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在位多少年(曹叡在位几年如何评价他)_曹丕_蜀汉_东吴

本文目录

  • 曹叡在位几年如何评价他
  • 曹睿到底是不是一个明君,为什么他见人就杀
  • 曹叡在位的时候,为什么司马懿未能篡位
  • 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

曹叡在位几年如何评价他

谢邀。曹睿在位十三年作为一代年富力强的君王,夲该是灭蜀,吞吴三国合一的帝,没想到他却是一位坐享其成,沉溺酒色的,妄托奸人的主。他继位时,魏国己到鼎胜期,他也承传了曹丕治国理念,发展生产,富国利民,可是到了后期居功自傲,大兴土木工程,为己造殿,把大统的嘱托扔到脑后,使危危可岌的蜀国和不堪一击的东吴得以喘延。由于酒色过度,身况每日愈下,在临终之际,大权交付予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使得曹操曹丕多年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江山供奉于他人之手,可叹可悲。

曹睿到底是不是一个明君,为什么他见人就杀

曹睿,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代最英明,最杰出的君主,曹魏政权自公元213年立国到公元 266年被晋所篡、立国52年经五帝。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中最强大的国家。不能说政权时间短,三国 其他两国立国时间都不长。蜀汉立国经两帝42年。东吴经四帝52年。可以说都是短命王朝。而作为最强大的最有资格统一天下的曹魏却被篡位而亡(当然,曹魏也是篡位登基 ,也算一报还一报)。的确让人唏嘘不已。

曹叡、史称魏明帝,字元仲,生于公元204年,是魏武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是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大概年纪22岁的曹睿登基为帝,公元239驾崩。终年35岁。曹叡在位的时候,是三国军事最频繁时候,战乱不断,面对蜀汉和东吴的军事入侵,曹睿能够选贤用人。任命曹真、司马懿等人抵御了了蜀汉和东吴的的攻伐,曹睿不仅在在军事上颇有作为,而且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是政绩显著,可惜离世太早,如果多活十年,焉有司马懿篡位之事。

在曹睿17岁的时候,曹睿眼铮铮看着生母甄夫人被赐死。曹丕为何如此狠毒,实在是令人费解,对他那是相当的冷漠。曹丕当初就因为是长子才接班当魏王而后篡位登基的,轮到自己当皇帝却要废长立幼。曹睿却一直在忍、17岁的曹睿对皇后郭女王极尽孝顺之能事。郭女王没有子嗣。对曹睿产生了母子真情,把曹睿当做自己的儿子对待。在郭女王的坚持之下,曹睿最终登基为帝。

都说隔辈像。在这一点曹睿和曹操很像,登基以后的曹睿气度恢弘,果敢刚毅,知人善任,但后期生活豪奢。滥用民力。致使曹魏国力衰退,但能够击败蜀汉和东吴的进犯,诸葛亮在228--234五次北伐,都是在在睿睿执政时期的,次次都被曹睿击败,足见曹睿的军事才能还是有的,迅速平定孟达叛乱和公孙渊之乱都是曹睿能力的体现。而且以帝王之礼安葬了前朝末代皇帝刘协、就此来看曹睿应该是三国第一明君。北宋大史学家司马光评价曹睿: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

至于说。甄夫人在嫁给曹丕时就已经有了几个月的身孕,那么曹睿就不是曹操的孙子,而是袁绍的孙子。这应该是胡说八道。不符合历史曹睿早年桑母,自己又没有儿子,只好立养子曹芳为太子,这应该是曹睿最大的不幸,35岁的曹睿过早驾崩。叹其不寿。若能延命十年,司马家岂能成事。太可惜了,至于说曹睿托孤失当一事,应该与曹睿的关系不大。

曹睿原本安排皇叔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曹操养子秦朗等五位宗室辅政。而且下旨给当时在班师回朝的司马懿不必入京,直接回长安驻守。但负责写诏书的刘放、孙资与司马懿交情深厚又与夏侯献、曹肇有怨,趁曹睿神志不清,按着曹睿的手写下了新的遗诏。9应该是伪诏)由于当时曹爽就在皇帝榻前,刘放、孙资把辅政大臣改c成了曹爽、司马懿两人,并宣56岁的司马懿火速进京。而曹睿就此驾崩。自此曹魏时代正式进入司马氏时代。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曹叡在位的时候,为什么司马懿未能篡位

