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要看小学阶段的福报,洒扫应对进退_孩子_进退_的人

刘先银经典点说: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四个问题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教育孩子的智慧,为什么说福报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刘先银经典点说: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四个问题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中国古人,小学中学和大学。8-15岁,小学,学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基础教育。15岁以后,上大学,习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之后的是中学“中学者,史觽纹路”。洒扫应对,古人是小学时时学的,朱熹写的《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人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接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之教,大小节之所分也。”八岁上小学,学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五岁上大学,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为什么“清扫”能带来这么大变化,刘先银经典点说洒扫应对进退的大小节之所分的精髓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愿望。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而改变思考和行为,所以通过“清扫”,能创造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对细节的关注,从而让企业获得重生。

就像天才少女谷爱凌,就是很多家长心目中理想孩子的样子。

颜值高,实力强,学习好,性格佳,还是赚钱小能手,相信是每一个家长做梦都希望自己孩子以后成为的样子。

当然谷爱凌那是天赋异禀,加上外婆和妈妈全心的培育,而她自己也是非常的努力。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清扫不仅仅改变环境,而且具有从根本上革新组织的力量。首先,一定是公司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做清扫,这样才能了解现场情况发现现场的问题,同时增进与员工的交流。第二,一定是日日不断,日日改善。田中先生在公司的清扫活动,已经做了25年,而且是每天都在做。第三,一定是全员参加,让清扫成为每个员工的信条。

我们不是北大斯坦福毕业的,也不是滑雪教练,也没有谷爱凌妈妈这样的雄厚经济实力。但是不妨碍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更有出息。

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为什么说福报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看看你家娃做到了吗?

展开全文

问题一:孩子从小有没有主动积极地做家务。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报告发现,从小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要比不爱做家务的孩子高出十几倍,犯罪率要比不爱做家务的孩子低10倍,而且孩子成年后也会更幸福。

中国教育科学院也做过调查发现,孩子从小爱做家务,孩子优秀的比例高达86.92%。所以孩子从小爱做家务,能够培养他的独立能力,而且还能够锻炼孩子的统筹能力,比如说一边做菜一边洗菜。而在德国甚至立法要求孩子要做家务,如果孩子不做家务,父母甚至可以去法院告孩子。

清扫可以避免重大事故。通过清扫,走进现场,了解现场的问题和隐患,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事故,减少损失。而减少的损失就是利润,可以投入到生产的研发中去,从而获得技术提升的重大改善。

清扫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成长。实际上是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因为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思想,王阳明有句话叫作“圣人几千年来传下来的那一点点真骨血”,这点“骨血”,儒家思想在和现代文明结合,产生了今天的文明,我要致敬20世纪80年代,一个激情、浪漫、理想主义的年代。

小学者,训诂句读;大学者,在明明德;中学者,史觽纹路。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放弃自己想要的某些东西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先银经典点说: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四个问题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问题二:孩子有没有早起的习惯。国外有学者用5年的时间,研究了177位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的日常习惯,发现99%的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早起。大部分人早上的工作效率会更高,早起能够让孩子日子过得更从容,孩子早起就倒推他早睡,孩子早睡,他的睡眠质量更好,他的精神状态也更好。而孩子早起能够在家里面从容地吃早餐,去上学之后也不会因为低血糖而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习惯早起的孩子工作效率更高,整个人精神状态更好,以后也更容易成功。

刘先银经典点说: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四个问题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问题三:孩子是不是爱读书。真正让孩子走得更远的习惯是阅读习惯。语文高考状元,也提到自己平时也很喜欢读书,觉得阅读应该是人的一种本能。孩子在读书中能够静下心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孩子通过阅读能够了解更深的知识,更宽广的世界,让孩子的整个格局会变得更大。

孩子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遣词造句,对于孩子的语文成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孩子以后更出息,应该从小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刘先银经典点说: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出息?四个问题就是洒扫、应对、进退

