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石牌大捷,最漂亮的一仗在哪?俄军撤了乌军报大捷,收复基辅重镇伊尔平!俄罗斯不想打了吗_蒙古_缅甸_大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大捷 蒙古 缅甸 大捷

本文目录

  • 抗战石牌大捷,最漂亮的一仗在哪
  • 俄军撤了乌军报大捷,收复基辅重镇伊尔平!俄罗斯不想打了吗
  • 明军宁远大捷,战绩为何只是毙敌数百
  • 历史上,真实的应州大捷是怎样的取得了什么战果
  • 缅甸果敢武装再获大捷,缴获的缅军武器都有些什么
  •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 蒙古族里是否有关于明朝正德年间应州战役的记载为什么
  • 朱仙镇大捷岳飞带500人大败金国10万大军,这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 为什么有些人说朱仙镇大捷是假的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 岳飞的最大战功是朱仙镇大捷么

抗战石牌大捷,最漂亮的一仗在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懂抗战历史,不要信口开河。

石牌保卫战,是鄂西会战的重要部分。

鄂西会战对于日军来说,有两个重要的意义。

第一,打通同宜昌的运输线,将大量船只转移,同时补充兵员补给,打破国军的封锁。

第二,机会要占领石牌要塞,保证这个控制三峡的重要支点,同时通过进攻作战重创江防军,尽量歼灭国军有生力量。

但国军及时识破了日军的战略目的,在日军合围圈内被部队经过一段时间作战,果断突围。而日军攻击正面的部队,诸如石牌的国军,利用地形层层防御。

而日军进攻兵力有限,在鄂西这种复杂地形,无力吃掉这里这么多国军,只能退而求其次,试图尽量占领石牌。

此次日军调动的兵力并不少,除作战地区附近的当阳第39师团,驻沙市的第13师团,在监利、石首、华容的第40师团两个联队(师团司令部仍位于咸宁),驻岳阳的独立混成第17旅团外,还动用了驻南昌的34师团。驻九江的第68师团,驻应山的第3师团,驻应城的第58师团一部和军直属的炮兵、工兵、陆空军第44战队。

总之,该军全部的7个师团及1个独立混成旅团,大部或一部参加此次作战。

而前两个阶段攻击较为成功的情况下,日军仍然有大量兵力被战区国军牵制。

最终,第3阶段攻打长阳、石牌一带的日军,为3个师团及配属部队,齐头并进进攻。

日军3个师团进攻很锐利,没多久就打通了和宜昌的联络,可以保证船只东进,第一个任务完成。

但日军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歼灭石牌地区第6战区主力,尤其是18军。

横山勇的第11军,于5月25日向其第3、第13、第39师团下达了最后攻占至长阳县西北丹水上游之木桥溪至石牌一线的命令,即:  

(一)第3师团由长阳北进,攻向卷桥河以北的抱桐树。  

(二)第13师团由都镇湾攻向以北的高昌堰、香花溪、木桥溪。  

(三)第39师团指挥第39步兵团,由牵牛岭向北过卷桥河,攻向大朱家坪。  

(四)当宜昌向下之长江被解除封锁时,停泊于宜昌附近之各型机动船只,即向下游启航。

此时战场的中心已移至清江、石牌间地区,成为整个会战的焦点。

如果国军顶不住,石牌被日军占领,又会成为宜昌那种骨鲠在喉的毒刺,直接威胁三下水道,距离四川近在咫尺,严重动摇四川大后方的战略防御体系。

25日开始,双方的激战打响。日军3个主力师团用尽全力攻击,激战到27日,我军挡不住日军猛烈攻势,后退到石牌主要阵地。

当时胡琏11师石牌主阵地成为双方交火的重点,然而激战到29日,日军始终不能占领。

当时日军已经连续作战接近30天,补给匮乏,弹药耗尽,实在不能继续进攻了。

因宜昌距离石牌很近,当时日军认为最多3天可以占领石牌,犯了轻敌的大忌,导致功败垂成。

所以,29日,日军下令30日再猛攻一天,如果不能得手就必须撤退。

最终,日军攻击没有进展,总撤退。

石牌战斗的意义是,11师守住了石牌主阵地,而其余诸如118师和18师表现也相当出色。

日军攻击不能得手,被迫做总撤退,石牌要塞就安全了。

如果石牌沦陷,对于大后方的军事、政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至于有些人纠结伤亡数字,这就有意思了。

因为谁都知道抗战是敌强我弱,面对日军野战部队,尤其是13师团这种强悍的师团,鄂西会战以伤亡3万人代价,造成日军1万多人损失,已经算是不错的发挥。

石牌战役本身,日军可能确实只有几千人的伤亡,但要知道日军攻击石牌一线前后只有5天时间,随后就主动撤退。

在这短短时间内,国军能够保住石牌,还有歼灭一部分日军,已经难能可贵。

原则上说,石牌战役虽谈不上扭转抗战局势,但坚守多日改变1943年抗战全局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战时夸大一点,说成是东方斯大林格勒,也无可厚非。