谢谢邀请!曹叡在世的时候,曹丕的臣子大都还在,为曹叡所使用,帮助曹叡出谋划策,料理国家大事,司马懿在曹叡面前说话,还是忠心耿耿的,曹叡也留意司马懿的举动,不把军权全部放给他,司马懿根本也没有篡权的机会,也不具备篡权的能力。诸葛亮没有去世之前,司马懿父子,很少在京城,大部分时间在蜀汉边境和诸葛亮对峙,司马懿在曹叡面前,还是很听话的,至于篡位,这时,他想也不敢想。就是他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曹奂的政权,司马懿也没有见到,那是司马懿死过之后的事。诸葛亮去世后,蜀魏两国多年没有战争,曹叡才让司马懿在京城过几年安稳日子。曹叡晚年,看到司马懿做事勤恳,不好多言多语,多年来立了不少战功,才封他为太尉,才把军权全部交给他。这是曹叡走的一步错棋,不过司马懿在曹叡有生之年,没有流露出篡权的野心,他的野心暴露出来,是在曹芳为帝的时候,为了夺取曹爽的军权,趁曹爽弟兄几人陪同皇帝曹芳去祭扫曹叡墓的机会,借助郭太后的力量,制造了“高平陵之变”,杀死了曹爽等人,夺取了国家军政大权,从此曹芳就变成傀儡,曹氏政权才逐渐被司马氏族所取代。

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

要评价曹叡和曹丕,其实从他们二人的谥号中,就能看出一丝端倪。曹叡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而曹丕庙号世祖,谥号为文,人称魏文帝。二人谥号,一个是“明”,一个是“文”,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也就是说,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其实曹叡比曹丕的能力是要更强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曹叡比曹丕强在哪里?

政治能力

曹丕是曹叡的父亲,他们二人分别是曹魏的第一和第二任皇帝,按理说,开国皇帝一般都是文治武功超强之人,比其他几代都会稍微厉害点,不过,曹丕这里倒是有点不一样。曹丕之所以会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其实最大的功劳是他的父亲曹操!曹魏那么大的地盘,基本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遗产,所以才能发展壮大。而曹魏之所以能够取代东汉,也是因为曹丕对士族进行了妥协。

曹操时代,是一个和士族对抗的时代,曹操大力选拔寒门人才,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当时的士族,可以说曹操一生都在为此奋斗,当时的曹操,对很多寒门人士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而曹操去世后,曹丕直接改变了曹操的政治主张,为了篡夺东汉,建立曹魏帝国,曹丕向士族做出了妥协,发明了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为何会遭到众人诟病呢,我们来看看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指的是朝廷设置“中正”这个职位,专门负责选举各地官员,上报给朝廷。其中大中正负责州里的选拔,小中正负责郡里的选拔。朝廷规定,选拔的人才分为九等,俗称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评判这些人才的标准,则是通过家庭出身和背景、个人品德等因素来决定。粗看之下,似乎这些都是有法可依,非常公正,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九品的评判标准逐渐变成了主要看家世,个人品德倒是其次了,因为个人品德这东西,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好评判,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主要是看家世,这就造成了能评上品级的,大多是出身良好的士族子弟。

发展到后面,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虽然士族子弟确实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寒门之中优秀人才也不少,而九品中正制无形之中直接堵死了寒门人才的当大官的梦想,以至于朝廷上层全都是士族之人,这些人互相之间关系颇深,很容易制约皇权,这也是曹魏最终被司马家篡夺的一大原因。

曹丕的这个九品中正制,粗看不错,实际上真正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弊端,可以说,正是因为曹丕搞得这一套选拔制度,使得曹魏江山很快就灭亡了。当然了,除了向士族低头脱险,曹丕在打压皇族权力上,做得也是非常过火。曹操之所以强大,除了很多外姓大将相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家、夏侯家的宗亲人才很多,但是由于曹丕称帝,防备宗族,使得宗族人才急剧减少,可以看到曹丕时期最出名的那些大将,很多都是曹操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曹丕一瞎搞,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曹叡、曹芳时代,曹家缺少了很多的精英人才,没法和士族对抗,最终被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击败,沦为傀儡。可以说,虽然曹丕建立了曹魏,但他也给曹魏埋下了亡国之祸。

说完曹丕,我们再看他的儿子曹叡。由于曹叡是曹丕的儿子,所以曹丕的很多策略曹叡都是一直沿用的,不敢改变。在古代,孝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这么一句话“祖制不可违”,讲的就是类似的意思。曹丕作为开国皇帝,他的策略曹叡是不好改变的。但是通过曹叡对国内的掌控,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他对士族的掌控力是要超过曹丕的。

曹丕去世后,给曹叡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这几人可都是老江湖了,处事非常老辣,一般的手段对他们根本没啥用,结果曹叡登基后,果断处置,很快就成功的夺回了大权。曹叡是怎么操作的呢?非常巧妙,他直接以军国大事为由,将曹真、曹休和司马懿给外放到了边疆地带,让他们去带兵打仗,这样的话他们就远离了朝堂,远离了权力中枢。三人虽为顾命大臣,但远离朝堂,也就无法干扰到曹叡了,而剩下的陈群比较好对付,就这样曹叡很快地就夺回了大权,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皇权。

看看曹叡的操作,人家的这套阳谋可真的是厉害,即便你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但是人家做的冠冕堂皇、无可指摘,你只能遵从。也正是因为曹叡在登基之后显示出了强大手段,让众人看到了他的能力,所以终曹叡一朝,都没咋出过权臣,大权全都在曹叡手中紧握,那些士族都被压得死死的,不敢反抗。而后期威风八面的司马懿,在曹叡面前,乖得就跟个小猫一样。

综合曹叡和曹丕的政治手腕来看,很明显,曹叡是要强于他的父亲曹丕的,这也是为何大家在给曹叡的谥号时,给的是个“明”字,而曹丕是个“文”字。

战略能力

作为皇帝,尤其是天下未统一的皇帝,战略能力、战略眼光尤其重要。而就这方面对比来看,曹叡的表现也是要强于曹丕的。曹丕这个人,长期跟随曹操历练,能力还是不错的,不过他缺乏了他父亲曹操的超强战略眼光。虽然他一直有一统天下之志,但在操作过程中他却屡次碰壁,而事实上,曹丕在位期间,其实是有一统天下的机会的,只不过他没有抓住!

