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问大家一个问题,都说我们是华夏子孙,华是中华,夏是指什么
- 如何理解“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
- 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
- 何为诸夏,何为华夏
问大家一个问题,都说我们是华夏子孙,华是中华,夏是指什么
华夏,是约8000多年前的古中原人的自称。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无数代人,所以我们也自称华夏子孙。“华夏”二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又来源于何处,我们根据史载来推理推理。
“华”、“夏”两字在上古时期是通用的,古籍中“华”和“夏”都代表中原地方,先秦典籍中也用“诸夏”,或者“诸华”,意思一样。如《左传》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就证明了这一点。
最早的“华““夏“连用,合称“华夏“的史籍记载出现在春秋时代,《尚书·周书·武成》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我们先来看看“华”字的出处,比较广为人知的有三个出处。
一、“华“源于华山
“华山”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此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这个名词,与“华夏”一词最早记录为同一时期。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内。
华山北峰海拔1614米,西峰海拔2082.6米,南峰海拔2154.9米,东峰海拔2096.2米,中峰2037.8米,可见其险峻。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险,古人因自然敬畏,以“华”为贵。
二、“华”源于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华胥国的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是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华胥最早记载于《列子·黄帝》中:“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由此可见古人对华胥国的盛赞。
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中,均有对华胥的评价,称其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再到中华,一脉相承。华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出于对上古神话的崇拜,以华胥之“华”谓民族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华”源于华服
“华”,与“花”相通,因此也可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左传》中有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甲骨文的“华”字就像一棵树上花开满枝的样子。
“华”也有红色的意思。相传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华。
梅颐《伪孔传》中有“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中也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中注释:华,荣也。
所以“华”源于华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完了“华”,我们来看看“夏”。“夏”的来历相对简单多了。
一、“夏”源于夏水
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即汉水。
汉水自北向南、发源于陕西汉中嶓冢山,《禹贡》中有:“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水径流贯通川陕豫鄂四省,是古代中国腹地一条连接南北的水上通道。汉水为人员、货物和信息流动提供着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条件。
夏水对古人繁衍生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以“夏”为尊,是有可能的。
二、“夏”源于夏族
相传在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着许多部落,夏族便是一支。在今甘肃、河南、山西一带活跃。因自然环境的变迁,夏族也不断迁徙。东迁的分支称为东夏,西迁的称为西夏,还有生活在原地的称为大夏。
《左传》中“裔不谋夏”的“裔”为遍地,“夏”指中原,意为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中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夏族的领地。
三、“夏”源于夏朝
夏朝,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是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
因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人们把文化高的地方称为“夏”。
《说文.部》中有:“夏,中国之人也。以别于北方狄,东方狢,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夏引申之义为大也”。
以夏禹氏的“夏”命名第一朝代,“夏”也就意义重大了。
后记
既然“夏”有“夏族”的意思,那么“华”为什么不可以代表“华族”?
我们都知道,华夏子孙也称炎黄子孙,是炎帝和黄帝两位始祖之后。
黄帝是夏族的首领,带领夏族部落确立了夏族的统治地位。
反观姜姓部落中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的炎帝,此时正被放逐。
我们知道有夏朝,但有人听说过华朝吗?没有。除了后来与黄帝联手打败蚩尤,华族并没有什么建树。后人给炎帝的定位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并非华族首领。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意义远远大于其作为华族首领。所以推测“华夏”取义华族的“华”,有道理,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但是,无论“华夏”二字源出何处,“华夏子孙”,定是每个中国人最自豪的称呼。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何理解“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句话