就像平型关消灭800多人,一度也宣传成歼灭3000甚至1万人,还是“平型关大捷”,这在战时都是可以允许的宣传策略。

即便是战后,恢复了真实的历史数据,石牌战役仍然是有相当意义的,恶意贬低怕是只有日本鬼子来会去做。

所以,既然是谈抗战,就不要动辄打着极左思维胡乱评论,那是二三十年前的历史观

你可以说国军或者八路军作战有哪些欠缺,但不要不顾历史现实的恶意攻击,好像是你做的不怎么样,那么我做的差一点也没什么。

这就像有个贴吧盘踞着一群蒙古、满族人,对西方的古代文明评价很高,对中华古代文明恶意贬低,却对元蒙和满清的文化历史不做评价。

其实,他们不是歌颂赞扬西方古文明,而只是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恶意贬低中国主体汉民族、汉文化。以此说明你们汉族其实古代也不行,就别说我们蒙古、满族文化是落后了。

这尼玛都是什么逻辑。

俄军撤了乌军报大捷,收复基辅重镇伊尔平!俄罗斯不想打了吗

这可能就是俄乌战争的结果,俄退守乌东二个宣布独立的小国中和一个地区中,这三个地区俄军守住做为对抗北约的前沿,乌克兰处于长期战争中,俄只用远程打击,乌克兰想领土完整永远不可能的,这可能就是乌克兰傻蛋的下场。

明军宁远大捷,战绩为何只是毙敌数百

宁远仅获敌首级数百,原因非常简单:

因为满族人珍爱本民族的英雄。

在努尔哈赤所建立的这个八旗制度中,战士的社会地位很高,经济条件最好,最受尊重。 即使战士们在沙场上牺牲,在满族的军规中,决不允许自己的英烈曝尸于荒野,而是必须千方百计抢回来,抢回烈士遗体的人将会受到记功和重赏。烈士的遗孀和孩子也将得到厚重的抚恤,儿子长大成人后,将继承父亲的战士的位份,享受国家供养。

现在,知道后金军队为什么一个人能打三十个明军,战斗力这么强了吧?

因为人家后金军战士根本不需要为身后之事而有半点担忧。 这样的战士能不奋勇作战?

反观明朝的汉族军队,谁都知道,在明朝,军人的社会地位最是低下,连戚继光和李成梁这样的一方边将,见了朝廷七品文官都低声下气,迎奉礼让。

卢象升壮烈战死沙场,家人连抚恤金都不给发放。孙传庭为国捐躯,朝廷竟然怀疑他诈死潜逃,羞辱他的遗孀,迫使孙太太跳井自杀。 战死的明军战士曝尸荒野,无人收敛,成为孤魂野鬼。

这样的军队能有战斗力?

清军敬仰烈士,尊重军人,他们从来不会质疑额依都、呼尔汉的忠诚,从来不会怀疑多尔衮、阿济格的战绩,他们对英勇战斗的将士们全部都是异口同声的赞扬。他们认为,满族的每一次战斗都是胜利!

而明朝开始,直到现在,汉族对本民族的英雄都是质疑,贬低,抹黑和诬蔑,从来就不敢相信汉族人也能赢,从来不敢相信明朝也有悍不畏死的战士,也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这样的明朝,岂能不亡?

宁可吊死在树上,也不懂得去战斗,拿着刀剑挥向自己的老婆和女儿,而不是与敌人拼个你死我活。拿着“君王死社稷”当遮羞布,把懦弱当刚强,把无耻当光荣。 这样的明朝,岂能不亡?

认真看看努尔哈赤的战绩,横行天下,无攻不克,无战不胜,打明军如摧枯拉朽,秋风扫落叶。 努尔哈赤的性格刚硬横勇,骄傲自矜,霸气嚣张,睥睨天下,视明军如无物。 这样的战绩,这样的性格,死了二百人,就会退兵?你见过这种死了二百人就会无奈退兵的一世枭雄,开基太祖?

