财力和军事力量。如果普通商人有政治地位,就会出现东汉末年,地主豪强并起,成为割据势力,最终灭亡了东汉王朝。

以上都是鲜明的例子,官商勾结最终终结了王朝,这成为之后王朝皇帝所警戒的。因此,中国古代王朝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严禁官商勾结。但到了王朝的中后期,大都会出现卖官鬻爵的套路,商人的地位上升,王朝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王朝灭亡,这几乎是每个王朝灭亡的套路。

深受三朝皇恩的乾隆十公主,晚年生活为何如此凄凉

乾隆到了晚年的时候,脾气非常坏,据史书记载,他“喜怒暴发,宦寺之属,少有差失, 辄施鞭棰, 多至百余度”。因此上至朝官,下至宫人,常惴惴不安,唯恐有一毫差失,会引来一顿暴打。

不过,有个人却能平息乾隆的戾气,那就是娇俏可爱的十公主。

(年幼十公主剧照)

乾隆一生有17位皇子,10位公主。

十公主最小,在她出生的时候,乾隆已经65岁了。

老来得女,对于一向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来说,实在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

一是,在十公主出生前,后宫已经有9年没有听到婴儿啼哭了。

二是,十公主出生的那年,乾隆已经65岁了,一个做爷爷的人,居然又致人有孕,这也相当于向天下宣告,乾隆的身体十分健康。

因此,在十公主还在惇嫔汪氏腹中时,乾隆就对她异常重视。

说起来,汪氏是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她的父亲只是身份低微的包衣牛录,因此汪氏能入侍宫中,那是皇帝的恩典,全家都得为这份荣光对皇帝感恩戴德。

清朝向来看重等级,所以出身低微的汪氏最先只是普通的宫女。由于姿色秀美,被内务府拨给崇庆太后身边做使女。

谁知53岁的乾隆看上了漂亮的汪氏,并宠幸了她,所以她才得以被封为永常在。

虽说是老夫少妻,但乾隆对才17岁的汪氏却相当宠爱。

比如,乾隆出游,随行的嫔妃名单里,总少不了她的名字。

再比如,没有良好的出身,又没有子嗣,想得到晋升,那是颇为不易的,但汪氏却先后被封为永贵人和惇嫔,这自然从侧面体现了乾隆对她的宠爱。

汪氏不仅有宠,还有好命。

在乾隆65岁的时候,汪氏居然怀上了身孕。

当御医把消息上奏给乾隆后,乾隆立刻龙颜大悦,得意之极。不仅命御医和宫人小心侍奉,还不等她生下腹中的胎儿,便下旨将她晋封为妃。

(惇嫔汪氏剧照)

汪氏生下十公主后,十公主便成了诸公主中最受宠的一个。

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公主愈发聪明伶俐,可爱活泼。再加上她的面相与乾隆最为神似,因此乾隆对她尤为钟爱。不仅出巡时,总是将她带在身边,还常常感叹,若十公主是个男儿,必立她为太子!

那几年里,年迈的乾隆愈发看重手中的皇权,对一切都疑神疑鬼,喜怒也愈发无常。乾隆一旦发怒,要打骂人时,就有宫人赶紧将十公主请来,十公主良善乖巧,她总有办法让盛怒的乾隆转怒为喜,于是化解了一场又一场的风波。

当时,十公主的母亲汪氏恃宠而骄,居然失手打死了一个侍奉她的宫女。

打死宫女,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乾隆见汪氏狠毒,勃然大怒,把她降为嫔,以示警戒,并且还剥夺了她继续抚养十公主的权利。

谁知,十公主却只认汪氏,纵是交给谁,她都哭得死去活来,把乾隆给哭得心疼不已。最后只得将她交还给汪氏继续抚养,而乾隆由于爱女心切,再加上他对汪氏旧情未断,所以不久就恢复了汪氏的妃位。

