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在宣读圣旨时,故意读错一个字,救了近千人的性命,令人敬佩_枢密使_太监_宦官

说到中国古代太监这个职业,大部分人对他们的印象不好。但是在太监这个大群体中,也有很多名声很好的太监。

东汉的蔡伦,估计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改进了民间造纸术,但其实他也是个太监。明朝六次下西洋的郑和也是一个太监,但是他有很高超的军事能力,深得朱棣的喜欢。他通过航海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引进了很多珍贵的物种,开辟了航海的路线。

还有被后人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高力士,他对李隆基也是一片忠心耿耿,他不但为李隆基出谋划策,解忧排难,而且李隆基去世之后,他也吐血身亡,随之而去。

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太监,他的名字叫张居翰。他服侍的是晋王李克用和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885年-926年),代北沙陀人,生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军事家,后唐开国皇帝。他南击后梁、北取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于923年4月在魏州称帝,定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唐庄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上,他在位期间,取得了很大的功绩。他吞并岐国,消灭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震动南方割据诸国。

展开全文

唐庄宗在为前期和中期非常有作为,但是晚年昏庸,沉缅于声色,不顾百姓的死活。在926年4月,在兴教门之变中去世。

张居翰这个太监出身于贫苦的人家,为了有口饭吃,净了身,成了太监,进了皇宫。他为人厚道,做事勤快,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好太监。

张居翰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好机会,慢慢的取得了皇上唐庄宗的信任。后来他不单是太监,服侍皇上,而且还掌握了兵权,做到了枢密使这个职务。可以说此时的张居翰是身居高位,但他依旧不忘做人的初心,更加与人为善。

那么可能很多朋友对枢密使这个职位不太了解,下面历史漫谈君为大家普及一下。

枢密使一职起源于唐朝后期,是由宦官担任的。当时藩镇割据,天下混乱,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皇帝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也有不少的兵作为他的护卫军,是为南北衙禁军。

当时皇帝又觉得大臣不靠谱,武将不靠谱,怕这些大臣们,武将们权力太大了,造反。而皇上觉得只有从小服侍自己的宦官最靠谱,最让自己放心,最让自己信任。于是皇上就让宦官担任枢密使,掌握他的禁军,来保卫他的安全。

枢秘使就是枢密院的主官,可是这个职务让宦官的权力迅速膨胀,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皇帝不但不安全,还经常被宦官治得死去活来,宦官的瞎指挥最终也使唐朝军事指挥系统紊乱,也是造成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到了五代,枢密使书作为唐朝的遗产遗留了下来,并被五代的君主广泛采用,但此时的枢密使已经不完全由宦官担任,开始了文人化的过程。

到了宋朝,由于宋朝皇帝认为宦官太不靠谱,就把他们全撤了,而用文人去做枢密使,掌握天下军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范文正公,范仲淹就曾担任过枢密副使。可见范仲淹不单单是写文章厉害,其实也是位高权重的那种。

普及完这些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张居翰当时是怎样救了近千人的性命呢?

有一次,王珩犯了罪,唐庄宗非常生气,连带与他一起做事的那些人都判处了死刑。于是唐庄宗的圣旨是这样写的,

“王珩一行,并宜杀戮”。

唐庄宗是要大开杀戒,张居翰粗略算一下,这样被杀头的估计有1000多人。作为一个小小的太监,也没有更改皇上圣旨的权利。但是他又不忍心看着这么多人都因此丧命,所以他灵机一动,就故意读错了一个字。

张居翰宣读圣旨时故意把唐庄宗写的:”王珩一行,并宜杀戮“读成了“王珩一家,并宜杀戮”。从上面可以看出,从一行人变成了一家人,虽然只是差一个字,但是结果是天壤之别。正是因为张居翰这个小小举动拯救了近千人性命。

其实,张居翰的这个做法也是高风险的一个做法,也可能是一个杀头的死罪。但是他甘愿冒着这个风险去拯救这么多人的性命,实在可敬。

后来,唐庄宗李存勖被杀,明宗李亶带兵进入了洛阳。张居翰厌倦了官场,想辞官回家,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许可。

之后,张居翰归隐于了长安。欧阳修曾在《新五代史》对张居翰做了高度评价。

(文/历史漫谈君·一江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