宁远之战,如果后金的伤亡达不到一种让努尔哈赤无法承受的程度,他会退兵? 做梦! 真以为明军在战场上获得了二百首级,这就是明军的全部战绩吗?你不但小瞧了自己,还小瞧了敌人。

就这付德性,总以为敌人和自己一样废材。

事实是,人家清军早就把绝大部分英勇牺牲的战士尸体运走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清人编修的史书上,从来没有说过将士们的坏话,从来没有质疑过将士们的战绩,从来没有侮辱过满族的英雄。

而事实上,清朝连敌方的勇士也是赞扬的,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在清朝才被推崇和赞扬,并获得封谥。 而在明朝汉族人自己的记载中,袁崇焕是通敌的叛徒,卢象升是浪战的匹夫,孙传庭是怯战的懦夫。

清朝把投降叛变的汉臣录入耻书,而明朝却在为洪承畴开追悼会。

在汉族人的记载中,明军没有一次胜利,全体将士都是草包饭桶窝囊废。

在满族人的记载中,汉族也有英雄,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归根结底,满族人崇敬英雄。

这样的民族当然应该统治天下,因为做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肩负着开疆拓土,为整个中华民族扩大生存空间的重任。 而这样的重任必须靠一个尊重英雄,敬仰英雄的民族去领导完成。而不能依靠一个只知道咧着大嘴去抹黑自己,诬蔑自己,没有一点自信的民族。

所以,清代明,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上,真实的应州大捷是怎样的取得了什么战果

这个问题简直要为难死我,因为我是个相对尊重史料的人,可是这次应州大捷如果完全按史料解读就是一个笑话。可是两边加一起近10万大军,从辰时(7到9点)打到酉时(17到19点),打了近10个小时,最后清点一下,杀敌16人,自己死了52个人。这完全不科学。于是老朽陷入了尊重史料就不能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就得推翻史料的怪圈。但人总能给自己找到借口,所以我翻烂了《明武宗实录》,给自己找了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现在分享给诸君。在这之前还是简单说下应州大捷的过程。

明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再次率五万军队犯边,按照以往的惯例准备破几座城,杀点人,再抢点东西。但很快他发现这次的明朝有点不对劲,谨慎的他改变了进攻路线,可是还是在半路撞上了明军。这支明军印证了他的直觉,因为他们居然要进攻,于是小王子决定先防守看看。守了一会他才发现自己被耍了,对面明军其实没多少人,就又下令进攻。一番折腾下来,那支明军退回了城内,天色也太晚了,于是小王子决定第二天再打。

被拖延的这段时间,明军已经完成援军的集结。从这个过程可以明显看出,明军主帅是个极有军事头脑,指挥若定的名将。如果小王子知道主帅的身份一定下巴都砸到地上,因为那人是朱厚照,历史上最不靠谱的皇帝之一。这个浪荡天子逃出北京,跑到边境准备玩战棋游戏,还给自己封了个总兵官当,不知内情的小王子就这么送上门来了。小王子不知道对面是谁,甚至不知道那个浪荡天子在乘舆上和手下人说他明天必定来攻,否则绝对不会给这货做诸葛亮的机会。所以他照常开打,明军则连城都不守,和他野战到天黑。晚上不知道损失多惨的小王子越想越不对,于是第二天就退了,可明军是彻底抽了风,居然一路追击,咬住不放,一直追到朔州才因为大风起雾回去了。

以上就是应州大捷的过程,而《明实录》中对战果的解读是杀了对方16人,自己死了52人。很多人说正德是少数享受《明史》和《明实录》一齐黑的皇帝,但老朽看前后文对应,怎么都觉得不对。《明实录》前两句话还是“乘舆上焉明日虏来攻”,拿正德当诸葛亮描写,马上就用杀敌数字黑他似乎不太说得过去。看看了原文,又翻了翻影印本,老朽突然想到一种可能性,是不是断句有误,造成的误读?《明实录》原文如下:

上复进兵会天大风黑雾昼晦我军亦疲困乃还复令勋及巡抚佥都御史胡王赞以揵闻于朝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者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

古文不带标点害死人,每次看古本我都想抓墙。上面的话如果断成:复令勋及巡抚佥都御史胡王赞以揵闻于朝,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那么确实是这一战只杀了对方十六个人。但如果换一种断句方式呢?复令勋及,巡抚佥都御史胡王赞以揵闻于朝,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意思就会变成,胡王赞以强壮在朝内闻名,这一战他也杀了十六个人,而我军只死了52个人,重伤500多人。这就不是黑正德,而是替他吹法螺了。

当然,以上只是老朽为了自圆其说的一孔之见,做不得数的。权当博诸君一哂,应州大捷的具体战果确实不很具体。欢迎诸君批评指正,拜谢。

缅甸果敢武装再获大捷,缴获的缅军武器都有些什么

缅甸军方也是窝囊:它的人数、军备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总是被各种游击军吊打;从20216年4月份开始,缅甸军方与缅北联军(克钦独立军(KIA)、若开军(AA)、德昂民族解放军(TNLA)、果敢同盟军(MNDAA))、克伦武装之间多次爆发战事:输多赢少;尤其在果敢地区,缅甸军与当地反政府武装经常发生激烈交火;