问题四:抗挫折的能力。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杨过也曾经提到,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所以在碰到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如何面对挫折,要在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时候,经历了7000多次的失败才有最后的成功,而他在失败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又知道了一种不合适做电灯灯丝的材料。

在失败面前我们从容镇定,通过失败来吸取教训,才能慢慢地走向成功。如果孩子一碰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那么孩子以后就很难有出息。

想让孩子以后更有出息,从小就要让孩子学会做家务,从小就要锻炼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更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要事事护着孩子,让孩子在外面风吹雨打,经受挫折,他才能变得更强大,以后更出息。

《荀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人生哲理。《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共分三十二篇,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哲学思想、政治理论、治学方法、立身处世、学术论辩、经济军事等。我精选了《荀子》中的10句至理箴言,参悟。

0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君子修身养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

真诚待人不代表毫无防备,而是光明磊落,自然百毒不侵。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贵的人品,所有的套路,都敌不过“真诚”。

02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君子可以控制对物质的追求,小人只能被物质所左右。

有智慧的人能够使用外物的力量,但是不被外物所劳役。比如金钱是方便人的工具,挣钱是为更好生活。但是不能被金钱迷了心窍,为了金钱而去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

03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不被荣誉所诱惑,不为诽谤中伤之言所吓倒。

不求虚荣、不做亏德之事,自然可以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地做人。

04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赠人以有益之言,比赠人以金石珠玉更显珍贵。

他人口中能教会我们反省自身缺点,能督促我们保持良好的品德,能激励我们发奋上进的言语,于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05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定居一定要选择适当的邻里,交游一定要接近贤士。说明要加强道德修养,就应该注意周围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苍蝇会找到臭水沟,跟着蜜蜂会找到花朵,跟着蝴蝶会闻到花香。与勤奋的人在一起,你将不再懒惰;与积极的人在一起,你就不会消极怠慢;与智者同行,你将收获人生的大智慧;与强者为伍,你将出类拔萃。

06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大凡是人,往往都有惑于枝节问题而看不清大局的毛病。

有智慧的人不仅要注意细节,还要纵观全局。常人易犯的一个错误:看问题不全面,往往惑于表面现象,结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07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

如果心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要想求全就学得不精,一心二用就会学不明白。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人最忌讳把心思浪费在虚无缥缈的幻想当中,纵欲放荡、消极怠慢,这样是成不了事的。

08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那么即使是六匹千里马拉车也无法抵达目的地。

要想成功,就得紧盯目标,心无旁骛,全力以赴。高效率的人根本没工夫去三心二意、左顾右盼。

09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

当你得势时,身边的人都来奉承,失势时却无人往来。人生起起落落,所有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不在乎身份高低,不在乎钱财利益,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爱贪小便宜,懂得尊重、包容他人。酒肉朋友易得,真心知己难求。

10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

不羡慕过去,不担忧未来,没有忧愁怜悯的心情,适合时势就行动,问题来了就处理。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不断地反省,已然明晰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心无杂念,顺时施宜,自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洒扫应对进退——儒家的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

孔子去世后,他的学生发扬光大他的学说,各自开坛讲学,但传授的内容各有侧重。就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后继者各有各有理解和解释、修正或变通。这也难免,孔子的言说本来很纷乱,又讲究因材施教,“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弟子们记的笔记首先就不一样;再说,即便是同一句话,弟子的理解也各有差异。

子游和子夏这两个同学都是孔子的好学生,文学方面都很突出,世人并称“游夏”。但两人也发生了分歧。估莫两人开的学校隔得不远。据记载,孔子死后,子夏就到魏国的河西讲学,大致在今天山西和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一带。子游估计也在这一带讲学。两人自然互有耳闻,或者为了争夺生源,就争论起来。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篇第十九》

针对子夏的教学,子游批评道,“子夏教出来的学生,做做清洁、应对长辈来客、搞搞接待还可以。但这些都是末节。没有学到根本的道理,这是不行的”。话传到子夏那里,子夏就反驳到,“老同学可说错了,君子之道,哪些先教?哪些后教?就像草木一样应有所区别。君子之道,怎么可以用来忽悠呢?至于有始有终,本末都学通了的,那恐怕只有圣人吧?”