“剑雄品评”认为:孔子所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应该这样来理解这句话,即: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这些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管束和说教;还不如在没有君王管束和说教的,但却人人自觉知书循礼中原之地好。
此语出自《论语八佾》,《论语八佾》是《论语》的第3篇,该篇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在该篇中,孔子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是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诸夏:原指周 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后为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泛称。
亡:通假字同无。
1.按本意翻译,孔子说,“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这些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管束和说教;还不如在没有君王管束和说教,但却人人自觉知书循礼中原之地好。”
2.按引申义翻译,孔子说,“在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管束和说教,还不如在没有君王管束和说教,但人人自觉知书循礼的地方好。”
关键在于怎么理解孔子说的“夷狄”和“诸夏”的含义了。也就是理解“夷夏之辩”的结果。
“剑雄品评”认为:,“夷狄”和“诸夏”,最初一定是个地理概念,然后再演变为民族概念,最终演变为以道德礼义来区分文明(诸夏)和野蛮(夷狄)的概念。“夷狄”后泛指一切非属华夏民族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区;“诸夏”指华夏民族及其居住的地区。
“夷夏之辩”就本质而言,就是一个民族文化或价值观认同的问题。在上古时期,是通过地理概念来认识民族民族文化或价值观的优劣的,即以地域关系来辨别夷夏之间的不同。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夷狄地缘关系处于虽被突破、但相对还是有国定有划分区域的。
孔子是以“周礼”(虽然《周礼》的归纳成书年份尚待商榷,但是周公旦所创作是不需怀疑的)做标准,来衡量一个民族文化或价值观优劣的。因而,“夷狄”就相当不幸、先天性的属于“非礼”之地、“非礼”之民了。
儒家的“礼”中包括一个很重要的制度,那就是,同一华夏民族内部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的社会秩序的分野,是等级森严、不容逾越的。儒家是靠这个社会秩序分野的“礼”,来维系社会安定和生产的。可想而知,不同民族或者更确切的说,华夏民族和少数民族也是有贵贱尊卑秩序等级分野的。这种格局也是当时低下的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完全无损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伟大地位和前瞻性。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来看待孔子(换做你我,在那个农耕火种的时代,可能还四六不分)。
扯远了,回到主题。
其实,从儒家的著作中,也可管窥蠡测孔子所说的“夷狄”和“诸夏”的含义。孔子曰:“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六王礼高,代表着孔子心中的华夏(即诸夏)的正统,既有正统的诸夏,自然就有不正统的“夷狄”,且此正统系于“礼”,其基础绝不允许去撼动的。
《论语·子罕》中有,子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处之,何陋之有?“。九夷从泛指的角度来说即四夷。也就是“夷狄”。意思就是,孔子想去东方未开化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文化闭塞,你怎么住?”孔子说:“有君子去居住,还有什么闭塞呢?”,这说明孔子认为,地理位置上的“夷狄”和少数民族概念上的“夷狄”是重合的。换言之,住在非中原地带的民族就是“夷狄”。就是非华夏正统之民。
“剑雄品评”认为:综上所述,理解孔子所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应该按1.的本意翻译来理解这句话。即: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这些没有道德礼义的地方,即使有君王管束和说教;还不如在没有君王管束和说教的,但却人人自觉知书循礼中原之地好。
当然,儒学也会发展。明末,传教士利玛窦需身穿儒服传播科学和教义,被士大夫们引为同类。故,瞿太素在《职方外纪小言》借机提出新的“夷狄”和“诸夏”之标准:“其人而忠信也,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
此时“夷夏之辨”,其实已嬗变为更为客观的,以道德礼义分野来区分地区、民族、人种的文明(诸夏)和野蛮(夷狄)。这是后话。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楚国、吴国、越国是否属于诸夏
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禹贡九州文化。吴越是扬州,楚荆是雍州。语言不同,文字相通。上朔到母系社会,南国农耕少数民族,皆因地利之争从中原南迁。从春节端午节与十二生肖文化,决定了其祖文化是同源的。吴越,是黄帝系,楚是黄帝与蚩尤系同居地。华胥后人,故皆华夏文脉。
何为诸夏,何为华夏
谢邀。这个问题不知回答过多少次!
何谓华夏?华源自华山。华山脚下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绘有玫瑰花图案。玫瑰花是花的代表,花与华同。花是先民的图腾崇拜,先民自称华,称附近的山为华山。所以华山被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尊为华夏文明根脉。
何谓夏?夏作为地域名称指西北泾渭流域。
汉•杨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史记•吴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有雅正大等义。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就是雅诗。东方齐鲁卫等大国诸侯本是从西方迁来,所以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华指华山,夏指秦地,华夏即指陕西。
何谓诸夏?上面说了,陕西称为华夏,陕西是周人的发源地,所以周人自称华,也自称夏,自称华夏。
周人灭商后,采取的是分封制,周人把自己的姬姓子孙和姻亲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因为这些诸侯国大都是从夏地(陕西)迁过去的,所谓被称为诸夏(诸,多)。
华夏本是地域名称,由地域而成民族自称。由民族而升华为文化认同。周人对各民族采取民族融合的政策,只要遵守周礼尚赤(赤即华),就是华夏族。到战国后期都融合为华夏族,即秦汉以后的汉族。
华有美的意思,夏有大意思。所以,华夏也被解释为服装之美,礼仪之大。这应该是字面释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