果敢地区生活着包括汉族在内的7个少数民族,而果敢华人族群被缅甸官方称作果敢族——果敢族自身也分裂严重彼此认同感很低,因此即便“果敢同盟军”与缅军发生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激烈战斗,但总兵力同整个缅甸民族人口相比处于劣势。“果敢同盟军”是缅甸掸邦果敢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全称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原为缅共东北军区部队,脱离缅共后于1989年3月11日成立,同时其辖区被划为掸邦第一特区,纳入缅甸内政部编制。“果敢同盟军”内部曾数次分裂:大部分前“果敢同盟军”都已经向缅甸政府投降;还出现过“勐古保卫军”这类武装组织。目前,该组织的控制区面积较小,大多为游击区:果敢军作战军人数4000多人,总人数在6000人左右;但是,它对战缅甸军的机动师和驻守部队赢多负少!

2021年5月5日,缅军东中部军区第二野战旅下属第9步兵营与果敢同盟军511旅某部交火约两小时。结果,缅军惨败,果敢同盟军缴获缅军第9营大量武器和弹药:两挺MA-15机枪、1挺MA-2机枪、两支MA-3步枪、一具MA-10火箭筒、手雷、40毫米火箭弹和5.56毫米子弹、枪榴弹等,缅甸军被击毙上尉一人;

2021年5月29日早上6点,“果敢同盟军”与缅军在缅北掸邦贵概镇“纳威”村发生激战,缅甸军撤退;

2021年7月12日,果敢同盟军在掸邦勐古地区与缅军99师417营激烈交火,尽管缅甸军有火炮支援,可是,果敢军击退了缅甸军;

2021年8月28日,在靠近中缅边境的掸邦北部勐古地区又发生了一场战事:果敢同盟军511旅一部与缅军230营多次交火,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缅军溃败——这次缅甸军亏大发了,不但被击毙上尉和少校各一人、被击伤20多人,它还被果敢军缴获大批军火:MA-15机枪和MA-2轻机枪各一挺、MA-1步枪3支、MA-3步枪1支、MA步枪弹匣16个、MA-5 MK.2手枪一把、手枪弹匣2个、7.62×51毫米北约弹623发、5.56×45毫米北约弹2454发、9×19毫米北约弹16发,此外还有火箭弹、60毫米迫击炮弹、枪榴弹、手雷、地雷、对讲机等;缅军230营隶属于缅甸东南军区的第12野战旅(缅军东南军区负责区域为克伦邦和孟邦),它却出现在掸邦北部作战——跨区域作战在缅甸军方布局中罕见;

MA-5 MK.2手枪是缅甸仿制第一代格洛克17手枪的非授权版本,在缅军中只有中层以上军官配备;MA-15机枪是德制MG3通用机枪授权仿制版本;MA-1自动步枪族则是以色列伽利尔步枪族基础上仿制改进;MA-3自动步枪则是MA-1的卡宾型;MA-2属于MA-1的轻机枪型;

按照缅甸军方规定:除十支机动师外,缅军各军区部队很少会跨区作战。而且,缅军正在克伦邦和孟邦开展针对“克伦民族解放军”(KNLA)、“人民保卫军”(PDF)的军事行动,而当地疫情严重导致缅军官兵大面积感染新冠病毒,缅甸军却在东南军区兵力吃紧之际抽调部队进行跨区作战——缅甸军方应该有预期战略目标!

不过,缅甸自从独立以来就内乱不断:缅甸政府无数次与各个民族武装协商、和谈、交战…恶性循环每年上演一遍。缅甸军事力量也由此不断发展壮大继而控制国家,成为缅甸最大的经济实体:它并不是不想发展经济,总是被域外势力的介入打断建设进程——出于不同的战略目标,英国、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孟加拉等国都在缅甸发展自己的势力和代言人,尤其是日本:它与缅甸军政府高层关系非常密切。所以,战事繁复成为阻碍缅甸正常建设的障碍,即使中国投资的援助项目也常常被民地武装与缅甸军的冲突阻断;因此,切实解决好民族团结、国家安定才是缅甸政府的最关注问题。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瞎猫碰上死耗子,糊涂皇帝瞎指挥,却意外打了个大胜仗。

说实话,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很多地方甚至令人无语,最后赢的也莫名其妙。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糊涂皇帝,他在位期间宠信以“八虎”为首的宦官,任用江彬等小人。

同时他还营建“豹房”,疏于朝政,经常玩失踪,跑出去微服私访,朝臣们拿这位皇帝头疼死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皇帝,竟然亲自指挥明军作战,大败蒙古铁骑,取得了一场大捷,使得蒙古几十年都不敢进入明朝腹地。

