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有几个分支华夏族血统纯正吗?越南国为什么不把说粤语土白话人群划入华族,而是另称山由族呢_华族_越南_华夏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华族 华族 越南 华夏

本文目录

  • 华夏族有几个分支华夏族血统纯正吗
  • 越南国为什么不把说粤语土白话人群划入华族,而是另称山由族呢
  • 华夏民族中,华族和夏族的由来或渊源
  • 华夏文明有夏族,那么华指的是什么是不是有一个华族

华夏族有几个分支华夏族血统纯正吗

中华民族上古八大姓氏:姜、姬、妫、姒、赢、姞、姚、妘;姬姓是黄帝之姓,起源于黄帝故里河南新郑潩水,衍生出100多个姓氏,姜姓是炎帝之姓衍生出60多个姓氏,赢姓是东夷族帝喾之姓衍生出14个姓氏,当代十大姓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占了中国人口的50%以上,其中李、黄、赵、秦源自东夷族赢姓,从当代十大姓组成看,汉族主要由黄帝有熊氏、炎帝姜氏及东夷族赢氏构成,东夷族赢姓建立了秦朝、唐朝、宋朝,李、赵、黄人口达到中国人口20%左右,由此可见东夷族赢氏是华夏文明功勋显赫的族群,为汉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由于残酷的对外战争,无数游牧民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或逃亡他乡如匈奴、契丹、突厥等,因此汉族血统是世界上最纯洁的、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第一大族群!

越南国为什么不把说粤语土白话人群划入华族,而是另称山由族呢

山由族跟艾族一样,其实都是客家人,客家人嫌弃这些穷亲戚。越南把讲粤语的归入华族(Người Hoa)中的广东人(Quảng Đông),潮州人及客家人另外分类,不属广东人。

在越南,越南华人被称作“华族”,主要由南方汉族组成,其中广府人与潮州人占多数。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华族为823,071 人(占越南总人口0.96%);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华族为862,371人(占越南总人口1.1%),十年间减少约四万人。根据2009年越南人口普查数据,按各民族人口数量排序,华族是越南第八大民族。

与华人与华族有关联的是艾族与山由族。其中艾族被认为是由来自中国广西和广东地区的客家人、疍家人、和黎人所构成,主体为客家人,据2009年人口统计,共有1035人,被越南政府列为16个最少人少数民族之一。而山由族应该与中国的畲族较有关连。

山由族(越南语:Người Sán Dìu),自称山瑶,因为音译故写作山由,艾族称之为寨人,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人口12万6237人(1999年统计),主要分布在越南北方太原、永福、北江、广宁、宣光等省的山区,操山由话(属于汉语的客家话,融入了粤语等因素)。

由于山由族自称“山瑶”,八月革命前,法国人把山由人划入瑶族中,成为瑶族的6个支系之一。但山由族与瑶族的语言、风俗、文化以及生产方式都相差遥远。山由族应该与中国的畲族的渊源较深。现在,越南山由族的母语为山由话(客家话的分支),与中国大部分畬族使用的畲话(吸收了一些畲语因素的客家话)较为接近,但也融入了许多粤语因素。

山由族的母语是山由话,是客家话的一种土话。过去学者仅记录山由族使用的是粤语方言,但实际上山由族所使用的语言为受到粤语影响很深的一种汉语客家方言,与畲话最为接近。

从山由族的传说和家谱得知,明末清初,即17世纪初叶,山由族从中国博罗县、归善县的蛇人村迁入越南。他们的迁徙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陆陆续续迁入。据称,当地的建筑风格还在山由民居中有所体现。当地甚至还存留山由人的亲戚。

华夏民族中,华族和夏族的由来或渊源

华族伏羲氏起源于山东曲阜泰山附近,包括炎帝蚩尤。夏族黄帝起源于甘肃昆仑山。炎帝是青龙和所以后代有青胎记,黄帝是黄龙后代没有青胎记。华族即古东夷族少昊氏后代殷人凤种,夏族即伏羲氏后代炎黄二帝建立夏周,炎帝为青龙,黄帝为黄龙。

华夏文明有夏族,那么华指的是什么是不是有一个华族

华夏一词历来解释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华夏是周人自称,周人自称夏,也自称华,华与夏意同,合称华夏。华指华美,夏指广大。

西汉杨雄《方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当地人认为夏就是大,引申为秦地就是夏。战国《睡虎地秦简》“臣邦人不安其主长而欲去夏者,勿许”。秦地称夏。《史记·吴泰伯世家》“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夏指秦地。《说文》夏,中国之人也。朱骏声“就全地而言,中国在西北一小隅”。夏即中国,在西北一小隅。秦地既是夏,也是中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有雅正大等义。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就是雅诗。东方齐鲁卫等大国诸侯本是从西方(陕西)迁来,所以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周人尚赤,赤即华,凡遵守周礼尚赤的人和族,就是华人华族”。不再多举例了。

从以上古今人的观点,不难看出周人周地就是华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