对于十公主的婚姻,乾隆也十分慎重。

乾隆与和珅是清朝时期关系最为融洽的一对君臣。

和珅这个人很聪明,他不仅把乾隆侍奉得舒舒服服,还找机会把儿子带到宫里,故意在乾隆面前混个脸熟,以便将来儿子能得到乾隆的重视。

和珅的儿子长得丰神俊逸,谈吐亦有礼有节,实在让乾隆很喜欢。于是乾隆便做主,把才7岁的十公主许配给了和珅的儿子,并给他赐名“丰绅殷德”。

本来,按清皇室的老规矩,公主长大后,基本上都是远嫁蒙古。

(乾隆剧照)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乾隆的三公主固伦和敬公主。

由于固伦和敬公主是乾隆最宠爱的孝贤皇后所生,再加上她知书达理,人又聪慧,而且相貌最神似孝贤皇后,所以在十公主出生前,她是最得宠的公主。

乾隆既不能违背“满蒙联姻”的祖制,又不愿三公主远嫁,所以他便早早为三公主定下了蒙古贵族之后,并命其入宫与皇子一同学习。

待到成婚的年纪,乾隆便在宫外建造了公主府,令其婚后就居住在公主府中。

相比三公主,乾隆对十公主则更加恩赐,不仅让她下嫁给当朝重臣之后,还在她出嫁前,就破格封她为固伦和孝公主。

要知道,除了嫡出的公主能得到“固伦”封号,享受亲王待遇外,像十公主这样庶出的公主只能被封为和硕公主。

不仅如此,乾隆还恩准十公主乘坐嫡公主都不能享受的金顶轿的荣耀。

同时,她的嫁妆也是以百万金计。

这样一来,十公主出嫁时的仪仗和风光就超过了清朝数代之多的公主们。

然而,深得宠爱的十公主,却在乾隆去世后,遭受了大变故,以致晚景凄凉。

原来,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便把贪腐名声在外的和珅下了大狱。

嘉庆不仅从和珅府中抄出8亿白银,而且还列出了20项重罪。

证据确凿,和珅也知难逃一死。好在有十公主求情,终于落了个被赐死的结局,留下了全尸。

嘉庆看在十公主的面子上,放过了丰绅殷德。

然而不久,就有人密告,称丰绅殷德不仅耍刀弄枪,还“服内生女”。

嘉庆本就憎恨和珅,看到丰绅殷德居然犯逆,于是命他前往边寒之地乌里雅舒台去驻防。

丰绅殷德本就被酒水掏空了身子,哪里经得起那种苦寒之地,很快他就染上了重病。

十公主又去找嘉庆苦苦哀求,最终,丰绅殷德得到嘉庆的应允,回到京城。然而,病入膏肓的他还是很快就病逝了。

虽然此时十公主也才35岁,可惜明清两朝的公主不能再嫁,而十公主膝下又无子女,因此她只能在孤寂中度过残生。

嘉庆也为十公主的现状极为难过,所以常常赐些钱财,以示宽慰。

然而,有些东西,哪里又是钱财能买得到的呢?

不久后,形单影只的十公主也抑郁而终,结束了她先甜后苦的人生之路。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为什么古代有的石碑上会写着皇恩钦赐

在古代讲究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人的人民都是君王的子民。

皇帝根据喜怒哀乐,根据为皇帝做事的好坏论功行赏,做好事有功于皇帝当然就给你赏点蝇头小利,给别人做个榜样,好再接再励,巴不得让全天下的人整天都围着他转,做了不利于皇帝的坏事轻则受罚,重则坐牢杀头甚至灭族。

所以,人们争先创优的挤破了头也要往皇帝跟别凑,那怕就是皇帝的破鞋难袜子赏给臣民都要当宝贝顶在头上,一直到现在还他M值钱的了不得。

在古代封建时期,等级分明,在古代不是光皇帝赏赐石碑之类的恩赐,下面的臣下也按等级赏赐,贫头老百姓如能得到县太爷赏赐的匾碑,那也是坟头上冒青烟了,先人们积德的结果。

古代有的石碑上写着皇恩钦赐,大部分都是王公贵族,或是有特别大功于皇帝的人家才能得到的至上荣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