公元1517年,明武宗在宫中百无聊赖,于是换上老百姓的衣服,带上亲信,玩起了他最喜欢的微服私访。

朝中大臣毛纪等人闻讯急忙前来劝阻,说辞一点新意也没有,又是希望他赶紧回宫,以免发生意外伤了龙体。

这些话明武宗早已听麻木了,他直接无视了朝臣的谏言,一路飞奔来到居庸关下,明摆了打算出关。

关外可就是抵御蒙古铁骑的战区了,此时的明军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皇帝一旦出关,那可谓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好在巡关御史张钦早已得到朝中急报,提前派人封闭居庸关,硬是不让明武宗出关。

无奈之下,明武宗只得打道回府。因为他太了解这些文臣了,这些人根本不怕他这个皇帝,他也拿这些文臣一点办法也没有。

就在所有人都为此松了口气的时候,谁也没料到,明武宗竟然杀了个回马枪。

仅仅过了几日,他故技重施,再次扮作平民,再次来到居庸关下。

这次,不知道明武宗用了什么办法,竟然瞒过了朝臣们的眼睛,成功出居庸关,到达了宣府。

接着,他摇身一变,重新换回了皇帝的身份,接着他便以皇帝的身份下了一道命令:让谷大用镇守居庸关,禁止一切朝臣出关。

那么,明武宗如此执着地想要出居庸关,到底是想做什么呢?

很快,人们便得到了答案,他要和蒙古铁骑打一场硬碰硬的仗,这一战的主帅不是别人,正是明武宗自己。

接下来,明武宗接连下了两道命令。

其一,下旨运送100万两银钱到前线。

其二,下旨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

运送银钱还能理解,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一般只要打打仗,都要先发些钱鼓舞士气,这样胜算会大一些。

但是皇帝给自己封官,这套路就看不懂了。

这里先放下暂且不说,后面会做分析的。

总之,这仗还没开始打,明武宗的一番操作就已经让人心里犯嘀咕了。

接下来,因为在宣府并没有看到敌军的影子,于是明武宗前往了更靠近前线的阳和,在这里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身份,指挥即将到来的整场战斗。

明武宗兴冲冲地跑前线来找仗打,那么真的有敌军吗?还是说这只是他搞出的一场闹剧?

数日之后,答案揭晓。

蒙古鞑靼部落的小王子率领5万蒙古铁骑南下,目标直指宣府地区。

明武宗听到消息后兴奋不已,而他身边的人都吓坏了,就连江彬都看得出来明军没有胜算,劝说明武宗不要以身犯险。

这江彬好歹当了多年边将,对于双方战力差距很清楚。这一战,双方兵力相差太远了,而且明军还是以步兵为主,根本不是5万蒙古铁骑的对手。

然而明武宗根本不听劝,就在阳和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首先,他让大同总兵王勋,率军北上,迎战蒙古骑兵。

接着,他命令辽东参将萧滓驻守聚落堡,宣府游击将军时春驻守天城,延绥参将杭雄驻守阳和,副总兵朱峦驻守平虏,游击将军周政驻守威武。

各军必须于10日内到达指定地点,等待进一步命令。

这命令简直离谱,对付5万蒙古铁骑,就算出动5万明军都不是对手,王勋手上就不足一万人马,主动挑战蒙古铁骑根本就是送死。

也不知道为何,蒙古小王子竟然临时改变了行进路线,正好撞上了王勋的部队。

不过,王勋运气不错,当他迎上蒙古骑兵的时候,刚好起了大雾,蒙古军队无法探知明军的人数。

在他们看来,既然对方敢主动迎战,少说也要有三五万人马才对,因此蒙古人打得很谨慎,双方一直没有大规模交战。

等打了一整天仗,蒙古小王子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对方只是小股部队罢了。

然而为时已晚,王勋已经趁着夜色率军撤退了,就他手上这点人,能拖延5万蒙古骑兵一整天已经是奇迹了,此时撤退完全可以向皇帝交差了。

而王勋这一退,便退到了应州城里。他准备凭借应州城的城防来抵挡蒙古骑兵的进攻,毕竟骑兵不擅长攻城是常识。

而此时城中多了一个人,那就是应该在平虏的副总兵朱峦,多一个人协同防守,王勋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

骑兵果然行动迅速,不出一日,蒙古铁骑便来到了应州城下。

应州之战最关键的一仗就此拉开帷幕。

蒙古军队稍作休整,便开始准备攻城。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先发起进攻的却是明军。

原来,明武宗见蒙古骑兵急攻应州城,于是调遣各路明军四面出击,目标直指应州城下的蒙古军队。

由于各路军队距离应州城远近不同,且各部队间缺乏协同作战,导致各路明军是陆续到达的,先到的便先开始执行明武宗的命令。

应州城中的王勋一看援军到了,也趁机出击打了蒙古人一个措手不及,捞到一些好处后赶紧撤回城中。

当时的情况,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明军这边由于各位将领没有从属关系,因此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反观蒙古军队,在小王子的指挥下,行动有序。

加上蒙古军队在兵力上占绝优势,又有骑兵的机动性,慢慢地便占据了战场的优势。

换做平时,明军早撤了。奈何这次皇帝就在不远处督战,谁敢退?

