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的川军在滕县失守,为何仍旧是台儿庄大捷功臣?争取了时间_日军_人马_川军

1937年年底,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并没有完成。从7月份说出此等狂言,一直到了年底,不仅没能征服中国,反而让中国将士们暂时抛下了仇怨,团结在一起对付日军。

徐州会战前夕,日军想要攻占徐州。在路过山东的时候,韩复渠这家伙主动放弃了济南、泰安,导致徐州北大门门户洞开。

而川军这个时候已经出川,数十万人,遍布中华大地,几乎是哪里有日军,哪里就有川军。王铭章所带领的122师,此时作为第22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开拔到了前线的滕县。滕县保卫战,即将打响。

一、王铭章初战告捷,两次堵住日军的进攻。

当时王铭章手里有122师和124师两个师的指挥权,可是日军的第十师团,在1938年3月14日,已经朝着滕县开拔而来。

第一,正面没让日军往前一步。

双方在当天正面交火了一整天,都没能讨到便宜。日军是进攻方,他们没能前进一步,这就说明王铭章的防守起到了作用。

第二,侧翼也做了严密的防守。

正面进攻效果不大,所以日军想到了在侧翼偷袭。因此日军派出了一支3000人左右的军队,朝着124师370旅的防区突袭而来。由于对方来得太突然,所以370旅死伤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王铭章调整了战术,抽调372旅前往支援370旅,暂时稳住了防线。没让日本人往前走一步。

展开全文

二、保卫滕县。

王铭章这边还在围堵日军,可日军在正面和侧翼受挫以后,便打算绕道迂回偷袭滕县。这事儿也是王铭章最担心的事情。

因为当时滕县只有3个师部和346旅的人马镇守在那里,拢共算起来,有生力量大概在3000人左右。而偷袭的日本,至少也有上万人。

实力悬殊就不提了,这人数也差了太多了。因此王铭章打算调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支援滕县县城,毕竟他手里的人马都在前线,没有多少可以抽调回来。

122师366旅旗下的一个团,成为了第一个被王铭章抽调过去支援滕县的。此后王铭章又从前线部队中,愣是挤出了一个团前往滕县支援。

到了3月15日晚上,王铭章将这这些人马,安排在滕县四州,以防日军的偷袭。可是日军除了有大规模的陆军外,还派了20多架飞机前来轰炸。

本来跟人家在装备上就有差距,现在人家还多了飞机作为掩护,这仗实在是太难打了。所以王铭章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当天夜里,日军围攻,却被王铭章的军队愣是打退了。但是王铭章知道,这点人马,早晚是要被日军给吃掉的。

所以王铭章急切地寻求上级的支援,可真正来支援的人连影子都看不到。为此王铭章向全城官兵发出了一个通告:

决心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

16日打了一整天,可以说日军和王铭章的人马,都是伤亡惨重的情况。但是日军的装备先进一些,所以在装甲车和大炮的打压之下,滕县岌岌可危。

三、将有必死之心。

当时孙震一直强调,肯定会有援兵前来,汤恩伯的人马正在路上。可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故障,王铭章始终等不来任何一支援军队伍。

日军在16日晚上,已经用炮火猛攻城墙,而且多次登上城楼。虽说该日王铭章的人马守住了滕县,可所付出的是数不清的性命。

17日午时,王铭章没看到援军,却看到了日军。原来日军已经在坦克的开道之下,冲入了城中。

绝望中的王铭章,写下了最后一封电报: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滕县受不住了,王铭章打算到外围的124师部队继续指挥战斗,可惜在出城的时候,被日军一顿扫射,除了一个卫兵外,王铭章和他的随从所有人全部遇难。

四、滕县保卫战的失败,为台儿庄大捷争取了时间。

从胜负角度来说,滕县保卫战肯定是以战败而告终的,因为滕县丢了不说,连王铭章本人也被敌人给击毙了。

可是从3月14日到3月17日,这4天的防守,意义是相当大的。正是因为这4天的防守,才让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等人的人马有了齐集台儿庄的机会。

当时的日军出动了板垣、矶谷两个师团,共计5万多人,是日军的精锐部队。大有横扫徐州战场的趋势。可是光在滕县保卫战中,日军就吃了大亏。

王铭章以必死之心镇守滕县,以阵亡3000多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2000多人,在当时来说,算是很不错的战绩了。可惜的是他本人在这场战斗中牺牲了,否则前途不可限量。

五、为何迟迟不见汤恩伯的人马?

孙震当时一再强调,汤恩伯的援军马上就到了,可是怎么等都等不来。汤恩伯到底有多少人马?为什么他就是赶不来呢?

当时的汤恩伯,手握第二十集团军的三个军,总兵力在6万多人左右,装备也相当优秀,配备了大量火炮。

如果汤恩伯愿意来救王铭章的话,肯定是有希望的。其实早在3月15日,汤恩伯的人马就已经到达了临城。

李宗仁的意思,就是让汤恩伯把部队拉到滕县北边,跟王铭章一起对抗日军。可是汤恩伯却表示拒绝,因为他认为滕县已经保不住了。

等到滕县被攻破以后,汤恩伯的人马看到大量日军前来后,就更没有收复该地的想法了,最终导致镇守滕县的川军全部阵亡。

总结:李宗仁的话,让汤恩伯脸红。

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李宗仁

这是李宗仁在指挥台儿庄大捷后的感慨,他认为这次对日军的胜利,不仅仅是后来参战部队的功劳,镇守滕县的王铭章也有巨大的功劳。

甚至可以说,没有王铭章所带领的川军,就没有台儿庄大捷。而在一旁说风凉话的汤恩伯,其实此时是很难为情的。他之所以按兵不动,实际上就是害怕自己手里的三个嫡系军受到损伤。

我就纳了闷了,这3个军想要一点损伤都没有,你咋不带回家供着呢?民族大义跟前,你还要讲政治资本,这跟当年的不敢与日本一战的李鸿章有什么区别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