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破青丝蛊
编辑|南破青丝蛊
前言
对于先秦盐的来源和发掘文献,学者们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从发掘的角度来讨论这一时代的盐的来源问题却很少。本文试图对秦、楚两国的盐产地的地理位置进行总结与讨论。
一、秦盐之源
秦遗址的文献中对秦盐的描述屡见不鲜,如睡虎地秦简《传食律》有供给盐的记载,岳麓秦简中也有关于盐的相关记载,如简120记载有五人“共买盐一石”的“衰分之述(术)”;简121 记载有“分盐”之术。其中也有一些关于秦盐产地的记载,略作介绍。
现已在《西盐》和《西盐丞印》中发现的《西盐》印章和《西盐丞印》。秦发掘的许多地方,例如“西共丞印”、《廿年相邦冉戈》等秦出土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上“西”字,位于天水市西南,位于甘肃礼县东北。按秦朝的行政区域划分,甘肃、天水和陇南一带,普遍地被视为陇西郡,以上有关“西”字的记载,都证明了西县的建立。
展开全文
在甘肃和青海的边境上,我国的盐湖数量很多,其中以青海察尔汗盐湖和茶卡盐湖最为出名,甘肃小红沟盐池位于靖远小红沟,高台县位于高台盐池,民勤县东南为苏武山盐池,民勤县东南为白亭盐海,盐池为盐池,民勤县为马莲泉,汤家海为盐池,皋兰县为八盘盐池。
甘肃历史上发展了大量的盐池,例如汉代在陇西县设立了盐吏;武威、酒泉三代盐池的建设;唐朝时,会州(靖远县)就有盐池和其他地方。《汉书·地理志》陇西说:“秦置”,在天水和陇南一带,有大量的史料记录。有铁吏,有盐官。
《水经·漾水注》:“西县有一名盐官,名为盐,名为“盐官”,位于兵冢西五十余公里处,因其味道与海盐相似,《地理志》中记载,“西县有盐官。”这说明这里的盐开采历史较长。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天水和陇南是秦朝的发祥地,与其盐的丰富程度有关。
甘肃礼县盐官镇是关中和陇南地区最早开采的一个井盐产区,在陇西和地设立了盐官,负责盐务的经营;《读史方舆纪要》第59条说:“这里有一口盐,与岸边同,味道鲜美。”汉时尝设盐官,唐时称之盐官镇;而以上在秦封泥中的发掘,使文献资料所记录的甘肃盐开采又被提早到了秦代。
同时,普遍的观点是,秦汉时的县官主要负责仓、狱等有关的工作,而这次的“秦封”的发掘,说明了秦朝的县官也有很大的责任,这就扩大了对“郡”的理解。经考察,在礼县盐官镇以北所发掘的“涝坝”盐池和夯土坑中,有很大的可能是池盐和井盐。
盐官镇与秦封泥的“西盐”、“西盐丞”相关,位于天水西南和陇南东北部,所以秦封泥认为,“西盐”的产地,应该是甘肃礼县的盐官镇。但在该地区进行的盐矿专业考古发掘工作尚无定论,尚无法确认与“西盐”、秦封泥等相关的遗迹,尚需进一步探讨。
(二)《江左盐丞》《江右盐丞》是国内井盐和泉盐的主要产地,三峡盐区四川和三峡一带是全国主要的井盐和泉盐产地,其中以彭水县郁山镇的郁山盐泉为主,大宁盐泉(北宝源山)和湖北西边的盐泉为代表。任乃强先生在奉节县白盐碛、云阳县云安井、万州长滩井等盐田中,早在夏、周两代就被发掘和管理过。
秦国在公元316年征服了巴蜀,占领了四川,此后,他就一直在管理当地的盐矿,早在311年,张若就在成都设立了“盐铁市”,这一点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认为当时的蜀盐是否来自中原,或者来自重庆。
后来,李冰成为了蜀中的一员,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人“穿过双流县的盐井、泉池,蜀人以食之丰”,后来学者们普遍相信,蜀人的盐业已经是自己的了。秦昭襄皇帝三十年,将楚巫郡和江南划归黔中部,巫县是黔中的郡属县,因此,这一地区的发展规模也随之增大。
汉朝时期,四川和重庆一带的盐源很广,主要分布在广都,巫县,临江,朐忍,汉发,南充,成都,郪县,南安,牛郫,什邡,江阳,汉安,南广,定笮,武阳,临邛,汉阳,都有。
现已在该地区发掘出大量的先秦时期的盐矿遗址,如忠县邓家沱遗址和中坝遗址;云阳县明月坝遗址、石栗包遗址;巫山县双堰塘遗址,大溪遗址;奉节旧关庙遗址,新铺遗址;万州马柳沱遗址、中坝遗址等.重庆市周边巫溪,巫山,奉节,云阳,开县,忠县,万州,丰都,彭水等区域均有重要的考古发掘。
该地区各历史阶段的盐器有了较大的变动,以尖底陶碗为主导,从殷商晚期到东汉初期,综合上述指标和有关指标,已知的历史范围涵盖了春秋战国时代,涪陵的史沱镇遗址、忠县老虞冲遗址、丰都玉溪遗址等。
此外,还找到了有关秦盐的地方记录,现存的有《江左盐丞》和《江右盐丞》等。对于“江左”和“江右”这两个字的含义,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分歧,比如周晓陆提出的“江左”和“江右”,即苏南到浙江,苏北和皖江。孙慰祖将其归入“江东郡”;在秦简中,陈伟将“江”视为“江胡郡”的省名;后来晓荣认为,“江”是今天重庆市的“江县”;有人将《廿七年蜀守戈》中的“江”字中的“江”译为江州,并将“江左”和“江右”作为省名,也就是江州的“左右盐”。
从里耶秦简中所述,作者认为这是对后一种观点的认同。在现存的里耶秦简中,有关秦盐的信息是这样的:“涪陵之人,因购盐而焦头烂额,但以票面之利,一千两银子。”除了少内,却、道下操,以养财为目。花买来的。不该多说,不该多说。华为欲知,上一次发粮之人,乃酉阳之事。与以上有关的若干问题是:秦涪陵县的位置。