自己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朝廷有奖赏,一旦当了逃兵,那必然连累自己的家人。

于是,明军将领虽然不情愿,却依然在执行明武宗的命令,全力围攻蒙古军队。

不过,他们都已经对胜利不抱希望了,只想能多杀几个敌人,这样死了也不亏。

在阳和城内,江彬也在劝明武宗赶紧撤到后方。

身为武将,他很明白,明军已经毫无胜算,全灭是迟早的事情。等蒙古骑兵腾出手来,皇帝就危险了。

然而明武宗就是不退,并表示山人自有妙计。

很快,江彬知道明武宗的底气来自哪里了。

原来,明武宗还是有常识的,他知道前线明军人手不足,于是让他们想办法拖住蒙古骑兵,同时密令张永等宦官率领京城禁军前来增援。

明武宗集结人马,带上援军,亲自前往战场,也就是所谓的御驾亲征。

蒙古军队原本以为胜券在握了,结果突然杀出这么一股援军,战场局势瞬间转变,这下该蒙古人担心自己的安全了。

但是此行,小王子还没有捞到好处,不愿意轻易退却。他决定搏一搏,万一打赢了,关外的财物任他取。如果打败了,到时候再撤退也不迟。

可惜,他低估了御驾亲征的效果,在得知皇帝亲临战场与众将士一同作战后,明军士气高涨,个个都想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下。

其结果就是,蒙古铁骑被打得抱头鼠窜,小王子无奈之下,只能率军撤退。

至此,应州之战结束,明军一雪前耻,大败蒙古精锐铁骑,堪称大捷。此后几十年,蒙古都不敢再大军进犯了。

不过,这一战明军赢得确实有些匪夷所思,整个过程充满了各种令人感到奇怪或者无语的地方。

首先,明武宗两次想要出居庸关,然后提前调兵遣将,就好像他能未卜先知知道蒙古小王子会来袭一样。

而且他要王勋前去迎击蒙古军队的时候,恰好小王子临时改变行军路线,他再次未卜先知。

要说这是运气吧,那这运气好得也太离谱了。

还有,明武宗为何要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呢?

难道他真的是戏文看多了,以为边将都喜欢搞“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自然不是,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应该是明武宗在打情报战。

这并非不可能,要知道,明朝当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机构——锦衣卫。

提起锦衣卫,人们总没什么好印象,觉得这个机构就不该存在。

其实锦衣卫是好是坏,主要看管事之人怎么用他。而锦衣卫很重要的一个职能便是刺探情报。

当时的锦衣卫是由江彬管理,江彬这人抛开人品不说,能力肯定是有的。好歹他在边军混到了中层将领的位置。

而他能有后来那么高的地位,全靠讨好明武宗。既然明武宗想要打这么一仗,江彬能不用心准备此事?

以他的聪明,必然早早的派锦衣卫潜入蒙古部落刺探情报,而蒙古小王子的军队里,极有可能混入了锦衣卫的人。

所以,明武宗才能对蒙古军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是临时改道他都能提前知晓。

而明武宗给自己安一个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的头衔,则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以免被蒙古人探知到自己的所在,全力来抓自己。

当然,以明武宗的糊涂,此举很可能是江彬提议的,毕竟最担心皇帝安危的其实就是他这种靠皇帝得势的人了。

虽说在情报战方面,明朝完胜,但是在指挥作战方面,明武宗真的是瞎指挥,这仗能打到最后,太靠运气了。

先是让王勋率部迎战蒙古军队,就王勋那点人,上去不是送死吗?就算想诱敌深入,你好歹先安排好埋伏呀?

要不是当时起雾,王勋的部队就白白交代掉了。要说起雾这种事情也在明武宗的算计之内,我是打死也不信的。这纯粹是运气好。

再看看那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增援应州城的明军,就知道明武宗的指挥有多业余了,明显缺乏统一调度。

明军本来就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各自为战,能称道援军到来真的是奇迹了。

再来说说最后的御驾亲征,这简直就是在赌运气,赢了,也就只是赶走了蒙古军队罢了,输了,那皇帝可就交代在这里了。

到时候明朝内部大乱,蒙古军队趁机长驱直入四处劫掠,后果不堪设想。

也幸亏他运气好打赢了,不然他怕是要被后人骂一辈子了。

那么,明武宗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赢的呢?因为他歪打正着,作对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亲临前线,甚至还御驾亲征。