当时孙权偷袭荆州,惹怒刘备,虽然刘备按捺住了脾气,没有立刻跟孙权死磕,但两人的梁子算是正式结下了,只要刘备还有一口气在,肯定是会讨伐东吴的,而刘备讨伐东吴之机,就是曹丕最佳的伐吴之机!在魏蜀吴三方阵营中,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汉最弱,吴国相对于蜀汉,人口更多、军队更多,更有战争潜力,所以对于曹魏来说,吴国其实是曹魏一统天下之路中的最大绊脚石,只要灭了东吴,蜀汉其实相对来说很好打。然而当刘备伐吴之时,曹丕却拒绝了众人的建议,他选择了坐岸观火。

《傅子》: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当时的刘晔极力劝说曹丕出兵灭吴,但是曹丕战略眼光不足,拒绝了这个提议,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而曹丕拒绝的理由其实有两个。一是孙权已经称臣投降了,二是蜀汉和东吴都是曹魏的对手,他们两个鹬蚌相争,曹丕想要渔翁得利,等到他们分出胜负,兵疲将乏之后再出兵。

曹丕的第一个理由其实大家都看得懂,估计八九岁的小孩都知道,孙权肯定是假意投降的,曹丕不傻,他应该也是知道的,所以他的第一个理由只是故意说出来的。他真正不出兵的原因就是想看到孙刘两家打得头破血流,他最后再出手收拾残局。曹丕的这个决策之所以错了,其实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果曹魏不是天下第一强的势力,为求自保,他确实是可以采取这种坐岸观火的策略。但是现在曹魏是第一大势力,而东吴是老二,两人的关系不可能调和,不管怎样,老大都需要出手对付老二,而现在老三帮着老大出手一起打老二,这不是最佳的形势吗?老三帮忙牵制着老二的部分主力,这就意味着作为老大的曹魏,只需要对付部分东吴主力即可,这可是很划得来的啊。如果等老二和老三分出胜负,老大将需要对抗老二的全部主力,这不就亏大了吗?

总的来看,曹丕没有配合刘备一起出兵,攻打东吴,应该算是非常遗憾了,如果双方真的夹击东吴,说不定曹丕真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只可惜,曹丕的战略能力不足,错失了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我们再来看曹叡,当他面对诸葛亮北伐时,他表现如何?

夷陵之战过后,蜀汉精锐尽丧,国力损失严重,于是曹魏上下一致认为蜀汉暂时是没有对外作战能力的,所以曹魏放松了对蜀汉的防备,将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对付东吴的前线,结果谁也没料到,诸葛亮能力这么强,短短数年便恢复了蜀汉国力,而且开始率军北伐,攻占雍凉。当时的陇右有五个郡,结果其中三个郡直接宣布投降诸葛亮,形势对曹魏非常不利。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曹叡,立马着手安排反击。他先是从大的方面分析战局,认为蜀汉国弱民少,并不是魏国的对手,主动挑起战争必败无疑。这话自然是安抚众人所说的了,接着曹叡立马奔赴关中,他亲自坐镇长安,指挥众将反击蜀汉。

在曹叡的激励和调遣下,最终曹魏成功的抵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并最终将诸葛亮赶回了蜀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实是机会最大的一次,因为这一次曹魏防备很弱。而曹叡战略能力很强,立马意识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所以亲赴长安坐镇,激励众将,一定不能让诸葛亮攻占凉州,真让诸葛亮把陇右给拿下来了,那蜀汉对关中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这一战后,曹叡多次加强对蜀汉的防备,成功的挡住了蜀汉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最终成功的把诸葛亮给熬趴下了。

从战略能力来看,很明显,曹叡是要强于曹丕的。虽然曹叡没有长期在军中磨炼,但是他的战略能力,对战局的敏感度都远超常人。当听到诸葛亮进攻陇右时,要是换作一般的皇帝,估计也就是立马调兵遣将救援,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亲自跑到长安去坐镇!

结语

综合政治水平和战略能力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曹叡其实是要强于曹丕的。虽然曹丕是曹叡的父亲,但曹叡这个当儿子的在皇位上其实做得比曹丕更好。事实上,本文认为,如果曹丕和曹叡的位置互换,曹丕不一定会干得有曹叡那么好,而曹叡肯定会比曹丕干得更加出色。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傅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