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从例文中寻找阅读与写作的契合点_课文_学生_孩子们

摘要: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令语文教师深感头痛的问题,教师苦苦寻觅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常常舍近求远。其实课本教材多为经典之作,文质兼美,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我充分挖掘这个宝藏,以读导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写结合;以文教文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常常是翻遍资料,引经据典,找些学生并不熟悉的例子,岂不知这种做法是舍近求远。因为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多为经典之作,文质兼美,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我在教学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读中悟法,写中用法,把课本的“读”与作文的“写”结合起来,使学生作文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

一、教会学生写作方法,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择足以作为母语作品中的经典范文。这些课文体现了作家多样的写作方法和表达风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明白情理、事理,更需要让学生明白文理,让学生懂得作家是如何写作的。

(一)读中学会观察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文本资源,准确地讲解,让学生感悟观察效用,掌握观察方法,养成观察习惯。

学完《桂林山水》,我趁着孩子们学习完“总分总”这种结构方法和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给孩子们布置了这样一篇日记,写一写《秋天的校园》。为了不限制孩子的思路,我大概讲了讲具体的要求,就让孩子回家写了。第二天看了孩子们初写的日记,我有些不满意,明显的问题是:有些孩子句子欠生动形象;有些孩子只写了只言片语;有的孩子记流水账……面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决定这样来指导:

如何开头?我告诉孩子好的开头方法有直奔主题、巧用修辞等。今天咱不妨用这两种方法来试一试。先来审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孩子们说:“应该写校园。”我说:“校园有春天的、夏天的、秋天的、冬天的,这篇文章是写什么时候的校园?”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秋天的。审好题后,那怎样写才能直奔主题呢?有的同学说:我们的校园很美丽,秋天的校园更美丽。我说:这两句话很简洁,直奔了主题。又有的同学说:我们的校园很美,我爱秋天的校园!我说这两句话不但直奔了主题,而且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了。那如何巧用修辞来开头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秋姑娘来了,趁你没留意,给校园穿上了一件漂亮的黄衣裳。有的说:秋风婆婆来了,使校园变得更美了!……我伸出大拇指表扬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我说这样的开头很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何围绕秋天来写校园呢?我准备从一处景物入手。于是我说:孩子们,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校园的秋色呢?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校园里的木瓜树,于是我决定让他们详细地写一写校园里的木瓜树。我说:“孩子们,咱们运用自己的眼、耳、鼻、手、口等感官来写一写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学校的木瓜树怎么样?”孩子们在纸上飞快地写着。有的孩子写到:走进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两排木瓜树,树上的木瓜把树枝都压弯了。我用鼻子闻了闻,啊!真香呀!木瓜的样子又大又圆,像一个个大鸭梨;还有的写到:你看那一棵棵高大又挺拔的木瓜树,像一排排精神的军人。木瓜树上结出了一个个又大又圆的木瓜,黄澄澄的真可爱。来到木瓜树下,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看了口水都流了出来;还有的这样写:校园里的木瓜树上结满了木瓜,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密密的绿叶丛中,有的露出黄黄的笑脸,向前来的人们打招呼。看,孩子们描述的这些句子充满了童真童趣,多棒呀!我感到很欣慰。看来只要用对方法,收获还是满满的。于是我接着引导:除了这一处可以看出校园的秋天很美以外,还有哪些地方?有的学生说:学校的花坛。我趁热打铁:那咱们就来写一写花坛吧。请你按一定的顺序:比如由高到低或者由里而外。有的学生写道:花坛里的银杏树上的银杏叶都黄了,树叶纷纷落了下来,像一只飞舞的蝴蝶。草丛里的花败了,不像以前那么鲜艳美丽了。草枯了,变黄了,从远处一望,像金色的地毯。还有的写到:夏天的时候,花园里的小草碧绿碧绿的,花的颜色很多很多,有红色、紫色、黄色、白色……还有许多小蜜蜂在采蜜,蝴蝶在花丛中飞。现在的小草都变黄了,黄黄的落叶也落在了地上,那些蝴蝶和蜜蜂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我鼓励孩子们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写一写呢?有的说学校的操场、还有的说学校的风景墙。学生们写道:秋天,感觉到阵阵的凉意,同学们在课间出来活动的多了。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跳皮筋,有的在做游戏。校园一下子热闹起来。学校的风景墙孩子们是这样描述的:学校的风景墙上贴着我们的一幅幅作品,有我们画的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写字好的同学的一幅幅书法作品,还有我们办的一张张手抄报。看到孩子们文思泉涌,我由衷地高兴。

展开全文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这篇文章该怎样结尾呢?学生们跃跃欲试,有的说:我爱这秋天的美丽的校园!有的说:秋天的校园,我爱你!我说:孩子们,今天的日记,就按咱们刚才说的提纲,抓住一处景点详细,其他的略写,能完成吗?学生们满怀信心地回答:“能!”