前提已经提到过了,皇帝就在前线,使得将士们不敢不用命,即使是死也要坚决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才使得蒙古军队被拖在应州城多日,为援军到来进行决战创造了条件。

而后来的明武宗御驾亲征,直接进入战场更是使得将士们为之疯狂。

他们不得不疯狂,别人家皇帝御驾亲征,那是做做样子,在军队最后方呆着看戏,

这位明武宗干脆直接带人冲入战场中,据说他还亲手击杀一名敌人。

皇帝都不要命了,他手下这些将士能怎么办?自然是拼命杀敌护驾了。

他们战死,那是为国尽忠,有护驾之功,到时候朝廷会封赏他们的家人。

如果他们护驾不利,一旦明武宗出事,在场的人都要判死罪,还会连累家人。

横竖都是死,自然是选择战死了。

反观蒙古军队这边,他们来这里不是为了打仗的,他们的目标是劫掠财物,因为草原上物资过于贫瘠,什么都缺,不定期劫掠就活不下去了。

加上蒙古小王子他爹达延可汗靠武力让大部分蒙古部落臣服,因此他要一直保持自己的强大。

如果这五万铁骑全打没了,那么他的统治地位也岌岌可危了,所以蒙古小王子不敢拼命。

蒙古军队压根就没想过要和明军拼命,他们只是想要赶跑明军,然后满载而归罢了。

一边悍不畏死,另一边不想徒增伤亡,这仗打到一定程度,蒙古小王子觉得无利可图,自然就退兵了。

可以说,这一战能打赢,明武宗只不过是瞎猫遇到死耗子,歪打正着罢了。

然而,事情到了这里还没结束,还有更魔幻的一幕等待上映。

因为明武宗命令谷大用不让朝臣们出居庸关,使得这整场大捷与那些文臣们没有一点关系,全是皇帝和武将的功劳。

虽然明朝重文抑武没有宋朝那么厉害,但是文臣的地位明显比武将高也是事实。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军就越来越弱,根本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这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一次,却没有文臣们什么事,他们自然不乐意了。

甚至有人担心这是武将势力要抬头的征兆,必须严肃处理,不能给武将们机会。

所以,当明武宗在宣府犒赏三军,顺带搞了个轰轰烈烈的阅兵式后,在京城等待着他的并非群臣祝贺、百姓欢呼的喜气景象。

事实上,就在明武宗回到京城后不久,便有流言传开了,说此次明军并非大胜而是大败,皇帝这是死要面子才对外吹嘘打了胜仗。

气得明武宗又是数日不上朝。

而更令人无语的是,这群文臣们在《明实录》里写道:明军斩杀蒙古军队16人,己方阵亡52人,重伤563人,暗示明军输了。

这一仗打下来,双方投入的兵力至少有10万人,就算是村子里打架,10万人也不会就这点伤亡吧?

战死上千,重伤几千至上万才正常。

很明显,明武宗被这群文臣给黑了,而且黑得很彻底。

奈何,明武宗这人虽然糊涂,但是也算是个厚道人,他并没有拿这群文臣怎么样。如果换成朱元璋,怕是又要搞出几大案来方肯罢休了。

整场应州大捷,之所以处处透露着奇怪,是因为其中存在着太多的意外,而最大的变数便是明武宗本人。

正因为他外行指挥内行,加上他情报工作又做得好,使得明军的表现时好时坏,令人看不透。再加上明武宗运气不错,又歪打正着御驾亲征,最后才有了这么一个大捷。

也是这一战,确保了明朝边疆大体上的安定,蒙古骑兵虽然偶有劫掠,但是规模比以往小了很多,而且不敢深入明朝腹地。因此,此战能获胜也被一些人认为是天佑大明的体现。

蒙古族里是否有关于明朝正德年间应州战役的记载为什么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应州战役,历史记载是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十月在明朝北方边境上,爆发的一场号称规模宏大的战役,明朝军队与蒙古鞑靼部落首领达延汗统帅的蒙古军队激战数日,最终蒙古军队败退。明武宗朱厚照,亲自领兵参战,并杀敌一名,成为了最后一个御驾亲征的大明君主。实际上在蒙古史领域,一直认为“应州大捷”根本不存在。那不过是一场双方重兵对峙,最后只发生了小规模零星战斗,根本没有大的“战役”发生。而且蒙古军是主动撤退,注意是撤退,不是败退。这次战略性撤退让明武宗有了自我吹嘘的素材,而不幸的是蒙古“中兴之王”达延汗在这一年去世,统一的蒙古再次分裂,蒙古各部忙于内战。真的是“天佑大明”。

《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也就是说,这场大战给予了蒙古沉重的打击,此后蒙古人虽然还是会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到边关抄掠,但也就是抢一点东西就赶紧逃走,不敢往内地走得太远。

