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扫应对进退(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德为何还有大小之分)_子夏_孔子_进退

本文目录

  •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德为何还有大小之分
  • 如何理解国学中“洒扫应对”及“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
  • 孔子学生子夏提出男人的处世标准你认同吗为什么
  • 如何理解朱熹的教育思想
  • 郑成功的故事年幼器识中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的意思是什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人可也”德为何还有大小之分

12.29.2.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①!小德出入可也?“(10.19.11)

  译:子夏,说:“为人处世安身立命,虽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有关囯计民生家庭个人,忠孝节义公私等大是大非原则的大德问题,就应该与时俱进以大局为重,不能超越违背礼法制度仁义道德的范畴界限!至于如何对待处理无关大局原则小是小非的小德,待人要宽出从轻帮扶纠正!对己要严入从重不貮过下不为例.总之诸如此类大事小情?要明智权宜妥当处置或难得糊涂!“

  注:①闲xián:空身,休息,不干活.此指:栅栏,门槛,界限,原则,法规,禁戒,防御.

如何理解国学中“洒扫应对”及“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

谢悟空之邀。

“小学”一词在古代包含两个概念:其一,专指学校,如“四门小学”、“内小学”。周代的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太学,即大学。其二,小学指在学校学习的科目,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亦称之为“小学”。汉代“小学”成了训诂之学的专称;隋唐以后,小学类的书藉又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韻学三类。

关于洒扫应对进退。这是入小学后首先学习的课程,可称之为实践课、行为课或礼仪课。洒扫,洒水扫除污秽。应对,对答。进退,指进退举止。关于“六艺“。礼,凡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慈、仪式、典章制度。子思《中庸.第二十七章》:“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说明周代礼节之多之繁。乐,音乐。《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彰显音乐之作用。射,射箭,用弓发箭。《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御,驾驭车马。书,书法。数,算术。

孔子学生子夏提出男人的处世标准你认同吗为什么

子夏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之一。他的思想与孔子的正统儒学思想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因此,经常受到正统儒生们的攻击,被称为「小人儒」、「贱儒」。

从《论语》中多处可以看出子夏的思想主张。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篇第十九·三)

就交友而言,子夏主张“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能交则交,不能交则拒。子夏择友,信奉的是“无友不如己者”。而子张,则似乎显得大度了许多。交友在己而不在人,“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还是自身修养的因素。

可以看出,子夏比较实在,而子张太高远。子张基本上不像是在说如何交友,反倒像是以后佛家所说的度人,因此虽有一定意义,却空洞而不切实际。而子夏的做法,在现实中反倒容易实行。

子游也对子夏的“洒扫应对”提出了不同看法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篇第十九·十二)

子游与子夏一样,同为孔子后进弟子中优秀成员。孔子曾点评:“文学:子游、子夏”。两人都是做学术的料。在学术上,子游得孔子之灵气,以仁道为本,努力践行。孔子曾赞叹“闻弦歌而知雅意”。子夏则得孔子之厚重,收徒授学,强调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两人的分岐显而易见。子游一心想的是老师所传授的大道,要以教化天下。所以对子夏有此批评。

子夏当然不服气。谁说我只注重小道?你说得太过分了。“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传焉?”大道,小道,得有个先后次序吧。循序渐进,由小及大,才是正确的方法。我教弟子们洒扫应对进退,这只是入门教育。后面我传授大道,还多得是呢!怎么可以随便歪曲君子之道呢?“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沿着这条道一直走下去,而能达到终极目标,这就是圣人呀!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子夏的风格是求之在细,而失之于道。所以孔子评价子夏“师也过,商也不及。”师,是颛孙师,字子张,说的是子张太好高骛远。商,是卜商,字子夏,说的是子夏太琐碎,胸襟不够开阔。

而题主举例的句子,太过于体现子夏的风格了。面面俱到,实际却失之于琐碎。曾子理解的孔子思想。“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到了孔子自述“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的时候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仅取了一个恕。由此可见,大道至简,岂是琐碎强加之?

子夏的这句话,大约相当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终究比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落了下城。

由此,我并不认同题主所说的所谓标准。

“贤贤易色”自不必多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若形势所迫,无力可竭何如?现在社会,背井离乡求生活的还少吗?

“事君能尽其身”,若是夏桀商纣隋炀之流呢?

“言而有信”本就是“哐哐然小人哉”。

所以,子夏的这一套,终还是难脱“忠”的范畴,太过刻意,做作了。并且容易入歧途。

如何理解朱熹的教育思想

两宋时期的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算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是二程唯心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认识论方面,朱熹论述了知行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的知行观也是唯心主义的,总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在学习时,常对其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比较反感。总之,还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郑成功的故事年幼器识中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的意思是什

意思是:商汤和周武王征伐旧王朝,尧舜的禅让,其中之理就在洒扫和进退应对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