通过这次指导写作,我深深地感受到:写作来源于生活,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打开学生们的思路,一定会妙笔生花的。

有人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小学生初学写作,正如孩子学步,实属常理。但倘若一辈子邯郸学步,也太可悲了。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在长期的练笔中,变有意仿写为无意仿写,只要不止于仿写,他们就会迈出自己的步伐,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

我要充分利用这些范例,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领、点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吸纳、积累,使之转化为滋养他们智力发展的“营养液”,那么,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将自觉地会运用这些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读中掌握文章结构

中段学生的习作,最要注意的就是文章要文通句顺。那要文通,就必须做到文章的结构要完整。在中段的课文中,很多文章的结构就很严谨,又易于小学生学习掌握。如《生命 生命》、《夜莺的歌声》整篇文章呈总——分——总的三段式结构,首尾呼应。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候,我让学生学习这种构段方式,明白怎样围绕中心句把文章写得有条理,把事物写具体、生动。

(三)读中积累好词佳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写文章时才会文思如泉,有如神助。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以及各种句式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在习作时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时得心应手。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时,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时,出示三组词语:①训斥、冷酷、孤独、瑟瑟发抖、拆除 ②北风呼啸、鲜花凋谢、绽出绿芽、草翠花开、狂风大作、雪花飞舞③洋溢欢乐、欢快喧闹、纷纷逃窜。去让学生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读,明白了这三组词语分别是写巨人的,巨人花园的,孩子们的。在读词的时候,指导学生读出词意、读出词味。多读几遍,学生自然熟记于心了。

再如在教学《火烧云》时,在学习“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这一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发现这三组表示颜色的词语,第一组是ABB式的,第二组是半A半B式的,第三组是实物+颜色,学生明白了这种表达方式之后,再让学生学着说词,并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二、读写结合,帮学生铺好习作之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崔峦先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语文教育大师的卓见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老师要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理顺读写的关系,教师可以捕捉课文中的训练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实到实处,帮学生铺好习作之梯。

(一)仿写迁移

仿写迁移是引导学生领悟习作方法的有效途径。我抓住课文中的经典片断,适时进行局部的模仿与迁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式,打通读写结合的思维通道。如《火烧去》一文中的4、5、6自然段,是介绍火烧去形状变化多而快的特点的,每一自然段的写法都相似,都是用了想象的方法对云仔细观察,先写云的静态,再联系和它相似的事物去想象,写出云的动态,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就可引导学生用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来仿写云还有什么变化,写一段话。

(二)补白拓展

补白拓展是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补写、续写等形式的课堂练笔。

1、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的空间。我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去年的树》一文中鸟儿的两次“看”,我引导学生想象:“鸟儿看着看着,有什么话想对树说?树呢?它有什么话想对小鸟说?它们在用眼神诉说什么呢?请同桌两人一起为鸟儿和树设计简短的心灵对话。”

2、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与改写。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除了要求学生积累,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精彩处进行拓展。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静、清、绿、让人读后产生无限的遐想与向往。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来改写导游词,倡导使用文中的优美词句。此外,诗改文也是一种练笔的好办法。

3、课文延伸点的续写练笔。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语虽完,意未尽。或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或给人以好奇的悬念;或给人以空白的结局。这时就可以利用课文的信息资源,对课文的结尾加以延续,让学生自当导演,将故事沿着自己的设想方向发展。这种续写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只要合情合理的都可以。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写法,这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如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安排小练笔:小木偶经历了这样的曲折之后,继续在外面的世界闯荡,他还会遇到怎样的经历呢?请你运用合理的想象,编写童话《小木偶的故事之二》。

当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和训练点,教师要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科学施练,一定能领略到“读写结合风光无限,能力素养提高显著”的成功喜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文就是我们指导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典范作用。立足课文,以文教文,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作文教学也很简单。

供稿:佘玉玲

组稿:马培玉 周珂 刘社峰 纪威 王学康 郭松达 胡长川 王晨 韩培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