《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里也记载应州战役己方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人。达延汗本命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北元皇帝元昭宗的直系后裔,其血统可以一直追述到著名的成吉思汗本人。由于父亲的早亡,巴图孟克很小就继承了汗位,并在母亲的帮助下熟悉军政事物,1487年正式亲政。达延汗亲政后,先后征服蒙古各部,最终使东蒙古六万户全部置于他的统治之下,他也成为继成吉思汗之后第二个统一全蒙的人。被称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应州战役发生于1517年,达延汗恰就在这一年去世,时年44岁。达延汗去世后,统一的漠南蒙古再次分裂,蒙古各部从此不敢再次进犯明朝边关。

《明史·武宗本纪》记载比较简略。就一句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明史·鞑靼列传》的记载充满戏说的味道。“十二年冬,小王子以五万骑自榆林入寇,围总兵王勋等于应州。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这段记录,充满戏说的意味。

《明实录·武宗实录》对战果的记载耐人寻味。其中对战果有一个详细的说明:“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战了五日,竟然只有几十个人的死亡。这仿佛打的不是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

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朱仙镇大捷岳飞带500人大败金国10万大军,这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读书有时不能为文字所惑,朱仙镇大捷,是岳飞先命五百背嵬军冲入敌阵,先驱杀入,將金兀术阵营冲动,再经岳飞亲自挺枪跃马带领众将奋勇向前,金兵败退。金兵有十万众,岳飞也不只五百人。更不可能五百人参战,其他人旁观。

大家知道,金兀术南下先是在顺昌被刘锜打败,金兵精锐铁浮图拐子马十损六七,败退汴京途中,又在颍昌被张宪率领的岳家军打败,在郾城,金兀术重新武装铁浮图拐子马一万五千人与岳家军进行决战,岳飞也是先命爱子岳云带领背嵬、游奕骑兵冲锋,还下令:‘’这次交战,关系大局,只能胜,不能败,如不听命,我先斩汝‘’。杨再兴在前军,首先冲入敌阵,岳云也紧随其后冲进敌阵,交战正酣,岳飞再派出藤牌军与敌厮杀,但见岳家军左手用藤牌蔽体,右手各执麻扎刀,蹲身向前,专斫马足,拐子马互为连贯,一马倒仆,二马不能行,霎时间,金兵人仰马翻,大败亏输,向北遁去。金兀术逃了一程,忍不住大恸曰‘’我自海上起兵,均赖拐子马得胜,今被岳飞破灭,从此休了‘’。到以后的朱仙镇大战,金兵已失精锐部队,战士也有厌战情绪,而岳飞正官封少保,锐气正盛,胜利也是必然。

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英雄是人民树立的,岳飞英名千秋,传承至今,我们后人应该尊重,应该崇敬,应该感恩,没必要说长道短,评头论足。谢邀,晚怡!吉祥如意!

英雄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榜样,是人民的保障。人往往身逢乱世才感到英雄的珍贵,盼望太平盛世的社会。现在的我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缅怀先烈,造福后代。

为什么有些人说朱仙镇大捷是假的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朱先镇大捷没有载入正史,历史是执政者书写的,不是所有的史官都敢和执政者对着干,所以正史并不能完全能证明当时的历史!

朱先镇大捷是真的,如果能载入史册,我觉得那就奇了怪了。当时掌权的是秦桧和宋高宗,他们让把这段历史写进史书,那等于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宋朝完胜的情况下,让岳飞撤军,这不是卖国贼,是什么?胜利在望,秦桧和赵构还要什么和议?还要给人当孙子割地赔款!

朱先镇大捷没载入正史,我们后人,也可大做文章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相信它是真的。因为前几次战役的失败,金人已失去斗志。岳家军全线出击。岳家军的500背嵬军,只是先头部队,金军无心再战,不战自溃,何况500精锐横冲直撞。岳飞用兵如神,金军的大部队,不是败在500铁骑下。败在军心已乱,败在岳飞的威名下。

说白了,朱仙镇大捷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拿它大做文章!像有人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了,秦桧才是延续南宋的大功臣!
别人想怎么说,就让他们说去吧。我们应该坚持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

岳飞的最大战功是朱仙镇大捷么

朱仙镇大捷是岳飞第四次北伐的一场战斗,属于第四次北伐一部分。

1140年,金军进攻南宋,为了打击金军,岳飞挥师北上,在郾城之战中,打败金军精锐“铁浮图”和“拐子马”。在颖昌之战,又大败金军。

兀术以十万大军驻扎开封西南朱仙镇,想负隅顽抗。岳家军前哨五百背嵬铁骑扺达朱仙镇,双方一次交锋,金军即全军奔溃。兀术最后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可见岳飞的军队英勇无敌。

岳飞主要战功是收复建康,四次北伐和消灭洞庭湖杨么农民起义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