根据《秩律》中的张家山汉简中所记载的“涪陵”等,人们普遍相信秦涪陵是巴郡属县,位于今天的重庆市彭水县。从“买”可以作为“卖”的睡虎地的秦简牍,到秦简中“买”和“卖”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这是秦灭六国后的一种语言形式。
可问题是,涪陵是一片盛产盐业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人说要购买食盐?在里耶秦简中,人们的名字通常采用“县号+里号+人名”的形式,在简牍中,个别的郡名也可以作为行动的一部分,正如所说,“移陵之时,莫邪衣所用之物,已经到了”,所以这里也应该将涪陵县作为主要的一部分。
从简体上看,有两个原因:一是要用票子来购买食盐,二是要用票子来卖盐。以上两类交易均须以票作制作为媒介,本文就在这里提出了一种出售食盐的观点。因此,综合秦简,作者认为,秦封泥所说的“江左盐丞”、“江右盐丞”中,“江”是江州的缩写,位于重庆。三峡和四川是我国盐矿的主要产区,在历代文献中都能找到相关的记录和大量的盐矿遗迹,而在秦代的考古发掘中,这些记录为三峡盐的分布提供了新的信息。
二、楚国与其他国家盐矿之关系
《周礼·天官·盐人》: 盐人掌盐之政令,贾公彦疏:“散盐,煮 水为之,出于东海。”《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彭城以东,东海、 吴、广陵……有海盐之饶”;《汉书》也记载吴王 濞曾“东煮海水为盐”,说明先秦、汉代的先人就已掌握了制海盐的技术。
上博简《容成氏》简文三中亦有“煮盐”一说,包山楚简中亦有楚国海盐的记录:“宋献为王煮盐于海,被屯二号所吃,何浩相信,楚国最迟在威王和怀王时期,疆域拓达沿海,便设立了海盐制造公司。《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样的记录:楚威王七年,“击溃越国,斩王无强,夺其故地,移往浙江。”
而“煮盐于海”,则是从今以后开始的。《汉书·地理志》中有关于江苏盐城设立盐吏的记录,但是关于“煮盐于海”的具体位置,至今尚无确切的结论。另外,春秋战国时代,三晋、齐、燕等国的食盐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管子·轻重甲篇》中的“燕有辽东之食”;
山东莱州湾地区(潍坊滨海地区,昌邑和寿光北部,广饶东北和莱州西北)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均有大量的商、周时期的盐矿遗迹,包括春秋时代的齐国制盐遗迹。
山东半岛沿岸生产海盐的主要是“盔形器”,现在鲁北一带,从乐陵到昌邑,共发现80多个相关遗迹。另外,199年《古玺汇编》中记载的齐玺与齐国的食盐生产有没有关系,尚存在一些争议。三晋的盐工业,也是以运城盐池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山海经·北山经》中有这样的说法:“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郭璞所说的盐商之所,“即盐池也”,在运城河东盐池中。《戎生编钟》和《集成》《晋姜鼎》都记载了“卤积”,这是对晋国盐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运城盐池的发展历史比较长,但因其特殊性,在考古遗址的发掘和挖掘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限制。
但通过对运城盐池的研究,学术界对其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有人提出,山西夏县东下冯五期(约当二里岗下)一处夯土城堡,有40余个,应是商时期的盐库;同时,在东下冯的部分遗迹中出土的蛋形瓮、敛口瓮等,很有可能是河东盐池出产的盐,而豫西二里头一带也有相似的蛋形瓮和敛口瓮,说明河东盐池的食盐很有可能已被运送至该区域。运城盐池战国时代遗址的发掘,尚需进一步发掘。《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说的“夏邑盐始于春秋”,也是运城盐池在春秋战国的发展过程。
三、结语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这样的说法:“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而从秦、楚等国家的盐产地分布来看,大致与以上内容相符。尽管现存文献中仅见于秦和楚盐的地区,仅有上述一些例子,但是它们都是极具代表意义的。
首先,从地域上来说,它包括了东、三峡、甘肃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都很典型,覆盖了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说明了春秋到秦朝的盐生产的广阔地域;其次,从制作方法上,囊括了海盐、井盐等多种生产方法,反映了该时代盐加工技术的多样化,以及盐工业的地域特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