这段公案很有名,历来解释纷纭。但拿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来看,就是个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的分别。子夏重实践教育,先教学生实践,然后行有余力,再教理论知识。好比说今天的学生先上个技校,毕业后,如果还有潜力再去上大学。不然就直接就业了。而子游重理论轻实践,上来就是忠孝仁义的大道理,认为“洒扫应对进退”是末节,不怎么要求和教这些。

那哪个好?我以为在他们那个时代,人类的知识积累还较少,实践成份多些好。有充裕的时间来实践。但现代社会,知识积累太丰富了,那么就应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如果所有理论知识都需要学生去实践一番,那肯定没那个时间。实践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方法,如做科学实验。书本知识学到手后,再去实践,学以致用。以前搞“开门办学”,把学生带到工厂农村去劳动。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学不到什么东西。但如果是专门学技能,当然还是实践教育为主,理论教育为辅。

就儒家学说而言,实践教育也比理论教育更实际。因为儒家学说的实践性很强。儒家主张“忠孝悌”,为人做事都要体现“忠孝悌”的伦理准则。不管学生将来当官也好,不当官也好,他都需要在这样的等级社会中以此行事。而“洒扫应对进退”正是官场和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功。“洒扫应对进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是“知其然”;而“忠孝仁义”则是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知其所以然”。是“洒扫应对进退”背后的理论支撑。但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并不见得能做得好。就如经济学家不见得会做生意。但对整个儒家社会而言,只会“洒扫应对进退”也不行,总还是需要有一些人来搞“底层设计”,提出和解释儒家的伦理规范,提供理论的支撑。

子夏教的“洒扫应对进退”,就是侍候长辈的学问。“洒扫”不仅于做清洁,保持院子房屋的干净。推而广之,就是在共同的生活中,晚辈要甘愿打下手,做杂务,跑个腿呀,端茶倒水之类。以前批孔,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对古文的误解。

刘先银经典点说胡锡进读经典悟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刘先银经典点说, 花港观鱼

孔子勤着呢。再说,早先儒生也要学驾车射箭。“应对”,就是长辈有了吩咐,要及时应答,立马执行。汉朝称“诺”,清朝称“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执行力”;老师问到什么事,来客问起什么事,要用心妥当回答。彰隐夸讳不一,总之就是因人而异。“进退”,察言观色,主动建言表现,是谓“进”;见势不妙,拨腿就跑。或装聋作哑缄默不语,或打“太极拳”推诿,或顾左右而言他,是谓“退”。 俗话说,就是会“来事”。

唐代诗人贾岛有首《访隐者不遇》的诗,“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诗中的这个童子就很机灵,会应对。明白师父不想见贾岛,不愿被人打搅了清修,就谎称师父不在家,采药去了。贾岛是个书呆子,没听懂,接着追问到哪里采药去了,想前去寻找。童子来了一句,反正就在云深处的大山里,具体是那里不知道。彻底断了贾岛的念想,只好打道回去。堪称史上最完美的挡驾。也是坏事变好事,吃了闭门羹的贾岛反而写出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篇,广为流传。《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前二次都被诸葛亮的门童挡驾,也是谎称主人不在家,知道诸葛亮想考验刘备的诚意。其实诸葛亮就在草堂内支着耳朵听着呢。

大概吧,愈往后,儒家教育中的理论成分越来越多。开科举后,更是如此。因为只有通过了考试才有资格做官。所以官场上就难免混进些不懂礼数和潜规则的书呆子。但儒家的实践教育却一直没有偏废,已渗透入家庭教育、私塾教学和社会教育中了,培养出的读书人大致能适应官僚机构的运转和官场的应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